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1例汉语原发性进行性失语个案,及其表现出的动词特异性损伤现象,揭示该病与动-名词分离间的可能关系,从而为临床诊断和康复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2004-03对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1例就诊患者采用两组神经心理学测验,从多任务、多角度考察患者是否存在动-名词的认知分离。结果:患者在阅读和图/词匹配任务中动、名词的作业成绩无明显差异,而图形写名时对名词的书写正确率(53%)显著高于动词(18%)(χ2=9.273,P<0.001),即使依次控制了一些影响因素后,对名词的正确率(32%~43%)仍然高于动词(14%)(P均<0.001)。结论:该病例为动词特异性损伤原发性进行性失语。  相似文献   

2.
背景:原发性进行性失语是以语言能力进行性下降,而记忆力相对保存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目的:通过对原发性进行性失语患者的1例报道,探讨其言语障碍特点和临床特征.设计:病例分析.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4-03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患者1例.男,56岁,高中文化,2001年始出现不能说出日常生活用品名称,但听理解能力基本正常.2003年患者言语障碍进行性加重,听理解能力逐渐下降,但记忆力无明显减退,出现性格改变,不能正常工作;但生活可自理.方法:①采用汉语失语成套测验中的口语流利性评定标准评估患者的口语流利性患者的口语流利性;采用西部失语成套测验评估患者的失语症类型;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对患者失语症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②采用视觉词-图匹配、图形写名及口语阅读等认知心理学测试判定患者是否存在动-名词分离.③采用记忆量表对患者进行记忆力评估.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患者的口语流利性、失语症类型及严重程度分级.②观察患者的动-名词分离情况.③观察患者的记忆力情况.结果:①失语症检查:患者自发谈话为流利型,有语义错语.为感觉性失语,失语症的严重程度为3级.②认知心理学测验:在图形写名测验中的动、名词正确率分别为15%,53%,差异明显(t=0.231,P<0.05).③记忆力量表:记忆商为111,高于平常.结论:原发性进行性失语患者的临床表现以言语障碍最为突出,出现动词特异性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1例原发性进行性失语(PPA)患者的言语障碍及影像学特点,探讨PPA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汉语失语成套测验(ABC)中的口语流利性评定标准评估患者的口语流利性,采用西部失语成套测验评定患者的失语症类型,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对患者失语症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采用视觉词-图匹配、图形写名及口语阅读等认知心理学测试判定患者是否存在动-名词分离,同时进行记忆力筛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患者自发谈话为流利型,有语义错语;失语症类型为感觉性失语,失语严重程度为4级。患者视觉词-图匹配和口语阅读测验显示,动词和名词的正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图形写名测验显示,动、名词书写正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无记忆力障碍,MRI显示左侧额叶及颞叶萎缩,功能磁共振显示左侧额叶、颞叶呈低灌注、低代谢状态。结论本例PPA患者的临床表现以言语障碍为突出,出现动词特异性损伤,病变部位主要位于左侧颞叶与额叶,且该两部位呈低灌注、低代谢状态。  相似文献   

4.
正动词特异性损伤(verb specific deficit,VSD)和名词特异性损伤(noun specific deficit,NSD)是语法范畴特异性损伤(category-specific grammatical deficit)中最常见的两种损伤,是指患者对动词或名词表现出选择性认知加工障碍~([1]),常出现于因脑损伤、脑卒中等病因导致的失语症患者中。部分研究还报道这种名动分离现象是原发性进行性失语症患者一个特性,并且这种分离越到病程晚期越明显~([2])。  相似文献   

5.
背景:原发性进行性失语是以语言能力进行性下降,而记忆力相对保存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目的:通过对原发性进行性失语患者的1例报道,探讨其言语障碍特点和临床特征。设计:病例分析。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4-03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患者1例。男,56岁,高中文化,2001年始出现不能说出日常生活用品名称,但听理解能力基本正常。2003年患者言语障碍进行性加重,听理解能力逐渐下降,但记忆力无明显减退,出现性格改变,不能正常工作;但生活可自理。方法:①采用汉语失语成套测验中的口语流利性评定标准评估患者的口语流利性患者的口语流利性;采用西部失语成套测验评估患者的失语症类型;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对患者失语症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②采用视觉词-图匹配、图形写名及口语阅读等认知心理学测试判定患者是否存在动-名词分离。③采用记忆量表对患者进行记忆力评估。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患者的口语流利性、失语症类型及严重程度分级。②观察患者的动-名词分离情况。③观察患者的记忆力情况。结果:①失语症检查:患者自发谈话为流利型,有语义错语。为感觉性失语,失语症的严重程度为3级。②认知心理学测验:在图形写名测验中的动、名词正确率分别为15%,53%,差异明显(t=0.231,P<0.05)。③记忆力量表:记忆商为111,高于平常。结论:原发性进行性失语患者的临床表现以言语障碍最为突出,出现动词特异性损伤。  相似文献   

6.
