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李霞  孙以琳  严垚垚  郑文 《护理研究》2009,23(34):3136-3137
[目的]探讨睡眠限制疗法对阿尔茨海默病(AD)病人睡眠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定出具有睡眠障碍的AD病人68 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睡眠限制疗法,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病人睡眠障碍改善情况.[结果]干预3周、6周、12周后两组PSQ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2周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睡眠障碍比例分别下降至14.71%和38.24%,两组睡眠障碍改善情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睡眠限制疗法有助于改善AD病人的睡眠障碍.  相似文献   

2.
李霞  孙以琳  严垚垚  郑文 《护理研究》2009,(12):3136-3137
[目的]探讨睡眠限制疗法对阿尔茨海默痛(AD)病人睡眠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教(PSQI)量表评定出具有睡眠障碍的AD病人6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睡眠限制疗法,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病人睡眠障碍改善情况。[结果]干预3周、6周、12周后两组PSQ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2周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睡眠障碍比例分别下降至14.71%和38.24%,两组睡眠障碍改善情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睡眠限制疗法有助于改善AD病人的睡眠障碍。  相似文献   

3.
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综合干预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桦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1):164-164,188
目的 评价综合康复疗法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并与未采用康复疗法的对照组进行比较。方法 选择2002-12/2004-10在辽宁中医学院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治疗的存在睡眠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140例。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康复组70例,对照组70例。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帕金森病常规治疗及适量口服镇静催眠药。康复组除上述治疗外给予心理疗法、运动疗法、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进行康复训练,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持续康复治疗,并对其睡眠方面进行评定。结果 14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康复组睡眠正常占66%(46/70).显效占30%(21/70),无效占4%(3/70);对照组睡眠正常占44%(31/70),显效占29%(20/70),无效占27%(19/70)。康复组总有效率(睡眠正常+显效)96%(67/70),对照组总有效率73%(51/7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05&;gt;。结论 合并睡眠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经系统的康复治疗使患者的睡眠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综合康复疗法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并与未采用康复疗法的对照组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02-12/2004-10在辽宁中医学院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治疗的存在睡眠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140例。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康复组70例,对照组70例。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帕金森病常规治疗及适量口服镇静催眠药。康复组除上述治疗外给予心理疗法、运动疗法、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进行康复训练,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持续康复治疗,并对其睡眠方面进行评定。结果14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康复组睡眠正常占66%(46/70),显效占30%(21/70),无效占4%(3/70);对照组睡眠正常占44%(31/70),显效占29%(20/70),无效占27%(19/70)。康复组总有效率(睡眠正常+显效)96%(67/70),对照组总有效率73%(51/7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结论合并睡眠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经系统的康复治疗使患者的睡眠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功能性疾病。睡眠障碍是PD的基本症状之一,可使PD患者的运动障碍和认知障碍等症状加重,是严重影响PD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1]。近年来,PD患者睡眠障碍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国外报道60%~98%的PD患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睡眠问题,包括失眠、睡眠破碎、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白天过多困倦、睡眠发作等,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导致Et间疲乏[2]。本研究旨在通过对PD患者施行按摩配合步行疗法以提高PD患者的睡眠质量。2011年3—10月,选取宁波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神经内科60例睡眠障碍的PD患者,对其进行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疗法对帕金森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诊治的帕金森病患者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26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为对照组,26例患者实施生物反馈疗法治疗为观察组,于治疗前后行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评定、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睡眠呼吸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帕金森病睡眠量表评分、最低血氧饱和度、平均血氧饱和度均显著增加,而PSQI评分、呼吸紊乱指数、氧减指数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帕金森病睡眠量表评分、最低血氧饱和度、平均血氧饱和度、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SQI评分、呼吸紊乱指数、氧减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疗法可明显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质量,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帕金森病(PD)病人睡眠障碍的临床特征及生活质量水平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相关性研究方法,应用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和帕金森病生活质量调查表(PDQ39)对82例PD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PD病人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95.1%(78/82),PDSS总分为96.91分±24.48分,PDQ39总分为42.95分±14.71分;睡眠障碍的类型主要表现为"睡眠破碎"(84.1%),其次为"日间嗜睡"(82.9%);影响PD病人睡眠质量的因素以"夜间频繁起床排尿"最为常见(占86.6%)。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D病人睡眠障碍的严重程度与其生活质量水平呈负相关(秩相关系数为-0.481,P0.01)。[结论]PD病人存在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病人的睡眠障碍越严重,其生活质量越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睡眠障碍发生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选取本院门诊及住院的PD患者76例,记录所有PD患者的年龄、性别、使用多巴丝肼剂量、受教育程度,并对所有PD患者行帕金森病评价量表(UPDRS)、Hoehn Yahr(H-Y)分期、疲劳严重度量表(FS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HAMD)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SQI)、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等评分,根据患者有无睡眠障碍将PD患者分为睡眠障碍组与非睡眠障碍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利用Spearman分析探讨PD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76例PD患者中,48例存在睡眠障碍,发生率为63.2%,PD睡眠障碍组患者UPDRS评分、H-Y分期、FSS评分、多巴丝肼剂量、HAMD评分明显高于非障碍组患者,且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 <0.05).PD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与UPDRS评分、H-Y分期,FSS评分、多巴丝肼剂量、HAMD评分有关(r =0.56~0.81,均P<0.05),而与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无关.[结论]PD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较多,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帕金森病与睡眠障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很高,睡眠障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病率、临床表现、发生机制以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资料来源: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84—01/2004—10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Parkinson disease,sleeping disturbance,psychosi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BM 1984—01/2004—10期间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精神症状”。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帕金森病相关睡眠障碍的基础或者临床研究文献,然后筛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符合纳入标准。纳入标准为:①基础研究。②临床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6篇关于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研究,22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其中对患病率进行研究的有6篇,对发病机制进行研究的有8篇,对治疗进展进行研究的有8篇.排除的4篇研究中,均系重复的同一研究。资料综合:22篇研究分别对帕金森病睡眠障碍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帕金森病睡眠障碍大致可分为失眠、睡眠过多、深睡眠状态:发生机制可能与疾病本身的进展,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关:治疗以行为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并结合手术治疗为主。结论:目前关于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PD)睡眠障碍发生情况。方法采用帕金森睡眠评分表(PDSS)对PD患者的睡眠情况进行评定。结果50例PD患者中48例(96%)发生睡眠障碍,其中日间过度思睡35例(72.9%),失眠30例(625%),其它特征:多恶梦28例(58.3%),睡眠破碎28例(58.3%),早醒24例(50.0%)。结论PD患者睡眠障碍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日间过度思睡、失眠、多恶梦、睡眠破碎和早醒等。其程度与年龄、抑郁、病情严重度及多巴胺能药物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1.
