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外周血中维生素D的浓度及维生素D受体(VDR)的表达水平,来研究维生素D对ICP的影响。方法对35例轻度ICP、35例重度ICP及35例正常孕妇收集相关资料(孕周、妊娠并发症、维生素D摄入、钙片摄入等),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及实时荧光定量检测三组孕产妇外周血中的维生素D含量及VDR m 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1)重度ICP组外周血中维生素D的浓度及VDR m 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轻度ICP组(t=5.21、15.512,P=0.000、0.000);(2)轻度ICP组外周血中维生素D的浓度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t=1.06,P=0.23);(3)轻度ICP组外周血中VDR m 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t=-19.34,P=0.000)。结论重度ICP患者容易引起维生素D缺乏,VDR的表达在不同程度的ICP患者中均低于正常孕妇,ICP的发病可能与维生素D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脐带血中检测维生素D的水平及维生素D受体(VDR)的表达情况,来阐述维生素D在ICP中的作用。方法纳入研究对象孕周相匹配的轻度ICP组孕妇45人,重度ICP组孕妇45人,正常组孕妇45人,三组孕妇脐血中维生素D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脐血中VDR m RNA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结果 (1)脐血中VDR m RNA的表示水平:正常组轻度ICP组重度ICP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脐血中维生素D浓度:轻度ICP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明显高于重度ICP组;(3)脐血中维生素D浓度与VDR m RNA的表示水平相关性:三组中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ICP患者脐血中存在维生素D缺乏或者是VDR表达的降低,可能与ICP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分枝结核菌感染后疾病易感性受环境及宿主基因因素影响。维生素 D( Vit D)代谢可使巨噬细胞活化并限制细胞内结核菌生长 ,此作用受维生素 D受体 ( VDR)基因 3个位点上多态性的影响。作者对伦敦西区 Gujarati亚洲裔人维生素 D( 2 5-羟维生素 D3 ,2 5- OH- D3 )浓度与 VDR基因间的相互关系对结核易感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本文以英国 Harrow镇 Northwick Park医院的 1 2 6例非治疗结核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以 1 1 1名健康结核病接触者为对照 ,后者均为居住于伦敦的Gujarati血统印度人 ,其中 1 50名 ( 62 .0 % )已行BCG接种 (包括 78例…  相似文献   

4.
维生素D缺乏是佝偻病的主要病因,遗传因素在其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正逐渐受到重视.与维生素D代谢相关的基因包括:维生素D受体基因(vitamin D receptor,VDR)、维生素D结合蛋白基因(vitamin D-binding protein,DBP)、细胞色素P450基因(cytchrome P450,CYP)、NADSYN1/DHCR7基因.该文就这些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代谢关系的进展作一阐述.
Abstract:
The major cause of tickets is Vitamin D deficiency.Genetic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pathogenesis of ricket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with more and more attention.Genes related to vitamin D metabolism include:VDR gene,DBP gene,CYP gene and NADSYN1/DHCR7 gene.In this article,we review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gress in gene polymorphism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vitamin D metabolism.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维生素D对高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氧化损伤的作用,对脯氨酰异构酶1(Pin1)蛋白表达和活性、p66Shc线粒体转位及活性氧簇(ROS)生成的影响,以及维生素D受体(VDR)在这一过程的作用。方法:以33 mmol/L葡萄糖干预建立高糖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分别接受维生素D(10~(-8)~10~(-6)mol/L)和Pin1抑制剂胡桃醌(10~(-7)mol/L)共孵育;流式细胞术和TUNEL染色法检测HUVECs的凋亡率;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显微术检测细胞内的ROS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HUVECs中Pin1、p66Shc、p-p66Shc、p66Shc胞浆/线粒体比值及caspase-3的蛋白水平;多肽酶解法测定HUVECs裂解液中Pin1的活性;通过转染siRNA沉默VDR的表达,观察VDR是否介导Pin1蛋白及活性改变。结果:维生素D(10~(-8)~10~(-6)mol/L)抑制高糖诱导的HUVECs凋亡,并抑制高糖诱导的HUVECs中Pin1蛋白表达和活性增加。维生素D抑制高糖诱导的HUVECs中p66Shc磷酸化、p66Shc线粒体转位、ROS生成及caspase-3蛋白表达(P0.05)。通过转染siRNA沉默VDR表达,可削弱维生素D对高糖诱导的HUVECs中Pin1蛋白表达和活性增加的抑制作用。