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比较用自体脂肪株植入和整片脂肪植入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腔瘢痕粘连的效果。方法 选取椎板切除减压同时行内固定的病例42例,其中18例采用了整片脂肪植入预防硬膜外腔瘢痕粘连(A组,n=18),12例采用了自体脂肪株植入预防硬膜外腔瘢痕粘连(B组,n=12),12例没有采用措施预防硬膜外腔瘢痕粘连(C组,n=12),在内固定物取出时进行大体标本、光镜和免疫组化观察硬膜外腔的粘连程度。结果 B组预防硬膜外腔瘢痕粘连效果优于A组和C组。结论 自体脂肪株植入预防硬膜外腔瘢痕粘连有良好的效果,应该取代整片脂肪植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自体脂肪移植辅助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2年5月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烧伤后H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脉冲染料激光治疗,观察组加用自体脂肪移植辅助治疗,持续2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瘢痕状况、血流灌注、瘢痕厚度、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温哥华瘢痕量表(mVSS)评分中瘢痕颜色、痛感、血管、厚度、瘙痒及柔软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瘢痕血流灌注量、瘢痕厚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世卫组织生活简易量表中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领域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并发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自体脂肪移植辅助脉冲染料激光可提高烧伤后HS治疗效果,降低mVSS评分,改善瘢痕厚度及血流灌注,减轻对患者生活的影响,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评估自体脂肪移植联合微等离子束治疗面部凹陷性瘢痕的效果。方法 选取面部凹陷性瘢痕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行微等离子射频技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自体脂肪移植,治疗结束3个月后,比较2组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曼彻斯特瘢痕评定量表(MAPS)评分、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评分、不良反应情况、治疗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VSS、MAPS、POSAS评分和不良反应率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有效率及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结论 自体脂肪移植联合微等离子束治疗面部凹陷性瘢痕患者疗效良好,可较快改善瘢痕色泽与质地,安全性和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5.
背景:以少量、反复、多次脂肪注射,是目前提高脂肪移植成活率的理想方法。目的:总结自体纯化冷冻微粒脂肪注射移植在面部年轻化的应用效果。方法:对64例面部皮肤软组织老化萎缩凹陷患者,在其腹部或大腿用肿胀吸脂术抽吸微粒脂肪,经过低速低压离心纯化微粒脂肪,并在-20℃下低温冷冻,37℃下复温培养1h后,检测脂肪组织活力,注射移植填充面部老化凹陷区域。结果与结论:64例(186个部位)中21例接受1次微粒脂肪注射移植,35例接受2次微粒脂肪注射移植,8例接受3次微粒脂肪注射移植。患者脂肪移植后均随访6个月以上,面部老化症状明显改善,效果满意、持久,吸收率低,无感染、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发生。提示自体纯化冷冻脂肪微粒注射移植效果明显、吸收率低、可重复注射、易于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6.
背景:以少量、反复、多次脂肪注射,是目前提高脂肪移植成活率的理想方法。目的:总结自体纯化冷冻微粒脂肪注射移植在面部年轻化的应用效果。方法:对64例面部皮肤软组织老化萎缩凹陷患者,在其腹部或大腿用肿胀吸脂术抽吸微粒脂肪,经过低速低压离心纯化微粒脂肪,并在-20℃下低温冷冻,37℃下复温培养1h后,检测脂肪组织活力,注射移植填充面部老化凹陷区域。结果与结论:64例(186个部位)中21例接受1次微粒脂肪注射移植,35例接受2次微粒脂肪注射移植,8例接受3次微粒脂肪注射移植。患者脂肪移植后均随访6个月以上,面部老化症状明显改善,效果满意、持久,吸收率低,无感染、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发生。提示自体纯化冷冻脂肪微粒注射移植效果明显、吸收率低、可重复注射、易于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组弹力加压包扎时限对大腿供皮区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10/2003-09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手外科住院植皮患者256例。选择患者大腿前内侧、中厚层未感染皮片,年龄、性别不限。随机分为实验组132例和对照组124例。实验组用自黏性弹力绷带分别持续加压包扎3个月(41例),6个月(53例),12个月(38例)。对照组伤口愈合后不再加压包扎。按“增生性瘢痕治疗效果的判断标准”评定瘢痕是否形成。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56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瘢痕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8.79%,54.03%,χ2=16.84,P<0.05),实验组弹力加压12个月瘢痕形成率显著低于3个月(18.42%,46.34%,χ2=17.12,P<0.05)。结论弹力加压时间延长,术后应用6~12个月时能显著降低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8.
