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缺血预处理对猪移植肝脏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分析小型版纳猪供肝经过缺血预处理后产生的保护效应,为缺血预处理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实验用小型版纳猪25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预处理组(IP)。采用HSP70免疫印迹法检测HSP70的表达量,观察先镜下细胞形态学损害。结果 IP组HSP70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IP组的急性排斥反应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明显减轻;结论 缺血预处理对移植肝产生了明显的保护效应,缺血预处理对HSP70的表达起正性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 缺血预处理(Rreconditioning,PC)是近年来提出的保护组织缺血性损伤的新概念.被认为组织在间断短暂的缺血后,不会导致损伤的加重,反而会增加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研究缺血预处理的意义在于探明其机制,发展药物模拟缺血预处理,达到缺血组织的保护.本研究实验组采用5min间断缺血2次,5min间断性再灌注2次,然后持续阻断双侧颈总动脉(2VO)血流90min,造成视网膜不全性缺血,再灌注4d通过视网膜的组织学变化,对照组则不做缺血预处理,从而观察缺血预处理对缺血性视网膜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内视网膜层、内同层厚度变薄(P<0.05).节细胞数实验组比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结果提示:(1)缺血再灌注导致内视网膜层、内同层的组织水肿,通过缺血预处理可能使缺血再灌注所导致的组织水肿减轻.(2)对照组比实验组的节细胞显著减少,可能是缺血预处理减少了节细胞由于缺血及再灌注所导致的细胞死亡.(3)缺血预处理对缺血性损害的视网膜有保护作用,缺血预处理保护机制在其它器官研究发现:热体蛋白[HSP70]在预处理的保护相中的延迟相中起作用;腺苷短暂缺血后大量产生通过A1受体调解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减轻细胞内Ca~(2+)超载;自由基产生减少而减轻细胞的损伤;无氧糖酵解的增强,避免ATP的过分减少  相似文献   

3.
一次或多次短暂的、非致死性的脑缺血刺激,即所谓缺血预处理(isehemic precondition,IPC),能让脑组织对随后发生严重的、甚至致死性的缺血产生耐受,这就是脑对抗缺血的一种自身性保护现象,又称为缺血耐受(isehemic tolerance phenomenon,IT)。然而,将IPC人为地直接用于有脑缺血隐患的人体上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果将研究证实在IT过程中确有作用的内源性神经保护介质及其制剂提供给病人,触发IPC,也许是切实可行的。最近有人提出了药物预处理、化学预处理等概念,试图通过模拟体内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内源性物质,发挥IT保护脑细胞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缺氧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SD雄性大鼠,通过生物素化凝集素-刀豆素和麦芽素分别检测缺血再灌注、缺血预处理及缺氧预处理大鼠心肌细胞膜糖基的变化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化学变化。结果:正常组刀豆素和麦芽素对大鼠心肌细胞染色强阳性,电镜下细胞结构完好,SDH酶活性高;缺血再灌注组刀豆素和麦芽素染色弱阳性,电镜下细胞结构损伤明显,SDH酶活性明显降低;缺血预处理组、缺氧预处理组刀豆素和麦芽素染色处于上述二者之间,电镜下细胞结构保护完好,SDH酶的活性没有明显降低。结论:缺氧预处理和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有相似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后续持续性缺血视网膜是否具有保护作用。 方法: 阻断双侧颈总动脉血流(2VO),造成SD大鼠视网膜不完全性缺血,其中单纯缺血组直接结扎双侧颈总动脉,预处理组在结扎血管之前,采取重复两次2 min缺血-3 min再灌注的处理,实验对照组的大鼠术中暴露而不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正常对照组未经任何处理。术后1、3、7 d,分别灌注取材。用体视学方法测量视网膜形态学改变,用末端脱氧核苷酸缺口标记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视网膜细胞凋亡及bcl-2的表达情况,比较观察缺血预处理对视网膜后续持续性缺血的影响。 结果: 预处理缺血组大鼠视网膜各层厚度均薄于一般缺血组;缺血所致的凋亡细胞数目较少,仅见于内核层,术后1-7 d节细胞层内未见有凋亡细胞,节细胞数密度无明显变化;bcl-2的表达弱于同一时间的单纯缺血组。 结论: 缺血预处理对缺血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体内最强的缩血管物质内皮素1在肢体缺血预处理保护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损伤中的变化和意义,有助于从肝脏微循环角度探讨肢体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内皮素1在肢体缺血预处理保护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损伤中的变化和意义。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肢体缺血再灌注组和肢体缺血预处理组。肢体缺血预处理组以橡皮带预先阻断双后肢血流5 min,然后恢复血流灌注5 min,反复4次进行缺血预处理。然后肢体缺血再灌注组和肢体缺血预处理组以橡皮带环绕结扎大鼠双后肢根部,阻断血流4 h后松解,恢复血流灌注4 h制备肢体缺血再灌注模型,并于再灌注前20 min于左侧颈外静脉插管滴注生理盐水。对照组双后肢松弛环绕橡皮带但不阻断血流,其后操作同肢体缺血再灌注组。 结果与结论: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血浆内皮素1、透明质酸酶、丙二醛、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和肝组织内皮素1、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均明显升高(P < 0.05),肢体缺血预处理干预后上述指标均明显降低(P < 0.05)。光镜下可见肢体缺血再灌注组肝细胞肿胀,肝索排列不规则;肢体缺血预处理组上述损伤表现减轻。结果可见大鼠肢体缺血预处理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了内皮素1的缩血管作用从而改善肝脏的微循环有关,也可能与内皮素1含量的降低减少了白细胞过度聚集活化和减弱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短暂阻断股动脉对犬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刘小青,魏经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5医院心内科,开封475003)缺血预处理(preconditioning)是一内源性保护现象。非心肌组织缺血预处理是否也能保护心肌尚不清楚。