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renal cel carcinoma,RCC)主要亚型的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率,从而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6年4月份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并且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皮髓质交界期、实质期及MPR重建扫描。将皮髓质交界期强化程度与肾皮质相仿定义为明显强化,明显低于肾皮质定义为轻度强化,介于两者之间为中等度强化。结果:透明细胞癌(clear cel RCC)23例,平扫时囊变5例,出血6例,钙化5例,增强后明显强化呈快进快出表现13例,轻度强化3例;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RCC)3例,平扫时钙化1例,增强后均呈中度不均匀强化;乳头状细胞癌(papilary RCC)4例,平扫时病灶内均有坏死,增强后呈轻度强化。透明细胞癌皮髓质交界期强化程度明显强于嫌色细胞癌及乳头状肾癌,嫌色细胞癌及乳头状肾癌呈轻中度延迟强化,透明细胞癌出血、坏死、囊变及钙化多见,乳头状肾癌容易坏死。结论:肾癌不同亚型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仔细分析病灶的特征及强化方式有助于做出正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2.
牛钊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7):91-92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S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小肾癌的患者124例,年龄41~75岁,平均(58.1±8.4)岁。分析患者术前肾脏SCT资料,比较不同病理亚型瘤体密度、各期CT值、强化程度和模式。结果平扫期,嫌色细胞癌瘤体密度均匀,乳头状癌和透明细胞癌瘤体密度不均匀。透明细胞癌皮髓期呈不均匀强化,实质期强化程度快速下降,排泄期持续下降;乳头状和嫌色细胞癌皮髓期呈轻度或中度均匀强化,实质期和排泄期呈持续强化。乳头状癌平扫期CT值显著高于透明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P〈0.05),嫌色细胞癌和乳头状癌排泄期、实质期和皮髓期CT值均显著低于透明细胞癌(P〈0.05),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均匀强化的比率显著低于嫌色细胞癌(P〈0.05)。结论 SCT多期扫描是诊断小肾癌较理想的选择之一,其不同病理亚型具有特征性SCT表现。  相似文献   

3.
汪裕聪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7):1048-1049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的CT和MRI影像资料。结果:CT检查13例,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大部分有分叶,肿瘤内部常见条状、小片状低密度影或星形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皮髓期肿瘤强化低于肾皮质,而高于肾髓质。MRI检查4例,均见低信号包膜,CT平扫肿瘤内条状、小片状低密度影,T2WI脂肪抑制呈高信号,星形低密度影,T1WI为低信号,T2WI脂肪抑制为低信号。结论:肾嫌色细胞癌属少血供病变,CT强化表现配合MRI显示肿瘤内信号改变有助于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癌的CT征象及其病理表现。方法对已经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的CT表现和病理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透明细胞癌,2例颗粒细胞癌,1例囊性肾细胞癌,2例乳头状癌,1例集合管癌。其中颗粒细胞癌和囊性肾细胞癌均归于透明细胞癌,此型血供丰富,增强扫描后强化明显,不复杂性囊变为其特征;集合管癌较少见,CT表现缺乏特异性。结论各型肾细胞癌CT表现差异较大,组织学类型确诊仍依靠病理。了解其CT表现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有助于CT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小肾癌的CT表现及病理结果。结果8例小肾癌中透明细胞癌5例,颗粒细胞癌1例,乳头状癌1例,嫌色细胞癌1例。CT表现:CT平扫为软组织结节,钙化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不均匀结节样强化7例,轻度增强1例。结论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具有明显优越性,根据小病灶的密度、边界、强化程度及特点等CT表现术前有助于诊断小肾癌。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易误诊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MRI表现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透明细胞癌(MR影像表现不典型)患者资料,患者均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由2名放射科医生双盲阅片。结果 11例病灶直径范围在0.5~7.5 cm,平均直径2.8 cm;11例病灶MR表现为少血供(11例),不含脂肪脂质(10例),实性病灶,不伴出血坏死囊变(8例),假包膜(9例)。