结论:维生素D通过激动VDR,抑制高糖环境下Pin1蛋白表达和活性增加,抑制p66Shc的线粒体转位,减少ROS生成,从而减轻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对被动致敏人气道平滑肌细胞(HASMCs)中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HASMCs并使之被动致敏,以1,25-(OH)2D3作为干预因素。EMSA法检测NF-κB的DNA结合活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观察NF-κB p65的核易位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及p-IκBα蛋白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维生素D受体(VDR)、维生素D 24-羟化酶(CYP24)和IκBα mRNA的表达水平;放线菌素D处理实验检测IκBα mRNA的表达。结果:(1) 1,25-(OH)2D3显著削弱被动致敏HASMCs中NF-κB的DNA结合活性及其亚单位 p65的核易位;(2) 1,25-(OH)2D3能通过增加被动致敏HASMCs中IκBα的mRNA稳定性及减少其蛋白磷酸化水平2个途径显著上调细胞中IκBα的表达;(3) 1,25-(OH)2D3显著上调被动致敏HASMCs中VDR的mRNA表达并诱发其功能性反应。结论:1,25-(OH)2D3能通过上调被动致敏HASMCs中IκBα的表达抑制细胞NF-κB信号通路,且这一作用与VDR有关,这可能是其调控被动致敏HASMCs的重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易感性的相关性,探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及基因测序等技术测定34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息儿和52名正常儿童的VDR基因多态性,比较两组VDR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AA、A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7.6%、50.0%、32.4%和7.7%、28.8%、63.5%,A、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2.6%、57.4%和22.1%、77.9%。两组AA、Aa、aa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13,P=0.017),两组A和a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r=8.217,P=0.004),佝偻病组中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结论VDR基因Apa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存在相关性,携带A等位基因的个体存在对佝偻病的易感性,提示VDR基因Apa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可能在决定个体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遗传易感性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维生素D通过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介导,对全身各系统和组织器官都有影响~([1])。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低于2500g的新生儿,因宫内发育不良、营养基础差和生后并发症等各种原因,在出生后极易出现喂养不耐受,是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2])。我们对广西柳州地区215例低出生体重儿和200例正常出生体重儿维生素D水平与VDR基因Fok I位点多态性的关系进  相似文献   

9.
我国汉族儿童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我国汉族儿童维生素D受体 (VDR)基因多态性分布。方法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BsmⅠ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PCR -RFLP) ,对 1 69名健康汉族儿童进行了VDR基因分型 ,并计算其基因型频率分布。结果 中国汉族儿童VDR基因bb、Bb、BB基因型分别为 91 1 2 %、7 1 %、1 77%,明显不同于高加索人种 ,与韩国人较为相似。结论 VDR基因多态性具有种族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检测胃癌患者血清中维生素D(VD)含量及癌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VDR)的表达水平,探讨VD对胃癌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胃癌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清中的VD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胃组织中的VDR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胃癌患者的血清VD水平较健康人群低(P<0.05),且与胃癌细胞分化程度明显负相关(P<0.001);胃癌组织中VDR表达显著低于正常胃黏膜(P<0.05),且VDR的表达水平与癌组织分化程度之间有显著联系,高、中、低分化3组VDR的表达水平依次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中,VDR表达阳性者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较VDR阴性者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D可能是胃癌发病中的一个保护性因素,其VDR的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胃癌分化程度的依据之一,VDR可作为胃癌术后的一个有效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E-52E中蛋白激酶C(PKC)、维生素D受体(VDR)及其相互作用对钠离子依赖性二羧酸协同转运蛋白1(Na DC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E-52E,采用PKC激动剂和PKC抑制剂干预NRE-52E细胞,并用VDR过表达载体及VDR-shRNA载体转染NRE-52E细胞,结合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PKC、VDR和Na DC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建立VDR稳定过表达和VDR稳定干扰的NRK-52E细胞株。