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壮火食气”,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文古奥,涵义精深。前辈先哲对此曾有注释,如马莳、李念莪及近贤秦伯未等人,多以“亢烈之火则害物,火太过则气反衰”或“壮火是过甚之火,能使气分耗”为注脚。大凡火热之甚,均可害物耗气,此为常理。然致病之火,应有外感内伤之分,实火虚火之别,不得相混。临床所见,邪热实火最易伤津涸血,而内伤虚火食气耗气为烈。所谓“亢烈过甚”之火,究属实火,抑或虚火?释文多随文敷义,未作深究。若以经文“食气”二字而论,所指“壮火”似应属内伤虚火为妥。若属虚火,它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些需要弄清的问题,释文未能深涉。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五脏角度认识脑心同治。方法: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中五行与五脏相关理论来认识与理解。结果:脑心同治与五脏密切相关。结论:中医藏象学说理论中认为脑与心无论在生理还是病理方面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封敏  侯天舒 《江苏中医药》2010,42(12):66-67
"气至而有效"是指导针灸实践的总则。"气至"的含义,现今的观点主要集中于"针感"。通过总结《黄帝内经》,发现"气至=得气=气调=有效",是对针效的判断,而并非简单等同于针感。同时,脉象的良性变化是"气至"的客观指征,但患者的自身感觉亦应作为辅助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4.
王智  王秀 《山西中医》1993,9(2):8-9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为清代叶天士所创。嗣后,不少医家多所阐发,然因原文行辞简约,故对其理解,仁智互见。而病入营分,位深势重,治疗逆顺,安危系之,因此,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兹略陈浅见,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5.
肾为气之根,语出《类证治裁》,肾为生气之根本,在五脏气机升降中亦为气机升降之根本。从人体之气的生成、五脏气机升降及临床应用浅谈肾为气之根的重要性,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从宗气虚论治胸痹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笔者从宗气内虚立论,以补气法为主,适当配伍养阴、健脾、温肾、行气、活血、化痰之药,治疗胸痹论,取得了满意效果,论述如下:1 宗气虚致痹之病机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指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  相似文献   

7.
气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气化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神机气立是气化之道,是生命存续的两大功能系统.神机指生命内部自我调节和自我稳定的、活力无限、潜力巨大的功能系统;气立指生命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以及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功能调节系统.其“机”在“升降出入”,广泛存在天地之间.生命消亡在于神机化灭,气立孤危,...  相似文献   

8.
李艳  严灿 《中医药研究》2000,16(4):4-4,31
  相似文献   

9.
“天葵”一辞,首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对天葵的认识,后世医家有的认为是指“月经”,有的认为是指“元阴”或“元气”,有的认为是指“阴精”或“经血”,也有的认为是指促成生殖机能成熟的物质,众说纷纭。本文仅就天葵有关生殖方面的内容谈谈个人认识。  相似文献   

10.
<正> 近来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对“野葛”一药辨识不清的情况。如妊娠用药禁忌歌中的“野葛水银并巴豆”一句歌诀,因一般书中解释不详,故部分医者虽对歌诀能背诵如流,但却不甚理解其意,甚或望文生义,误认野葛即“葛根之野生者”。因而对妊妇患者临床用药造成不应有的约束。同时,在近年的中药学和药用植物学书刊中也发现有将二者混称的现象。故此,笔者愿将二药作一比较说明,以供同业者参考。野葛、葛根之名称均见于《神农本草  相似文献   

11.
“伏气”学说是祖国医学对于与时令有关的热性病的病因、病机分析的学说,长期以来,它对认识和分析时令热病起到了重要作用,直到今天,在临床上仍不失其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伏气”的实质,过去多次有人探讨,曾有一种意见认为,“伏气”即是西医传染病的潜伏期。这种看法,粗粗一看,似有道理;但是,仔细研究起来,则令人疑问丛生。  相似文献   

