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才国 《广东医学》2001,22(7):620-621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对156例腹部手术后早期(2周内)炎症性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4例行非手术治疗,肠梗阻症状全部缓解,时间为1周至2个月,平均14.3d;32例中转手术治疗,术后恢复顺利22例,8例术后再发肠梗阻,保守治疗2-4周治愈,平均18.6d,术后并发肠瘘2例, 术后死亡2例。结论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极少发生绞窄,非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应尽量少采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王剑  王浩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7):55-57,60
目的分析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以及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发病率、发病原因。方法选择在我科治疗的直肠癌患者40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0例采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203例采用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早期肠梗阻的发病情况以及防治结果。结果腹腔镜组的切口长度(4.1±1.2)cm,小于开腹组,平均术中出血量(90.1±16.4)mL,少于开腹组,术后排气时间(40.2±6.8)h,早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镜组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发生率(3.0%),显著低于开腹组(P〈0.01)。开腹组中结肠癌发生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比例(14.2%)显著高于直肠癌(P〈0.01)。结论腹腔镜手术根治结直肠癌能够达到和开腹手术相似的切缘和淋巴结清除范围,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回顾性分析我院69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I)患者的临床资料。EPII多发生在术后3~11d,平均5d;62例患者经胃肠减压、应用生长抑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肠外营养等综合治疗治愈,平均治疗时间(22±13)d,7例患者手术治愈。提示EPII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早期肠梗阻,常于术后2周内发生,症状以腹胀为主,保守治疗多数有效,一般禁忌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均在腹部手术后5~10d发病,经胃肠减压、营养支持及生长抑素等保守治疗治愈,无肠瘘、腹膜炎或肠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多是腹腔内无菌性炎症所致的动力性和机械性并存的肠梗阻,宜保守治疗,禁忌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合并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预防治疗经验。方法对我院2006~2009年肝移植术后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肝移植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为5.6%(6/107),33.3%的急性胰腺炎并发患者移植术中存在胰腺损伤。起病后诊断时问和治疗时间分别为(5.1±1.1)d和(21.4±16.3)d;术后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恢复时间分别为(8.0±4.1)d和(16.1±4.4)d;1例术后1个月时发现直径3cm的胰腺假性囊肿,1例术后2个月并发感染中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除此外无明确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33.3%。目前5例患者健康存活,无胰腺炎复发及慢性胰腺炎出现,治愈率83.3%。1例2个月时死于感染中毒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16.7%。结论肝移植术中对胰腺的骚扰是并急性胰腺炎的主要因素,诊治关键在于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及早期正规治疗。  相似文献   

6.
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与开放手术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疗效。方法:对我院15例行单侧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后腹腔镜组)和18例行单侧开放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开放手术组)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后腹腔镜手术组15例均手术成功;肿瘤直径最大2.1~8.5cm,平均(4.2±1.8)em;手术时间55~180min,平均(85±35)min;出血量25-105ml,平均(45±25)ml;术中2例发生高血压,术后止痛剂应用1次;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2-4d,平均(2.5±1.5)d;术后住院时间为5~8d,平均(6.0±1.5)d。开放手术组18例均手术成功;肿瘤直径最大2.0~10.5cm,平均(4.5±2.5)cm;手术时间90-250min,平均(140±50)min;出血量95~650ml,平均(350±150)ml;输血6例。术中10例发生高血压,术后止痛剂应用4次;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5~7d,平均(5.5±1.5)d;术后住院时间为7~12d,平均(10.5±1.5)d。结论:对有较丰富腹腔镜手术经验的术者,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不仅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对患者的创伤小,而且术中对血压的控制较好,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老年人肠梗阻的发病原因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的172例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病因中肿瘤68例,占40.1%,肠粘连29例,占16.9%,嵌顿疝19例,占11%,粪石性梗阻18例,占10.4%,炎症性粘连17例,占9.8%,肠系膜血管栓塞10例,占5.8%,肠扭转11例,占6.3%。手术治疗的120例中,肠肿瘤和肠粘连所致的急性肠梗阻为主要原因。术后并发症25例,占21%,死亡5例,占4.1%。结论(1)老年人急性肠梗阻的主要原因为肿瘤,少见原因如粪石性梗阻、肠系膜血管栓塞、腹腔内急性炎症性粘连及肠扭转等所占比例有上升趋势。(2)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减少术后死亡率。