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双源CT (dual source CT,DSCT)诊断在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检查中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21年4月于邳州东大医院进行检查的PE病患70例,均接受DSCT检查。记录病患的肺动脉显示栓塞支数及PE征象情况。结果:70例病患的检查诊断数据中,DSCT图像上共显示4 161支肺动脉,其中1199支(28.82%)显示栓塞,按从高到低依此排序肺动脉显示栓塞支数为:亚段肺动脉499支(21.22%)、段肺动脉486支(38.85%)、叶肺动脉146支(41.95%)、左/右肺动脉54支(38.57%)及肺动脉干14支(20.00%);1199支PE征象中充盈缺损表现形式按从高到低依此排序为:中心型充盈缺损610支(50.88%)、完全闭塞277支(23.10%)、偏心型充盈缺损207支(17.26%)、附壁血栓105支(8.76%);其他间接征象占比分别为:马赛克征13例(1.08%)、肺动脉高压9例(0.75%)、肺梗死5例(0.42%)、胸腔积液5例(0.42%)。结论:DSCT诊断在PE检查中有着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源CT肺动脉造影对慢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6例患者行双源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并结合轴位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6例均能显示肺动脉栓塞的部位、范围、局部管腔狭窄程度,慢性肺动脉栓塞主要表现为肺动脉分支减少或者管腔阻塞、中断,肺动脉管腔内偏心性、附壁性的充盈缺损及肺动脉增粗等。结论:双源CT血管造影是诊断慢性肺动脉栓塞无创性检查方法之一,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MSCT pulmonary angiography,MSCTPA)及磁共振肺动脉成像(MR pulmonary angiography,MRPA)对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拟诊为PE的患者,42例采用双源CT行肺动脉成像,观察肺动脉栓子的部位、数目、形态等直接征象,观察肺叶继发改变;8例行1.5T MRPA,其中3例补充行三维增强磁共振肺动脉成像(3D-CE-MRPA)检查,观察肺动脉栓子的特点。结果:42例中,MSCTPA共发现栓子657支,其中段以上栓子481支,包括中心型栓子176支、附壁型259支、完全阻塞型46支。间接征象包括马赛克征、肺梗死、胸腔积液、肺动脉增粗等。8例MRPA共诊断左、右肺动脉栓塞9支,叶肺动脉栓塞19支。非增强MR成像对肺段动脉栓塞诊断受到限制。3例行3D-CE-MRPA的患者中,段及以上及大部亚段肺动脉栓塞显示清楚。结论:MSCTPA能够方便、快捷、清楚地显示肺动脉栓子;MRI平扫可以发现肺叶动脉以上的栓子,肺段动脉栓子部分可见;3D-CE-MRPA可以发现肺段及大部分亚段肺动脉栓子,诊断效能接近CTPA。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锁骨下深静脉留置针的患者行双源CT Flash肺动脉扫描与普通扫描的对比,优化CT肺动脉成像(CTPA)显像的可行性。方法:对60例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PE)并采用锁骨下深静脉留置针的患者行双源CT肺动脉成像检查。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与测试组,每组30例。常规组采用双源CT普通扫描方法,测试组采用双源CT Flash扫描方法。对图像质量、肺动脉及肺静脉CT值、动静脉CT差值、信噪比(SNR)及扫描时间等进行对比。结果:测试组的图像质量、肺动脉平均CT值及动静脉CT差值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而测试组肺静脉CT值更低(P<0.05),测试组的肺动脉SNR略高于常规组(P>0.05),测试组的扫描时间约为常规组的一半(P<0.05)。结论:对锁骨下深静脉留置针的患者行双源CT Flash肺动脉扫描能在肺静脉CT值较低时使肺动脉得到较大强化,缩短扫描时间,减轻呼吸伪影的影响,提高图像质量,且对比剂用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18例确诊为PE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与增强CT、肺动脉造影对照.结果 超声心动图直接检出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近段血栓者4例,右室内血栓1例;具有右心负荷过重超声征象者15例,增强CT或肺动脉造影确诊为PE;TTE大致正常者3例,CT或肺动脉造影提示为肺段或亚段栓塞.结果 TTE可发现主肺动脉、左右肺动脉干内血栓直接提示PE,或根据右心负荷过重表现并结合临床表现间接提示PE可能,但对肺段或亚段栓塞TTTE不能作出或排除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双源CT肺动脉造影联合双能量肺灌注成像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肺栓塞患者50例,均进行双源CT肺动脉造影联合双能量肺灌注成像诊断,以临床后期综合诊断结果为依据,分析双源CT肺动脉造影联合双能量肺灌注成像诊断结果以及患者治疗前后肺组织灌注CT值差异。结果:最终诊断结果证实,50例患者中40例为肺栓塞,联合诊断的准确率为96.00%、灵敏度95.00%、特异度100.00%,Kappa=0.884,与后期综合诊断结果一致性极好。