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α—MSH对家兔ET性发热反应及脑腹中隔区AVP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目的:研究脑腹中隔区精氨酸加压素(AVP)在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解热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家兔ET性发热模型,观察侧脑室注射α-MSH对家兔ET性发热反应及脑腹中隔区AVP含量的影响。结果:(1)静脉注射ET(03μg/kg)引起家兔明显的发热反应(P<0001),并增加脑腹中隔AVP含量(P<005);(2)静脉注射ET(03μg/kg)30min后,侧脑室注射α-MSH(200ng/只),能明显抑制家兔发热反应,同时脑腹中隔区AVP含量进一步显著增高(P<0001);(3)侧脑室注射α-MSH(200ng/只)并不影响家兔正常体温,但增加脑腹中隔区AVP含量(P<005)。结论:α-MSH的解热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腹中隔AVP增多来实现的,αMSH可能是引起发热时脑腹中隔区AVP含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α-MSH对EGTA性发热效应及脑腹中隔AVP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和方法:观察脑腹中隔精氨酸加压素(AVP)在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解热机制中的作用;用放射免疫法测定AVP含量。结果:EGTA引起明显的发热反应(P<0.01),同时降低脑腹中隔AVP含量(P<0.05)。α-MSH可抑制EGTA性发热反应(P<0.01),并增加脑腹中隔AVP含量(P<0.05);而对正常家兔体温及脑腹中隔AVP含量无影响(P>0.05)。结论:α-MSH对EGTA的解热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增加脑腹中隔AVP的释放而实现的。在限制发热的过程中,内生解热物α-MSH与AVP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α-MSH对EGTA发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观察α-MSH对EGTA发热反应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EGTA发热模型;在离体条件下,应用Fura-2荧光指示剂测定细胞内Ca2+浓度([Ca2+]i);体外培养下丘脑神经细胞。结果:α-MSH能明显抑制EGTA性发热反应(P<0.01);EGTA可以降低下丘脑神经细胞[Ca2+]i水平(P<0.01),但α-MSH不影响正常下丘脑神经细胞[Ca2+]i及EGTA对下丘脑神经细胞[Ca2+]i的作用(P>0.05);EGTA可刺激体外培养的下丘脑神经细胞释放CRH(P<0.05),而α-MSH能抑制EGTA的这种作用(P<0.05)。结论:α-MSH抑制中枢发热介质CRH的产生可能是降低EGTA发热反应的主要机制之一;中枢CRH的产生和释放增加可能是EGTA性发热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牛磺酸降温时腹中隔,下丘脑精氨酸加压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牛磺酸的降温机制。方法:建立家兔ET发热模型,观察侧脑室灌注牛磺酸对家兔体温的影响和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腹中隔、下丘脑区AVP含量的变化。结果:牛磺酸具有降低家兔ET发热和正常体温的作用,伴有腹中隔AVP含量明显增加(P<001);而下丘脑AVP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牛磺酸的降温作用可能与腹中隔AVP的含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5.