柳州市事业单位3311例中老年人代谢综合征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柳州市事业单位中老年人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患病率,为其防治提供基础数据依据。方法:对柳州市事业单位3311例中老年人(男1998例,女1313例)进行身高、体质量、血压、空腹血脂、空腹血糖等指标检测;按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提出的标准诊断代谢综合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柳州市事业单位中老年人MS总患病率为17.73%,男性患病率(19.87%)高于女性(14.47%)(x^2=15.836,P&;lt;0.001)。MS患者中高三酰甘油和高血压的检出率分别为82.96%和82.19%。男性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出率(56.17%)高于女性(35.79%)(x^2=21.354,P&;lt;0.001),而女性空腹血糖升高检出率(79.47%)高于男性(61.96%)(x^2=17.995,P&;lt;0.001)。结论:本组中老年人中MS患病率已达较高水平,高三酰甘油、高血压和高体质指数是影响代谢综合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超声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并探讨其血管内皮功能及两者的相关性,为早期干预、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有力证据。方法:高血压组:选择山东省泰山疗养院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平均年龄(64&;#177;8)岁。另选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测定126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及反应性充血时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各指标相关性。结果:高血压患者IMT[(1.06&;#177;0.05)mm]明显比正常对照组[(0.73&;#177;0.02)mm]增厚(t=57.29,P&;lt;0.001)。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的扩张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t=25.8P&;lt;0.001)。颈动脉内膜厚度与反应性充血时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r=-0.538,-0.46,P&;lt;0.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依赖性及非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损伤;内皮功能紊乱引起血管重构、肥厚、斑块形成。原发性高血压的内皮功能损伤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并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生后早期听觉经验对小鼠声调分辨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生后早期声音暴露对昆明小鼠的不同方向的调频音分辨能力的影响,为探讨汉语声调辨别的神经机制打下基础。方法:实验在昆明小鼠上进行,分为暴露组和正常组两组,暴露组动物于出生后早期给予升调音暴露,正常组动物常规饲养作为对照。所有动物于生后二三月龄随机分组(每组又分为升调、降调两个亚组),施行行为学训练,升调-正常组和升调-暴露组给予升调音-电防御性条件反射训练,降调-正常组和降调-暴露组给予降调音-电防御性条件反射训练,分别记录反应正确率和反应时。结果:升调一暴露组的平均反应正确率在短延时(2s)和长延时(4s)的两个训练阶段分别为(51.25&;#177;22.09)%,(95.00&;#177;1.17)%,明显高于升调-正常组(36.73&;#177;20.04)%,(93.75&;#177;0.59)%,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6.2481,P&;lt;0.001),升调-暴露组反应时明显低于升调-正常组(P&;lt;0.001);同时,升调-暴露组的反应正确率比降调-暴露组的平均反应正确率高,反应时比降调-暴露组低,两组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P&;lt;0.001),而升调-正常组和降调-正常组的反应正确率和反应时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26,0.0550)。结论:出生后早期升调音暴露能显著提高动物对升调的分辨能力,而对降调的分辨能力没有明显影响,提示动物对不同方向的调频音的反应特性具有可塑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病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无创性全自动血压监测仪对139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监测,然后计算每例患者血压变异系数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非杓形发生率(69.8%)较杓形者明显增加(X^2=43.53,P&;lt;0.01),非杓形者伴随较高的靶器官损害(target organ damage,TOD)及脑卒中的发生(67%和33%)(X^2=4.64,P&;lt;0.05;X^2=18.00,P&;lt;0.01)。TOD和伴随临床情况发生率与24h收缩血压变异系数、24h舒张血压变异系数呈正相关(r=0.220,0.179,P&;lt;0.01)。结论:血压变异形态和系数可以作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病情判断、预后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征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认知功能损害及临床特点的差异,为早期诊断老年期痴呆提供依据。