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提上睑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上睑退缩临床效果。方法:对58例(62眼)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上睑退缩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于提上睑肌,根据上睑退缩轻中重程度分别给予3u、5u、7u。观察上睑缘下降幅度。结果:54眼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约3.5天出现麻痹效果,可持续4-20周,下降程度在3-4mm之间。主要并发症为上直肌功能减退或复视。结论:提上睑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能在一定时间有效治疗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上睑退缩,对改善外观和保护角膜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经结膜下进针提上睑肌及M櫣ller肌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治疗特发性上睑退缩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2 2例 ( 2 2眼 )特发性上睑退缩患者 ,应用肉毒杆菌毒素A经上睑上 1 / 3内、外侧结膜进针 ,注射于提上睑肌及M櫣ller肌 ,根据上睑退缩程度分别给予 2 5u、 4u、 5u。所有病例追踪观察 8~ 2 8周。观察上睑缘位置 ,效果欠佳者隔 1个月可再次注射。结果 所有病例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后约 1~ 6d出现麻痹效果 ,1 0d左右达到高峰 ,上睑缘下降 1~ 4mm ,效果持续 4~ 2 0周 ,半年后上睑缘均恢复于发病前生理位置。结论 经结膜下的提上睑肌及M櫣ller肌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是治疗特发性上睑退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眼外肌受累是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特征 ,常累及下直肌和内直肌 ,导致限制性眼肌病 ,引起第一眼位和向上注视时眼压升高。曾有报道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治疗限制性眼外肌病可提高患者眼球活动度、减轻复视、降低眼外肌的牵拉作用 ,但未见有研究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影响眼压的报道。该文介绍观察眼外肌内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对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眼压的影响。回顾加里福尼亚圣地亚哥甲状腺眼病中心1 997年 1 2月~ 1 998年 1 2月接受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的 8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注射前、后分别测量患者第一眼位和向上注视时眼压。注…  相似文献   

4.
刘刚  吴晓  孔晶 《眼科新进展》2006,26(4):296-298
目的通过对存在恶性突眼的Graves眼病患者受累眼外肌进行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观察注射后眼位偏斜及复视恢复的情况,探讨A型肉毒毒素辅助治疗Graves眼病的机理及实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确诊为伴有恶性突眼的Graves眼病合并眼位偏斜的患者31例(其中伴有水平偏斜者15例,伴有垂直偏斜者30例)。患者进行眼眶CT扫描、同视机、HESS屏和斜视度测定等检查后,对其所受累的眼外肌(下直肌24条,内直肌11条,上直肌6条,上睑提肌4条)在肌电图的指引下进行多次重复的A型肉毒毒素肌腹内注射。定期随诊观察注射后的眼位变化及复视程度的变化。结果31例接受A型肉毒毒素眼外肌注射的患者中,在经过重复注射2~6次后,其斜视度及复视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总体显效率41.9%,有效率51.6%,无效率6.5%.结论A型肉毒毒素眼外肌内注射是一种能有效缓解Graves眼病患者眼外肌挛缩和减轻复视症状及斜视度的治疗方法。在疾病早期及时应用A型肉毒毒素进行受累眼外肌注射,并适当联合全身或局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对于控制Graves眼病的临床症状可以收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上睑退缩是最常见甲状腺相关眼病之一,我科采用A型肉毒杆菌毒素注射进行治疗,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肉毒杆菌毒素A治疗婴幼儿型内斜视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肉毒杆菌毒素由于具有可逆性、副作用小、临床使用操作简便等优点,在多种类型的斜视、眼睑痉挛、上睑退缩等疾病治疗方面的研究日益深入。近年来,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眼外肌治疗婴幼儿型内斜视,不仅比手术治疗方法简便,而且将治疗时间提前,为患儿早期视功能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就此方面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崔好好  邵庆 《国际眼科杂志》2023,23(7):1120-1125

