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清代医籍《玉历钞方济世》的妇幼保健观。方法:研读《玉历钞方济世》分析、总结所列病案。结果:清代医学著作《玉历钞方济世》在妇幼保健常识方面已有相当的认知,并载有临床调护经验,其中一些专科调护手段至今在临床上仍值得借鉴。结论:《玉历钞方济世》对后世医家治疗妇科、儿科疾病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凯钧,字南重,号退庵,浙江嘉善人,清代医学家,生卒年代失于详考。著有《友渔斋医话》八卷(包括《一览延龄》、《橘旁杂论》、《上池涓滴》、《肘后偶钞》、《证治指南》、《药笼小品》等六种),嘉庆17年(1812年)刻行,后被收入《中国医学大成》。是书以笔记形式记录了作者在辨证、治疗、辨药等多方面的心得,内容广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兹试对黄氏的主要学术思想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3.
闻韶忘味     
文苕 《养生月刊》2020,(3):286-288
"闻韶忘味"源出《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韶》,是舜时的乐曲名,其如此之美妙,竟让孔夫子听了之后长时间里把肉味都给忘记了,这种喜爱真是到了如痴如迷的程度。在这一典故里,有两条内容是与人的生活、生存相关的:其一,肉食是当时的美味之一;其二,人对音乐声音和食品气味的感觉都非常敏感。用忘了肉的味道来比喻人的痴迷程度,可见当时肉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是不一般的。  相似文献   

4.
《撷芳要录》成书于清代嘉庆间,现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国医籍大辞典·本草类》定此书为抄本,未标出编者赵酉樵的名讳。通过查阅档案、方志等史料,考定此书为编者赵锡书的稿本,并梳理了山东冠县人赵锡书的生平家世,揭出了此书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正>"笠翁本草"的内容,集中在清代文学家李渔(号笠翁,1611-1680)所著《闲情偶寄·颐养部》之"却病"与"疗病"两部分,读起来妙趣横生,耐人寻味。虽然它并不是一本正规意义上的药物学著作,只不过是作者对自己有关于医病问题的个人认识的概括性称呼,然而其中却不  相似文献   

6.
九、黄绣宫黄宫绣,字锦芳。清代.我省宜黄人。生于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卒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享年八十七岁。其父名为鹗,邑廪生。宫绣出身儒家,幼承庭训,向习举子业,后来放弃科场考试,专心致志钻研医学,成为清代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宫绣学问渊博,对医学有高深的造诣,他根据《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经》等古典医籍的理论,参考历代名家的学说,结合自己的见解,著书立说,于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撰有《医学求真录》一书,《四库全书总目·医家类存目》有著录,云:“是书成于乾隆庚午,据其凡例,称尝著《医学求真录》十六卷,别钞其全书总论,勒为五卷,以标明其宗旨,讨论亦明白易解,然不无臆说,如论风土不齐而云西北人不可  相似文献   

7.
《目经大成》,三卷,系清代医家黄庭镜(燕台)撰著。作者以眼科无善本为憾。遂留意于典籍,撷诸家精华,“凡涉荒诞邪辟、以祸福惑人者”皆斥而不录,更融会自身体验编纂成帙,署“不尘子笔乘”,题名《目经大成》,时乾隆六  相似文献   

8.
<正>清代梁章钜的《浪迹丛谈续谈三谈》与徐珂的《清稗类钞》都记载了一代名医叶天士给自己外孙治病的奇闻逸事。叶天士一外孙,刚满一岁就染上了天花,痘闭不出,高热昏迷,呼吸急迫。叶天士之女神色慌乱,抱着孩子回娘家,一生活人无算的父亲成为她最后的希望。哪知叶天士一看到病怏怏的外孙,就感叹太晚了。叶女很气愤,以头撞门,"父亲您作为姑苏城数一数二的名医,曾经说过小儿痘疹没有死证,难道只有您的外孙活不过今天吗?女儿我只好先走一步了"。说完,又拿起一把剪刀,朝向自己的脖子刺去。叶  相似文献   

9.
各位编辑们好!我很喜欢贵刊"香"版块做的关于清代老照片的专题。我是一个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人,特别爱看旧时代的照片和资料,原先市面上出版的《老照片》系列图书,我几乎一本不落都买来收藏。  相似文献   

10.
龚继明 《四川中医》1993,11(12):14-15
《医家心法》系清代浙中名医高鼓峰所撰,辑录了高氏对内、儿、妇科常见病独特的诊治经验和学术见解。是书不尚空谈,讲究实用,在辨证论治诸方面,颇具独到之处。今笔者不揣愚陋,就本书之学术思想,撷要作如下探讨。博采众家长临证多创见高氏的学术思想虽渊源于《内经》和《伤  相似文献   

11.
浅析《伤寒论》中针灸的应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訾明杰 《北京中医》2005,24(6):349-350
作为东汉医学著作典范之《伤寒论》[1],撷《灵枢》、《素问》之精华,采百家之古训,将伤寒与杂病共论、汤液与针灸并施,辨证灵活准确,用药精巧恰当,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清代医家沈金鳌云:“仲景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活;三百九十七法,法法皆通。”在这“法法皆通”中亦包括了  相似文献   

