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孙英新  黄洋  曾妙  甘家丽  黄培锋  姜希娟  高青 《中草药》2020,51(9):2492-2500
目的观察丹蒌片对高脂喂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ApoE~(-/-)小鼠的影响,从菌群失调诱发炎症角度探讨丹蒌片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57BL/6J野生型小鼠作为对照,高脂喂养ApoE~(-/-)小鼠24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丹蒌片组,连续ig给药8周后取血测定血脂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中脂多糖(LPS)水平;动脉大体油红O及主动脉窦HE染色观察斑块形成;粪便16 SrRNA扩增子测序检测肠道菌群;GC-MS法检测短链脂肪酸;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脂水平升高,肠道菌群失调,有害菌增加,有益菌减少,血清LPS水平升高,主动脉周围炎症水平升高;与模型组比较,丹蒌片干预可明显降低小鼠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P0.01),有效减少斑块面积;调节肠道菌群,进而降低血清LPS及主动脉周围炎症因子TNF-α、ICAM-1和IL-1β水平(P0.01)。结论丹蒌片通过改善菌群结构,降低菌群失调诱发的炎症反应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蛹虫草多糖对高脂高胆固醇诱导ob/ob小鼠肝组织脂质代谢、炎症反应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ob/o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非诺贝特组[20 mg/(kg·d)]及蛹虫草多糖低、中、高剂量组[25、50、100 mg/(kg·d)],均以高脂高胆固醇饮食(脂肪34.9%,胆固醇22.8%)饲养。12周末,取新鲜肝组织匀浆,ELISA方法检测肝组织脂质代谢相关酶脂肪酸合成酶(FAS)、长链脂酰辅酶A脱氢酶(LCAD)活性及C反应蛋白(CR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转录因子κB亚基p65(NF-κB p65)、白介素6 (IL-6)含量。另取小鼠新鲜粪便,采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检测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蛹虫草多糖可显著降低FAS含量(P<0.05),显著提升LCAD含量(P<0.01);高、中剂量蛹虫草多糖显著抑制CRP表达(P<0.01,P<0.05),同时明显降低MCP-1和SAA表达(P<0.05)。与模型组比较,3个剂量蛹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茯苓提取物对高脂饮食致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影响。方法:昆明种(KM)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茯苓不同提取物(醇提取、水提取和碱提取部位)处理组。利用高脂饮食制备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给予茯苓不同提取物后,检测小鼠体质量及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及总胆固醇(TC)水平;苏木-伊红(HE)染色法检测小鼠肝和肠组织病理学形态;结合16 S rRNA测序,探究茯苓不同提取物对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茯苓提取物可在一定程度减缓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体质量增加,改善4项血脂指标水平,减轻高脂饮食对肝和肠组织的损伤,并可不同程度降低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提高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结论:茯苓提取物具有改善肥胖、调节血脂代谢及调整肠道菌群结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麦冬皂苷D(ophiopogonin D,OP-D)对高脂饲养ApoE~(-/-)小鼠血脂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6周龄雄性ApoE~(-/-)小鼠24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OP-D组[0.5 mg/(kg·d)]和辛伐他汀组[5 mg/(kg·d)];雄性C57BL/6小鼠6只为空白组。造模12周后,连续给药12周。给药结束后收集小鼠新鲜粪便,检测菌群情况;分离小鼠血清检测血脂水平,制备肝脏切片染色观察损伤情况。结果 OP-D能够降低小鼠因高脂饮食引起的体质量增加,抑制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升高,改善肝脂肪变性,并多种水平上调控肠道菌群失调。结论 OP-D可能通过改善高脂饲养的ApoE~(-/-)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影响其血脂水平和肝脂肪变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增液汤对于高脂饮食诱导小鼠脂质代谢紊乱的改善作用。方法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高脂饮食组,增液汤组(12 g/kg),抗生素组,抗生素+增液汤组。相应药物干预10周后,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1β、IL-10及CD68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TC、TG、HDL-C、LDL-C水平;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肝、脂肪、远端回肠组织形态学改变;Real-time PCR法检测肝组织中PPARγ及ACC-1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高脂饮食组相比,增液汤组可降低IL-1β、CD68含量表达,提高IL-10表达,降低TG、TC、LDL-C水平,提高HDL-C含量水平,同时减少脂肪细胞体积,保护肠道完整性,下调肝组织中PPARγ及ACC-1 mRNA表达;抗生素+增液汤组则没有上述改善作用。结论增液汤可通过"肝-肠"轴的调控从而改善脂质代谢紊乱,可能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筋骨草对慢性气道炎症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结构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SPF级ICR小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慢性气道炎症模型组(M)、筋骨草低剂量治疗组(L)、筋骨草中剂量治疗组(MI)、筋骨草高剂量治疗组(H)、阳性治疗组(P)。烟熏法建立慢性气道炎症模型后给药28 d,检测肺泡灌洗液中TNF-α、IL-10、IL-6水平及其他指标,收集各组小鼠粪便,进行16SrRNA测序,分析治疗后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慢性气道炎症模型组TNF-α、IL-6明显升高,IL-10降低,筋骨草治疗后IL-10升高,TNF-α、IL-6水平降低。