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是一种累及多种眼眶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TAO的治疗主要包括稳定甲状腺功能、抗炎、免疫调节等内科治疗以及缓解眼部症状的手术治疗。A型肉毒毒素通过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神经冲动传导起到麻痹肌肉的作用,对于TAO患者因眼外肌受累出现的限制性斜视以及因提上睑肌和Müller肌受累出现的上睑退缩具有一定的治疗价值,特别是当患者存在手术禁忌证、缺乏手术时机及手术意愿时。本文就A型肉毒毒素在TAO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着重总结A型肉毒毒素治疗TAO限制性斜视和上睑退缩的作用机制、剂量、有效性及可能的并发症,并探讨A型肉毒毒素对于TAO患者出现的眼外肌压迫所致眼压升高、眉间皱纹、干眼等潜在的治疗价值,以期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眼病 (thyroideyedisease,TED)中的上睑退缩、上方巩膜暴露 ,除导致角、结膜暴露性疾病外 ,也因影响美观而引起患者的心理压力。常规手术治疗步骤复杂 ,有一定风险。对不适合或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常规保守治疗不能令人满意。肉毒杆菌毒素A(bo tulinumtoxintypeA ,BTTA)是作用于神经 肌接头处的神经毒素 ,常用于治疗特发性睑痉挛、斜视、第六对颅神经麻痹、眼球震颤及睑内翻等眼病。该研究介绍了结膜下注射BTTA治疗TED患者上睑退缩的方法、效果、患者满意度及副作用。研究中选择的 11例患者 (16眼 )均为甲状腺功能正常或…  相似文献   

9.
岳岩  魏锐利  李由  蔡季平  马晓晔  岳靓 《眼科》2005,14(6):376-379
目的探讨Muller肌切除术、提上睑肌-Muller肌延长术、提上睑肌肌缘切开术矫正甲状腺相关眼病上睑退缩的临床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60例(98眼)以上睑退缩为主要表现的静止期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其中组Ⅰ(32眼)采用Muller肌切除术、组Ⅱ(45眼)采用提上睑肌一Muller肌延长术、组Ⅲ(21眼)采用提上脸肌肌缘切开术矫正退缩的上睑。手术前、后及随访期测量患者的上睑退缩量。主要指标患者的上睑退缩量及自觉症状。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自觉症状不同程度减轻或消失。其中79眼(80.6%)手术效果佳,19眼(19.4%)因欠矫或过矫等因素需要再次手术治疗。组Ⅰ中上睑退缩量为2—3mm的患者可达组内最佳矫正率(90.4%),组Ⅱ中上睑退缩量〉3mm的患者可达组内最佳矫正率(95%),组Ⅲ中上睑退缩量〈2mm的患者可达组内最佳矫正率(84.6%)。结论三种手术方法均能有效矫正甲状腺相关眼病的上睑退缩,但根据上睑退缩程度的不同,我们可针对性地选择不同术式。  相似文献   

10.
张虹  张洁  汪东  宋国祥 《眼科研究》2009,27(11):999-1000
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是常见的眼眶疾病,患者常由于眼睑回缩、眼球突出、眼眶软组织水肿、暴露性角膜炎而致眼部不适及视力下降。上睑回缩是该病常见的体征之一,与交感神经支配的Muller肌收缩有关,患者呈凝视状态,严重影响外观,还可由于睑裂闭合不全、角膜结膜暴露导致疼痛和视力减退。以往矫正上睑回缩的方法包括胍乙啶滴眼液点眼、注射肉毒杆菌A毒素、Muller肌切除术、提上睑肌延长术等。我们应用Muller肌分离术矫正TAO引起的上睑回缩,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圆锥角膜和软硬组合式接触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软硬组合式接触镜(Piggyback Lens)矫正治疗圆锥角膜的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方法:对40例中重度圆锥角膜的RGPCL变更使用Piggyback Lens的原因,以及接触镜的选择、处方方法,Piggyback Lens能否提高矫正视力、改善角膜不良形状,在急性水肿期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角膜内皮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圆锥角膜变更使用Piggyback Lens的主要原因是角  相似文献   

12.