黑色素细胞刺激素对家兔血细胞生成内生致热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了黑色素细胞刺激素对体外培育的兔全血细胞产生内生致热原的影响。结果显示,Ⅲ组(“α-MSH+ET+全血培养物”上清)的致热性明显低于Ⅱ组(“ET+全血细胞培养物”上清)(0.01<P<0.05);而α-MSH单独与血细胞培养无降温物质产生;同时,相同剂量的α-MSH对EP性发热无直接抑制作用。由此作者推论,α-MSH能抑制ET诱生EP的产生,而这一作用可能是其抑制ET性发热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退饮解热机制。方法:建立家兔LP 发热模型,观察抗退饮灌胃对家兔体温的影响和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腹 中隔AVP 含量及下丘脑cAMP 含量的变化。结果:(1) 抗退饮灌胃+ 静注LP 组的△T 为(0-51 ±0-25) ℃、中隔区AVP 含量为(11-95 ±4-52) pgmg 、下丘脑cAMP 含量为(0-913 ±0-450) pmolmg 、分别低于NS 灌胃+ 静注LP 组的△T(1-18 ±0-27) ℃、中隔区AVP 含量(22-37 ±3-58) pgmg 、下丘脑cAMP 含量(1-562 ±0-360) pmolmg( P<0-01) 。(2) 中隔区AVP 含量变化与体温变化呈明显正相关(r = 0-782 ,P< 0-01) 。结论:抗退饮解热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下丘脑cAMP 含量升高,同时促进腹中隔AVP 释放两种途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拮抗剂[D-Trp7,Ala8,D-Phe10]α-MSH(6-11)-amide对家兔内毒素(ET)及肿瘤坏死因子(TNF)性发热的影响。方法:侧脑室给药,ST-1型数字温度计测家兔的结肠温度。结果:(1)静脉注射ET,家兔体温呈典型的双相热;若事先侧脑室注射α-MSH拮抗剂,则体温升高更明显,且热程明显延长,6h体温反应指数(TRI6)显著高于NS+ET组(P<0.01)。(2)侧脑室注射TNF-α引起体温明显升高;事先给予α-MSH拮抗剂,则显著增强TNF-α性发热效应(P<0.01)。而α-MSH拮抗剂对正常体温无影响。结论:内源性解热物质α-MSH在限制发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精氨酸加压素在内毒素热限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本文观察了家兔静脉注射不同剂量ET后中隔区,下丘脑组织及血浆中AVP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ET发热过程中,中隔区,下丘脑及血浆AVP含量均显著增多(P<0.01);ET发热达热限时,体温不再升高,中隔区与血浆AVP含量也不再增多,且中隔区及血浆AVP含量变化与体温变化呈明显正相关(r=0.984,0.05<P<0.01;r=0.994,P<0.01);此时,下丘脑升高的AVP含量开始下降(P0。  相似文献   

9.
在体外培养的家兔气道平滑肌细胞(ASMC)上,观察肾上腺髓质素(AM)对内皮素(ET)促ASMC增殖的影响及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活性的变化。以探讨AM对ASMC增殖的调控。结果显示10-8mol/LET-1显著刺激ASMC3H-TdR参入及MAPK激活(P<0.01)。AM(13-52)呈剂量依赖地抑制ET-1的上述作用(P<0.05,P<0.01)。单独应用AM(13-52)对ASMC3H-TdR参入及MAPK活性无明显影响。表明AM(13-52)可抑制ASMC对ET-1的增殖反应,其机理可能涉及MAPK活性的抑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了培养的小牛肺动脉内皮细胞(PAEC)和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于缺氧时对细胞内环核苷酸的影响。结果:PAEC和PASM共培养24h,PAEC细胞内cAMP含量显著降低(P<001),而PASM细胞内cAMP含量显著增加(P<001),二种细胞内cGM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缺氧对二种细胞内cAMP含量无显著影响,但能增加PASM的cGMP含量(P<001),降低PAEC的cGMP含量(P<001)。NO合酶抑制剂硝基精氨酸对二种细胞的cAMP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能使常氧培养的PAEC和缺氧培养的PASM细胞内的cGMP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PAEC和PASM的相互作用可引起第二信使系统传递的变化;缺氧可抑制PAEC的NO合酶活性而诱导PASM的NO合酶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受体拮抗剂α-helicalCRH(9-41)与消炎痛联用对家兔内毒素(ET)性发热的影响。方法:静脉给药,用WRY-B型微机热原测温仪测定家兔的结肠温度。结果:(1)静脉注射消炎痛(5mg/kg)明显抑制家兔ET(02μg/kg)性发热,5h发热反应指数(TRI5)显著降低(P<005)。(2)静脉注射ET(02μg/kg)引起家兔体温明显双相性升高(双相热),提前5min静脉注射α-helicalCRH(9-41)(25μg/kg)显著抑制家兔ET性发热,且双相热第一峰消失,第二峰明显降低。(3)α-helicalCRH(9-41)与消炎痛联合用药显著抑制家兔ET性发热,其解热效果显著超过两者单独用药。半剂量消炎痛(5mg/kg)和α-helicalCRH(9-41)联用解热组与全剂量消炎痛(10mg/kg)解热组比较,TRI5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CRH可能参与ET性双相热的形成抑制。CRH受体拮抗剂与化学解热剂消炎痛联用可能是一种高效低毒的解热措施  相似文献   

12.
