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T淋巴细胞在疟疾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在疫苗设计时应注重掺入T细胞表位。活的减毒细菌或病毒载体在携带异源抗原和诱生细胞免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红内期MSA1,MSA2,RESA和EBA-175抗原等被列为重要疫苗候选抗原,它们的一些保护性表位也已鉴定。SPf.66合成肽疫苗目前受到很大关注,并已进入人体临床试验。本文还展望了红内期疫苗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3.
选用一组抗恶性疟原虫红内期裂殖体抗原gp195的单克隆抗体,分析海南省、江苏省恶性疟原虫分离株gp195的抗原差异。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表明,6个恶性疟原虫分离株的gp195抗原既合共同性抗原决定簇,也含特异性抗原决定簇。根据原虫对该组单抗的反应差异,可划分为两个主要的gp195血清型。恶性疟原虫FCC_(8705)/JS为Ⅰ型;FCC/HN为Ⅱ型,FCC_(7802)/HN、FCC_(8702)/HN为Ⅱ_2型; FCC_(7801)/HN、FCC_(8701)/HN为Ⅰ Ⅱ混合型。免疫印迹法显示,恶性疟原虫FCC_(8705)/JS、FCC_1/HN、FCC_(8702)/HN、FCC_(7801)/HN gp195分子量分别为210kD_8、200kD_a、200kD_a、198kD_a。其中江苏FCC_(8705)/JS的gp195分子量高于其它三个海南分离株。作者对gp195抗原差异的规律及其对疟疾疫苗研究的影响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人疟原虫严格的宿主专一性极大地阻碍了疟疾的实验研究。除猩猩之外,两属南美洲的猴,夜猴和松鼠猴可作为“适应”株的感受者,但往往需首先在切脾动物经过一系列的过渡。因这些动物数量有限,价格昂贵,显然降低了其作为模型的使用意义。在试图克服这些障碍的努力中,作者成功地利用了B和T细胞缺陷小鼠(如严重综合免疫缺陷的SCID或先天无胸腺的NIHⅢ小鼠)。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7株单克隆抗体(McAb)、疟疾流行区人免疫血清和BALB/c小鼠免疫血清对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无性红细胞内期的保护性抗原进行了初步鉴定。 实验结果表明,McAbs 93A3和94B5主要识别125,83和55KD的~35S-蛋氨酸代谢标记的多肽,而94C3则主要识别183和55KD的多肽。针对培养上清抗原的McAb 21E3只能识别125KD的~35S-蛋氨  相似文献   

6.
随疟原虫研究工作的深入,为提取疟原虫的抗原或核酸,对恶性疟原虫的需要量大增。目前国内常用的三角烧瓶蜡烛缸法,很难满足上述工作的需要。因此需要建立简便实用的大量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的方法。国外近年来使用复杂的自动换液等机械装置,国内目前尚无条件做到。为此我们建立了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应用Eagle改良的最小基本培养基MEM,内含5%胎牛血清,葡萄糖含量为RPMI 1640培养基的5倍,所用的气体含10%CO_2。针对约氏疟原虫偏爱侵入网织红细胞,因此在培养中使用两种来源的网织红细胞。一种是苯肼(Phenylhydrazine)诱发者:即未感染的CBA小鼠自腹腔内给予盐酸苯肼2.5mg,8天后,小鼠血内即含有20~30%的网织红细胞;另一种称之为“危象后期”(post-crisis)者:即小鼠接种感染后,用药物清除疟原虫,血内即含有40~60%未感染的网织红细胞。培养在37℃和20℃两种温度下进行。  相似文献   

8.
鉴于T细胞和MHC在疟疾免疫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效的恶性疟原虫T细胞疫苗的设计,应将已确定的T细胞决定簇进行组合,使其能与多价MHC基因产物结合,并能对抗体的产生以及抗体非依赖性细胞免疫起  相似文献   

9.
作者报道了间日疟原虫红内期体外培养43天的结果。从曾旅居于巴西6个月的27岁年轻人采得间日疟原虫虫株,原虫密度为2.5%(大滋养体及裂殖体),用Tragcr烛缸平皿法,培养液由RPMI 1640,葡萄糖及Rh阳性的O型血清组成,不同点主要是在培养液的pH方面。在培养的头6天pH较酸,每天更换3次培养液,每2天添加红细胞1次。间日疟原虫连续培养27天,然后将其冻存于液氮中;为测定原虫活力,再将冻存的原虫进行复苏培养。到43天时中止培养再冻存于液氮。在培养过程中可见到大滋养体,未成熟裂殖体,在39天时还见到幼小滋养体及环状体。在中止培养时,原虫密度为0.25‰。  相似文献   

10.
采集未经治疗的间日疟患者血样,滤去白细胞后浓集含虫红细胞,提取总RNA,用SMARTcDNA文库构建试剂盒构建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全长cDNA文库。测定cDNA文库库容,蓝白斑筛选,计算重组率。随机挑选48个菌落,用M13+/-引物进行PCR鉴定插入片段大小。构建的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全长cDNA文库原始库容为1.14×106,重组率为97.2%,重组子插入cDNA片段大小为900~2500bp。  相似文献   

11.
鉴于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连续培养仍需加入新鲜的人血浆,限制了其在某些方面的应用。本文报导在常规培养基内加入腺苷、不饱和18碳脂肪酸与牛血清白蛋白代替血浆进行培养,恶性疟原虫可持续生长4周以上。  相似文献   