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 is a prevalent condition and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these individuals also have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 These two sleep disorders have distinct pathophysiology and are managed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 approaches. High comorbidity rates have been a catalyst for emerging studies examining 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for OSA comorbid with insomnia disorder. In this article, we describ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reatment for insomnia (CBT-I) and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PAP) for OSA. Participants a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one of three treatment combinations. Individuals randomized to treatment Arm A receive sequential treatment beginning with CBT-I followed by PAP, in treatment Arm B CBT-I and PAP are administered concurrently. These treatment arms are compared to a control condition, treatment Arm C, where individuals receive PAP alone. Adopting an incomplete factorial study design will allow u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Arms A & B) versus standard treatment alone (Arm C). In addition, the random allocation of individuals to the two different combined treatment sequences (Arm A and Arm B) will allow us to understand the benefits of the sequential administration of CBT-I and PAP relative to concurrent treatment of PAP and CBT-I. These findings will provide evidence of the clinical benefits of treating insomnia disorder in the context of OSA.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冥想训练结合音乐疗法对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效果。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方法对2018年1月-2019年6月50例帕金森病伴有睡眠障碍患者进行研究,利用问卷星平台收集资料,患者入院24小时内采用PD睡眠量表(PDSS)、39项帕金森病生存质量(PD-Q39)量表进行评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分步骤实施冥想训练和音乐治疗,至21天再次评估,比较患者干预前后2种量表评分值变化。结果 50例PD患者均有睡眠障碍,发生率高,干预前后PDSS、 PDQ-39评分值有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伴有睡眠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冥想训练结合音乐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睡眠障碍症状,提高睡眠质量,从而促进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砭石疗法对中青年慢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伴随症状的辅助治疗作用,并分析相关机制。方法 将92例中青年慢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砭石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睡前口服佐匹克隆片7.5 mg;砭石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接受中医砭石疗法治疗,每周1次、每次40 min、30 d为1个疗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减少率评估2组患者的失眠改善率,记录治疗前后2组的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的5-羟色胺(5-HT)水平。比较上述各项2组间差异。结果 治疗开始前,砭石组与对照组的ISI、SAS及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治疗1个疗程后,砭石组的失眠改善率为 93.5%,高于对照组的76.1%(P < 0.05)。治疗1个疗程后,2组患者的ISI、SAS及SD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血清5-HT水平高于治疗前(P均< 0.05);砭石组患者的ISI、SAS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血清5-HT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 0.05)。结论 砭石疗法安全、环保,有助于改善中青年慢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及伴随症状。砭石疗法辅助治疗慢性失眠及其伴随症状的机制可能涉及神经递质5-HT。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治疗对慢性失眠症患者睡眠改善作用。方法将76例慢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3个月后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多导睡眠仪检测治疗前后的睡眠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觉醒次数减少,睡眠潜伏期缩短,睡眠时间明显延长;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改善慢性失眠症患者睡眠,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循经刮痧对围绝经期睡眠障碍患者睡眠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中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循经刮痧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围绝经期生存质量(MENQOL)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干预后PSQI指数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及PSQI总分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P0.05);两组干预后围绝经期生存质量均显著改善(P0.01),且观察组MENQOL总分及血管舒缩症状、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维度评分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P0.01)。结论循经刮痧可有效改善围绝经期睡眠障碍及其它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睡眠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合并睡眠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综合睡眠干预,包括睡眠指导、放松训练、足部穴位按摩等,比较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干预3个月后,患者在睡眠障碍、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等方面的睡眠质量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在手功能、行动能力、记忆与思维、交流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睡眠干预能够改善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音乐治疗对失眠症患者睡眠状况及多导睡眠图的影响.方法:将60例失眠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均口服安神丸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音乐治疗,观察8周.治疗前后采用多导睡眠仪监测两组睡眠状况及多导睡眠图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睡眠总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延长,睡眠潜伏期、醒觉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缩短(P<0.05或0.01).实验组睡眠总时间、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时间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或0.01).结论:音乐治疗对失眠症患者具有辅助治疗作用,对其夜间多导睡眠脑电参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利于改善失眠症状,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