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成功构建3H11单链抗体(ScFv)并证明其具有结合肿瘤细胞活性的基础上,将3H11ScFv基因与绿脓杆菌外毒素PE38基因重组,获得免疫毒素,并对其细胞毒活性进行了研究。根据3H11ScFv的DNA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两端分别引入HindⅢ和...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一种抗TF抗原的McAb 49H·8—顺式鸟头酰基—道诺霉素免疫配接物(49H.8-CA-DM)对体外某些人癌细胞相对特异的细胞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异型双功能交联剂SPDP,模拟天然毒蛋白的二硫键结构,制备了抗结肠癌免疫毒素Hb_3-RTA。所用抗体为本室制备的抗结肠癌单克隆抗体Hb_3(IgM),系用羟基  相似文献   

4.
应用异型双功能基化合物N-羟琥珀酰亚胺碘乙酸酯(NHSIA)与蓖麻毒素(Ricin)反应,产生碘乙酰毒素,再与暴露巯基的单克隆抗体(McAb)-PDP反应,通过Sephadex G-200及Sepharose-4B分离,得到缺乏半乳糖结合点免疫毒素。该结合物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4具有良好的导向杀伤作用,在10~(-9)mol/L浓度时杀伤率为44.1%,非常显著地高于对非靶细胞HeLa的杀伤力(P<0.01)。在10~(-7)mol/L浓度时,对HeLa的杀伤率为39.7%,0.1mol/L半乳糖能够降低这一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5.
抗直肠癌免疫毒素HCMcAb83:Ricin的制备及其特异杀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肿瘤单克隆抗体与各种毒蛋白或其A链结合,可制成对肿瘤细胞具有强烈杀伤作用的导向药物—免疫毒素(Immunotoxin,简称IT)。作者用50%硫酸铵分段盐析结合DE-52离子交换层析法从腹水中纯化了抗直肠癌单克隆抗体HCMcAb83(图1)。并借SPDP为交联剂,按  相似文献   

6.
我们有三株杂交瘤:第一株杂交瘤能够分泌抗所有癌抗原KS1/4抗体;第二株杂交瘤是能分泌抗T 细胞决定簇CD_3的OKT3杂交瘤;第三株是能分泌抗T 细胞决定簇CD28的9.3杂交瘤。将第一株杂交瘤分别与第二、第三株杂交瘤融合得到两株杂交—杂交瘤,它们能分泌双特异的杂交抗  相似文献   

7.
<正>据Apostolov A 2019年3月11日[Eur Phy J,2019,92(3):58-58.]报道,保加利亚研究人员利用磁性材料将热量传递给肿瘤,发现肿瘤细胞对破坏性热的特定吸收率取决于纳米粒子的直径和组成。传统的癌症治疗如胰腺、脑肿瘤或肝脏肿瘤等,采用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和手术治疗,但患者的存活率低。研究人员使用交变磁场激活靠近肿瘤细胞递送的磁性纳米颗粒。如果纳米粒子被肿瘤细胞很好地吸收而不是被健康组织中的细胞吸收,则热疗是有效的。因此,其有效性取决于具体的吸收率。研究人员研究了几种由铁氧体的氧化铁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白眉蝮蛇蛇毒中提取细胞毒素H1,探讨其对体外培养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DEAE-Sephadex A-50、TSKgel Pheny柱层析从白眉蝮蛇蛇毒中分离纯化出电泳纯细胞毒素H1;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毒素H1对胃癌细胞用细胞BGC-823的杀伤作用,并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毒素对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提纯后细胞毒素H1可达到电泳纯,对体外胃癌细胞杀伤力较强,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细胞毒素处理癌细胞后其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细胞膜破损,线粒体肿胀并形成空泡,核被膜消失,核浓缩集靠置之脑后呈块状或新月状凋亡小体.结论:从白眉蝮蛇蛇毒中提取的细胞毒素H1可有效地杀伤胃癌细胞.  相似文献   