方法:对35例VD患者与34例AD患者进行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测查及临床特点作对比研究。结果:①MMSE总分VD组(17.4&;#177;6.0)高于AD组(14.3&;#177;53)(t=3.908,P=0.001),6项因子分VD组高于AD组(t=3.614~3.614,P&;lt;0.05~0.01),VD以记忆力和计算力减退为主。②VD组高血压史、脑卒中史、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n/%:27/77,32/93,31/90)明显高于AD组(n/%:10/29,0,0)(x^2=9.583,13.568,112.759,P&;lt;0.05)。③VD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程呈波动特点多见,AD多呈缓慢起病,进行性发展。结论:结合VD与AD认知功能损害程度及不同的临床特点有助于VD与AD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诊室或动态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变化与内皮功能损害、左心室肥厚之间的关系,以了解原发性高血压后左心室肥厚、血管内皮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1998—06/2002-11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血管内科高血压门诊就诊的初诊或停服所有降压药物2周以上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55例。根据诊室脉压及24h动态脉压水平将555例患者分为脉压≤40mmHg(1mmHg=0.133kPa)组,40mmHg&;lt;脉压≤50mmHg组,50mmHg&;lt;脉压≤60mmHg,脉压&;gt;60mmHg。以左室心肌质量指数:男性&;gt;134g/m^2,女性&;gt;110g/m^2作为左室肥厚的标准分为肥厚组237例,非肥厚组318例。结果:随24h动态脉压增大,血浆内皮素水平增加(P(0,01),一氧化氮水平减少(P&;lt;0,05),内皮素与一氧化氮比值增加(P&;lt;0.05)。24h动态脉压、白天脉压、夜间脉压、诊室脉压均与内皮素、内皮素/一氧化氮比值呈显著正相关(r=0.171~0,377,P&;lt;0,01);与一氧化氮呈显著负相关(r=-0,269,-0.259,-0,167,P&;lt;0.01;r=-0.141,P&;lt;0.05)。脉压较收缩压、24h动态脉压较诊室脉压与内皮素、一氧化氮的相关性更明显。而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与以内皮素、一氧化氮水平均无相关性。左室肥厚组较非肥厚组收缩压及脉压明显增高(P&;lt;0.001),舒张压无明显差异,脉压增高的主要因素是收缩压增高。分别以内皮素、一氧化氮为因变量,以诊所或24h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为自变量,只有诊室或24h脉压进入回归方程[诊室血压参数结果:内皮素=0.497&;#215;诊室脉压+44.613(R^2=0,029,P&;lt;0.01);一氧化氮=-0.398&;#215;诊室脉压+100.454。24h血压参数结果:内皮素=1.269&;#215;24h脉压+12.536(R0=0.090,P&;lt;0.01);一氧化氮=-015&;#215;24h动态脉压+130.266(R^2=0.072,P&;lt;0.01)]。以左室心肌质量为因变量,以诊所或24h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为自变量,只有诊所或24h收缩压进入回归方程[诊室血压参数结果:左室心肌质量=0.405&;#215;诊室收缩压+37.769(R^2=0.072,P&;lt;0.01);24h血压参数结果:左室心肌质量=0.611&;#215;24h收缩压+19.821(R^2=0.174,P&;lt;0.01)]。结论:脉压与收缩压增高均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内皮功能损伤及舒张功能减退;脉压增高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损伤的主要决定因素,随脉压升高,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加重;收缩压增高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主要决定因素;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增高对左心室肥厚及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代谢综合征患者危险因素聚集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以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高分辨率超声分别测定代谢综合征患者(n=35)、原发性高血压患者(n=35)、2型糖尿病患者(n=31)和正常对照组(n=21)反应性充血后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经和血流量。结果:三酰甘油、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体质量指数在4组中差异有显著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代谢综合征组、原发性高血压组和糖尿病组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经变化率(percentage of diameter change of reactive hyperemia,ADRH)降低,差异有显著性[代谢综合征组为(6.94&;#177;3.15)%,原发性高血压组为(9.46&;#177;4.96)%,糖尿病组为(9.03&;#177;4.92)%,对照组为(15.46&;#177;3.00)%,F=18.55,P&;lt;0.001],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经变化率(percentage of diameter change of nitroglycerin sublingual administration,ADNTG)降低,差异也有显著性[代谢综合征组为(13.55&;#177;6.37)%,原发性高血压组为(18.50&;#177;6.04)%,糖尿病组为(17.29&;#177;8.43)%,对照组为(23.33&;#177;3、48)%;F=10.21,P&;lt;0.001]。