瘢痕形成是皮肤损伤达到真皮网状层后的自然愈合过程.对瘢痕形成机制和面部瘢痕特点的探讨有助于更好的理解面部瘢痕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文章在回顾了面部瘢痕治疗适应证和治疗时机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临床上各种治疗方案的原理及其优缺点.目前临床上还没有一种瘢痕治疗方法是普遍有效的,单一方法具有较高的复发率.面部瘢痕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真空辅助乳腺微创旋切系统在自体脂肪移植隆胸术后乳房肿块治疗中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34例自体脂肪移植隆胸术后乳房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超声表现将乳房肿块分为囊性、实性、混合性和钙化灶四种类型,比较超声引导下EnCor微创旋切系统对四种类型乳房肿块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和满意度。结果 34例患者中有囊性肿块12例(35%),实性肿块5例(15%),混合性肿块10例(29%),钙化灶7例(21%)。四种类型的乳房肿块均能被微创旋切系统完整准确地切除,所有患者未出现乳房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仅有2例患者出现术后皮肤瘀斑。术后随访12~24个月,均未发现复发。所有患者恢复良好,31例(91%)对治疗效果和切口外观表示满意。结论 真空辅助乳腺微创旋切系统在自体脂肪移植隆胸术后乳房肿块治疗中具有安全、有效、微创和美观等优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瘢痕对门诊宫腔镜术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140例行门诊宫腔镜检查的育龄期女性,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子宫瘢痕组(n=70),B组为无子宫瘢痕组(n=70)。所有患者均未尝试阴道分娩。门诊宫腔镜检查时不麻醉或镇痛。使用100.0 mm视觉模拟量表评估患者手术时和术后疼痛程度,并评估手术顺利完成程度。结果手术时或术后患瘢痕性子宫与无瘢痕子宫患者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子宫瘢痕组中仅1例患者中止手术,该患者有手术部位感染病史,可能导致轻微瘢痕。剖腹产瘢痕与肌瘤切除术瘢痕患者间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2、3或4次例剖腹产术患者间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使用3.8 mm宫腔镜行诊断性门诊宫腔镜检查时,非复杂子宫瘢痕对检查时或之后的疼痛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3种术前教育方法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自控镇痛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3种术前教育方法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自控镇痛(PCA)的作用.方法类实验性研究.以单纯随机抽样法选择腹部手术后使用PCA泵的患者90例,分为对照组、实验组Ⅰ和Ⅱ,每组30例.对照组术前1d由麻醉医师进行术前教育,介绍PCA泵使用方法;实验组Ⅰ术前1d由研究者根据教育提纲进行40min的系统化口头宣教;实验组Ⅱ术前1d阅读PCA教育手册,再接受研究者的个别指导.评价3组术后6、24、36、48h的疼痛强度.结果术后6、24、36、48h,对照组疼痛评分明显高于实验组Ⅰ、Ⅱ;术后早期6、24h,实验组Ⅰ疼痛评分明显高于实验组Ⅱ;术后36、48h,实验组Ⅰ疼痛评分与实验组Ⅱ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系统化口头教育和发放教育手册能有效降低术后患者疼痛;术后早期24h内,发放教育手册比系统化口头教育能更有效地降低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焦虑状况改善的最佳护理模式。方法:将159例行乳腺癌保乳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A组和实验B组各53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实验A组、实验B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分别加用行为认知心理干预护理、连续性护理干预。通过对三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焦虑量表(SAS)积分的统计学分析,选取较佳护理模式。结果:实验A组和实验B组在术后1月、3月、6月、1年时间点上患者的SAS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除1周、1月差异不明显外,实验B组患者SAS分数明显低于运用行为认知心理干预的实验A组(P<0.05)。