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刘涓子鬼遗方》作为存世最早的中医外科学著作,书中发挥并扩展了《内经.灵枢》的痈疽分类法,备述诊候、治法等,使其理论与临床实现更好地衔接。另外还首创经络分类和三焦分类,对外科发展可谓贡献颇大。从部位分类法等三方面来探究全书的分类方法以及特点。  相似文献   

2.
南北朝时代,虽然也有名医陶弘景、阮文叔等出现。但外科方面,除了刘涓子的《刘涓子鬼遗方》外,直接留传下来的文献并不多。《刘涓子鬼遗方》系托名"黄父鬼"所遗而取作书名。《新唐志》作《男方》,《宋志》作《男论》,俱有讹误。著者刘涓子,为南朝宋人,子名遵,为彭城内史,但刘是否为医,则不可知。该书十卷,原本无次第,南齐龚庆宣得之,厘为五卷,并为序干篇首,以祥其源起。约成书于公元四九九年,为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其中卷一,论痈疽病因、鉴别;卷二,为金疮、外伤治法;卷三,为痈疽、发背、石乳、乳结等证  相似文献   

3.
钮铭 《吉林中医药》2013,33(2):203-204
《刘涓子鬼遗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外科学的一部重要的医学文献。由于当时战乱频繁,外科之伤残与感染性疾病大为增加,客观上促进了外科学的发展。其中有很多关于膏摩法的论述,是膏摩法在外科学的具体运用,为后世医家治疗外科疾病提供了广阔的思路,有很多膏摩方至今仍然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为膏摩在外科及其他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5.
6.
对《刘涓子鬼遗方》、《卫济宝书》、《集验背疽方》、《外科精要》4种早期外科专著进行研究,发现其内容均以痈疽病症方药为主,外科的清热解毒、消散、灸法、托里排脓、祛腐生肌等治疗方法,从脾论治的思想于此期形成,外科祛腐生新法为较早的重要记载,并系统论述了多种外科刀具及切开排脓的原则和适应症,切开部位和所用刀针选择,成为宋以后外科治疗原则和方法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刘涓子鬼遗方》治疗痈疽相关内容的整理,从病名病机、辨证治法、遣方用药等方面剖析了刘涓子治疗痈疽的治疗思想和用药经验。刘涓子根据痈疽的发病特点、症状特征及病势过程分期论治,认为痈疽发病之病理因素为火热,主要发病机理为热毒郁滞、血壅肉腐,故以清热解毒为基本治疗大法,时刻不忘祛火有路,使火散热消;组方以"托"为主重用黄芪,营卫、气血同调,内外兼治,以多种剂型配合灵活的用药思路,为当代外科临床与学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研究《外科正宗》中有关药引的使用,总结了这些药引的应用规律,以期对现代临床中正确使用药引治疗痈疽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日本针灸家代田文志所著《泽田派见闻录·针灸真髓》一书,编成于1938年,是日本近代针灸界有数的名医泽田健先生受业门人的共同纪录。著作在1943年第3版后的“跋”中介绍:“本书虽然由我执笔,但其中有些部分,我自己也不大明嘹,本想省略掉,  相似文献   

10.
试论《普济方》的针灸治疗特点230038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系唐寒松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施有奇《普济方》是明代朱棣等人编撰的一部中医巨著,是我国历代以来最大的一部方书。其书刊于1406年,原书168卷,后经清初《四库全书》收编后,改为426卷。此书虽...  相似文献   