患者治疗后的不同部位肺组织灌注CT值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肺栓塞的临床诊断中,双源CT肺动脉造影联合双能量肺灌注成像检出率较高,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数据支持,并可以判断和观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选择25例肺动脉栓塞患者,分析患者的CT成像资料,分别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经过平扫以后显示有片状的实变影、楔形变、磨玻璃样影等;经过增强扫描以后显示有周围型的肺动脉栓塞,中央肺动脉栓塞等。对于肺动脉栓塞患者使用16排螺旋CT的诊断比较准确,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肺动脉栓塞的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超声心动图在肺动脉栓塞(P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26例PE病例,估测肺动脉压.结果:1例直接检出左肺动脉起始部团块状栓子,溶栓治疗20天后消失;18例具有右心负荷过重表现,核素肺灌注/通气扫描及CT均提示为一侧大面积栓塞或双肺多发栓塞.7例无明显异常,核素肺灌注/通气扫描提示为肺段栓塞.结论:超声心动图能直接发现肺动脉及分支内栓子,观察右心室负荷情况,尤其在急诊床旁检查,对PE是一个有价值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12月至2014年4月临床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病例共17例。所有病例均行256层动态容积CT肺动脉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并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和方法显示肺动脉以及栓子位置、形态、数量等特点。同时结合其他一些相关特征性影像表现进行归纳分析。结果:17例患者中,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段及亚段肺动脉可见栓塞共299支,其中偏心型126支、中央型80支、闭塞型78支、附壁环形型15支。肺动脉增粗(5例),局限性肺纹理稀疏(10例),局限肺梗死(2例),胸腔积液(6例)。结论: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清晰、细腻、直观、快捷的显示肺动脉血管图像及肺动脉栓塞情况,为临床提供确诊的依据,可作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肖宽祥 《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21(3):172-173,175
目的:探讨螺旋CT肺动脉成像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日立HITACHI ECLOS 4排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行肺动脉成像扫描,并利用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 PR)、曲面重建(CPR)等全面观察显示肺动脉。结果:13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经螺旋CT扫描均能清晰显示出肺动脉主干、肺左右叶动脉以及段肺动脉,且80%左右患者经螺旋CT扫描可显示出5级肺动脉分支以及亚段肺动脉。肺动脉主干栓塞2例(15.4%),多支段肺动脉栓塞7例(53.8%),单侧叶肺动脉栓塞4例(30.8%)。结论:螺旋CT肺动脉成像是无创性检查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方法,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光谱CT肺动脉成像(SCTPA)定性诊断肺动脉栓塞(PE)和定量评估肺组织灌注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临床诊断PE患者的CTPA资料,观察常规CTPA及SCTPA后处理图像,后者包括40 keV虚拟单能量图(VMI40 keV)、碘密度图(IDI)与有效原子序数(Z-eff)图的融合图及电子密度图(EDI);记录2种图像中肺段动脉、肺亚段及以下动脉内的栓子数量和位置,对比其中相应肺灌注缺损区与对侧相应正常肺实质区常规CT值、碘密度(ID)、Z-eff及电子密度(ED)的差异;针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sCTPA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区分PE肺灌注缺损区与正常肺实质的效能。结果 37例中,仅以常规CTPA检出37个栓子,其中26个位于肺段动脉、11 个位于肺亚段及以下动脉;之后结合SCTPA后处理图像额外检出1个肺段动脉和2个肺亚段以下动脉内栓子。全部40个栓子对应肺灌注缺损区常规CT值高于、ID及Z-eff均低于对侧正常肺实质区(P均<0.01),而ED与正常肺实质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以常规CT值区分肺灌注缺损区与正常肺实质区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42.50%及87.50%,以ID及Z-eff区分的敏感度分别为95.00%、97.50%,特异度均为100%。ID及Z-eff的AUC均为0.99,均高于常规CT值(0.65,Z=5.56、5.53,P均<0.01),而 ID与Z-eff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1,P=0.48)。结论 利用SCTPA可提高PE检出率及定量评估肺组织灌注;根据ID及Z-eff可有效区分肺灌注缺损区与正常肺实质。  相似文献   

12.