实验用昆明大鼠经静脉注射家兔白细胞致热原或内毒,分别复制发热模型。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了LP和ET发热动物中枢不同脑区β-内啡肽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大鼠LP双相热各时相其下丘脑组织β-EN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发热间歇期和体温恢复期β-EN含量高于发热时相(P<0.05)。中脑β-EN含量在发热第一时相高于对照组。皮质β-EN含量无显著变化。(2)大鼠ET发热高峰期下丘脑组  相似文献   

13.
用精制大肠杆菌内毒素(endotoxin,ET)给家兔静脉注射,复制发热模型。通过放射性免疫测定方法(RIA)观察了发热及电针退热家兔脑脊液中神经降压素(nurotensin,NT),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P物质(substanceP,SP)和血浆中NT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电针家兔“百会穴”对ET所致发热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发热和电针抑制发热时家兔脑脊液(c.s.f.)和血浆中NT、SS、SP含量也有明显变化。发热组动物c.s.f.中NT、SS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电针组动物c.s.f.中NT、SP含量不仅高于对照组,而且高于发热组(P<0.05)。SS含量低于对照组和发热组(P<0.01,P<0.05)。血浆NT含量,发热组低于对照组(P<0.05),电针组高于对照组(P<0.01)。作者认为,家兔c.s.f.中NT、SS和SP及血浆中NT含量变化与ET的致热作用有关。电针退热时家兔c.s.f.中NT、SS、SP含量变化在电针退热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芬太尼静脉麻醉下血浆cAMP、cGMP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芬太尼静脉麻醉对血浆cAMP、cGMP含量的影响。方法:应用微量输液泵对33例行择期上腹部手术病人诱导后持续恒定静脉内输入芬太尼,3组剂量分别为:Ⅰ组25(μg·kg-1·h-1,n=12);Ⅱ组5(μg·kg-1·h-1,n=13);Ⅲ组75(μg·kg-1·h-1,n=8),芬太尼静脉输入到手术缝皮后停止。分诱导前(T1)、气管插管后(T2)、手术70mn时(T3)、术终(T4)4次采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cAMP、cGMP含量。结果:插管后、手术70min时及术终与术前比较cAMP、cGMP的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组间比较T4时段cAMP值Ⅲ组较Ⅰ组,cGMP值Ⅱ组、Ⅲ组较Ⅰ组有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芬太尼可有效地抑制血浆cAMP、cGMP的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和方法:在甘油致大鼠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模型上,观察外源内皮素(ET)以及心房钠尿肽(ANP)、硝苯吡碇(Nif)和NO前体L-精氨酸(L-Arg)的作用。结果:甘油致大鼠ARF后24h,肾功能明显受损,血清尿素氮(SUN),肌酐(Scr),丙二醛(MDA),肾皮质钙含量及血浆内皮素(PET)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外源性ET可加重ARF大鼠肾损伤,使SUN、Scr、MDA、PET及肾皮质钙含量显著增加,而ANP、Nif和L-Arg则使ARF大鼠SUN、Scr、MDA、PET及肾皮质钙含量明显降低,肾组织cGMP含量增加,减轻肾小管损伤。结论:ET对ARF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ANP、Nif和L-Arg可通过不同途径拮抗ET的生物学效应,从而对ARF的防治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异丙嗪对家兔内毒素性发热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复制家兔内毒素性发热模型,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清SOD的活性,用改良巴比妥酸微量法测定血清MDA的含量。结果:异丙嗪不仅完全抑制内毒素性发热,而且降低正常体温,该剂量的内毒素引起发热时,血清SOD活性和MDA含量未见明显改变,而静脉注射异丙嗪(25mg/kg)却引起血清SOD活性降低(P<005)和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内毒素性发热时血清自由基水平未见明显改变,而该剂量的异丙嗪有显著抑制内毒素性发热的作用并影响血清SOD和MDA的产生和代谢  相似文献   

17.