16SrRNA测序结果显示筋骨草治疗后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显著增加,各组小鼠肠道菌群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筋骨草治疗后肠道中拟杆菌比例显著升高。结论筋骨草治疗小鼠慢性气道炎症疗效显著,其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加拟杆菌比例,改善炎症反应,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临床表明,近年来脂质代谢紊乱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及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均高的混合性高血脂症,伴或不伴有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脂质代谢紊乱常与体质量超高、肥胖、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和痛风等相随.脂质代谢紊乱患者首选治疗方法是合理饮食和适宜运动.调脂药物仅用于采用合理饮食和适宜运动2~3个月后无效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保和丸对高脂饮食SD大鼠血脂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为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高脂饮食保和丸组(简称"高保组")、正常饮食保和丸组(简称"正保组"),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血脂含量,基于16Sr D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大鼠肠道菌群。结果:高保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减少但仍高于正常组和正保组,正保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分析结果显示正保组与正常组大鼠比较,其粪便样本微生物菌群数量无明显差异。高保组与模型组比较能显著增加纲双歧杆菌目、梭菌目、脱硫弧菌目、产氢细菌目菌群数量,但仍低于正常组和正保组;同时能显著减少红蝽菌目、拟杆菌目、芽孢肝菌目、乳杆菌目、丹毒丝菌目、伯克氏菌目、气单胞菌目、疣微菌目菌群数量,但仍高于正常组和正保组。结论:保和丸可能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多样性来降低TC、TG和LDL-C。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高果糖饮食诱导的小鼠血清代谢物变化,探讨青蒿素改善高果糖饮食诱导的小鼠代谢紊乱的机制。方法:检测正常组、高果糖饮食组、青蒿素组及阳性药组小鼠血清葡萄糖、三酰甘油、胆固醇含量;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HPLC-Q-TOF MS)对各组小鼠血清进行代谢轮廓分析,进一步根据单变量统计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青蒿素显著降低了高果糖饮食诱导的小鼠血清三酰甘油上升。各组代谢轮廓出现改变。筛选出正离子模式下差异代谢物42个,负离子模式下差异代谢物45个。亚油酸代谢,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转导,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等重要通路发生了显著改变。结论:青蒿素可以使高果糖饮食导致的代谢紊乱有所恢复,主要涉及脂质代谢。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肠道菌群代谢紊乱释放内毒素脂多糖(LPS),激活下游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及炎性相关因子表达为研究途径,探讨香砂六君子汤调节脾虚高脂血症大鼠肠道菌群防治肝脏脂质沉积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组、脾虚高脂对照组以及香砂六君子汤组,每组8只。脾虚高脂组以及香砂六君子汤组采用饮食不节加力竭游泳方法建造脾虚模型,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给予高脂饲料喂饲14周,构建高脂血症模型。第10周开始,香砂六君子汤组给予香砂六君子汤药11.34 g/kg灌胃,其余3组给予相应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灌胃。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LPS、肠组织zo-1、occludin-1 mRNA及蛋白、肝脏TLR4、NF-κB蛋白以及肝脏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水平,采用HE染色观察肝脏细胞形态变化,16S rDNA测序技术检测各组大鼠盲肠内容物中的菌群多样性与丰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脂组及脾虚高脂组血清HDL-C、...  相似文献   

11.
《中成药》2020,(7)
目的考察人参总皂苷对高脂饲料诱导的模型动物的降脂作用。方法建立高血脂小鼠模型,5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人参总皂苷低剂量组(0.4 g/kg)、人参总皂苷中剂量组(0.2 g/kg)、人参总皂苷高剂量(0.1 g/kg)组和阳性对照组,灌胃给药,连续4周。检测小鼠血清生化指标,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HE染色观察肝脏的组织形态变化。采用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研究人参总皂苷对高脂模型小鼠菌群构成的影响。结果人参总皂苷中、高剂量组可降低高脂模型小鼠体质量及血清中TC、TG、LDL-C水平(P0.05),并能改善高脂饲料引起的小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脂模型组肠道菌群在数量和结构上都存在差异,而人参总皂苷高剂量组可以逆转上述变化(P0.05)。结论人参总皂苷具有明显的降脂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肠道菌群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从心论治方对APOE基因敲除(ApoE~(-/-))小鼠血脂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36只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对照组、辛伐他汀组,从心论治方高、中、低组。高脂饲料喂养12周制备高脂血症小鼠模型,进行药物处理;检测小鼠血脂水平;油红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学变化;16s rDNA高通量测序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结果模型组小鼠血脂水平明显升高,肝脏出现明显脂肪变性,肠道菌群结构紊乱。给药组小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降低(P0.01,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P0.05),肝脏脂肪变性情况缓解。从心论治方组小鼠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例降低,菌群多样性增加,肠道菌群失调得到改善。结论从心论治方能调节高脂喂养ApoE-/-小鼠血脂水平,改善肝脏脂肪变性情况,改变肠道菌群组成结构。  相似文献   

13.
