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红细胞输注效果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相关因素,为临床科学、有效输血提供依据。方法对洛阳、内蒙古、乌鲁木齐及甘肃4省市的多家省、市、县级医院在2005年1月-2006年6月的红细胞输注病例进行大规模回顾性调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红细胞输注后影响其效果的有关因素。结果4 622份红细胞输注病例共输注红细胞7 040次,无效输注1 089次,占15.47%。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因素有4个:输血次数、女性妊娠次数、伴随发热以及恶性肿瘤性疾病。结论输血次数、女性妊娠次数、伴随发热以及恶性肿瘤性疾病可能是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单独影响因素,输血次数及妊娠次数可能与免疫因素有关,而发热及恶性肿瘤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发生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针对相关影响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输血治疗措施,以更好的提高临床输血治疗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输血与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关系。方法肿瘤患者2 022例,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181例,血小板抗体阴性1 841例,比较血小板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既往输血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者有既往输血史比率(91.16%)、既往输注红细胞史比率(80.66%)、既往输注血小板史比率(60.22%)均高于血小板抗体阴性者(68.60%、60.46%、37.97%)(P0.05),既往输注血浆史比率(25.41%)与血小板抗体阴性者(20.0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OR=1.94, 95%CI:1.42~2.65,P0.05)、有既往输血史(OR=4.72, 95%CI:2.80~7.96,P0.001)、有既往输注红细胞史(OR=2.73,95%CI:1.87~3.99,P0.001)、有既往输注血小板史(OR=2.47,95%CI:1.81~3.38,P0.001)是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影响因素。结论女性及既往输血、输注红细胞及输注血小板的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住院患者输注红细胞的效果,分析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因素,为临床科学、合理输血提供依据。方法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本院2016年1月-3月486例红细胞输患者的临床病志、输血资料以及直接抗球蛋白试验的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486例住院患者共输注红细胞1 028次,其中无效输血有182次,输注无效率为17.7%,既往输血次数3次、输血量16 U红细胞输注无效率分别为42.7%与39.4%,比输血次数3次、输血量16 U红细胞输注无效率发生高;有妊娠史的患者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发生率为22.19%,比无妊娠史发生率高;恶性肿瘤患者与血液病患者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发生率分别为35.8%与25%,相比其他疾病发病率高;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31.6%)比阴性发生红细胞输注无效(14.1%)的几率增高。结论患者的疾病种类、既往输血次数、输血量、妊娠史及直接抗球蛋白试验的结果对输血效果的影响较为明显,临床医生应严格执行科学合理输血,尽量减少输血次数、重视直接抗球蛋白阳性结果,分析其阳性的原因,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4.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红细胞输注的临床疗效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红细胞输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月-2007年8月住院的425名CAA患者无效输血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年龄、性别、输血前血红蛋白(Hb)浓度、输血次数及既往输血量的关系。结果425名CAA患者中,出现无效输注者39名(912%);输注的1 416U红细胞制剂中,249U(17.6%)为无效输注。无效输注与患者年龄、性别和输血前Hb浓度无关,与输血次数和既往输血量有关。结论CAA患者的无效输血与其输血次数及既往输血量有关。输血次数越多,既往输血总量越大,则无效输注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阳性的患者输注红细胞前后的体温变化对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DAT阳性且输注了红细胞(入组标准)的134名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对比分析其输注前后体温(T)、血红蛋白(Hb)、总胆红素(TBil)和非结合胆红素(IBil)水平以及输血后24 h红细胞输注有效率。依据输血前24 h患者的体温,分为A组(n=81):T≤37.5℃;B(n=35):37.5℃T38.5℃;C组(n=18):T≥38.5℃。根据输血后24 h患者体温变化分为△T1组(n=70):T升高0℃;△T2组(n=64):T不升高≤0℃。