9.
苯丁酸氮芥(CBL)的活性酯通过共价联接的方式与抗人直肠癌单克隆抗体5OH.19偶联,形成的免疫偶联物CBL一5OH.19具有较高的药物/抗体比率(25~30∶1)以及很好的导向活性。在体外30分钟试验和24小时试验中,CBL—50H.19对人直肠癌LoVo细胞均具有很强的体外杀伤活性.其效果比游离的CBL强。CBL—50H.19对人膀胱癌E—J细胞无杀伤活性;CBL与正常小鼠IgG偶联组成的免疫偶联物对LoVo细胞和E—J细胞均无杀伤作用。这表明CBL—50H.19对人直肠癌细胞不但具有较强的杀伤能力.而且具有好的杀伤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11.
背景:5-氟尿嘧啶在胃癌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长期服用容易出现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聚乳酸及共聚物载药微粒材料生物相容性较高,分解物不会在机体内发生聚集。目的:探讨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对胃癌细胞株的体外杀伤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0只小鼠进行实验,利用超声乳化方法制备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并采用噻唑蓝比色法配制1×10-7,1×10-6,1×10-5,1×10-4 mol/L的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检测其对小鼠胃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并且计算出药物的抑制率浓度以及对胃癌细胞的生长抑制能力等以及凋亡的诱导作用。结果与结论:透射电镜下观察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形态完好,分布相对均匀,不出现粘连等现象,用药24 h药物浓度可达到50%,72 h后能够达到62.9%;不同浓度下单一5-氟尿嘧啶和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和小鼠胃癌细胞联合培养48 h后,细胞的活性随着药物浓度的提高出现下降趋势,并且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细胞抑制能力显著高于5-氟尿嘧啶(P < 0.05);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的IC50显著低于5-氟尿嘧啶(P < 0.05)。结果证实聚乳酸纳米微粒具有优良的药物载体作用,载药量较大,在机体内提高药物浓度,并且不降低5-氟尿嘧啶成分的生物学活性,可为胃癌治疗提供新思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被称为八十年代“生物导弹”的MCAb-RTA已越来越广泛地在当今世界受到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它将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抗癌治癌的有力手段。因而,对“生物导弹”(或免疫毒素)研究进展讨论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靶向EGFR的光敏脂质体,提高化疗药物对胃癌细胞系的杀伤效果,并降低相关毒副反应.方法:以联乙炔基甘油磷脂酰胆碱(Diacetylenic glycerophosphatidylcholine,PC)(以下简称PC)为原料,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光反应性脂质体,表面修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  相似文献   

14.
抵抗LAK细胞杀伤的胃癌细胞株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胃癌细胞系MGC-803经反复与LAK细胞共培养十个周期,获得对LAK细胞杀伤抵抗的特性,命名该细胞变株为MGC-803R。当效靶比为40∶1时,对该细胞变株的杀伤率仅为40%,而对亲代细胞的杀伤率为90%。用“冷”靶细胞抑制试验、电镜、FACS及荧光标记技术分析,证实MGC-803R细胞膜结合识别位点有改变,MHC-Ⅰ表达升高,ICAM-1表达降低,相互粘附的细胞数减少,胞内F肌动蛋白小体消失,微丝恢复有序排列,细胞生长速率减慢。上述结果提示经免疫筛选对杀伤有抵抗的MGC-803R细胞在生物学特性上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5.
16.
本世纪初,Paul Ehrlich设想利用对特定器官有亲和性的物质作为载体,将药物或毒素与载体结合,然后带至病灶处以破坏靶细胞,他将此类药物称为“魔弹”,即“导弹型药物”或“定向药物”。50年代,Dav-id pressman 提出抗体可作为此类药物的载体。此后20余年中,许多学者对细菌毒素及植物毒素杀死细胞(?)机制研究取得了进展,如白喉毒素(DT)灭活EF-2、蓖麻毒素(RT)能使核糖体605亚基灭活,均可使蛋白质合成抑制而导致细胞死亡。近年,随着抗体纯化技术的进步以及单克隆抗体(McAb)的问世,使“导弹型药物”—免疫毒素得以延生。免疫毒素的载体为纯  相似文献   

17.
NK细胞在免疫监视中起着重要作用,多种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病患者,NK细胞活性降低。作者研究了甲状腺癌患者外周淋巴细胞中NK细胞的活性。这些NK细胞既  相似文献   

18.
许多研究表明免疫毒素对瘤细胞的毒性不很稳定,且免疫毒素的制备过程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为推广免疫毒素的应用,提高其对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本试验制备了兔抗小鼠IgG抗体和蓖麻毒素A链的结合物即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DC-CIK共培养细胞(DC-CIK)联合索拉菲尼( sorafenib)对肝癌细胞BEL-7402的体外杀伤效应.方法: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入不同细胞因子促进DC及CIK细胞成熟后混合共培养.MTT法检测用药后BEL-7402细胞增殖的情况CCK8试剂盒检测DC-CIK共培养细胞联合索拉菲尼对BEL...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