11.
薛蓉坤  戴子枫  尚秀葵 《光明中医》2023,(14):2662-2665
此文通过归纳、整理《针灸大成》中有关针灸治疗耳鼻喉疾病的相关记载,并从穴位分布、穴位特性和特殊针刺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总结该书治疗耳鼻喉疾病的治疗规律是:在辨证思想的指导下,以远近配穴为主、将五输穴和八脉交会穴作为主要的配穴处方,并辅以严格的针刺顺序进行施治,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以期对现代临床治疗耳鼻喉科病症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陈柏书  柴铁劬  米建平  张璐  傅伟 《新中医》2014,46(6):245-246
《外科精要》乃以外科命名之痈疽专著,书中多处专论灸法治疗痈疽。由于病期及病势不同,灸法各异;而且打破常规,使用灸法治疗阳热证;对于急危重症,常采用大剂量灸或灸特定穴以回阳救逆;于施灸时,尤其注重患者之主观感受,并以此确定施灸剂量及判断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王会霞 《上海针灸杂志》2011,30(11):787-788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古代又称“胁肋痛”、“季肋痛”或“胁下痛”。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统称。胁痛既是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临床在许多疾病中都存在胁痛。笔者对《针灸甲乙经》中针灸治疗胁痛的内容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4.
15.
《三因方》是对《金匮要略》三因之说的进一步发扬。本文从“举三因纲领病证”、“有原文可供对照”、“补缺漏是资参考”三个方面对《三因方》一书与《金匮》的渊源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金匮》虽有三因之说,却无三因之实,陈无择将七情概括为内因,以补仲景之不足。《三因方》引用《金匮》原文有七、八十处,且有些差异甚大,仔细对照、玩味,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悟。由于历史原因,《金匮》脱简甚多,从《三因方》中往往会得些许补充,这对理解《金匮》的原文也有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潘文  李盛华 《国医论坛》2000,15(6):18-19
《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医学方书 ,书中所载方剂 2 83首 ,用以治疗 52种不同的  此段大意为 :治痔疮时 ,选芜本、防风、乌头、桂枝各等分 ,用醇酒浸泡后 ,将药晾干 ,碾碎 ,做成黑菽大小的药丸内服。开始一次一丸 ,渐加量至显效为度。最后强调须在饭前服用。伤。恒先食食之。”并□ ,煮熟 ,□米一升入中 ,挠 ,以傅之。”此段大意为 :取乌头、菱芰与男童尿一起煎煮 ,来涂擦疥疮部。分析以上 1 1条 ,可知乌头在《五十二病方》中的应用有以下特点 :1治疗病种有七 :即诸伤 ,腥臊 ,痔 ,疽 ,疥 ,痈 ,瘙。 2剂型有四 :即丸 ,散 ,…  相似文献   

17.
王聪  陈云飞 《江苏中医药》2018,50(11):71-73
目的:对《普济方》中针灸治疗失眠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其选穴规律及理论依据,为现代针灸临床提供借鉴。方法:收集《普济方》中针灸治疗失眠的文献条文,对所用腧穴的频次、归经、属性、分布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文献96条,使用腧穴44个;共涵盖经脉11条,包括9条正经和2条奇经;所用特定穴以五输穴、交会穴为主,分布以胸膺胁腹部和下肢部为多。结论:《普济方》针灸治疗失眠以单穴为主,所选经脉以膀胱经和脾经为重,又善于结合特定穴属性辨证选穴,对当今临床治疗失眠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艾灸图》是中国最早以医事为题材的绘画之一,为古医家用灸治痈疽提供事实依据,同时也鲜明形象地将灸治痈疽的方法呈现于后人的面前,但现代中医临床用灸法治疗痈疽鲜见,其方其法逐渐被人淡忘,为继承发扬灸法在痈疽当中的应用,该文针对不同医家的论著概括了灸法治疗痈疽特点及禁忌,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临床。  相似文献   

19.
<痈疽神秘灸经>乃灸法专著,又名<痈疽神妙灸经>,元·胡元庆撰于至正年间(1341~1368 年),明薛己校补.此书述十四经脉循行路线及经穴附近所生痈疽之灸治法,薛氏复于所取穴位之定位和主治予以说明,并论述内痈之诊察法:即"生于脏腑之背则看俞穴;生于腹则看募穴.于是穴处或有隐痛,或微凸起".书中收载若干秘穴,并附灸治痈疽等插图.  相似文献   

20.
袁思成  芮庆林 《河南中医》2019,39(11):1634-1637
《黄帝内经》中针灸治疗急性疼痛的治则与方法有:循经止痛总则及五腧穴止痛;络穴及交会穴止痛;下合穴治疗止痛;经筋疗法及"阿是穴"止痛;巨刺,缪刺止痛;十二刺止痛;浅刺法治疗急性疼痛;针刺放血止痛;针灸治疗急性胸痛。目前,针灸流派众多,临床上针灸操作者不同,治疗方法与刺法也不同,导致临床疗效参差不齐。从《黄帝内经》的基本治则出发,合理选取针灸疗法,以达到临床效果的最大化,积累更多的临床客观数据,或许是目前可行的方法。另外,现代综合性中医急症针灸人才不足,今后须加快相关人才的培养,这是急症针灸发展的基础,同时,也需要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