双能量CT肺动脉造影中Lung Vessels软件诊断肺动脉栓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双能量CT肺动脉造影(DE-CTPA)中采用Lung Vessels软件诊断肺动脉栓塞(PE)的价值。方法 收集接受DE-CTPA扫描的可疑PE患者49例,采用Lung Vessels软件处理图像,记录病变血管的位置及数目,以CTPA结合临床作为诊断PE的金标准,按患者、段动脉及亚段动脉为单位计算Lung Vessels诊断PE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CTPA诊断PE患者29例,栓塞动脉共188支,包括段动脉138支,亚段动脉50支。分别以患者、段动脉及亚段动脉为单位,Lung Vessels诊断PE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96.55%(28/29)、45.00%(9/20)、71.79%(28/39)、90.00%(9/10),65.94%(91/138)、80.38%(598/744)、38.40%(91/237)、92.71%(598/645)和64.00%(32/50)、92.24%(1581/1714)、19.39%(32/165)、98.87%(1581/1599)。结论 DE-CTPA中采用Lung Vessels软件可直观显示肺血管,有助于提高对PE、尤其是段及亚段PE的诊断效能,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双源CT低剂量对比剂肺灌注成像评估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血管内血栓与肺灌注缺损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15例无肺动脉栓塞患者分别行低剂量与常规剂量双能量肺灌注成像,对比分析其图像质量;20例疑肺动脉栓塞患者行低剂量双能量肺灌注成像,同时获得肺动脉CTA(CTPA)及肺灌注图像。用CTPA轴位及三维重建图像分析肺动脉内有无血栓以及血栓的部位、数量、形态特征。用双能量肺灌注分析软件判断有无灌注缺损及缺损的部位、范围。统计肺动脉内血栓与肺灌注缺损间的关系。结果: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低剂量与常规剂量双能量肺灌注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20例患者中,13例肺灌注图像中出现102个肺叶、肺段或亚段灌注缺损,4例共6个灌注缺损无明确血栓。11例患者CTPA轴位及三维重建图像显示43个血栓,2例CTPA显示5个血栓的患者肺内无灌注缺损。9例同时出现血栓与灌注缺损,肺内75个灌注缺损与栓塞肺动脉供血范围一致,21个灌注缺损(8个肺段、13个亚段)与肺动脉供血范围无关。结论:肺动脉内血栓与肺灌注缺损不一定匹配,综合分析双源CT低剂量对比剂双能量肺灌注图像与CTPA,可以提高肺动脉栓塞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行CTPA检查确诊肺栓塞病人49例,进行容积再现(VRT)、多平面重建(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处理并计算CT肺动脉阻塞指数。结果 CTPA扫描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及叶、段、亚段动脉显示良好,显示受累肺动脉240条,其直接征象为肺动脉血管内充盈缺损,间接征象包括肺梗死、肺野少血征、胸腔积液等。CT肺动脉阻塞指数为0.375-0.825。结论 CTPA能清楚地显示肺栓塞的部位、范围、局部管腔狭窄程度及其他间接征象,并可以此判断肺栓塞的严重程度,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观察疗效及判定预后提供必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急性肺栓塞CT肺动脉成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CT肺动脉成像(CTPA)被认为是临床诊断急性肺栓塞(PE)的“金标准”。CTPA为诊断急性外周性PE提供了多方面的依据。但CTPA诊断急性外周性PE仍存在较大困难。目前CT辐射剂量及对比剂负荷为研究热点。本文对急性PE的CTPA诊断(尤其是外周性PE)、预后评估、CTPA技术进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一站式扫描对急性肺栓塞(PE)及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DSCT对56例临床疑诊急性PE患者先行肺动脉成像(CTPA),间隔120~180 s后再行深静脉成像(CTV)。利用MPR和MIP观察PE和DVT分布情况。56例中,12例于CTPA检查发现PE后接受DSA检查。以血管节段为单位,记录双源CT和DSA对PE和DVT的诊断结果,并与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2例PE患者中发现DVT 11例,CTPA对肺段及亚段动脉PE的检出率明显高于DSA(χ2=8.34、92.65,P均<0.01),对肺叶动脉及以上级别血管PE的检出率与D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TV对DVT的检出率与DS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67,P=0.414)。