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筛窦的界限及其毗邻结构 3.1 上界(筛顶壁)亦即颅窝底部,筛顶壁为一前窄后宽,向内向后倾斜的骨板,是额骨眶板的内侧部分,很薄,由前向后呈15度角倾斜向下,长28.2mm,前端宽7.5mm,后端宽9.6mm,厚为0.9mm。筛顶的外侧为额骨眶板的外侧部,内侧与筛板连接,此外骨壁极薄,是手术中最易造成颅底损伤和脑脊液鼻漏的部位。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简称FESS)是一种新技术,手术创伤小,直观,视野清晰,保护鼻及鼻窦生理功能,术后痛苦少,恢复快,疗效高。手术的成功取决于诸多因素,除医生精细熟练的手术操作外,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科自1998年8月至2001年12月共开展FESS1000例,其中2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提高鼻窦内窥镜手术疗效的方法。方法 对6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行经鼻内窥镜手术。结果 60例中随访半年以上者48例,治愈36例(75.4%),好转10例(20.3%),无效2例(4.3%),总有效率95.7%。无严重术后并发症,术后出血1例,中鼻甲与鼻中隔粘连2例(2侧),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连1例(1铡)。结论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具有良好的疗效。手术操作熟练准确,彻底清除病变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因鼻窦内窥镜有良好的照明和多角度窥视功能,我们将其应用于16例病变的中耳腔检查和3例乳突手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出血的有关因素,方法:341例内窥镜双全筛切除和双侧全蝶筛切除标准术式的术中出血量及相关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术中出血的多少与手术次数,麻醉方式,术式,手术时间和手术熟练程度都有密切相关.结论:多次手术的患者因瘢痕组织中血管失去弹性和病变中血管异常增生是导致术中出血较多的最重要因素.为护士在术前、术中、术后对出血的护理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出血的有关因素,方法341例内窥镜双全筛切除和双侧全蝶筛切除标准术式的术中出血量及相关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术中出血的多少与手术次数,麻醉方式,术式,手术时间和手术熟练程度都有密切相关. 结论多次手术的患者因瘢痕组织中血管失去弹性和病变中血管异常增生是导致术中出血较多的最重要因素.为护士在术前、术中、术后对出血的护理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17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均采用鼻窦内窥镜下手术治疗,彻底清除病灶,充分开放引流.术后对其临床疗效观察分析.结果:17例患者术后随访1~3 a,复查窦腔均无真菌和炎症,全部治愈,无复发.结论:采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创伤小,术中可以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黏膜,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疗效确切,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经鼻腔内窥镜蝶窦鞍区手术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经鼻内窥镜蝶窦鞍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和临床经验。方法:在20个尸头标本上观测蝶窦及周围重要解剖结构。结果:77.5%的蝶窦口内窥镜直接窥见,窦口距离蝶窦顶壁、外壁、蝶腭动脉孔、鞍前壁、鼻中隔后端分别为 8. 6±3. 1mm、9. 2±1. 8 mm、 11. 1±1. 6 mm、 14. 7±3. 6 mm、3. 6±0. 5mm,距离鼻小柱根部前缘 61.6 ± 3.7 mm,与鼻底夹角 31.8° ± 5. 2°。视神经管和颈内动脉在蝶窦外侧上隆起率分别为25%和72.5%。69%蝶窦中隔非正中位。海绵窦前、下、后间窦出现率分别是80%、55%、35%。结论:进行内窥镜蝶窦鞍区手术时注意蝶窦口、蝶窦外侧壁和蝶鞍底壁与周围结构关系,避免损伤重要血管神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矢状位重建图像上测量与鼻内窥镜手术相关解剖结构对鼻内窥镜手术的参考价值。方法:对66例132侧健康志愿者鼻腔行CT轴位薄层扫描后矢状位重建,以鼻小柱下端外缘为参考点,鼻底为基线,测量与鼻内窥镜手术相关的重要结构与起点的距离及与基线的夹角。结果:所测鼻腔侧壁结构在矢状位重建图像上显示清晰,能准确区分额隐窝、钩突、蝶窦口、前筛顶及其相互关系。鼻小柱至额隐窝的角度和距离分别是(66.1±6.31)°和(52.2±4.55)mm;额隐窝前后径所测值为(5.1±2.72)mm;鼻小柱至前筛顶的角度和距离分别为(62.9±5.75)°和(60.3±5.48)mm;钩突长度为(12.7±3.92)mm;蝶窦口至鼻小柱的距离是(67.0±5.00)mm;准确获得了鼻小柱至鼻腔侧壁与鼻内窥镜手术相关各解剖结构的角度及长度数据。结论:CT鼻腔矢状位重建图像上能准确测量与鼻内窥镜手术相关解剖结构,对了解患者个体差异,减少术中并发症有较大帮助,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慢性鼻窦炎是五官科常见病,临床上非手术治疗效果不好。2003年1月。2008年6月我科开展鼻内镜下鼻窦手术258例,疗效显著,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 采用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患者142例,充分做好术前准备,重视鼻腔填塞期护理、术腔处理、局部用药及鼻腔冲洗,加强患者复诊指导。结果 随访8-12个月,治愈112例(78%)、好转20例(14%)、无效14例(7%)。结论 重视术后护理和定期复诊局部清理、鼻腔冲洗是提高内窥镜下鼻窦手术远期疗效,避免术腔粘连和闭塞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内窥镜下第三脑室手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为神经内窥镜下进行第三脑室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 2 1例成人尸头固定标本进行第三脑室的解剖观察和测量 ,对 9具新鲜尸头进行经室间孔入路神经内窥镜下第三脑室的解剖学观察。