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现代学者就中医以健脾法为基础治疗结直肠癌方面已做诸多研究,主要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结直肠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形成、免疫调控、控制耐药等方面。本文将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的实验室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分析其主要机制,为中医以健脾法为基础治疗结直肠癌的更深入研究及临床运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肿瘤的多药耐药(MDR)是结直肠癌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寻找有逆转MDR的药物成为结直肠癌治疗的新突破.由于中药具有低毒、高效、作用靶点广泛等优势,本文将近几年逆转结直肠癌MDR的中药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简单探讨其机制,为今后中医药防治大肠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外科手术为临床治疗结直肠癌的主要方式,其中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是临床较为高效的手术术式,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但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仍不可避免地给患者带来创伤,并对肠黏膜的生理功能及免疫功能产生不良影响[2].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容易发生气血耗伤、正气亏虚,出现肠道功能紊乱.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是治疗胃肠疾病...  相似文献   

4.
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在健康状态下具有维持肠道正常结构,促进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及调节肠道免疫应答等重要功能.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结构或数目的改变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了解肠道菌群参与结直肠癌发生的机制,有助于指导临床对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及做好预防工作.目前肠道菌群在结肠癌中的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将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菌群结构变化和致病机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谭杨波 《广西医学》2016,(4):540-542
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LNM)是判断结直肠癌患者临床分期和制订肿瘤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一个重要指标.检测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的方法主要有免疫学技术、免疫组化技术、免疫磁珠技术、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LNM可以精确指导结直肠癌患者的TMN分期,评估患者的预后.本文对近年来LNM检测技术及其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发病呈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影响人民生命健康。近年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能改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症状、生存质量,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减轻放疗、化疗的不良反应;同时,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预防复发和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率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兹对近年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1中药内服治疗1.1辨证论治当前,各医学家在结直肠癌的治则、治法上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复发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医药在大肠癌各期治疗中均占有重要地位。结直肠癌术后正气亏虚,瘀毒残留,导致肠癌易复发及转移。因此气虚瘀毒是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基本病机。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辨证论治以及中药灌肠可有效降低大肠癌术后的复发转移率。文章论述近年来大肠癌复发转移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临床、实验研究概况,指出中医药在大肠癌综合治疗中日益突出的地位,以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生存期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主要影响中轴关节的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抗炎镇痛、调节免疫作为主要的治疗方式,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患者关节炎症状,控制关节的破坏,但对整个疾病进程而言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注重机体平衡和整体调节,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多靶点、多途径地作用于人体,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上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另一方面现代研究显示中医药主要通过发挥抗炎镇痛、改善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调节免疫的作用来干预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理进程,但其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文章从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应用与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壮年结直肠癌特点及治疗、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2010年7月收治的148例青壮年结直肠癌临床资料和病理特点.结果:青年人结直肠癌发病率男性大于女性;以黏液腺癌为主要病理类型(41.5%),误诊率高达56.1%.结论:青壮年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化差是其预后差的重要原因,且易误诊,应提高认识.早期发现、诊断及治疗是提高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是结直肠癌的潜在治疗靶点,以肠道微生物为主要靶点的治疗策略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本文对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安全性进行综述,旨在为结直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日益增高,手术是公认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有其局限性。中医药在结直肠癌的辅助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尤其在配合手术治疗结直肠癌、联合放化疗及缓解晚期患者病痛方面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2.