结果随着患者输血前24 h内体温的升高,红细胞输注效率呈下降趋势:A组为84.0%(68/81),B组为68.6%(24/35),C组为55.6%(10/18)(PSymbol|@@0.05)。输血后患者体温升高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输注有效率△T2组高于△T1组,84.4%(54/64)vs 68.6%(48/70)(PSymbol|@@0.05)。红细胞输注前Hb(g/L)、TBil(μmol/L)和IBil(μmol/L)水平分别为70.45±14.06、38.30±71.20、16.70±27.13,输注后24 h分别为82.28±15.57、42.41±77.45、18.62±32.89,相比于输注前均升高(PSymbol|@@0.05)。结论 DAT阳性患者输血前发热及输血后体温升高是引起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因素之一,且输注的红细胞有加速破坏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骨髓衰竭性疾病(BMFD)患者红细胞输注疗效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20年5月收治入本院的81名BMFD患者的红细胞输注情况,运用血红蛋白(Hb)作为量化判断依据,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出影响患者红细胞输注疗效的多种因素。结果 81例患者进行了229次红细胞输注,输注无效129例次,约占51.97%。红细胞输注的临床疗效与出血、肝脾肿大、感染、输血次数、贫血程度和BSA有关,经进一步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其中感染、出血、输血次数是影响输注效果的重要因素。结论 BMFD患者RBC输注疗效受多种临床因素影响,临床医生应做到输注个体化,可通过减少输注次数,改善出血情况,避免发热期间输注来改善输血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血小板配型相合与随机输注的效果,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探求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的方法。方法通过分析该院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申请血小板输注的住院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及特殊配型试验结果,比较不同影响因素对输注效果的影响,并评估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性别、输血史、怀孕史对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分析性别、输血次数、怀孕次数、输注类型、保存天数及联合其他成分输注对输注效果的影响。应用该院临床输血智能管理与评估系统评估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 812例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试验,随机抽取抗体筛查阳性的87例患者,共1 247U血小板输注,抗筛阳性输注特殊配型血小板、抗筛阳性随机输注血小板、抗体筛查阴性随机输注血小板3种方式输注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有输血史是血小板抗体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3.104,95%CI:7.784~22.061)。性别(P0.05,OR=1.629,95%CI:1.236~2.148)、输血史、输注血小板类型(机采、去白、辐照)、血小板保存天数、同时输注红细胞(P0.05,OR=2.464,95%CI:1.053~5.765)、输注方式(特配)(P0.05,OR=0.576,95%CI:0.389~0.854)是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危险因素。结论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时,需配型输注,提高有效率;输血史影响抗体的产生;性别、输血次数、输注类型、保存天数、联合其他成分输注、血小板配型输注均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8.
过REDS-Ⅲ"临床用血研究"项目,收集本院2012年11月-2015年11月输注红细胞悬液的1 000例急诊失血病例,对年龄、性别、病因、输血前体征、血液检测指标、是否手术、血液制品输注量和预后情况等相关指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根据红细胞悬液输注量将患者分为低输注量组(5 U)、中输注量组(5-10 U)和高输注量组( 10U),通过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对输血预测指标和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输注量组在性别、病因、收缩压、血红蛋白水平、是否手术、血液制品输注量、ICU滞留时间、总住院时间和死亡率等方面与中输注量组和低输注量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但在年龄、呼吸频率、输血前体温和血肌酐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手术(OR=7. 515,95%CI:3. 289-17. 174,P=0. 000)、术中出血量(OR=2. 626,95%CI:1. 428-4. 828,P=0. 043)、红细胞输注量(OR=2. 574,95%CI:1. 306-5. 073,P=0. 015)、是否输注血浆(OR=2. 118,95%CI:1. 184-3. 789,P=0. 011)、是否输注冷沉淀(OR=5. 296,95%CI:2. 164-12. 960,P=0. 000)是急诊失血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创伤患者大量输血的几率较大,大量输血与急诊失血患者死亡率高度相关,其中手术、术中出血量、红细胞输注量、输注血浆及冷沉淀可能预示急诊失血患者的高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非AIHA患者DAT阳性对临床输血效果影响.