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人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人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儿玉南海雄青年人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较罕见,根据Locksley等的报道,未满20岁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占全部脑血管病例的2.7%以下。可突然发生剧烈头痛、颈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幼儿时表现为哭闹、烦燥、苍白等症状,这很难与其...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指南是利用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的方法收集、选择科学的稳妥性高的依据,从2000年开始经过2年的计划,作为厚生科学研究基金资助医疗技术评价综合事业策划进行的,2003年九月日本脑卒中外科学会作为《基于科学依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指南》公开发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日本约20人/10万人,年龄调整死亡率男性几乎不变,而女性呈现倍增。  相似文献   

3.
一、病因调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多发于50~60岁,其中80%以上是由颅内动脉瘤所致。其余多发生在10~20岁的年轻人,多与脑血管畸形有关。小笠原等通过基层急救医院根据CT诊断结果见表1。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性期治疗永田泉等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疾病以脑功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为代表,发生率前者占绝对优势,故本文拟对脑动脉瘤破裂进行论述。脑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再破裂,此外有必要对与SAH相伴的高颅压、脑内血肿、脑积水...  相似文献   

5.
在脑卒中以及头痛的诊疗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脑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如果延误诊断可能导致预后不良,所以迅速而正确的诊断是必要的。以下具体叙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因血管收缩,血运不佳,约1/3患者死亡,即使得救也多留有后遗症。滋贺县成人病中心的脑神经外科织田部长等医务人员研究成功一种预防血管收缩的新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几乎都获得了成功。过去,一般是将破裂部位用止血钳止血,但在15  相似文献   

7.
一、脑出血众所周知 ,脑出血的原因多为高血压。高血压性颅内血肿的好发部位是大脑基底节 ,以豆状核最多见 ,称之为外侧型。其次为丘脑部出血 ,称为内侧型 ,出血易穿透脑室。越过内囊后脚两侧均有出血的称为混合型。此外 ,小脑、脑干、大脑皮质下也为好发部位。脑血管畸形破裂可引起脑出血 ,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青少年患者、好发部位以外的出血 ,应考虑到脑血管畸形等血管性病变。应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1.CT表现 红细胞压积 4 5%的正常血液 ,CT值约为 56H U,比正常脑实质吸收值稍高。血肿与 X线吸收值最有关系的是血红蛋白。颅内血肿…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脑动脉瘤破裂所引起的,其他脑动静脉畸形及特发性出血等最多不过10%左右。这里将脑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手术适应证及时机叙述于下:一、决定脑动脉瘤手术预后的因素:1.患者术前状况(级)。主要是患者术前神经症状的轻重程度,即严重度的级别,在日本主要使用  相似文献   

9.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脑动脉瘤破裂)在脑卒中中与脑梗塞,脑出血相比发病率较低(10%左右),但死亡率较高(30%左右)。尽管近几年手术效果明显提高,但平均死亡率仍然没有下降。为此,在早期治疗时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一、早期治疗的重要性上嶋氏报告1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初诊的误诊率是25%。误诊的病例虽然都有头痛、呕吐、一过性意识障碍等蛛网膜下腔出血特有的症状,但最初被误诊为高血压,上呼吸道感染(各7例),头痛待查(4例)等并不少见。多在第二天到二周内症状恶化和再  相似文献   

11.
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部脑外科桥本信夫讲师等首次人工制成猴脑动脉瘤。方法是:①结扎颈动脉,使血液流通完全停止;②结扎两侧肾动脉分支以减少血流量,造成高血压;③在饲料中掺进可促血管变脆的β氨基丙晴这种药物。结扎单侧颈:动脉是根据以下原因,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80%左右出现血管粗细不等,从而考虑血流量不平衡与生长动脉瘤有关。患者未必都是高血压,只是为了增加脑内负荷,特意使之成为高血压。对16头雌性的实验猴,将上述条件逐步加以改变,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脑血管摄影。结果,除了因手术等失败以外的5头猴中,存活超过一年的2头现了动脉瘤,余下3头也可确认早期病变。经解剖发现,2头猴均在颅底动脉呈环状连结的部位的右侧血管有几处形成了肿瘤,而且均在动脉的  相似文献   