(3)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是保证治疗成功、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应用快速康复理念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手术病例康复出院,手术时间(142.3±18.6)min,术中出血量(120.2±10.2) ml,清除淋巴结(14.0±3.6)枚。下床活动时间(1.5±0.4)d,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2±0.4) d、止痛药应用时间(0.8±0.2) d、抗生素应用时间(2.4±0.6) d、引流管留置时间(2.1±1.4)d、术后住院时间(8.1±1.6)d。术后随访6~24个月,无复发,近期疗效满意。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使胃肠道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达到康复快、安全、可行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后早期(2周左右)发生的肠梗阻称为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是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的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此类型的肠梗阻有肠梗阻共同特征四,在临床上较少见,一般发生率9.6%,若不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及护理措施可危及患者生命。2001年元月至2006年9月我院共收治15例,经保守治疗7d~18d全部治愈,现将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住院患者在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第1天眼压升高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设计:非对照、干预性病例研究。受试者:202例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玻璃体切除和(或)巩膜扣带术]的连续住院患者。方法:分别测量术前、术后5h、12h和术后1d的眼压情况。另外,监测患者疼痛、恶心和其他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结果:17例患者(8.4%)在术后5—12h眼压高于29mmHg。30例(14.8%)在术后1d眼压高于29mmHg。3例(1.5%)需要安定类麻醉药缓解疼痛。9例(4.5%)服用安定类麻醉药后恶心得以控制。6例(3.0%)发生血糖升高。在术后早期未出现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结论:施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患者在术后发生眼压显著升高或全身性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很低。  相似文献   

11.
马震 《吉林医学》2006,27(11):1349-1350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诊断、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40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均经胃肠减压、应用生长抑素及全肠外营养支持等治疗痊愈,平均治愈时间14d。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2周以内,临床上有典型的肠梗阻症状和体征,多为小肠炎性水肿粘连所致,应采用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苏学媛  黄蕊  张佩瑶 《中外医疗》2016,(28):164-166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发生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于2013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20例进行腹部手术治疗后出现炎性肠梗阻的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双盲原则分为两组,各60例。实验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腹部手术后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治疗总有效率,手术治疗和肠道功能恢复总时间。结果实验组的护理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的护理治疗总有效率为77.65%,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手术治疗总时间及肠道功能恢复至正常的总时间为[(11.59±2.17)d,(8.05±2.08)d],对照组为[(15.21±3.06)d,12.11±2.58)d],实验组显著短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部手术后发生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显著提高,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恢复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ileus,EPII)的临床特点和诊疗经过,总结治疗经验及预防措施。方法对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近10年来11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首次住院患者全部治愈出院,住院时间3周左右。其中1例患者16个月后因机械性肠梗阻再次手术,术后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而死亡。其余患者未再进行手术治疗,无复发者。结论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不同于其他类型肠梗阻,为腹部手术后早期(2周左右)、因腹部手术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的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和动力性同时存在的肠梗阻。②合理的治疗源于正确的诊断,最棘手的问题是要与粘连性肠梗阻的区别。③EPII的非手术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手术治疗,风险大、效果差、有严重的并发症。④EPII的预防在于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黄尚进  李华 《四川医学》2011,32(6):907-909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以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9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86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资料。结果 73例患者经保守治疗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0d。13例中转手术治疗后治愈,其中8例保守治疗时出现绞窄性肠梗阻而中转手术,5例保守治疗5周无效而中转手术。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仍以保守治疗为主。