12.
“七损八益”一词首见于《素问·阴阳应大论》中 ,原文曰 :“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 :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 ,不知用此 ,则早衰之节也。”《内经选读》(全国高等院校教材 )中对“七损八益”有四种解释 :一、张景岳、李念莪认为七为阳数 ,八为阴数 ,损即消 ,益即长 ,反之非死即病 ,故能知七损八益 ,察其消长之机则阳长盛 ,而阴不乘 ,二者可以调合 ;二、与上说相反 ,张志聪认为阳常有余 ,故须损。阴常不足 ,故须益 ;三、王冰、汪机、高士宗认为 :七损者 ,女子月事贵手时下。八益者 ,男子精气贵乎充满 ,反之则病 ;四、丹波元简认为《素问·上…  相似文献   

13.
五苓散在《伤寒论》中治疗以口渴、小便不利为主症的蓄水证,然亦有用五苓散主治寒湿霍乱之证及下焦水逆引起的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之证。《金匮要略·黄疸病》用本方加茵陈,名曰茵陈五苓散,治疗湿热郁蒸而湿胜的黄疸。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以小便的通利与否作为判别病在气分或血分的主要依据,小便不利为人体内部气机紊乱致膀胱气化失司所致,方用五苓散主在通利小便的基础上畅通人体气机,进而恢复膀胱气化津液之功,使得津液得以正常疏布于体内而愈诸症,此意与叶天士之"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意则有合而不谋之情。  相似文献   

14.
气至而有效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研究》2002,18(4):1-2
  相似文献   

15.
关于脑,笔者常引用<灵枢·口问>:"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然则此文前面有段更重要的论述:"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显然整段文献表述:上述十二种病,都是邪气侵入空窍造成的,而邪气所以能分侵害这些部位,多由正气的不足.凡上气不足,则脑髓不充,有空虚之感,耳鸣,头部支撑无力而低垂,两目昏眩.  相似文献   

16.
“药对”浅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的“七情和合”理论始于《神农本草经》。经文曰 :药“有单行者 ,有相须者 ,有相使者 ,有相畏者 ,有相恶者 ,有相反者 ,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 ,和合视之 ,当用相须 ,相使者良 ,勿用相恶 ,相反者 ,若有毒宜制 ,可用相畏、相杀者 ,不尔 ,勿合用也”。前人根据长时期观察积累的实践经验 ,认为除单行外 ,药物的相须、相使、相畏、相杀作用是有利的积极的一面 ,是医生经常配伍使用的 ,而相反、相恶是不利的、会发生毒副作用的一面 ,应当作为配伍禁忌 ,这不仅是临床医生必不可违的 ,也告诫我们药剂人员对处方有相反、相恶者不要轻易配方 ,这一原…  相似文献   

17.
“气化”论是中医核心理论之一。文中就“气化”的概念与表现作了浅述,认为气化的主导作用在脾胃,气化的动力赖元阳激发,源于命门。并就卫外除邪,化气治水,助阳益血等方面,简述了“气化”论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正> “阴阳并”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历代注家对此解释不一,给学者造成困难。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医古文》第四版释为:“阴阳偏胜”;第五版又释为“气血逆乱”;全国医古文函授教材释为“阴阳错乱”;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古文讲义》释为“阴阳混淆”。以上对“阴阳”的解释大致相同,而分岐在于对“并”的认识不同。《医古文》四版教材依张介宾之说把“并”释为“偏聚”。从文法上,前后文意上都有些不妥。从文法上讲:并、併、並、竝是通借字,并同併是同义词,而与竝则不是同义词。在作“依旁”“偏聚”讲时,古文中只写作“竝”“並”,而不写作“并”“併”?  相似文献   

19.
“湿”是六淫之一,它是一种弥漫性的、重浊的水气,这种水气羁留人体,呈现出痛、重等症状,即名“湿病”。所以它既是邪名,又是病名,以邪名病的开始,早见于内经,如六元正纪大论曰:“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寒湿。”说明空气中的湿气增大,人就要病湿,前一个湿字是邪,后一个湿字便是病名。金匮这篇湿病,不仅病名来自内经,即其感受情况、症状、病理以及治疗、护理等,也都从内经发展而  相似文献   

20.
正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使当时处于下层的人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主张为政以德,认为最高尚的治国之道是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由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