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开发一种新型的罐疗法参数检测系统,可实时、动态检测罐疗过程中各参数的动态变化,为罐疗法的客观化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应用BMP180负压/温度模块,采集罐具内负压及温度数据信息,通过NImyRIO芯片系统将罐疗参数数据转换成数字信号,应用Labview系统成功开发了罐具物理参数量化检测系统。应用该系统进行初步分析罐疗的基本物理参数变化特点。初步的测试发现,罐疗法留罐过程中罐内负压会逐渐减小,且观察到抽气罐内的温度有一个逐渐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拔罐疗法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拔罐疗法是指用排除罐内空气以产生负压,使其吸附体表的方法.其为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发展而成的外治法,临床常用的有闪罐法、留罐法、走罐法、刺血拔罐法.近年来,拔罐疗法临床报道较多.现将近5年来拔罐疗法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行拔罐的基础研究,考察正常人罐斑的显色规律,为建立罐斑图谱提供依据。方法:在正常人背腰部12个部位拔罐10min,分为4组,每组10人,分别采用-0.07 MPa,-0.06 MPa,-0.05 MPa,-0.04 MPa的罐内压强,24 h后记录罐斑深浅进行量化评分,分析罐斑的变化规律。结果:在相同拔罐参数下,腰部罐斑显色较深,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压强下罐斑颜色深度呈现-0.06 MPa〉-0.07 MPa〉-0.05 MPa〉-0.04 MPa,但-0.06 MPa组与-0.07 MPa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人的背腰部左右同名穴位用相同的参数拔罐,罐斑显色应该一致;背腰由于部位不同罐斑的深浅会有差别;罐斑会随罐内负压的增大而变深,当负压增值-0.06 Mpa时罐斑加深变慢;研究健康人的罐斑显色规律一定要认真筛选受试者。  相似文献   

4.
以"罐斑"为主题词或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1990年1月1日至2018年5月20日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比较罐内负压、拔罐时间、罐内温度以及其他影响罐斑形成因素的设定特点,并对其进行梳理与总结。罐内负压与拔罐时间都存在单因素考虑时的最佳刺激量。负压与时间、负压与温度交互考虑时的最佳组合有待研究。罐斑诊病的显色标准国内尚未统一,可从分析其颜色特征及颜色光谱着手展开。目前此类文献在诸如罐内负压与温度的测量、受试者的选取标准等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关于罐斑的实验研究方法越来越多样化,可借助相关仪器对罐斑的临床效应、生物学机制等进行多角度探究。  相似文献   