10例术前诊断为肾癌(8例诊断为乳头状癌、2例诊断为嫌色细胞癌),1例术前误诊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当肾透明细胞癌MR表现不典型时,明确诊断肾癌亚型困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方法利用16排螺旋CT和MRI,回顾性复习2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MRI表现,对肿块的边界、大小、均匀度及强化度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5例乳头状肾细胞癌平扫期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强化程度较低。核磁肿瘤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呈混杂信号、中低信;呈轻中度强化;实性肿瘤为不均匀强化或均匀轻度强化。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体积小时一般密度均匀、边界光整,增强后强化程度较肾实质明显偏低,但也可出现体积较大、强化明显、囊变坏死或周边侵犯及转移等表现。CT、MRI表现为平扫肿瘤密度/信号较均匀,内有灶状出血坏死和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呈较均匀或不均匀强化。CT和MRI对乳头状肾癌的早期诊断帮助很大,尤其是16排螺旋CT,对乳头状肾细胞癌的诊断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余芳 《江西医药》2014,(12):1546-1548
目的:分析非透明细胞肾癌的CT、MRI表现及病理改变特点,以提高对非透明细胞肾癌各亚型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异位嗜铬细胞瘤2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影像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17例嫌色细胞癌中9例位于左肾,8例位于右肾,6例病灶内钙化,1例囊变,17例中12例行CT增强,病灶实性成分强化,CT值为(88.1±35.2)(46-169)HU,强化密度低于正常皮髓质。6例乳头状癌3例位于左肾,3例位于右肾;4例可见病灶内钙化或高密度影,1例囊变,6例中3例行CT增强,病灶实性成分强化CT值为(56.7±24.2)(38-84)HU,病灶强化密度均低于正常肾皮髓质。23例非透明细胞癌MRI上,T1WI呈稍低,T2WI呈稍高,DWI呈稍高。结论嫌色细胞癌、乳头状癌在CT增强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助于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主要分析肾细胞癌的CT影像分型及与病理间的关系。方法 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本医院收治的60例肾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然后观察患者的CT影像分型及病理结果。结果经典型22例(36.67%),血管瘤样型26例(43.33%),弥漫型4例(6.67%),囊肿型8例(13.33%)。本组病例中经CT影像分型诊断为:透明细胞癌47例(78.33%),嫌色细胞癌4例(6.67%),乳头状癌6例(10.00%),集合管癌3例(5.00%)。CT扫描增强后,肿瘤边界清楚45例(75.00%),边界不清15例(25.00%)。结论 CT影像分型区分肾癌患者的各具特征性及表现的准确率比较高,但是分析其病理分型结果的准确性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提高肾脏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降低误诊率,避免误切肾脏.方法 肾良性肿块患者9例,男6例,女3例,年龄30~76岁,平均56岁.肾癌患者52例,男性40例,女性12例,其中透明细胞癌37例,乳头状癌10例以及嫌色细胞癌5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比较肾脏良性肿块与肾癌的CT影像学特点.结果 所有肾肿块性病变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9例患者中8例按肾癌行根治术,1例行肿瘤剜除术,术后病理均为肾脏良性病变.其中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AML)4例、嗜酸细胞瘤2例、平滑肌瘤、炎性假瘤和囊肿伴血肿机化各1例.52例肾癌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的等、稍低、稍高或混杂密度;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均匀明显或不明显强化.结论 CT是肾脏良恶性肿块诊断与鉴别诊断中一种重要的影像学手段,对于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良性肿块病变者,术前穿刺病理活检或术中冰冻病理切片是避免误诊及误切肾脏的关键,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肾根治性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脏集合管癌的CT特征,以提高对该病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肾脏集合管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患者均有肉眼血尿及腰痛病史,2例肿瘤位于有肾体部,2例位于左肾上极,1例位于右。肾下极,5例均有肾周脂肪囊受侵犯,境界不清,侵袭性生长,cT增强扫描病变呈中等不均匀强化。结论肾脏集合管癌临床症状明显,以肉眼血尿、腰痛为主,结合临床,CT检查可作出初步诊断,但最终诊断还需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2.