方法:收集多个科室96例DAT阳性的非AIHA输血者为阳性组,均分为甲组(48例输注洗涤红细胞)和乙组(48例输注普通红细胞悬液),对照组为58例DAT阴性的常规输血患者.采用微柱凝胶法(MGT)和凝聚胺法进行交叉配血.检测患者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患者输注红细胞的疗效,分析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应的对策。方法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5年1月-3月的359例红细胞输注患者的输血资料、临床病志及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和结果分析。结果 359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患者共输血756次,其中输注无效有138次,输注无效率为18.2%(138/756)。既往输量10 U、输血次数3次和有妊娠史的患者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发生率分别为24.3%(37/152),64.2%(61/95),17.1%(58/340)比其他患者高;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发生率为26.4%(33/125)和37.1%(43/116)比其他疾病的患者高;年龄大的患者输血无效率32.3%(30/93)比年轻患者的13.0%(31/239)高;次侧配血阳性者比阴性者更容易发生输注无效,前者是31.1%(47/151)后者是15.0%(91/605)。结论患者的疾病种类、既往输血史、输血次数、年龄、妊娠史及次侧交叉配血结果对输血效果的影响较为显著。临床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把握好输血指证和输血量,制定合理有效的输血策略,尽量减少输血次数,避免发生红细胞输注无效。  相似文献   

11.
脓毒症大鼠小肠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目的 探讨脓毒症大鼠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及其蠕动功能的变化。方法 以 Wistar大鼠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制备动物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 ( N)、肠系膜上动脉夹闭 1h后再灌注 1h( I/ R1)、2 h( I/ R2 )和 4 h( I/ R4 )以及再灌注 2 h后复合内毒素 2 h( I/ RL)共 5个组。分别测定各组动物血或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 ( DAO)、D 乳酸、D 木糖水平及肠蠕动 ,同时进行小肠普通光镜检查。结果  I/ R1、I/ R4和 I/ RL组血浆 DAO活性均显著升高 ( P均 <0 .0 5 ) ,小肠组织 DAO在 I/ R2和 I/ RL 组均显著降低( P均 <0 .0 5 ) ,从 N、I/ R1、I/ R2、I/ R4到 I/ RL,各组血浆 DAO和小肠 DAO的相关分析可见呈高度负相关( r= 0 .90 9,P<0 .0 0 1) ;I/ R 1、I/ R 2和 I/ RL组血浆 D乳酸均显著升高 ( P均 <0 .0 5 ) ;与 N组比较各组肠传输速度显著加快 ( P均 <0 .0 5 ) ;I/ R 1和 I/ RL组血中 D木糖浓度较 N组高 ,3h后仍高于 N组 ;血 DAO浓度与血 D乳酸浓度变化相关 ( r=0 .5 5 9,P<0 .0 5 )。结论 缺血再灌注后小肠的屏障、吸收、通透和蠕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时再次加速或加重了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和传输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13.
胡国忠  何存弘  邱凤梅 《疾病监测》2011,26(12):993-996,1003
目的 为掌握浙江省岱山县海岛地区居民健康状况和主要疾病死亡原因,评价居民健康水平,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岱山县1986 -1988年和2009-2010年两个时期居民死亡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法进行编码,以2000年全国标准人口构成比进行死亡率标化.结果 岱山县两个...  相似文献   

14.
15.
16.
论护理工作中的“慎独”与“慎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慎独"一词出自《礼记·中庸》中"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即当君子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总是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慎众"则是指在许多人违反原则时,君子却不随波逐流,不盲目  相似文献   

17.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and injuries of the hip joint in both children and adults has been a major area of interest for surgeons treating injuries and non-traumatic conditions of the organs of locomotion. The work of prominent Polish surgeons and orthopaedists has contributed to progress in this branch of medicine over the last century.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