与对照组比较,PKC激动剂组VDR和Na DC1蛋白表达量显著上调(P 0. 01),VDR过表达组的PKC和Na DC1蛋白表达量显著上升(P 0. 01),VDR干扰+PKC激动剂组和VDR过表达+PKC抑制剂组中PKC和Na DC1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介于VDR干扰组与VDR过表达组之间。结论:在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E-52E中PKC活性增强诱导VDR蛋白表达,PKC活性减弱抑制Na DC1蛋白表达;VDR与PKC和Na DC1的蛋白表达存在明显正相关;PKC与VDR相互作用时PKC高活性和VDR过表达是促进或维持Na DC1蛋白表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维生素D3受体(VDR)在正常人胎脑的分布,进而探讨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与正常人胎脑发育的关系,本实验按合法程序收集2~7月龄正常人胎脑,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VDR在正常人胎脑的时空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阳性产物在海马结构存在于胞核,3月龄出现表达的高峰,此后逐渐下降;在额叶皮质以及中脑部位的胞核和胞浆都可存在,其表达随胎龄增长。以上结果表明VDR在2~7月龄的人胎脑额叶皮质、海马结构和中脑有表达,且各部位的表达模式不同,提示1,25-(OH)2D3通过VDR可在人胎脑不同部位发育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肾脏病(T2DKD)相关性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方法选择外文期刊数据库(Pub Med,Science Citation Index,Cochrane)及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根据系统评价的原理及规范,英文检索词:diabetic nephropathy or diabetic kidney disease or diabetic complication;vitamin D receptor or VDR;polymorphism or single nucleotid polymorphism or variant。中文检索词:糖尿病肾脏病、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检索时间为建立数据库时间至2017年6月。检索有关VDR基因(ApaⅠ、BsmⅠ、FokⅠ、Taq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T2DKD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同时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扩大检索范围。对最终确定符合标准的文献采用Stata 12.0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包含1 49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VDR基因位点ApaⅠ、FokⅠ、TaqⅠ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T2DKD无明显相关性(P0.05)。BsmⅠ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T2DKD发生存在关联,等位基因B vs b,比值比(OR)=1.86,95%可信区间(CI)=1.31-2.6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型BB+Bb vs bb,OR=2.02,95%CI=1.38-2.96,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DR基因位点BsmⅠ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T2DKD易感性相关,B等位基因及BB+Bb基因型可能是其T2DKD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β-catenin和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 VDR)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DTC)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2例DTC、43例良性病变和17例瘤旁正常组织中β-catenin和VDR的表达。结果 DTC中β-catenin异常表达及VDR表达均高于良性病变和瘤旁正常组织(P0.01)。β-catenin表达与DTC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VDR表达与DTC肿瘤大小、钙化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β-catenin与VDR的表达呈正相关(r=0.441,P0.01)。结论β-catenin和VDR异常表达与DTC的进展和转移密切相关,且二者具有相关性。β-catenin和VDR联合检测可能对DTC的生物学行为分析、临床诊断及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定位,分析VDR与CK19、HMBE-1、Galectin-3、CD56及TPO蛋白的表达相关性,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VD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VDR在9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同时用Western blot验证VD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应用SPSS23.0统计分析VDR与CK19、HMBE-1、Galectin-3、CD56及TPO蛋白的表达相关性。结果 VD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增高,定位于细胞质, VDR的表达与Galectin-3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P0.01),与CK19、HMBE-1、CD56及TPO的表达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VDR可能是甲状腺乳头状癌中Galectin-3表达的重要调节因子,VDR可作为靶向治疗的潜在生物靶点。  相似文献   

16.