《中成药》2021,(10)
目的研究地菍总黄酮对高脂饮食大鼠体质量、血脂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组,模型组,奥利司他组(60 mg/kg),地菍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750、500、330 mg/kg),连续给药6周,给药期间空白组大鼠饲喂普通饲料,其余各组大鼠饲喂高脂饲料。6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时检测各组大鼠粪便中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地菍总黄酮可以有效抑制大鼠体质量,降低Lee’s指数及脂肪系数(P0.01);降低血清中TC和TG水平,提高HDL-C水平(P0.05,P0.01),同时降低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值,提高肠道菌群多样性。结论地菍总黄酮能减轻大鼠体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纠正血脂异常、增加大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当归芍药散及其拆方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载脂蛋白E敲除(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血脂及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c-Jun氨基端激酶(JNK)水平的影响。方法:72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当归芍药散组、健脾化浊组、阿托伐他汀钙组、活血散瘀组和柔肝缓急组,每组12只,高脂饮食诱导建立AS模型。12只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组普通饮食饲养。适应性饲养1周后各给药组小鼠给予中药灌胃16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小鼠主动脉IL-6、IL-8、JNK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TC、TG、LDL-C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1)、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当归芍药散组、健脾化浊组、阿托伐他汀钙组、活血散瘀组、柔肝缓急组均可显著降低ApoE-/-小鼠AS模型TC、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主动脉IL-6、IL-8和JNK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可显著下调小鼠主动脉IL-6、IL-8、JNK表达水平(P<0.01)。结论:当归芍药散及其拆方可以显著改善小鼠血脂水平,降低炎症介质水平,从而缓解AS的发展。其中健脾化浊组方剂要素较其他拆方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长期摄入葛粉对糖脂代谢紊乱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36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葛粉组,每组12只。基于高脂饮食联合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糖脂代谢紊乱模型。葛粉组灌胃5g/kg体重的葛粉,其余两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每周测量各组小鼠体重并进行疾病活动度评分,15周后检测小鼠空腹血糖和葡萄糖耐性,对小鼠结肠长度、肝脏及脂肪重量进行测量并通过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综合以上实验结果评估葛粉对小鼠糖脂代谢紊乱的改善作用。结果 高脂饮食联合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后小鼠体重出现非正常快速增长,葛粉饮食干预后增长速度降低。与空白组相比,对照组小鼠疾病活动度评分显著升高,结肠缩短且伴随肝脏及脂肪组织重量的显著增加;葛粉饮食干预后,各相关指标均有显著改善,表明长期摄入葛粉能够缓解小鼠肠道炎症,抑制小鼠体重非正常增长,改善肝脏及脂肪组织脂质代谢;与空白组比较,对照组小鼠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血清TG、TC、LDL-C水平均有显著增高,糖耐性、HDL-C则出现显著下降;葛粉饮食干预后所有指标均有所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高胆固醇饮食小鼠后血清TNF-α、IL-6、IL-10水平的变化及黄芩苷的治疗作用。方法:小鼠随机分为黄芩苷高剂量组、黄芩苷低剂量组、阿奇霉素组、高胆固醇 CPn感染组、正常对照组。喂饲高胆固醇饲料1周后,经一侧鼻腔吸入含CPn的培养液,每周1次,共3次。最后一次接种5天后开始给药至实验结束,第1次接种后第18周处死全部动物。结果:高胆固醇 CPn感染组血清TNF-α、IL-6、IL-10水平不同程度升高,三个治疗组三种炎症因子水平不同程度下降。结论:CPn感染可使高脂饮食C57BL/6J小鼠血清TNF-α、IL-6、IL-10水平升高,早期给予高、低剂量黄芩苷或阿奇霉素治疗可不同程度地调节这三种炎症因子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对于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减肥作用与调节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1)将5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n=10),分别为正常对照组(Con)、HFD(high-fat diet)组和APS低中高(在高脂饮食中添加分别添加2%,4%,或8%的APS)剂量组。利用高脂饮食连续喂养8周诱导出小鼠肥胖模型,给药组同步喂养,每周进行称重。实验周期结束后,收集各组粪便样本,利用基于细菌16S r DNA测序的元基因组学方法,分析了APS对于高脂喂养小鼠肠道菌的影响。