以DSA为金标准,CTV评价DVT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2.16%(47/51)、96.49%(55/57)、94.44%(102/108)。结论 双源CT一站式扫描可同时准确地诊断急性PE及DVT。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及多方法三维重建技术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0年5月临床拟诊为肺栓塞,并经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及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多方法三维重建确诊的41例病例。结果:41例病例均得到满意图像,CT肺动脉造影对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干及叶、段、亚段肺动脉显示良好,41例病例共发现栓子512个,其中肺动脉主干2个,右肺动脉干63个、左肺动脉干54个、叶动脉105个、段及亚段288个。直接征象表现为各级肺动脉内不同形态的充盈缺损,间接征象表现为因肺动脉栓塞所致的肺梗塞、肺动脉高压、支气管动脉扩张、右心功能不全及局限性的肺纹理稀疏、胸腔积液等的影像学表现。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及多方法三维重建技术安全、迅速、无创、敏感性、特异性、分辨率高可作为临床诊断肺栓塞及复查疗效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陈菲  郑亚安  王真 《临床荟萃》2009,24(4):304-306
目的探讨和比较心电图(ECG)、动脉血气分析、D-二聚体和超声心动图(UCG))4种常规检查手段对肺栓塞(PE)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0例经肺通气/灌注扫描和(或)肺动脉CT成像(CTPA)明确诊断的非大面积肺栓塞病例,以超声心动检查结果将其分为A组(次大面积肺栓塞组)和B组(非次大面积肺栓塞组),通过对其ECG有无肺栓塞的典型表现、动脉血氧分压(PaO2)、D-二聚体和UCG测定的肺动脉收缩压(PASP)的大小等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结果4种不同辅助检查手段对肺栓塞诊断的敏感度从高到低依次为:D-二聚体、血气分析、UCG和ECG。除ECG无定量分析外,本研究结果表明,D-二聚体在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O2和PASP在A、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4种检查手段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肺栓塞时的病生理变化,是对急性肺栓塞进行早期筛查扣辅助诊断的有力武器,尤其适用于门诊及急诊医生。  相似文献   

19.
CT肺动脉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肺动脉造影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20例PE患者均行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结果Ⅰ型12例,其中4例位于左肺动脉,3例位于右肺动脉,5例左、右肺动脉及肺叶肺动脉皆有;Ⅱ型2例,其中右下叶肺动脉1例,左上叶肺动脉1例;Ⅲ型3例,其中右下叶肺动脉1例,左上叶肺动脉1例,2个以上肺叶肺动脉1例;Ⅳ型3例,均位于双下肺肺段、亚段肺动脉。左、右肺动脉、叶肺动脉、段肺动脉、亚段肺动脉栓塞率分别为77.78%、66.67%、60.00%、12.50%。结论CTPA对肺动脉栓塞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亚秒级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测段与亚段肺动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亚秒级螺旋CT血管造影检测段与亚段肺动脉的能力及分析不同观察者间评阅图像的变异程度.方法对20名非胸肺和肺动脉疾病临床患者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进行回顾性研究,共分析400个段动脉和800个亚段肺动脉.由两名具有不同临床经验的放射医师分别阅读图像,测量主肺动脉强化程度,记录显示清晰的段与亚段肺动脉,评价其显示情况,分析不同医师所得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97.5%的肺段动脉和77.5%亚段肺动脉显示清晰,观察者间一致性好(K=0.68).主肺动脉平均CT值为278±30Hu.结论亚秒级螺旋CTPA能清晰显示段与亚段肺动脉,可用于外周型肺动脉栓塞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