为此,我们探讨了以犬股动脉反复短暂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热休克预处理对肝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家兔分为对照组和热休克预处理组 ,复制肝脏缺血 再灌注模型 ,分别于缺血前、缺血 45min、再灌注 45min三次取血 ,赖氏法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 (ALT)活性。结果 :热休克预处理组缺血前的ALT活性稍高于对照组 ,但是缺血后及再灌注后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热休克预处理对肝细胞有轻微的损伤作用 ,但是对缺血后和再灌注后损伤均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金属硫蛋白参与单磷酰脂A预处理的大鼠心脏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单磷酰脂A的心脏保护作用与诱导金属硫蛋白产生之间的关系,本实验在大鼠离体灌注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上观察了MLA预处理24h后,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MT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MLA预处理增加心肌MT含量达4.6倍,并增加了对I/R抵抗,表现为改善了心功能和增加了心肌能量储备及抑制心肌酶和肌红蛋白的漏出。  相似文献   

10.
肾缺血预处理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心脏外脏器缺血预处理对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将动物分为缺血/再灌注(I/R)、经典缺血预处理(CIPC)、肾缺血预处理(KIPC)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肾缺血预处理(SOD+KIPC)4组。比较各组心肌内源性保护物质一氧化氮(NO)含量、5'-核苷酸酶(5'-NT)活性的变化。结果:肾缺血预处理能明显改善左室功能,降低再灌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血浆磷脂酶A2(PLA2)活性,同时使心肌5'-NT活性、NO含量明显高于I/R组。而在肾缺血预处理前用超氧化物歧化酶处理则肾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明显弱于KIPC组,与心肌5'-NT活性、NO含量下降相一致。结论:肾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可能也与通过调动心肌内源性保护物质的释放有关,氧自由基在介导该类物质的释放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黄芩茎叶总黄酮(SSTF)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大鼠分为SSTF预处理组、缺血再灌组和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术前给SSTF组大鼠SSTF(50、100、200mg·kg~1·d~(-1))灌胃,制备缺血再灌模型,分别测定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水平。结果:SSTF预处理可不同程度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MDA含量,提高SOD活性,降低LDH、CK水平。结论:SSTF预处理能通过保护心肌抗氧化酶的活性,抵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自由基对心肌的损害,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比较前列地尔预处理及经典缺血预处理对在体大鼠缺血 /再灌注心肌损伤的保护效应。方法 动物分为假手术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经典缺血预处理组、前列地尔预处理早期保护组及延迟保护组 ,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 ,同时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心肌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和用硫代巴妥酸法测定丙二醛 (MDA)含量。结果 前列地尔预处理及经典缺血预处理均有保护心肌超微结构和抗氧化效应 ,与模型组相比 ,经典缺血预处理组、前列地尔预处理早期保护组及延迟保护组明显降低缺血再灌注后的心肌MDA含量 (P<0 .0 5 和升高T SOD (P<0 .0 5 水平。结论 前列地尔预处理对在体大鼠缺血 /再灌注心肌损伤具有保护效应 ,能模拟经典缺血预处理心肌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一氧化氮参与心肌预处理第二保护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缺血预处理保护存在双时相效应,即经典预处理和第二保护窗[1]。经典预处理(即早发效应)在缺血预刺激后即刻生效,持续近2 h;第二保护窗,也称延迟效应,出现在缺血预刺激12~24 h之后,持续3 d[2],除缺血外,一氧化氮(NO)类药物也能诱导预处理第二保护窗。本文总结有关NO参与预处理第二保护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非心脏缺血性预处理对缺血 /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非心脏缺血性预处理包括非缺血性心脏预处理、远程缺血预处理和药物模拟性预处理。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效应有减轻心肌组织损伤 ,增强心脏收缩功能。对非心脏缺血性预处理的深入研究 ,不仅有助于阐明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机制 ,而且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中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变化及其与再灌注损伤和微循环变化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肝脏70%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为对照组、缺血组、缺血预处理组、L-精氨酸组、L-NAME组,观察各组肝功能变化,检测肝组织和血清中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及透明质酸的水平,以透明质酸代表肝脏微循环情况。结果再灌注损伤后微循环的破坏和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变化相关,缺血预处理可减少一氧化氮水平的下降和血浆内皮素升高,同时减少微循环破坏和肝功酶的升高(P<0.05)。外源性给予一氧化氮合成前体L-精氨酸在升高一氧化氮水平降低内皮素水平的同时,可达到类似预处理的保护作用(P<0.05)。结论血管活性介质一氧化氮的减少和内皮素水平增加是导致再灌注损伤微循环变化的原因之一。缺血预处理可诱导一氧化氮产生增加和内皮素减少,并可能是其改善微循环和减少再灌注损伤的因素之一。给予外源性一氧化氮可起到类似缺血预处理的保护效果,而抑制一氧化氮产生并不能加重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6.