miRNA基因作为调控基因,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复发等多个过程,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其在血液和粪便中可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特异性,故miRNA可作为结直肠腺瘤-腺癌临床早期检测及诊断结直肠癌的无创性新型生物标志物。目前已有不少研究在探索血清及粪便中miRNA分子标志物在结直肠腺瘤或结直肠癌筛查中的敏感度和精确度。以患者血清或粪便miRNA表达水平及结合其他实验室指标的动态变化数值作为结直肠癌疗效预测的生物标记物,在临床过程中将患者分层,实施个体化治疗,做到科学、合理、安全的用药,将提高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明确中医不同证型患者血清miRNA表达谱的不同并将miRNA表达水平作为微观辨证的生物标志物,可为中医药个体化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外泌体lncRNAs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通过诱导免疫逃逸、驱动上皮间充质转化、增加化疗及靶向治疗抗性、促进血管新生等影响结直肠癌的进程。古今医家认为结直肠癌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 本虚为正气亏虚, 标实为痰、湿、热、毒、瘀等病理因素交互为患, 外泌体lncRNAs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与中医学对结直肠癌“正虚邪实”病机的认识高度契合。通过梳理近年来外泌体lncRNAs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研究, 为未来中西医结合防治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上升.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并且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通过手术治疗、新辅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治疗、射频消融治疗等个体化综合治疗后,疾病进展可得到控制,并可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本文就结直肠癌伴肝转移的个体化综合性治疗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药治疗主要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性质,以调节免疫及内分泌功能为主.将近年来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免疫学研究进展及中医药治疗方面做了综述,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16.
肠道菌群具有免疫调节、参与糖类及蛋白质代谢、抵御感染等作用,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作为现阶段抗肿瘤治疗的补充手段,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抑制CRC进展。本文基于肠道菌群探讨中医药治疗左右半结肠癌的研究现状,旨在为中医药防治左右半结肠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上第4大常见癌症,也是第3大癌症死亡原因。免疫治疗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checkpoint inhibitor,ICI)的使用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治疗结果,但在结直肠癌中的疗效非常有限。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免疫治疗的疗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直肠癌肿瘤免疫微环境(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TIME)。而免疫抑制的微环境会使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进而促进CRC发生、发展、复发转移和治疗抵抗。因此为了克服这一挑战和阻碍,有必要阐明CRC免疫抑制微环境的特征和背后的形成机制以及目前新兴的逆转免疫抑制的靶向治疗方法。鉴于免疫微环境在临床治疗中的普遍靶向性,靶向结直肠癌TIME的治疗可能是最有前景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及其受体c-Met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3例结直肠癌患者及20例良性腺瘤及周围正常结肠组织中HGF、c-Met的表达;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MVD),分析HGF和c-Met表达及与LMVD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HGF与c-Met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结直肠良性腺瘤及周围正常组织(P<0.01);结直肠癌组织中LMVD明显高于对照组(U=7.94,P<0.01);HGF及c-Met阳性表达的结直肠癌组织较阴性者有更高的LMVD(P <0.01);HGF及c-Met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显著相关(P<0.01).结论 HGF和c-Met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结直肠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9.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胃肠道肿瘤,发病过程常伴随着炎症反应。炎症的持续为肿瘤生长提供适宜环境,免疫细胞、炎性因子、基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等组成炎症微环境,导致免疫应答与免疫抑制失衡,肿瘤细胞无限增殖,细胞凋亡被抑制,新生血管增加。炎性通路相关的STAT3和NF-κB信号分子,炎性因子TNF-α、IL-1β和IL-6,这些关键分子相互作用,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靶向介导炎症的关键细胞和因子成为肿瘤新的治疗策略。中药具有多组分多靶点的特征,多种临床常用中药复方的分子机制表现为调节微环境炎性因子水平,抑制促肿瘤的信号通路转导,缓解肠黏膜炎性损伤,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本研究通过对炎症微环境及中药抗癌机制的分析,以期为结直肠癌中药治疗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医认为,慢性肾炎为一组本虚标实的证候,湿热证是其最常见的邪实见证.慢性肾炎与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细胞因子(CK)在肾小球炎症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肾炎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紧密相关.中医药从调节免疫治疗肾炎湿热证,即从细胞因子水平研究中医药作用机制,确定湿热证细胞因子水平客观辨证指标,为肾炎湿热证辨证治疗提供了新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