12.
正古人爱书,常在书籍中放置一种草,以防蠢虫咬噬书籍。这种草有香味,夹有此草的书籍打开时香气袭人。据说,“书香”一词最早就是这么来的。这种神奇的草名字叫“芸”。最早记载这种草的是《礼记》。《礼记·月令》:“(仲冬之月)芸始生。”郑玄注:“芸,香草也。”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辨证一》云:“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芸,香草也。”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3,(3):455-456
《古今名医方论》乃由清代罗美撷选历代名医的医论和辨证施治的精华编撰而成,其选方严格、实用,无门户之见,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且多有发展创制新方,对名医、名方之评述更为精审,阐明了方剂配伍理论。  相似文献   

14.
<正>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出身医学世家,幼承庭训,广拜名师,继承前人学术经验,遍采众家之长,师古而不泥,创立新说,别开法门[1]。《清史稿》载:"大江南北,言医者辄以桂为宗"。对药,是由两味中药依据一定配伍规律组成的药物组合,对药单味药演变为方剂的肇始,是方剂学中药物组方的基本单位。对药是依据病情和  相似文献   

15.
"析霜"是指某些药材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时可在其表面析出化学成分结晶的一种特殊现象。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对历史中所记载的五味子、牡丹皮、苍术、厚朴、柿霜和西瓜霜等6味药材的"析霜"现象进行了本草梳理。从历史源流来看,五味子的"霜"发现最早,首载于南北朝时期的《雷公炮炙论》;柿霜在宋代被发现,于《本草图经》中记载为"白柿",并在《本草纲目》中独立成为药材;西瓜霜始见于清代《疡医大全》;民国《增订伪药条辨》记载牡丹皮药材中有"砂星";此后,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陆续发现苍术和厚朴具有"析霜"现象的记载。根据析霜方式,五味子、牡丹皮、苍术、厚朴为自然析霜类药材;西瓜霜则可通过人工制霜;柿霜则可通过人工干预促进"析霜"。6味"析霜"药材所析晶体的形态结构和化学成分均不同。根据传统经验鉴别认为,"析霜"现象与药材品种及质量优劣有关系。该文为中药材"析霜"的现代学研究提供了本草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四神煎首载于清代鲍相璈《验方新编.腿部门》,深受名医岳美中的推崇:"鹤膝风,膝关节红肿疼痛,步履维艰,投以《验方新编》四神煎恒效。药用生黄芪240克,川牛膝90克,远志肉90克,石斛120克,先煎四味,用水10碗,煎至2碗,再加入金银花30克,煎至一碗,顿服。历年来余与同人用此方治此病,每随治随效,难以枚举"[1]。笔者认为有必要探索四神煎超剂量运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李聪甫先生自幼习医,师承灵素、仲景之学,涉猎金元及清代诸医学流派而撷取其长,对于脾胃学说尤有精深之研究和阐发,对于内、妇、儿科临床均有较高的造诣,《李聪甫医案》素村真实,议论精辟,审病用药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今就本《医案》中有关理血的经验撷其要者,试作以浅析。  相似文献   

18.
聂晶  葛薇薇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5):1086-1088
动物药是中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就开始了对蜜蜂的利用。而珍珠、牡蛎的养殖最早也见于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在《诗经》一书中共收载了各类动物药160种,有许多动物药既可食用,也可供药用。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收载药用动物67种;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收载动物药65种;唐代的《新修本草》收载动物药128味;明代《本草纲目》收载动物药461味,并将其分为虫、鳞、介、禽、兽、人各部;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收载动物药128味;  相似文献   

19.
《中药材》2019,(2)
《闽产录异》为晚清学者郭柏苍所撰,共六卷,是一部论述清代福建、台湾两地物产的专著。书中收载物产1 400多种,还详细说明了一些物产的产地分布,记述了商品的产销转运情况、人民生活及经济情况等。卷二·药属收录药物149味,尽管部分药物描述不详尽,但不失为研究清代福建中药材生产情况的重要依据。为了解清代福建中药材的生产情况,本文对《闽产录异》中药属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对其收录药材的生产情况进行归纳总结。研究发现其所录药材,品种上,古今基源一致可明确者117味,品种存疑者32味;产地上,福建公认道地药材厚朴、泽泻、神曲以及自认道地药材瓜蒌延续至今且产区不变,马蓝、使君子的道地产区由福州转至莆田,而半夏的道地产区今已消失。此外,清代福建药材市场上有炮制佳的情况,亦有以伪充真的情况。由此揭示清代福建中药材生产情况,以更好的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  相似文献   

20.
宋代医家张元素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对药物的气味厚薄补泻、归经等都进行了深人的探讨。在药物中,寒热温凉是药之气也,而药苦辛咸甘淡是药之味也,气和味结合而成药性,故每一种药物都有气味、厚薄,这是发挥药物有效成份的根本。张元素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观察到临床治疗疾病诊断固然重要(脏腑辨证完善于张元素),但药物选配不当可直接影响疗效,因此配伍药物要想使每一味药发挥作用,必须抓住药物的气味厚薄,升降浮沉。因在药性中有同气多味,同味多气,错综复杂,正如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云"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