不同药物对视网膜神经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药物对视网膜神经细胞线粒体功能影响, 为进行视网膜神经细胞药物保护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新生小牛8只眼视网膜细胞培养,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检测这些细胞在分别加入阿魏酸 (FA)、精氨酸、 甘氨酸、牛磺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维生素E前后, 罗丹明123(dye rhodamine 123,Rh123)标记的线粒体荧光强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 500μg/ml FA可使线粒体荧光强度呈双相变化。扫描60.772 s首次给药后,荧光强度迅速下降(45.425±4.153→22.135±5.293), 但112.774 s再次给药后, 曲线上扬(19.655±4.383→28.247±4.764), 在168.773s第三次给药后, 曲线仍上扬。12.5mg/ml维生素E能增强线粒体荧光强度, 扫描56.457s给药后,荧光强度曲线立即上扬(88.255±5.039→111.2 73±4.529)。50 ng/ml BDNF可使荧光强度升高, 在58.147、134.148s两次给药后, 荧光强度曲线均上扬,尤以首次作用明显(69.115±5.038→77.225±5.131)。2.5 mg/ml甘氨酸和30 mg/ml精氨酸作用对线粒体荧光强度无明显影响。6.25mg/ml牛磺酸可使线粒体荧光强度轻度减弱。 结论 FA、BDNF、维生素E可能通过线粒体途径促进视网膜神经细胞代谢,氨基酸类则可能通过非线粒体途径调节视网膜神经细胞活性。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29-23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复方山楂饮对二硫化碳(carbon disulfideCS2)毒性视网膜损害的防护作用。 方法 30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染毒对照组及治疗组3 组。染毒及治疗组用CS2 吸入式染毒,每日连续3小时,每周连续6天,共3周。治疗组在染毒前口服复方山楂饮8.3 m l/kg。实验3周后取兔眼视网膜组织作光镜及透射电镜检查。 结果 光镜及电镜均显示染毒对照组视网膜各层细胞均呈明显变性改变。光镜显示染毒对照组视细胞内外段结构破坏,神经纤维层疏松,神经节细胞空泡变性。电镜显示染毒对照组视细胞突触空泡化改变,突触后间隙加大,突触小棒消失。治疗组视网膜各层细胞结构大致正常。 结论 复方山楂饮可提高CS2 染毒兔对CS2 的耐受能力,对视网膜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干扰素诱导剂聚肌胞联合维生素C及微量地塞米松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42例(44只眼),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其中浅层型24例(25只眼),治愈22只眼,治愈率88%;好转2只眼,有效率96%。深层型18例(19只眼),治愈13只眼,治愈率68.4%;好转3只眼,有效率84.2%。平均治疗天数浅层型为13.6天,深层型为25.4天,经6~22个月的随访,复发4只眼,复发率9.1%。由此可见本法对浅层型有显著的疗效,对深层型亦有较好的效果。同时对聚肌胞、维生素C、微量激素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作用原理进行了讨论。并探讨微量激素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莹 《眼科研究》2014,(3):196-199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目前,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治疗以眼局部治疗为主,主要目的在于针对病因,减轻症状和预防并发症.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治疗药物包括抗组胺药、肥大细胞稳定剂、双效作用药物(稳定肥大细胞/抗组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六大类.抗组胺药、肥大细胞稳定剂、双效作用药物的主要作用是减轻眼部瘙痒、结膜充血等症状和体征,也可用于急性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患者,而NSAIDs、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则用于症状严重患者或慢性病例.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效果显著,可作用于过敏反应的多个环节,但是长期应用可能会导致眼压升高、视力障碍、视野缺损和后囊下白内障,有角膜溃疡的患者更应谨慎使用.免疫抑制剂具有抑制免疫的作用,可抑制局部或机体异常的免疫反应,但由于价格较高及局部刺激性强等不良反应,故也不宜长期应用.NSAIDs具有良好的抗炎效果,作用温和,刺激性小,目前在眼表变态反应性结膜炎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近视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研究复习本世纪以来 (2 0 0 0年~ 2 0 0 4年 )有关近视药物治疗问题的文献。