姜永能  赵卫 《云南医药》2000,21(4):304-305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对48例肾细胞癌的CT与DSA进行对比,以分析CT与DSA在肾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认为CT是检出肾细胞癌的首选方法。DSA在显示肿瘤血供、假包膜及判断有无静脉癌栓等方面更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囊性。肾癌(RCC)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复习文献对例5囊性肾癌的临床、超声及CT的特点以及手术方式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超声诊断囊性肾癌2例;CT诊断囊性肾癌3例,2例诊断肾囊肿,肿瘤不能除外。术后病理回报均为透明细胞癌。5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随访1~5年无复发。结论熟悉囊性肾癌的影像学特点是提高囊性肾癌诊断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分期肾细胞癌的64排CT灌注成像差异,为更好的判定肿瘤的临床分期提供指导。方法应用GE 64排CT选取肿瘤最大层面,对39例肾细胞癌患者进行灌注扫描,将扫描原始数据传输至GE工作站,利用Functional CT灌注软件包进行后处理,得到Perfusion、PEI、TTP、BV和TDC。结果肾细胞癌早期肿瘤的BF、BV、PEI较晚期肿瘤低,TTP无显著差异。结论 CT灌注成像能从血流动力学上为肾细胞癌的临床分期提供有力的参考,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吴育栋  李刚  王江  王勇  牛远杰 《天津医药》2016,44(6):748-751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小肾癌不良预后的高危因素, 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4 年 1 月— 2015 年 7 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 18 例特殊小肾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术前均行 B 超、 CT 平扫及增强检查, 并进行手术治疗。分析肿瘤直径、 病理类型、 病理分期、 Fuhrman 分级等因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术前 CT 检查示 18 例患者肿瘤直径 2.0~4.0 cm, 平均 (3.1±0.6) cm。术前诊断 T1aN0M0 分期患者 5 例、 T1aN0M1 患者 4 例(肺转移 3 例、 脑转移 1 例)、 T1aN1M0 患者 3 例(CT 检查均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T3aN0M0 患者 6 例 (均有肾静脉侵犯或肾静脉瘤栓)。术后病理示 FuhrmanⅡ级 12 例、 Ⅲ级 5 例、 Ⅳ级 1 例; 透明细胞癌 15 例、乳头状癌 1 例、 混合细胞型 1 例(肾恶性横纹肌样瘤伴肉瘤样变)、 肾肉瘤样癌 1 例(Fuhrman Ⅳ级)。4 例(T3a, FuhrmanⅡ级)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 其余行后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随访 6~48 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 22.5 个月, 死亡 4 例 (2 例初诊肿瘤直径分别为 3.8 cm 及 4.0 cm、 1 例肾肉瘤样癌、 1 例脑转移), 失访 1 例, 其余患者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小肾癌伴肿瘤直径≥ 3.0 cm、 Fuhrman Ⅲ/Ⅳ级、 肉瘤样癌、 转移等高危因素者为高危小肾癌。高危小肾癌具有异质性, 可表现为侵袭性生长、 早期侵犯肾周组织甚至转移。应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术后病理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胆总管囊肿的CT表现及鉴别要点。方法总结本院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总管囊肿的CT资料,全部病例均作CT平扫,5例同时做CT增强扫描。结果CT能够清晰显示病变形态、大小、密度及邻近脏器关系。6例术前CT正确诊断。1例可疑性诊断,1例误诊为胰腺假性囊肿。结论胆总管囊肿的CT表现上有某些特征性表现,CT对于胆总管囊肿的诊断及指导手术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在肾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泸县人民医院自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手术病理证实19例,CT诊断准确率90.5%。其中以透明细胞癌多见,16例,占76.2%。CT平扫中6例病灶呈稍低密度,9例为等密度,4例为稍高密度。增强扫描皮质期明显强化为16例,强化为均匀或不均匀,肾实质期扫描肿瘤密度迅速减退。结论 CT对肾癌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侵犯胆道的CT表现,以提高该病的CT诊断符合率。方法收集经手术证实的原发性肝癌侵犯胆道病人21例,将其CT检查结果与同期的非黄疸型肝癌相比较。结果发现肝内原发病灶18例,肝内外胆管扩张21例,胆总管内异常密度影10例。结论CT检查可作为诊断肝癌侵犯胆道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小肾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探讨多层螺旋CT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月本院22例小肾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病理结果。结果小肾癌CT平扫呈现高密度3例,等密度15例,低密度4例。增强扫描皮质期强化高于或等于正常肾皮质,实质期强化均明显减退,肾盂期进一步减退。结论肾癌的CT表现与其病理类型和肿瘤的内部结构有关,多层螺旋CT对小肾癌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