申咏梅  殷志伟 《现代免疫学》1999,19(2):95-96,102
采用流式细胞仪定量研究了抗白介素2单抗(IL 2McAb)诱导7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活化T淋巴细胞凋亡的百分率,并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较。结果表明:IL 2McAb能诱导SLE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活化T淋巴细胞凋亡,且SLE患者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活动期高于非活动期(P<001);IL 2McAb对SLE患者外周血活化T淋巴细胞凋亡的调控呈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提示:从抗IL 2McAb能诱导SLE患者外周血活化T淋巴细胞凋亡,可间接地证明IL 2在SLE疾病过程通过抑制外周血活化T淋巴细胞凋亡的作用而参与SLE免疫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18.
DNA复制错误阳性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Xu N  Qiu H  Ding Y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8,27(5):359-361
目的探讨DNA复制错误(RER)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银染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conformationpolymorphism,SSCP)和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PAG)技术检测60例大肠癌及其相应正常组织的第2、5、17号染色体的4个位点的微小卫星DNA不稳定性(microsateliteinstabity,MSI),有至少2个位点的MSI则诊断为RER阳性。结果60例大肠癌中,19例为RER阳性(317%)。结合家族史,根据Amsterdan标准,60例病例中有4例被诊断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ereditarynonpolysiscolorectalcancer,HNPCC)。RER阳性率在HNPCC中为3/4例与散发性大肠癌的285%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RER阳性大肠癌与RER阴性大肠癌比较大多为分化不良型腺癌(P<001),多位于右半结肠(P<005),有家族史(P<005),DuckesA、B期较DuckesC、D期患者所占比例高(P<0.05)。结论RER阳性大肠癌与RER阴性大肠癌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和方法:本文观察重组人内皮细胞衍生的白细胞介素-8(rhEDIL-8)对大鼠晚期失血性休克血浆6-keto-PGF1α和TXB2含量的影响,并与平均动脉血压(MABP)的变化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晚期失血性休克血浆6-keto-PGF1α含量明显降低(10674±1226vs15682±1142)ng/L,P<001,TXB2含量明显升高(31836±26.54vs17491±2158)ng/L,P<001;给予rhEDIL-8(250μg/kg)后,血浆6-keto-PGF1α含量明显升高(36847±1568vs10376±1318)ng/L,P<001,其血浆水平与MABP变化呈明显正相关(r=0.746,P<001);rhEDIL-8对血浆TXB2含量却无明显影响。结论:rhEDIL-8抗晚期失血性休克作用与其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和释放PGI2有关  相似文献   

20.
实用昆明大鼠经静脉注射家兔白细胞致热原(LP)或内毒素(ET),分别复制发热模型。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了LP和ET发热动物中枢不同脑区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N)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大鼠LP双相热各时相其下丘脑组织β-EN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发热间歇期和体温恢复期β-EN含量高于发热时相(P<0.05)。中脑β-EN含量在发热第一时相高于对照组。皮质β-EN含量无显著变化。(2)大鼠ET发热高峰期下丘脑组织β-EN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中脑区β-EN含量无显著变化。作者认为,大鼠LP和ET发热时中枢内,特别是下丘脑内β-EN含量升高与LP和ET的致热作用有关。并推测β-EN含量升高变化可能在限制发热过程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