12.
恶性疟原虫半胱氨酸蛋白酶falcipains是抗疟化学药物的新靶标之一。Falcipains由红内期疟原虫表达,包括falcipain-1,falcipain-2和falcipain-3。对falcipain-2和falcipain-3的功能研究表明,二者均是食物泡血红蛋白酶,参与降解恶性疟原虫滋养体的血红蛋白。由于缺乏合适的表达系统,falcipain-1的功能尚未研究清楚。Puran等应用基因敲除技术获得falcipain-1基因敲除恶性疟原虫,通过比较观察falcipain-1的抑制剂YA29(据报道能特异地阻止裂殖子的红细胞入侵)和其他蛋白酶抑制剂对野生型疟原虫(WT)和falcipain-1基因敲除疟原虫的抑制作用,来评价半胱氨酸蛋白酶falcipain-1的基因功能。  相似文献   

13.
恶性疟原虫半胱氨酸蛋白酶falcipains是抗疟化学药物的新靶标之一。Falcipains由红内期疟原虫表达,包括falcipain-1,falcipain-2和falcipain-3。对falcipain-2和falcipain-3的功能研究表明,二者均是食物泡血红蛋白酶,参与降解恶性疟原虫滋养体的血红蛋白。由于缺乏合适的表达系统,falcipain-1的功能尚未研究清楚。Puran等应用基因敲除技术获得falcipain-1基因敲除恶性疟原虫,通过比较观察falcipain-1的抑制剂YA29(据报道能特异地阻止裂殖子的红细胞入侵)和其他蛋白酶抑制剂对野生型疟原虫(WT)和falcipain-1基因敲除疟原虫的抑制作用,来评…  相似文献   

14.
以现场感染间日疟原虫患者血为材料,提取疟原虫总RNA,分离纯化mRNA,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双链cDNA,以λgt11噬菌体为载体,构建cDNA文库。  相似文献   

15.
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红内期的体外连续培养尚未取得理想的效果。本研究在Trager等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方法的基础上,对培养条件进行改进:将约氏疟原虫放在悬液系统培养仪的小室内,使用磁性搅拌器搅拌成悬液;每天更换培养基并向培养基中添加新的网织红细胞;37℃、5% CO_2培养箱内常规培养。每日取体外培养物尾静脉注射小鼠,第3天检查小鼠体内疟原虫感染情况。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24 h内,约氏疟原虫的原虫率增长至2.200%,呈小幅增长,但随后开始下降。第10天,未发现被感染的红细胞。第1~9天的体外培养物感染的小鼠均呈阳性,且第10天的体外培养物感染小鼠呈阴性。第1天体外培养物感染小鼠的原虫率最高,为54.960%。说明约氏疟原虫红内期的体外培养可以维持9 d,且体外培养的约氏疟原虫具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疟原虫红内期已广泛用于抗疟药研究和免疫研究,一般均用感染动物进行保种。近年来,Trager报道了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成功后,也有用体外培养方法进行保种。动物接种或体外培养保种,所费人力物力均大,且会改变疟原虫的生物学特性。例如,诺氏疟原虫在宿主免疫力作用的影响下会发生抗原变异,恶性疟原虫也有可能发生抗原变异;有的恶性疟原虫株在体外连续培养期间会渐渐失去形成配子体的能力,但在形成配子体的能力未丧失之前进行冷冻保存;复苏仍具有这种能力。由于低温保存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持疟原虫红内期的原有生物学特性,而且可以随有随存、随用随取之便,还可用于远途运输标本,不但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又便于研究,是值得采用并深入研究的方法。事实上,低温技术近年来已在医学范围内广泛研究和应用,形成了低温生物学的专门学问。本文就低温技术在疟原虫红内期保存方面的应用作一概略介绍。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初至今,疟原虫红内期体外培养研究经历了几个重要转折和研究发展的历程。本文综述了人间日疟原虫及相关种的研究状况,并对间日疟原虫红内期体外培养中的主要障碍作了讨论。疟原虫红内期体外培养的回顾疟原虫红内期的体外培养始于本世纪初,Bass等[1](19...  相似文献   

18.
19.
间日疟原虫与异种疟原虫之间的红内期交叉反应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1%NP-40分别提取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伯氏疟原虫及约氏疟原虫中溶性抗原,用间日疟病血清及两株抗间疟红细胞内原虫单克隆抗体6H7和2C3对上述抗原进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表明,间日疟原虫与异种疟原虫之间有一系列交叉反应原,其中食触猴疟原虫有14条蛋白带可被间日疟病人血清识别,多于另外三种疟原虫。五的虫共有的79kD蛋白均可被间日疟病人血清识别。此外,间日疟病人血清还识别正常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1%NP-40分别提取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伯氏疟原虫及约氏疟原虫红内期可溶性抗原,用间日疟病人血清及两株抗间日疟红内期原虫单克隆抗体6H7和2C3对上述抗原进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表明,间日疟原虫与异种疟原虫之间有一系列交叉反应抗原,其中食蟹猴疟原虫有14条蛋白带可被间日疟病人血清识别,多于另外三种疟原虫。五种疟原虫共有的79kD蛋白均可被间日疫病人血清识别。此外,间日疟病人血清还识别正常人红细胞膜抗原中的160kD、67kD蛋白带。McAb6H7识别不同疟原虫中相应的交叉反应抗原区带分别为:恶性疟原虫186kD、175kD;食蟹猴疟原虫133kD;伯氏疟原虫186kD、175kD及约氏疟原虫164kD,另外,McAb6H7还识别正常人红细胞膜中的184kD、170kD蛋白。McAb2C3识别四种疟原虫共有的60kD蛋白,该蛋白可能为疟原虫的种间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