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百笑灸经筋结点联合常规康复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患侧上下肢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百笑灸患侧上肢经筋结点治疗,均每天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12周,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检测患儿患侧上肢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和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评定患儿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治疗12周后两组改良Ashworth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GMFM-88和UEFT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与治疗4周比较,治疗12周后两组改良Ashworth、GMFM-88和UEFT评分改善更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12周后试验组改良Ashworth评分显著降低(P<0.05),GMFM-88和UEFT评分显著升高(P<0.05)。结论:百笑灸干预经筋结点能显著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患侧上肢肌张力及运动功能,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推拿经筋结点结合关节活动疗法对中风偏瘫上肢痉挛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对肩、肘、腕、指各关节采用相应的推、攘、揉、按、外拿、内捏手法,对各关节经筋结点的点、按、揉、拨及对各关节采用相应的外展、内收、屈、伸、摇的关节活动方法,观察病人治疗前后上肢长期和即刻痉挛状态改善情况。结果:本法对肌张力长期改善,共治疗25例,其中显效12例,好转6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72%。本法对各关节肌张力即刻改善:肩关节22例(88%),肘关节23例(92%),腕关节14例(56%),指关节5例(20%)。结论:经筋结点结合关节活动有效地改善了中风后上肢的痉挛状态,促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百笑灸干预下肢经筋结点联合平衡功能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6例分型为痉挛型偏瘫的脑性瘫痪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3例,对照组23例。两组患儿均予以常规抗痉挛治疗及平衡功能训练,治疗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百笑灸干预偏瘫下肢相关经筋结点进行治疗。抗痉挛治疗、平衡功能训练及百笑灸干预均5次/周,30 min/次。在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步速(m/s)、6 min步行距离(m)、功能性步行分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分级)对两组患儿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步速、6 min步距、FAC分级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步速、6 min步距、FAC分级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平衡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加用百笑灸干预痉挛下肢经筋结点,能够更好地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4.
5.
6.
7.
针刺经筋结点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经筋结点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作用与单纯应用Bobath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治疗作用的疗效对比。方法:将6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经筋结点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时改良Ashworth评级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时,两组患者痉挛程度均减轻,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针刺经筋结点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优于单纯Bobath疗法。针刺经筋结点结合Bobath疗法能有效地改善中风后痉挛状态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降低肌张力,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8.
9.
11.
澄江学派作为我国著名针灸学派,对针灸事业的复兴与发展、近现代针灸学术体系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颤针疗法作为澄江学派特色治疗技术,充分发挥学派以临床疗效为起点,承古纳新、中西结合,不断追求学术提高的特点,应用机械振动源连接针具,作用于人体局部,在得气或出现上下传导的基础上施以振动治疗,是振动结合针刺的治疗方... 相似文献
12.
《针刺研究》2017,(2)
目的:系统评价经筋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以"经筋""脑卒中""痉挛"等相关词为检索词,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年-2015年)、维普数据库(1989年-2015年)、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1978年-2015年)、万方数据库(1989年-2015年)、PubMed(1980年-2015年)、The Cochrane Library(Issue 4,2015年)。通过Cochrane系统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利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3篇,合计820名患者。根据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员手册(5.0.2版)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偏倚风险的评估,13篇文献均是偏倚风险不确定。Meta分析结果:总有效率对比,OR合并=3.86,95%CI为[2.67,5.57],合并效应量检验,Z=7.20,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筋刺法优于传统针刺法;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对比,OR合并=4.54,95%CI为[2.91,7.10],合并效应量检验,Z=6.64,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筋刺法优于传统针刺法;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MD合并=4.18,95%CI为[-0.59,8.94],合并效应量检验,Z=1.72,P=0.09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入文献发表性偏倚不明显,对合并效应量的影响可以忽略。结论: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有效,总体临床疗效及改善肌张力均优于传统针刺法。由于纳入文献的质量普遍不高,尚待更多高质量、设计规范严谨的临床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温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温针治疗,对照组应用电针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温针治疗可有效的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目的:探究运动训练联合循经选穴针刺对原发性失眠(P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福建中医药大
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 2019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 106 例 PI 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 53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循经选穴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运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参数。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治疗后观
察组患者 AIS、PSQI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睡眠总时间(TST)、
快速眼动睡眠期(REM)、睡眠 Ⅲ ~ Ⅳ(S3 ~ S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 TST、
REM、S3 ~ S4 均有不同程度延长,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 TST、REM、S3 ~ S4 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运动训练联合循经选穴针刺可
有效改善 PI 患者的睡眠质量,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手厥阴经穴对脑卒中手软瘫期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手功能软瘫期患者(Brunnstrom分级Ⅰ级)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予针刺手厥阴经穴,当患肢手渡过软瘫期,功能恢复达到Brunnstrom分级Ⅱ级以上(包括Ⅱ级)时,改取上肢阳经穴针刺;对照组予针刺手阳明经穴,疗程20 d,治疗前后分别予患手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患手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手功能评分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于手功能障碍软瘫期针刺手厥阴经穴能改善手运动功能且疗效优于针刺手阳明经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和整理近10年针灸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应用现状,为临床治疗方法和穴位选择,以及临床研究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生物医学等数据库中已发表的关于针灸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整理资料,评价文献质量,提取数据,分析整理。结果:根据检索策略,最终纳入文献65篇,针灸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方法以针灸疗法+康复疗法为主,结合或未结合其他疗法。头针使用率高,常头针、体针并用。头针使用中以焦氏头针、靳氏头针和标准头穴线多用。体针取穴以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的所属经穴使用最多,使用频率最高的腧穴依次为足三里、三阴交、合谷、曲池、阳陵泉、肩髃、百会等。观察疗程的设定各临床试验差异较大。疗效观察指标以粗大运动功能量表和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使用最多。结论:针灸治疗痉挛型脑瘫疗效肯定,但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的诸多环节尚有欠缺,影响临床研究的可重复性和临床结论的准确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联合针刺拮抗肌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和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以简单随机法,将10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分2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传统针刺联合常规早期康复锻炼,观察组则康复期联合拮抗肌针刺进行干预。4周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估患侧痉挛状态(用改良Ashworth的量表评分,MAS)、肢体运动功能(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日常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肢体痉挛程度MAS评分和肌力结果分别为(1.58±0.6)分和(372.7±21.6)N,均优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照组测定结果(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和MBI评分分别为(82.8±10.6)分和(83.7±5.6)分,优于对照组评分结果(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对患侧痉挛肢体进行针对性治疗,可通过神经反复刺激,改善患肢肌张,提高运动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踝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将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常规针刺法和关节松动技术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针刺疗法。同时用量角器测量踝关节各项生理运动活动度的大小进行踝关节运动功能的治疗效应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在入组时,踝关节各生理运动ROM测量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天后治疗组四项生理运动ROM测量度数总和增加率为59.65%,对照组为27.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配合关节松动术在改善踝关节运动功能方面见效时间比针刺疗法快,且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