刘畅  刘国良  任甫  齐志敏  李艳琴 《解剖学杂志》2007,30(3):301-303,312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对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性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和缺血预处理模型,随机分成6组,即非糖尿病和糖尿病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观察心肌酶和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非糖尿病的缺血预处理组心肌酶CK、CK-MB、LDH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降低,心肌超微结构损伤减轻;糖尿病缺血预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心肌酶无降低,心肌超微结构损伤进一步加重。结论:缺血预处理对非糖尿病大鼠心肌具有保护作用,而对糖尿病大鼠心肌不具有同样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急性肺损伤是由各种直接和间接因素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可严重发展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术前缺血处理,包括缺血预处理及近年来发现的远端缺血预处理,可以有效地预防缺血性器官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尤以远端缺血预处理因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对机体无损伤等特点备受青睐。本文旨在综述术前缺血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药物L—NAME预处理后第二窗心肌保护作用是否与腺苷A1受体激活有关。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即缺血对照组、L—NAME预处理组及拮抗剂组,每组均于给药后24h建立离体大鼠心脏Langendorff灌注模型,全心缺血60min,再灌注120min,于S15、R1、R60、R1204个时间点观察HR、LVDP、CF的变化,检测冠脉流出液中cTnI的变化,电镜观察缺血后心肌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全组心率缺血前无差别,拮抗剂组缺血后心率较L—NAME组慢,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血对照组无差别;拮抗剂组的LVDP较L—NAME预处理组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血对照组无差别;拮抗剂组的CF较L—NAME预处理组少,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血对照组无差别:拮抗剂组的cTnI较L-NAME预处理组显著增高(P〈0.05),与缺血对照组无差别;电镜下拈抗剂组及缺血对照组心肌超微结构的损伤程度较L—NAME预处理组重。结论腺苷A1受体拮抗剂DPCPX阻断了L—NAME预处理第二窗的心肌保护作用,腺苷A1受体可能是L-NAME预处理引起心肌保护作用的启动因子。  相似文献   

19.
预处理的实验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处理调动机体内源性抗损伤机制保护缺血(氧)组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预处理方法的研究对于阐明其发生机理、扩展其临床应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已出现的预处理方法除经典的以反复短暂缺血诱导机体内源性保护的缺血预处理外,缺氧预处理以短暂缺氧提高机体对后续长期缺血(氧)的抵抗,用于器官、组织及细胞水平研究;快速起搏预处理消除了缺血预处理的短暂缺血本身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主要用于预处理抗心律失常研究。还有用短暂缺钙、代谢底物缺如和急性容量超负荷诱导预处理的报道;药物预处理以亚致损量的药物诱导机体对后续缺血(缺氧)及其他损伤的抵抗力,具有相对安全、方便、易于控制剂量等优点,是预处理方法研究的热点,但目前常用的内毒素及其衍生物、血管紧张素Ⅱ、去甲肾上腺素等均不同程度地对机体造成损伤,探索对机体无损伤药物诱导预处理是药物预处理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在在体大鼠模型上从生化和酶组化的角度观察比较了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和经典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及5'-核苷酸酶(5'-NT)活性的影响, 以期为一种非创伤性预处理方式提供实验依据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 将24只体重200~250 g的雄性SD大鼠分为4组, 即: Ⅰ组, 假手术组; Ⅱ组, 缺血/再灌注组,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使心肌缺血30 min后恢复再灌20 min; Ⅲ组, 经典缺血预处理组, 按Murry法进行; Ⅳ组, 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组, 在缺血前15 min开始由舌静脉在5 min内缓慢滴入NE 1.6 μg. 再灌结束后, 测血清肌酸激酶活性; 原位观察心肌细胞色素C氧化酶、 5'-核苷酸酶活性. 结果: 经典缺血预处理或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后缺血/再灌注心肌心肌细胞色素C氧化酶损伤性反应明显减轻(P<0.05)、血清肌酸激酶漏出减少(P<0.01); 5'-核苷酸酶活性升高(P<0.05). 结论: 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及经典缺血预处理均能保护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脏超微结构、减少心肌酶漏出, 具有相似的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这种作用可能与保护5'-核苷酸酶活性, 使内源性腺苷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