结果 :室间孔长径、宽径为 (5 .4± 1.2 )mm、(2 .7± 0 .9)mm ,中间块长径、宽径为 (6.8± 2 .3 )mm、(3 .8± 1.0 )mm ,前后联合间距 (2 1.8± 2 .1)mm ,前、后联合到中间块为 (6.3± 0 .8)mm、(8.8± 1.3 )mm ,前后联合中点处第三脑室高度 (13 .8± 1.4)mm ,室间孔下、后联合前及中间块上、下第三脑室宽度分别为 (6.3±2 .2 )mm、(4 .9± 1.8)mm、(3 .4± 1.6)mm和 (4 .3± 1.8)mm ,中间块上、下最小高度为 (4 .4± 1.3 )mm和(4 .3± 1.3 )mm。内窥镜可较清晰显示第三脑室内结构 ,但中间块可影响显露。结论 :内窥镜下经室间孔入路进行第三脑室手术有一个理想的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临床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外科手术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0具4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鼻腔外侧壁诸结构的大小、分别与鼻前棘距离及其连线与鼻底平面之夹角。结果:上鼻甲长度为15.9±2.9mm,宽度为4.7±1.1mm;中鼻甲长度为36.5±3.4mm,宽度为10.4±3.4mm;下鼻甲长度为42.7±3.6mm,宽度为12.3±1.7mm。鼻前棘至中鼻甲前下端、后下端、额窦开口、蝶窦开口连线的距离及其与鼻底夹角分别为34.0±3.5mm、51.7±4.6mm、49.3±4.3mm、54.5±4.0mm及73.2±6.4°、22.8±3.3°、78.5±8.3°、43.5±5.2°。结论:鼻前棘至中鼻甲前下端、后下端、额窦开口、蝶窦开口连线距离及其与鼻底夹角的测量,为临床在内窥镜下寻找窦口、探入窦口及保护中鼻甲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内窥镜神经经管减压术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观察了107具成人尸标本视神经管及其与蝶窦和筛窦的毗邻关系,所有标本中,视神经管在蝶筛窦外侧壁形成隆起者为72.4%,视神经管与毗邻关系的关系复杂,但其内壁与后筛窦或/和蝶窦相毗邻最为多见,内壁长10.2mm厚0.4mm是内窥镜下行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关键部位,文中讨论了内窥镜下行视神经管减压时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鼻窦内窥镜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68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上颌窦根治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鼻窦内窥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鼻窦内窥镜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复发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鼻窦内窥镜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e sinus surgery,FESS)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该手术使鼻外科的临床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开创了鼻外科的新领域。虽然其克服了传统鼻窦外科手术的盲目性,但仍有一定的风险,甚至有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我科自2000年4月至2003年4月共进行鼻窦内窥镜手术1251例,现将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筛窦位于筛骨的两翼,居鼻腔外侧壁上部与眼眶之间、蝶窦之前及前颅底之下。呈蜂窝状气房结构。筛窦内部由主隔板和副隔板构成,主隔板有4~5个,分别以其连接的结构命名为:钓突板;筛泡板;下筛甲板;中筛甲板;上筛甲板。这些骨板将筛窦分隔成多个横沟,副隔板不规则地连接于两相邻主隔板之间,将横沟再分隔为多个小腔,即筛小房。主 相似文献
19.
鼻窦内窥镜手术的探讨何招首,龚维照空军总医院关键词鼻窦炎,内窥镜术鼻内窥镜下诸列鼻窦开放术,是目前治疗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的一种新术式,施行这种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去除不可逆的病变组织,以重建、恢复鼻窦引流和粘膜纤毛的清扫功能。我科自1992年7月~199...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下结合鼻腔解剖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其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 对26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经鼻内窥镜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病变范围,按照Krouse分期法:其中Ⅰ级5例,Ⅱ级15例,Ⅲ级6例,Ⅳ级0例。单纯鼻内窥镜手术者11例,鼻内窥镜+柯-陆氏手术者12例,鼻内窥镜+鼻侧切开+柯-陆氏手术者3例。 结果 26例术后患者随访,有3例复发,再次经鼻内窥镜手术后未见复发,其余患者均未见复发,除个别患者有轻微鼻干外,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出现。 结论 对Ⅰ级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单纯鼻内窥镜手术即能彻底切除,对Ⅱ级、Ⅲ级患者需鼻内窥镜结合柯-陆氏手术,个别还需结合鼻侧切开术,术前须对病情作出正确的评估,鼻内窥镜手术视野清晰、创伤小、对于Ⅰ、Ⅱ及Ⅲ级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可彻底切除肿瘤,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