与原发性高血压组和糖尿病组比较,代谢综合征组ΔDRH和ADNTG差异有显著性。代谢综合征患者ΔDRH降低,分别与年龄、三酰甘油、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体重指数呈负相关(r=-0.29,-0.38,-0.71,-0.61,-0.62,-0.66。-0.47,P&;lt;0.05~0.001)。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比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更严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越多,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越严重。代谢综合征患者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与年龄、三酰甘油、血压、血糖和体质量指数显著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尿激酶动脉、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疗效的差异及其并发症。方法 应用Meta分析对9项研究尿激酶动、静脉溶栓治疗ACI的效果进行同质性检验和合并效应量的检验。结果 (1)同质性检验:X^2=8.6092,自由度为8,P&;gt;0.05。(2)合并效应量的检验:OR合并=3.2943,OR合并95%可信区间为2.007l~5.4070。OR合并的检验:X^2=22.2399,P&;lt;0.001。(3)动脉溶栓的再通率为80.9%,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的60.0%(P&;lt;0.001)。(4)动脉溶栓组合并脑出血9例(3.3%),皮肤黏膜出血6例(2.2%),血尿l例(0.4%),死亡l例(0.4%);而静脉溶栓组合并脑出血2l例(7.3%),皮肤黏膜出血34例(11.8%)。消化道出血9例(3.1%),死亡10例(3.5%)。两组出血并发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01)。结论 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ACI的再通率高,出血并发症及病死率低,对ACI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显著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14.
遗传因素在青年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遗传因素在青年脑梗死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询问方式收集216例青年脑梗死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心脑血管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家族史资料,收集病例及对照组一级亲属(除外儿女)脑梗死患病情况。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对有家族史青年患脑梗死的危险度进行定量评估,计算脑梗死遗传度。结果:69.9%的青年脑梗死病例有家族史,明显高于对照组18,67%(X^2=137.25,P&;lt;0.001),无论男性或女性病例对心脑血管病家族史暴露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01)青年脑梗死病例的母亲心脑血管病患病率51.85%明显高于父亲的患病率18.06%(X^2=71.18,P&;lt;0.001),脑梗死遗传度为(72&;#177;5)%。55.56%青年脑梗死病例有高血压家族史,而对照组只有11.33%,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117.29,P&;lt;0.001)。结论:心脑血管病家族史是青年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在青年脑梗死发病中,遗传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与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关系。方法:选择10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男54例,女50例。应用B超声对所有病例肱动脉进行扫查,检测在静息、反应性充血时对肱动脉内径进行检测。用免疫学方法测定血液中hcCRP的浓度。结果:加压充血后,肱动脉管径平均扩增率(Flow-MD)高血压组【(7.06&;#177;1.02)%】低于对照组【(16.50&;#177;1.09)%】(P&;lt;0.01);Flow-MD与hsCRP呈负相关(r=-0.693,P&;lt;0.001)。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液中hsCRP浓度增高与动脉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亚洲型和西方型多发性硬化多形式脑诱发电位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亚洲型和西方型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多形式脑诱发电位的差异。方法:对19例亚洲型和24例西方型MS患者进行了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response,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的综合研究,并对两者的临床特点进行了比较。结果:亚洲型多发性硬化发病年龄[(35&;#177;12)岁]明显高于西方型[(27&;#177;11)岁](t=2.3378,P&;lt;0.05)。EDSS评分在亚洲型MS(5.3&;#177;2.3)也明显高于西方型(3.8&;#177;2.1)(t=2.2304,P(0.05)。亚洲型MS的VEP异常率(89%)显著高于西方型(54%)(χ^2=4.7053,P&;lt;0.05),而BAEP异常率低(42%)显著低于西方型(71%)(χ^2=70.4663,P&;lt;0.001)。结论:亚洲型和西方型是多发性硬化的两种不同的临床亚型。  相似文献   

17.