方法是主要通过PubMed ,对“myopia”进行检索 ,同时也参考一些重要会议最新资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 vator,t-PA)、肝素和高三尖杉酯碱联合用药对术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抑制效果。方法43例44 只眼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根据手术及是否同时球内联合用药分为 A、B两组(A组为用药组,B组为对照组)。随访观察两组术后PVR再发生及视网膜脱离复发情况,平均随访期为7.9个月。结果PVR发生率:A组15.8%,B组45.5%,χ2 检验,P<0.05。视网膜脱离复发率A组5.5%,B组33.3%,χ2 检验,P<0.05。结论手术辅以球内联合用药可有效抑制术后PVR再形成,降低视网膜脱离复发率。(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24-2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方法 对1998年7 月至2005年7月我院收治的84例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腺计算 机断层扫描(CT)检 查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本组患者发病年龄2.5~70岁。全部患者均有上睑下垂。其中35.7%伴有复视;25%伴有显性斜视。1例伴有眼内肌异常;1例出现视物模糊。血清AchR抗体检查阳性率27.6%,胸腺CT检查异常率64.3%。溴化吡啶斯的明(单纯3-二甲胺基甲酰氧基-1-甲基吡啶溴化物)口服治疗组治愈率48.1%;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组治愈率66.7%;胸腺切除手术组治愈率51.9%。 结论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以提上睑肌受累多见,也可有其它眼肌的受累;治疗应结合病情,可给予胆碱脂酶抑制剂、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及胸腺切除手术,治疗效果显著。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6,22:379-381)  相似文献   

19.
三种前列腺素类药物降眼压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拉坦前列素、曲伏前列素和贝美前列素三种前列腺素类药物的降眼压效果。方法选取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患者,拉坦前列素组51例(51眼),曲伏前列素组24例(24眼),贝美前列素组27例(27眼),分别使用相应滴眼液,均为每日1次,共观察4周,测量用药前后的眼压值。结果三组患者用药4周后眼压均有明显下降,拉坦前列素组在8:30测得平均眼压从(24.57±3.68)mmHg(1 mmHg=0.133 kPa)降至(15.29±2.67)mmHg,下降幅度(用药前后眼压差值/用药前眼压值)为37.8%;曲伏前列素组从(24.54±2.95)mmHg降至(16.29±3.11)mmHg,下降幅度为33.6%;贝美前列素组从(25.41±3.63)mmHg降至(16.00±4.45)mmHg,下降幅度为37.0%。用药前及用药后三组间眼压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分别为F=0.579、P=0.562;F=0.868、P=0.423)。结论拉坦前列素、曲伏前列素、贝美前列素滴眼液对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患者都有明显、持久的降眼压作用,且降眼压作用相互间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5-氟尿嘧啶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眼睑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5-氟尿嘧啶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眼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眼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以曲安奈德和5-氟尿嘧啶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瘤体。结果曲安奈德组眼睑海绵状血管瘤的治愈率为67.6%,治愈好转率为73.5%;联合用药组眼睑海绵状血管瘤的治愈率为80.0%,治愈好转率为92.3%,差异有显著性(χ2=4.868,P<0.05)。曲安奈德组平均疗程为(11.7±3.1)个月,联合用药组平均疗程为(6.6±2.0)个月,差异有显著性(t=2.044,P<0.05)。结论5-氟尿嘧啶不仅能提高曲安奈德对眼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而且能缩短其疗程。5-氟尿嘧啶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是治疗眼睑海绵状血管瘤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