小剂量低分子肝素、胃肠外营养及生长抑素的联合应用具有较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周录平 《当代医学》2014,(26):80-81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总结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临床上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江西省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2002年10月~2013年3月接收的23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一般在腹部手术后3~19d出现,以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为主要特征,B超和CT检查结合可以确诊。23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全部恢复正常饮食,均达到治愈标准。随访3~6个月,无1例出现复发。肠梗阻症状于3~7 d开始逐渐缓解;治疗9~20 d症状消退;平均(12.7±1.4) d;第3天开始排气、排便的2例,4~7d的6例,7~10d的13例,10d以后排气排便的2例。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并且B超、CT检查等可以对其进行早期诊断;一旦明确诊断,行保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症状,避免不必要的二次手术损伤,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和探讨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并发肠梗阻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方法 选择2016年3月—2018年7月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进行宫颈癌根治术的146例患者,根据患者宫颈癌根治术后是否发生肠梗阻,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14例宫颈癌根治术后并发肠梗阻的患者为观察组,132例宫颈癌根治术后未发生肠梗阻的患者为对照组。为保证收集的资料真实有效,本研究由医生和护士共同收集危险因素,对2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盆腹腔手术史、术前肠道准备、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后血钾水平、术后禁食时间、术后感染等情况进行统计,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并发肠梗阻的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盆腹腔手术史、术前肠道准备、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后血钾水平、术后禁食时间、术后感染是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并发肠梗阻的危险因素。 结论 年龄、盆腹腔手术史、术前肠道准备、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后血钾水平、术后禁食时间、术后感染是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并发肠梗阻的影响因素,临床中要重视这些因素,改善护理质量,做好预防性治疗,避免肠梗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术后早期并发症 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和湘雅三医院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膀胱癌 根治术(robot-assisted laparoscopic radical cystectomy,RARC)的膀胱癌患者90例,收集患者基本信息、术前检查及术 后90 d内随访资料。对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总体并发症发 生率为48.9%(44/90),其中Clavien分级1级9例,2级17例,3级4例,4级12例,5级2例。术后90 d内并发症以急性肾 功能损伤(22.2%)、肠梗阻(16.7%)、尿路感染(14.4%)、淋巴漏(10.0%)最为常见。术后90 d内死亡2例(2.2%)。术前 BMI(OR=1.16,95% CI:1.02~1.32)、术后30 min内血肌酐值(OR=1.02,95% CI:1.00~1.03)和pT分期(OR=1.67,95% CI:1.05~2.68)为RARC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RARC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前血液透析,纠正 贫血,术中保护肾功能,快速康复治疗等有助于预防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发生原因及护理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100例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另选100例腹部术后无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影响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早期炎性肠梗阻与年龄(P=0.046)、手术方式(P〈0.001)、腹部手术史(P〈0.001)、肠道准备情况(P〈0.001)及手术时间(P=0.035)有关,开腹手术(P=0.032)、有腹部手术史(P=0.018)及术前未行肠道准备(P=0.008)是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发病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可以预防的,通过腹腔镜手术、充分的肠道准备、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护理预防对策可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防治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治疗经验,探讨诊断、治疗、预防原则。方法回顾分析36例术后早期肠梗阻病例治疗方法。结果36例病例中,32例为早期炎性肠梗阻,4例手术治疗,其中3例为肠扭转、内疝等机械性因素所致,手术治愈,1例为早期炎性肠梗阻,术后出现腹腔内出血并再次出现炎性肠梗阻。结论术后早期肠梗阻约90%为早期炎性肠梗阻,应行保守治疗,避免手术,10%为肠扭转、内疝机械性因素所致需急诊手术,防止肠坏死发生。  相似文献   

20.
术后早期肠梗阻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概念、发生率、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治的9例术后早期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研究中术后早期肠梗阻的发生率为1.1%,出现术后肠梗阻症状的时间为术后4~40 d;主要临床表现均为腹胀、腹痛、呕吐;影像学腹部X线平片有液气平面等相应梗阻征象;8例考虑与术后粘连和炎症因素有关,另外1例术中证实为空回肠交界处与第一次手术切口粘连成角引起的机械性肠梗阻。8例经胃肠减压、应用抗生素、外周补液等保守治疗治愈,1例经手术治疗缓解。结论术后早期肠梗阻是指术后50 d之内出现梗阻症状和体征,并有影像学的参考证据,或经手术证实。粘连和炎症为发病主要因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需要影像学的参考依据及外科医师的临床经验。治疗取决于引起梗阻的原因及临床病情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