12.
向脊髓蛛网膜下腔投药,可直接作用于脊髓,并可通过脑脊液使药物到达脑干,或通过脊髓局部的血管吸收分布全身而发挥效果。由于脊髓蛛网膜下腔投药量小,故一般不存在全身作用的问题。但就其安全性而论,药物对脊髓本身及对脑干的作用却存在问题。脊髓和脑一样,由于有非常严密的血脑(脊髓)屏障,因此,投药对脊髓的局部作用,药物的药理活性、组成、pH都是重要的因素。例如,肾上腺素溶液加入氯丁醇可使pH降低;加有肾上腺素的利多卡因溶液,pH低至3.5~4。由于脑脊液的缓冲作用低,不仅使局麻药的生物膜通透性降低,而且对组织有化学损伤作用,有时还可能损伤神经。然而,临床上尚未见常用的吗啡、利多  相似文献   

13.
戴然 《日本医学介绍》1990,11(10):462-463
日本人口的年龄构成趋向高龄化,65岁以上者占总人口的比率为1970年7.1%,1989年11.6%,预计2010年将达到20%。1985年60岁男性平均余生为19.4岁,女性为23.2岁;70岁男性为12.0岁,女性14.9岁。目前由于急救医疗体制的不断充实,CT等先进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蛛网膜下出血等脑血管意外,亦能较容易而且正确地做出诊断。上述种种原因,蛛网膜下出血的发病率比以前有所增高,  相似文献   

14.
把从脑脊液或红细胞中抽出并分离的物质注射到小白鼠的股静脉中,测定其颈动脉压的变化,然后记录小白鼠动脉片的等尺性收缩。所采用的脑脊液和红细胞是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与健康者所得。结果表明,当把添加了10~30%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脑脊液或溶血红细胞的脑脊液注射给小白鼠时,和注射健康者的脑脊液时的情况不同,血压显著上升并且剧烈摇晃,动脉片也反复地显著收缩。血管活性物质是非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的超早期治疗专辑──蛛网膜下腔出血超早期治疗的诸问题沟井和夫等日本约在30年前,就开始用外科手段治疗因脑动脉瘤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虽历史较短但发展很快。现在日本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可是,尚须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具体而言有...  相似文献   

16.
把抗癌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以治疗脑部恶性肿瘤,以前曾试用过,但从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面探讨注药后药动学,尤其是药物对正常脑组织渗透性尚无报告。作者采用此给药法,并对其安全性进行了动物试验,选择对正常脑组织无毒性,又可取得一定疗效的剂量,并用自动摄影法对ACNU 注药后在脑内的分布进行了研究。方法体重150g 的正常wistar 种大白鼠,在全麻下经皮穿刺向小脑延髓池内注入以0.1ml 蒸馏水溶解的ethylene~(-14)C—ACNU1μCi,然后于5分、30分及3小时杀死。每组3只,立即取出脑放入弗立昂(Freon)内速冻,在冷却到-18℃的低温恒温器内制成厚20μm  相似文献   

17.
18.
下消化道出血,几乎都是显性出血,有时需紧急处置,因而显性出血病例与普通检查程序不同。检查步骤:一般是灌肠检查,纤维内窥镜检查及对特殊病例行血管造影。我们对显性出血病人首选导管长的内窥镜检查。理由是:(1)能直接证实出血源;(2)结肠下部病变多,内窥镜易插到该处。紧急内  相似文献   

19.
出血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最高的合并症。作者采用内镜下纯酒精局部注射治疗出血。方法为 :先用水冲洗以及用活检钳子或异物钳去除覆盖溃疡底部的凝血块 ,以看清出血点。在胃溃疡时 ,于露出血管周围选择数处 ,每处注射纯酒精 0 .2 ml。当局部注射针能顺利通过粘膜下组织注入血管时 ,血管则变成白色 ;如不变色 ,再追加 0 .2~ 0 .3ml左右的纯酒精 ,直接注入血管 ,直至血管变色。总给药量为 1~ 2 ml。在十二指肠溃疡时 ,需注意不要刺入过深 ,每处同样注射 0 .1~ 0 .2 ml,总给药量掌握在 1ml以内。对局部注射后针孔出血 ,可在外筒内收回…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纤维内窥镜的普及,在内窥镜下对上消化道出血进行治疗已有很大进展。在内窥镜观察下能确定出血的部位、性质、程度,从而可以定治疗方案。在内窥镜下进行止血的方法有多种,如局部注药、高濒电烙法、激光凝固法等。本文就作者采用在内窥镜下撒布凝血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进行探讨。1982年7月~1983年3月,作者应用凝血酶局部撒布治疗上消化道出血73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13例。其基础疾病为:食道静脉曲张4例,胃炎17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