结论:行为认知心理护理干预和连续性护理均能较好缓解该病保乳术后患者的焦虑状态,但连续性护理干预是乳腺癌保乳术后焦虑患者护理方式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乳癌根治术后静脉镇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随机等分成两组,Ⅰ组麻醉诱导前5 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Ⅱ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分别于麻醉诱导前10 min(T0)、手术结束时(T1)、术后4 h(T2)和术后24 h(T3)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浆6-酮前列腺素1(6-Keto-PGF1)浓度。两组患者均采用静脉病人自控镇痛(PCA)镇痛泵(吗啡1 mg/ml,氯胺酮1 mg/ml;PCA每次1 ml,有效按压时间5 min/次),并在术后4 h、12 h、24 h记录镇痛泵按压次数。观察患者是否有头晕、恶心、呕吐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并进行镇痛效果评价(VAS评分)。结果与T0比较,两组T1、T2、T3各时点的血浆6-Keto-PGF1水平均明显升高,而Ⅰ组T1、T2、T3各时点的血浆6-Keto-PGF1水平均明显低于Ⅱ组相同时点(P<0.05);Ⅰ术后4 h、12 h、24 h的VAS评分及静脉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低于Ⅱ组(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能具有良好的超前镇痛效应,能安全用于乳腺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比较皮下注射不同进针方法患者产生的疼痛反应,探讨减轻接受皮下注射者疼痛程度的进针方法。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接受皮下注射者90例(440例次),分别采用侧握式(以下称传统注射法)和执笔式(以下称改良注射法)(各220例次)分别进行皮下注射。采用自身对照法,奇数日采用传统注射法,偶数日采用改良注射法。用长海痛尺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果与传统注射方法比较,接受改良注射法的220例次中,中度疼痛72例次(占总数的32.7%),明显低于接受传统注射法的150例次(占总数的6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31,P〈0.01)。结论执笔式进针法进行皮下注射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围术期有很多因素抑制机体免疫功能,术后疼痛是其中主要因素之一,比较3种不同的术后镇痛技术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2004-01/2005-01下腹部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成3组:阿片类药组,自控静脉镇痛组和自控硬膜外镇痛组,每组40例。阿片类药组按需给杜冷丁75mg。自控静脉镇痛组术后立即给予负荷量吗啡3.0-4.0mg,泵设定为:每次按压静脉注射吗啡1mg,锁定时间6-8min。自控硬膜外镇痛组术后连接镇痛泵设定为:每次按压给3mL混和液(1异/L布比卡因注射液+2m异/L芬太尼)锁定时间10min,背景持续给药6mL/h。在术前、术后4,12,24和48h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患者休息和咳嗽时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0分为无痛,10为极痛。于术后24,48和72h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浓度。
结果:12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目测类比评分比较:术后4,12,24h休息和咳嗽时,自控硬膜外镇痛组目测类比评分均明显低于阿片类药组(P〈0.05),术后4h休息和咳嗽时自控硬膜外镇痛组评分明显低于自控静脉镇痛组[(2.8&;#177;0.7)和(5.4&;#177;1.2)分,(4.8&;#177;1.6)和(7.1&;#177;1.9)分,q=6.12,7.11,P〈0.01]。②各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含量比较:术后24,48h时,自控硬膜外镇痛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浓度明显低于阿片类药组和自控静脉镇痛组[(2.69&;#177;0.67),(3.14&;#177;0.78)ng/L比(15.48&;#177;3.97),(7.83&;#177;1.88)ng/L和(13.29&;#177;3.84),(7.65&;#177;1.72)ng/L,q=5.18-6.30,P〈0.01];术后24,48和72h时,自控硬膜外镇痛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浓度明显低于阿片类药组和自控静脉镇痛组(q=5.11~8.45,P〈0.01)。