曹丽丽  陈瑞冬  迟兆富 《现代免疫学》2005,25(5):383-383,388
维生素D作为一种调节钙磷代谢的重要激素.直到1980年其参与免疫功能及对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才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绝大多数与免疫功能相关的细胞都含有维生素D,受体(VDR),如单核细胞和组织中巨噬细胞、活化的T、B淋巴细胞。维生素D,生物活性形式为1,25(OH)2D3,后者通过与高亲和力的特异性受体VDR结合而调节有关基因的表达,达到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生物学效应.包括调节抗原提呈细胞的分化、淋巴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因子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维生素D对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Non-TNBC)和TNBC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 收集TNBC和Non-TNBC患者乳腺组织,原代培养TNBC和Non-TNBC患者乳腺细胞;免疫荧光检测乳腺细胞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HER2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Non-TNBC和TNBC乳腺癌组织和乳腺细胞中VDR蛋白表达;CCK-8检测细胞活力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变化;光学比色法检测细胞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 GS)活力的变化;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和胞内谷氨酰胺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GS和VDR蛋白表达的变化;CHIP-PCR检测VDR对GS的转录调控。结果 TNBC患者外周血中维生素D水平和癌组织VDR蛋白表达明显低于Non-TNBC患者(P<0.05)。相比于原代Non-TNBC乳腺癌细胞,原代TNBC患者乳腺癌细胞低表达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HER2蛋白表达;TNBC乳腺癌细胞VDR表达水...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维生素D(Vit D)调控龟板提取物(PTE)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过程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构建PGL3-Id1启动子,转染大鼠MSCs,PTE分别联合10-6、10-7、10-8mol/L的Vit D作用于转染后的MSCs 36 h,利用荧光素酶检测MSCs中Id1启动子的水平。1、3、30、100μg/m L PTE分别联合10-7mol/L Vit D作用于MSCs 36 h、3 d、7 d,RT-PCR检测VDR的表达。结果 PTE促进了MSCs中Id1的表达,联合应用Vit D,Id1的表达会降低,这种差异具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且不同剂量Vit D之间比较差异也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联合作用36 h、3 d和7 d时,均不同程度抑制了VDR的表达;作用36 h时Vit D联合大剂量PTE时抑制作用显著,与不加PT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作用3 d和7 d时,Vit D联合大剂量PTE时抑制作用更为明显;不同剂量PTE联合Vit D作用相同时间,不同剂量之间VDR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相同剂量PTE联合Vit D作用不同时间,7 d与36 h时VDR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t D抑制了PTE促MSCs的增殖作用,核受体VDR可能是PTE调控MSCs增殖和分化的一个药物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9.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代谢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生素D受体(VDR)与骨代谢密切相关,在维持机体骨钙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对VDR基因型与骨钙代谢相关性研究,有助于推断骨质疏松、佝偻病等骨代谢疾病和遗传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且为从基因水平认识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大鼠肾和骨组织维生素D受体(VD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3、骨形态发生蛋白(BMP)7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NS组)、单纯去卵巢组(NOVX组)、2型糖尿病假手术组(DS组)、2型糖尿病去卵巢组(D0VX 组).糖尿病组大鼠予高脂高糖饲料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制备2型糖尿病模型,模型成功后去卵巢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去卵巢后4周、8周、12周末随机分批处死.用RT-PCR法观察各组肾和骨组织VDR、FGF23、BMP7的mRNA表达,Western免疫印迹法观察各组肾组织VDR、FGF23、BMP7蛋白表达.结果 成功制备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模型.随着时间延长,DS组和DOVX组肾和骨组织VDR、BMP7的mRNA表达和肾组织VDR、BMP7蛋白表达均较NS组和NOVX组降低,且以DOVX组表达最低(P<0.05);DS组和DOVX组骨组织FGF23的mRNA表达明显低于NS和NOVX组(0.566±0.059,0.452±0.057比1.008±0.068,0.520±0.049,P<0.05),而DS组和DOVX组肾组织FGF23的mRNA和蛋白(1.034±0.071,1.136±0.112比0.919±0.086,0.952±0.143)表达明显高于NS和NOVX组,以DOVX组表达最高(P<0.05).结论 FGF23和BMP7在肾和骨组织共同介导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大鼠维生素D受体表达中起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