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1967年Ashbaugh等[1]首次报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以来,国内外对急性肺损伤(ALI)和ARDS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包括危险因素分析、致病机制、生物标志物诊断ARDS、基因多型性分析、治疗以及预后分析等,均取得了较大进展.鉴于目前临床上有许多疾病与ALI/ARDS相关,如脓毒症、肺炎、误吸和创伤等等,早期了解危险因素有助于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断.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近年来有了很大的进展,对于早期诊断ARDS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自1967年Ashbaug等提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到今天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经历了近49年的研究发展,不仅对定义进行了修订,并且完善了诊断标准,尤其是柏林诊断标准强调了发病的高危因素、发病时间、严重程度的分级及影像学量化分级等;在临床治疗上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包括小潮气量等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俯卧位通气及体外膜肺氧合,且都已经成为ARDS的常规治疗手段.但是,以上研究仍以临床诊断及支持治疗为主,针对高危因素导致ARDS的炎症反应,以及发病机制,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及有效的控制措施,无论如何优化通气策略,均不能治愈ARDS.近10余年来ARDS病死率并无明显降低,仍维持在40% ~ 50%之间[1].因此,只有尽早确定并祛除导致ARDS的危险因素,中断其发病途径,才是逆转ARDS的关键.近年来对于ARDS发病的炎症反应及其生物标志物与生物治疗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床旁胸片动态观察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011年确诊的56例ARDS的系列床旁胸片的影像表现.结果 ARDS早期表现为轻度异常,中期典型表现为肺实变和磨玻璃密度影,晚期出现肺间质纤维化表现.结论 床旁胸片是ARDS的首选影像检查手段,动态观察可对ARDS的临床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遗传学机制被广泛研究。基因变异通过调节基因功能而影响ARDS的易感性和临床预后,被视为潜在的生物标志及靶标。然而基因变异与ARDS的发病机制的内在关联仍不明确。本文将主要探讨与基因变异(涉及炎症反应、微血管功能改变及凝血机制)与ARDS发病易感性和预后的相关性,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诊断标准宽泛且临床医生对其认知度低,这些均易导致其开展早期临床诊疗决策的难度增加。在ARDS相关研究中,缺乏有效的临床药物试验成果,对ARDS严重程度的判定标准也争议不断。故此,迫切需要高效、准确的研究方法提高临床医生对ARDS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辅助ARDS临床研究设计。大数据时代下,机器学习(ML)作为一种可整合海量数据的工具,近年来在协助临床医生开展ARDS早期诊疗决策、辅助临床试验设计上表现出色。利用ML构建的ARDS早期预测模型、机械通气时间预测模型和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可优化ARDS患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分类模型中ARDS的两种亚型,为临床药物试验分组提供新思路;风险评估模型可作为论证工具参与临床试验研究。本文就ML对ARDS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自1967年Ashbaugh等[1]首次报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以来已40多年.在过去10多年,根据欧美流行病学资料,ARDS的发病率已有明显下降.尽管发病率降低,但其病死率依然很高[2].ARDS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有了巨大进展,大量研究使我们增进了对ARDS病理和发病机制的了解,丰富的临床实践,暴露了目前临床上正在应用ARDS诊断标准的重要缺陷,已经有多组学者提出了重新制订ARDS诊断新标准的建议[3-5].ARDS网上研究的产生是一新创造,使得许多有关ARDS治疗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RCT)能以快速有效的方式完成.为了今后更好地开展RCT的研究,也迫切需要一个新的诊断标准来统一和规范病例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肺部影像学检查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断、治疗策略的制定及预后的判断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肺部超声可以通过各种超声征象对肺脏病理变化进行准确地评价;肺部超声联合心脏超声能准确地鉴别ARDS和心源性肺水肿,可在肺复张治疗中提供右心状态的准确评估。作为一种简易的、无创的、无放射累积的床旁诊断ARDS的工具,心肺超声在临床上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本文将对心肺超声在ARDS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各种肺内肺外因素所致的弥漫性肺泡损伤及炎症,引起肺通透性增加、富含蛋白质水肿液在肺间质聚集、血管外肺水含量增加,进而发展为以顽固性低氧血症为显著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严重ARDS患者的病死率高达46%,已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数量约占肺组织细胞总数的20-30%,在调节肺血管张力、维持肺泡-肺毛细血管膜屏障功能和完整性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既是ARDS炎症反应的靶细胞,也是重要的效应细胞。ARDS早期(数小时或数天内)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分泌大量生物标志物,但目前尚无利用相关标志物诊断ARDS或评估预后的系统分析或总结。因此,本文对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常见标志物的产生机制,诊断、预后评估价值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识别、评估ARD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肺部影像学检查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诊断、治疗策略的制定及预后的判断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肺部超声可以通过各种超声征象对肺脏病理变化进行准确地评价;肺部超声联合心脏超声能准确地鉴别ARDS和心源性肺水肿,可在肺复张治疗中提供右心状态的准确评估。作为一种简易的、无创的、无放射累积的床旁诊断ARDS的工具,心肺超声在临床上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本文将对心肺超声在ARDS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肺和肺外多种损伤引起的危及生命的疾病,其病死率居高不下,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阐明。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失衡的免疫应答在ARD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外囊泡(EVs)是一种细胞分泌的小的无核细胞结构,可以在多种细胞类型间靶向转移多种生物物质,在细胞通讯及物质传递方面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对EVs的研究为阐明ARDS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EVs在ARDS中的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作用和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提出不同细胞来源的EVs可能作为ARDS早期识别的生物标志物以及临床治疗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