5.
时间和压力因素对拔罐罐斑颜色影响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考察拔罐时压力因素、时间因素及双因素的交互作用对罐斑颜色变化的影响,为拔罐参数及效应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时间3水平,压力4水平,共12个刺激参数,在同一健康受试者背部12个部位进行拔罐,一共完成34人次的试验.应用制作的罐斑颜色图谱,对拔罐24 h后的罐斑颜色进行评分,分析罐斑的变化规律.结果: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不同参数的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间因素对罐斑颜色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现10 min>30 min>20 min.压力因素对罐斑颜色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呈现-0.07 MPa>-0.06 MPa>-0.05 MPa>-0.04 MPa.结论:10 min×-0.04 MPa即能使拔罐部位产生明显瘀斑,随着刺激量增强罐斑越来越重;压力因素对罐斑的影响最大,呈线性关系,可表达为:Y(罐斑颜色)=2.025+0.902×100×负压绝对值(-MPa);时间因素对罐斑的影响较为复杂,可能与拔罐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竹罐疗法治疗颈椎病不同留罐时间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将自制竹罐浸泡于煮沸的药液中煎煮后进行拔罐,试验组留罐5 min,对照组留罐10 min。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结果]对照组临床痊愈7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90%;试验组临床痊愈9例,显效8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76.67%。[结论]竹罐疗法治疗颈椎病留罐10 min疗效较留罐5 min尚不能认为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竹罐疗法是生活中简便易行的一种中医疗法。它是以竹罐为工具,利用罐内空气负压使作用部位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充血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竹管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留罐时间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组1)和对照组(组2),两组均将自制竹罐浸泡于煮沸的药液中煎煮后进行拔罐,对照组留罐10 min,试验组留罐5 min。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结果:对照组临床痊愈7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90%;试验组临床痊愈9例,显效8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76.67%。结论:竹管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留罐10 min较留罐5 min临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9.
拔罐疗法的负压效应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帅  崔瑾 《针刺研究》2012,37(6):506-510
中医拔罐疗法治疗疾病,是多种复合刺激作用于皮肤和穴位产生的综合效应。其中,罐内负压是疗效产生的主要因素。现代医学负压疗法中,对负压的作用机制也有深入研究。本文针对拔罐疗法和现代医学负压疗法的效应机制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总结,认为罐内负压的形成与操作熟练程度、火罐大小和燃用乙醇浓度等因素有关;罐内负压与罐斑的形成密切相关。负压能够扩张血管,调节局部血流量,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局部毛细血管和内皮细胞形态修复;促进细胞核增殖抗原的表达,显著提高创面再上皮化速度,发挥良性刺激作用,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竹管疗法不同留罐时间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颈椎病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行竹管疗法留罐10 min治疗,对照组30例行竹管疗法留罐5 min治疗,2组均每日1次,14 d为1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变化及颈项部肩胛放射痛、上肢放射痛、眩晕及头痛评分构成比情况,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66.7%,对照组5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颈项部肩胛放射痛、上肢放射痛、眩晕、头痛评分构成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颈项部肩胛放射痛评分构成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竹管疗法可显著改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且留罐10 min效果优于留罐5 min,尤其是对于颈型颈椎病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平衡拔罐疗法”是医者以竹罐为主要工具,利用燃烧的方法排出罐内空气,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人体胸部、腹部、四肢部、腰部及脊柱部等经络,腧穴,患处或体表的某些部位,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等现象,以达到机体平衡对称的拔罐疗法。  相似文献   

12.
韩海军  刘红霞 《河南中医》2013,33(5):769-770
走罐疗法是一种中医特色外治疗法,通过利用罐内负压将罐体吸附于皮肤,借助机械性刺激起到行气活血,祛瘀通脉的作用,该疗法近年来逐渐应用在皮肤病领域,尤其以肥厚性皮损为主.在治疗斑块状银屑病时,走罐疗法可加速浸润变薄、鳞屑消退,作为一种联合疗法,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优势使得该疗法在临床逐渐得到推广应用.笔者就走罐疗法的历史背景、作用机理、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略谈拔罐后起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冯禾昌  叶明柱 《中国针灸》1998,18(11):663-664
拔罐疗法为针灸临床常用的一种辅助疗法,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毫针、皮肤针、三棱针等刺法同用。有时起罐后拔罐部位有水泡出现,教科书及一些针灸专著都认为系“留罐时间太长”所致,因此有些人视拔罐后起泡为拔罐操作失误。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对拔罐后起泡不能这样简单解释。兹就拔罐后起泡的利弊,谈点滴看法,供同道参考。1 拔罐起泡的规律留罐时间太长是导致拔罐起泡的一个因素。然而同样的留罐时间,有些人起泡,有些人却不起泡,甚至再留更长的时间也不会起泡,可见留罐时间太长并不是导致拔罐起泡的唯一原因。1.1 起泡与疾病的…  相似文献   

14.
走罐疗法及其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澎涛 《四川中医》1989,7(12):44-45
走罐,又称“推罐”,是拔罐疗法之一。多以罐口光滑的透明火罐吸拔后,在涂有油脂或水液的皮肤上推动,借罐内负压吸附刺激及走动火罐的力量推动经脉气血的运行,祛除病邪,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常于背部、腹部和四肢肌肉丰厚处施术。由于施术方法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刺激量,故对机体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多种方法,排除罐内空气,使其变成负压,并吸附於施术部(或穴)位元.使局部发生充血或瘀血的现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相似文献   