2)将1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2组(n=5),分别为HFD_R组(HFD_Receptor)和APS_R组(APS_Receptor),每天分别灌胃来自HFD组和APS低剂量组(2%APS)小鼠的新鲜粪便提取液进行肠道菌移植,前八周给予正常饮食,后四周更换为HFD。结果:APS能够明显抑制高脂喂养小鼠肥胖的形成、减轻肝脏脂肪变性、降低肝脏TG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显著恢复高脂喂养小鼠的肠道菌群紊乱,增加拟杆菌(Bacteroidetes)与厚壁门(Firmicutes)菌的相对丰度、降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细菌的相对丰度,并且,APS的减肥效应能够通过肠道菌移植转移给高脂喂养受体小鼠。结论:APS对高脂喂养小鼠具有减肥作用,且APS的减肥作用与调节肥胖小鼠的肠道菌群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黄芩苷抑制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并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转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4只6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黄芩苷低剂量组(50 mg/kg,喂饲高脂饮食)和黄芩苷高剂量组(200 mg/kg,喂饲高脂饮食)。小鼠接受正常或高脂饮食喂养4周后构建结直肠癌肝转移模型,术后给药干预4周。实验期间记录各组小鼠的体质量。实验结束后采血并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称量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iWAT)、附睾白色脂肪组织(eWAT)及背部棕色脂肪组织(BAT)的质量;记录原位肿瘤质量、肝脏质量、肝转移灶数量,计算肝脏指数(肝质量/体质量)和肝转移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利用16S rRNA测序分析小鼠肠道菌群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小鼠肝转移灶中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N-钙黏蛋白(N-cadherin)、E-钙黏蛋白(E-...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中药复方田黄方改善老年高脂血症小鼠脂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方法:3 w~4 w龄雄性C57BL/6J小鼠正常饮食喂养至12月成自然衰老小鼠,喂饲高脂饮食14 w构建老年高脂血症模型,给予田黄方提取物100 mg/kg干预10 w,正常对照组予普通饲料喂养至试验结束。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和肝脏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含量、胆盐水解酶(BSH)活力,靶向代谢组学联合16S rDNA测序分析胆汁酸代谢谱以及肠道菌群结构,Western Blot、PCR法检测法尼醇X受体(FXR)、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SHP1)、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成纤维生长因子15(FGF15)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田黄方提取物100 mg/kg组小鼠肝脏TC、TG含量显著下降(P<0.01),肠道菌群发生重塑,大肠埃希菌属(Escherichia)、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丰度明显减少(P<0.05或P<0.01)、BSH酶活力下降(P<0.01),肠道中游离胆汁酸脱氧胆酸(DCA)、鹅脱氧胆酸(CDCA)和石胆酸(LCA)含量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牛磺-β-鼠胆酸(TβMCA)20 mg/kg组小鼠血清及肝脏TC、TG含量显著下降(P<0.01),回肠和肝脏Fxr、Fgf15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0.05),Cyp7a1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P<0.05)。结论:田黄方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抑制BSH活性,使TβMCA水平增加进而抑制肠道FXR、FGF15表达,同时下调肝脏FXR和SHP表达,上调CYP7A1表达,导致胆汁酸合成增加,TC降低。田黄方通过肠道菌群-TβMCA-FXR轴发挥降脂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复合多因素复制湿热证小鼠模型,从肠道菌群动态变化及炎症机制,探讨温病湿热证“湿”“热”实质。方法 随机将96只BALB/c雄性小鼠分为8组:对照组、病毒组、湿模组、湿治组、湿粪组、热模组、热治组、热粪组。以湿热环境、高脂饮食、中药和流感病毒滴鼻进行模型复制,治疗组给予中药或粪菌液灌胃,其余小鼠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 PCR)检测肺内病毒相对表达量,免疫组化检测结肠组织中水通道蛋白3(AQP3)和AQP4,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干扰素γ(IFN-γ)、IL-4含量,对粪便进行16S rDNA测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毒组、湿模组和热模组肺病毒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结肠中AQP3和AQP4表达均不同程度增高或降低(P>0.05);血清均出现不同程度IL-1β、IFN-γ升高及IL-4降低(P<0.05);肠道菌群16S测序发现“湿”“热”模型组差异的主要菌群是乳酸菌、葡萄球菌、拟杆菌等。结论 湿模组小鼠肺病毒相对表达量、炎症因子变化程度明显高于热模组,AQP3表达减少,优势菌群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