结论:术后采用硬膜外自控给药方式镇痛效果较好,而且能抑制血清白介素1和白介素6的水平,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超前应用NMDA受体拮抗剂氯胺酮对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的影响。方法ASA I或Ⅱ级全身麻醉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均分为N组(单纯全身麻醉组)和K组(全身麻醉+氯胺酮组)。记录患者术前1天、麻醉苏醒后即刻、术后24 h、48 h机械痛敏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前1天、麻醉苏醒后即刻、术后24 h、48 h、2个月疼痛程度并统计两组慢性疼痛发生率;根据患者自行按压的患者自控镇痛(PCA)次数,计算术后芬太尼需要量。结果术前两组健患侧痛阈及VAS评分测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组苏醒即刻健侧及患侧痛阈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24 h及48 h健侧痛阈与术前无显著差异,K组健侧术后各时间点痛阈较术前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苏醒即刻及术后24h患侧痛阈虽然较术前都降低,但K组痛阈明显比N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两组患侧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VAS评分均为0分,术后即刻及术后24 h K组比N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CIA的按压次数及芬太尼使用量K组比N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K组慢性疼痛发生率比N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诱导期给予氯胺酮能有效提高术中应用瑞芬太尼乳腺癌改良根治患者术后痛阈,降低了乳腺癌患者的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围术期有很多因素抑制机体免疫功能,术后疼痛是其中主要因素之一,比较3种不同的术后镇痛技术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2004-01/2005-01下腹部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成3组:阿片类药组,自控静脉镇痛组和自控硬膜外镇痛组,每组40例。阿片类药组按需给杜冷丁75mg。自控静脉镇痛组术后立即给予负荷量吗啡3.0~4.0mg,泵设定为:每次按压静脉注射吗啡1mg,锁定时间6~8min。自控硬膜外镇痛组术后连接镇痛泵设定为:每次按压给3mL混和液(1g/L布比卡因注射液 2mg/L芬太尼)锁定时间10min,背景持续给药6mL/h。在术前、术后4,12,24和48h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患者休息和咳嗽时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0分为无痛,10为极痛。于术后24,48和72h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浓度。结果:12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目测类比评分比较:术后4,12,24h休息和咳嗽时,自控硬膜外镇痛组目测类比评分均明显低于阿片类药组(P<0.05),术后4h休息和咳嗽时自控硬膜外镇痛组评分明显低于自控静脉镇痛组[(2.8±0.7)和(5.4±1.2)分,(4.8±1.6)和(7.1±1.9)分,q=6.12,7.11,P<0.01]。②各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含量比较:术后24,48h时,自控硬膜外镇痛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浓度明显低于阿片类药组和自控静脉镇痛组[(2.69±0.67),(3.14±0.78)ng/L比(15.48±3.97),(7.83±1.88)ng/L和(13.29±3.84),(7.65±1.72)ng/L,q=5.18~6.30,P<0.01];术后24,48和72h时,自控硬膜外镇痛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浓度明显低于阿片类药组和自控静脉镇痛组(q=5.11~8.45,P<0.01)。结论:术后采用硬膜外自控给药方式镇痛效果较好,而且能抑制血清白介素1和白介素6的水平,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皮肤消毒方法在防控乳腺癌手术部位感染中的效果,为有效控制术后切口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细菌培养和目标性监测方法,观察3种术前皮肤消毒方法预防和控制乳腺癌术后感染效果。结果 实验组A在手术前1日晚和手术当日早晨分别用20 g/L葡萄糖酸氯己定消毒液擦拭消毒患者全身皮肤2次,可保持术后24 h内手术切口部位皮肤上菌数<3 cfu/cm2,120例患者无一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实验组B仅于手术当日对手术区域进行消毒处理的患者,术后皮肤上细菌数和感染率均高于实验A组;对照组未进行术前消毒,患者术后皮肤上细菌数和切口感染率最高。结论 术前采取葡萄糖氯己定皮肤消毒液皮肤涂擦消毒,有助于降低乳腺癌手术后手术部位切口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