16.
悬火法拔罐是将特制的螺旋型悬火架置于罐内 ,把浸上适量酒精 (以不滴为度 )的棉球穿卡在悬火架的小环上 ,点燃后扣在欲拔部位上 ,即可将罐吸住 ,见图 1。可以在平面、立面施拔 ,不受体位限制 ,尤其适合自拔可以够到的颈、肩、背、腰、臀等部位 ;棉球固定在悬火架中心燃烧 ,无跌落烧烫肌肤之虞 ;棉球在罐内燃烧 ,不仅在扣罐前通过燃烧罐内氧气和温升使罐内空气体积膨胀挤出罐内部分气体 ,而且在罐口接触皮肤后 ,棉球仍可燃烧 ,使罐内剩余空气中的氧气燃尽。这样罐内气体中的分子密度变小 ,随着温度的下降就可形成较强的负压吸拔力。螺旋型悬…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观察拔火罐对背痛患者局部体表温度的影响。方法:43例背痛患者给予中号玻璃火罐治疗,罐內容量为260 mL。拔罐部位随机选取左侧或右侧心俞(37例)或肾俞(6例),另一侧同样部位做为对照,不予拔罐。采用红外热像仪记录留罐10 min前后局部皮肤温度的变化,并与对照部位皮肤温度进行比较。结果:拔罐后局部皮肤温度先降后升,在留罐10 min后起罐时罐区皮肤温度较拔罐前皮肤温度下降(0.4±0.9)℃(P=0.004.),起罐后10 min比拔罐前罐区皮肤温度升高(0.4±1.1)℃(P=0.016),起罐后10 min比起罐时罐区皮肤温度升高(0.8±0.9)℃(P=0.000)。而对照部位的皮肤温度则持续下降。结论:拔罐后局部皮肤温度先降后升,而对照部位的皮肤温度则持续下降。局部皮肤温度的变化可能与疗效的产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观察拔火罐对背痛患者局部体表温度的影响。方法:43例背痛患者给予中号玻璃火罐治疗,罐內容量为260 mL。拔罐部位随机选取左侧或右侧心俞(37例)或肾俞(6例),另一侧同样部位做为对照,不予拔罐。采用红外热像仪记录留罐10 min前后局部皮肤温度的变化,并与对照部位皮肤温度进行比较。结果:拔罐后局部皮肤温度先降后升,在留罐10 min后起罐时罐区皮肤温度较拔罐前皮肤温度下降(0.4±0.9)℃(P=0.004.),起罐后10 min比拔罐前罐区皮肤温度升高(0.4±1.1)℃(P=0.016),起罐后10 min比起罐时罐区皮肤温度升高(0.8±0.9)℃(P=0.000)。而对照部位的皮肤温度则持续下降。结论:拔罐后局部皮肤温度先降后升,而对照部位的皮肤温度则持续下降。局部皮肤温度的变化可能与疗效的产生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了解针罐疗法在国内的研究现状。通过整理近10年关于针罐疗法中留针拔罐疗法的应用现状的相关文献报道,发现针罐疗法中留针拔罐的临床应用较多,但质量不高,在机理研究方面关注度较低。提出目前针罐疗法存在的一些问题,旨在为进一步了解针罐疗法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理提供参考依据及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拔罐对健康人体背部不同部位皮肤血流量的影响。方法:运用经络罐通仪控制罐压为-0.04MPa,在健康受试者大椎及双侧大杼穴拔罐10min,通过激光散斑血流监测视频系统对大椎、身柱、神道、双侧肺俞、双侧心俞拔罐前,拔罐后即刻及拔罐后第5min、第10min、第15min、第20min、第25min、第30min的血流量进行记录。结果:起罐即刻,大椎、身柱及双侧肺俞血流量较拔罐前明显升高(均P〈0.05);与起罐即刻相比,大椎在起罐20min后各时间点,身柱在起罐后10min、15min,双侧肺俞在起罐即刻后各时间点,血流量均明显下降(均P〈0.05)。神道、双侧心俞血流量在拔罐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拔罐疗法可引起皮肤血流量的变化,且距离拔罐区域越近血流变化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