电子束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lectron beam CT,EB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及在冠心病早期预测中的作用。方法:对445例患者应用Imatron C-150型电子束CT进行平扫记录其钙化分数,分别按各个危险因素及危险因素的个数进行分组,分析和比较各组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暴露组的冠状动脉钙化率(coronary artery calcifieation incidence。CAC率)分别为52.2%,62.0%,79.5%,48.9%,45.9%,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oronary artery caleification score,CAC积分)分别为1(28),3(84),45(193.8),0(20.62),0(10),均高于非暴露组冠状动脉钙化率(22.9%,31.2%,35.5%,38.5%,34.9%)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0(3),0(2),0(9),0(4),0(9)(P<0.05);冠状动脉钙化率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随危险因素个数增加而增加。0~6个危险因素的冠状动脉钙化率分别为16.75%,25.3%,41.6%,42.6%,55.9%,79.5%,100%,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分别为0(0),0(1),0(6.5),0(4.345),1.03(29.925),35(218.73),604.5(952.015)(P<0.001);高龄组冠状动脉钙化率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高于低龄组。<60岁、60~80岁、≥80岁年龄组的冠状动脉钙化率分别为36%、63.5%、100%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分别为0(2),131(365.125),658.5(833)(P<0.001);男性冠状动脉钙化积分0(9)高于女性冠状动脉钙化积分0(3)(P<0.05)。家族史与冠状动脉钙化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年龄、性别对CAC率及CAC积分有重要影响,多因素存在及较高的CAC积分对冠心病的早期预测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35岁及以上首诊患者血压值与其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按正规测血压的要求,对32756例35岁及以上首诊患者测量坐位血压,并对血压分类进行统计。结果:32756例首诊患者平均收缩压为(126.9&;#177;21.7)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为(78.1&;#177;11.4)mmHg,男性平均血压高于女性(t=10.387,22.424,P&;lt;0.001)。检出高血压11590例,男性检出4776例,女性检出6814例,男性检出的1,2级高血压构成比(38.10%)高于女性(33.70%)(r=65.357,P&;lt;0.001)。高血压构成比随年龄增高而增高(r=2388.55,P&;lt;0.0001)。正常血压、高血压前期、1级及2级高血压的构成比分别为27.44%,37.18%,22.48%及12.91%。结论:医院门诊为35岁及以上首诊患者测量血压,对及早检出高血压患者并进行干预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生率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与防御方式,以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对广州市番禺区岐山医院精神科门诊的57例失眠症患者和49名正常人进行防御方式问卷(DSQ)和A型行为问卷(TABQ)测查。结果:失眠症患者A型行为发生率(7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0%),差异有显著性(x^2=16.521,P&;lt;0.001);失眠症的TABO总分(28.16&;#177;7.85)和时间匆忙感因子分(14.18&;#177;4.79)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469,2.378;P&;lt;0.05);失眠症患者较少使用成熟型防御方式,较多使用掩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lt;0.01);TABQ总分及时间匆忙感、争强好胜因子分与不成熟防御方式、中间型防御方式呈极显著正相关(r=0.195~0.467,P&;lt;0.001).与成熟型防御方式呈负相关(r=-0.176~-0.147)。结论:失眠症患者A型行为发生率较高,具有A型行为特征的失眠症患者更多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20.
背景:强迫症患者睡眠参数与正常人及强迫症患病时期有何关系?揭示强迫症患者的睡眠特征是目前睡眠研究中的热点。目的:探讨并分析强迫症患者异常睡眠现象与睡眠特征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全部病例为宁波市康宁医院门诊和住院的强迫症患者。共21例,对照组为浙江宁波市康宁医院职工、家属和进修生20例,均为自愿参加研究。对强迫症患者进行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m,PSG)检查。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两组受检者睡眠进程、睡眠结构和快速眼动期睡眠(rapid eye movement,REM)各指标。结果:强迫症患者全夜中睡眠觉醒次数、觉醒总时间(平均32.95次,73.26min)比对照组多(平均11.46次,18.97min)(t=6.55,1.16,P&;lt;0.01);睡眠效率下降(对照组、强迫症组平均分别为91.44%,86.70%)(t=0.79,P&;lt;0.05);非快速眼动期睡眠(NREM)第1期(S1期)百分比减少(对照组平均为6.23%,强迫症组平均为4.00%)(t=0.89,P&;lt;0.05);REM时间增加(对照组平均为18.10min。强迫症组平均为68.86min)(t=1.73,P&;lt;0.05)。强迫症患者的病程与REM睡眠首次潜伏期呈正相关(r=0.57,P&;lt;0.01),与REM睡眠时间呈负相关(r=-0.60,P&;lt;0.01),即随着强迫症患者的病程增长,REM睡眠的首次潜伏期时间后移,而REM睡眠时间减少。结论:强迫症患者的异常睡眠现象,可能与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