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瘫是指面部肌肉瘫痪,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症,西医称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之为口眼歪斜、口僻等。面瘫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临床以周围性面瘫为多见。1年来,笔者采用浅刺法再配合其他疗法治疗本病10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面瘫是指面部肌肉瘫痪,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症,西医称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之为口眼歪斜、口僻等.面瘫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临床以周围性面瘫为多见.  相似文献   

3.
王树生 《当代医学》2009,15(24):160-16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又称面瘫。它是一种以颅神经中面神经炎或面部感受风寒所引起的面部一侧肌肉瘫痪,运动障碍,口眼歪斜为主要特征的临床常见疾病。  相似文献   

4.
周围性面瘫,顾名思义是指面部肌肉的瘫痪,经络气血受到阻滞,临床症状以口眼歪向一侧为主要表现。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秋冬季和夏季多见,发病较急,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见,多在睡眠时感受风寒之邪导致面瘫的发生。笔者运用巨刺与电针分期治疗21例面瘫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周围性面瘫又名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病在面部,是一种常见病,以青壮年多发。本病发病急速,多在睡眠醒后出现面部呆滞,患侧额纹消失,眼睑不能完全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斜。1996年3月至1998年10月,我们以针灸配合拔火罐治疗周围性面瘫52例,取得较...  相似文献   

6.
周围性面瘫是由面部神经麻痹或损伤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会对患者身心造成严重伤害。本文对周围性面瘫临床症状、致病因素及危害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目前针灸用于周围性面瘫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救治方法及治疗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探讨,并结合国内研究情况,对其治疗效果进行的对比确认~([1]),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了解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取穴规律。方法:以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为检索工具,查阅近5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相关资料,将所涉及穴位按头面、颈项、上肢、下肢和躯干的身体分部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结果: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时以头面部取穴最多,其次为四肢部,颈项部和躯干部的腧穴应用最少。结论: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以头面部腧穴为要,以四肢部配穴为辅;除此之外,为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可在今后的治疗中对颈项部腧穴的应用多加延展,充分发挥其通调头面气血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刺治疗为主,配合西药、面部按摩及表情肌功能训练的疗法。结果:痊愈32例,显效3例,好转1例。结论:此疗法可激发面部经气,驱风通络,通畅气血运行,恢复面肌运动功能,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9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3组,各30例。研究组给予针刺结合面部PNF技术治疗,对照Ⅰ组接受针刺+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对照Ⅱ组仅接受营养神经药物治疗。观察三组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有效率最高(P<0.05),疗程最短(P<0.05)。结论 针刺结合面部PNF技术能够提高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0.
该文主要是对近年来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诊疗情况作一综述。处方选穴以手足阳明经和面部穴位为主;治疗方法为以针刺为主和针刺结合其它疗法两大类;针灸治疗面瘫方法众多,经验丰富,疗效满意,是目前治疗面瘫公认的较有效的疗法之一。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总结近年来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各种有效治疗方法,以更好地为临床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11.
面瘫临床上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两者均有一侧面部肌肉瘫痪,面部麻木,病侧面部肌肉松弛,纵缓不收,口眼歪斜为主症,部分中枢性面瘫患者还有一侧肢体功能障碍,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有明显的梗死灶或出血灶。现将近年治疗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延龙 《黑龙江医学》2009,33(4):282-283
目的比较分析针灸治疗在面瘫不同时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周围性面瘫的早期及恢复期采用针刺面部及全身穴位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成功率为80%以上。结论针灸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一种有效手段,早期及恢复期在取穴及针法上有所区别,早期应用效果优于恢复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病情处于急性期的周围性面瘫疾病患者采用中医温针灸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以往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病情处于急性期的周围性面瘫疾病患者82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技术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温针灸技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周围性面瘫治疗效果、面部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治疗总时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患者周围性面瘫治疗总有效率为90.3%,高于对照组的70.7%,差异显著(P<0.05);仅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8例,差异显著(P<0.05);面部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病情处于急性期的周围性面瘫疾病患者采用中医温针灸技术治疗,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善面部功能,且基本不会出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周围性面瘫,多是由面神经炎引起面神经缺血、水肿导致的面肌瘫痪[1].笔者近年在沙特阿拉伯工作期间,有感于面部按摩疗法在周围性面瘫康复中的广泛应用,以面部游走火罐配合针灸疗法治疗本病35例,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外感风邪侵犯面部经络,使气血运行受阻所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颇多,如何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较为重要。近年来,我科已经络学说为主,参考神经生理,采用电针加TDP照射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6.
按摩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47例张卫国,寇惠英(附属医院中医科,256603)关键词按摩;面瘫;祖国医学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面神经麻痹,是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非化脓住炎症所致的面神经功能障碍。多数为着凉或头面部受冷风吹拂后发病,现代医学认为面神经麻痹是因病变...  相似文献   

17.
杨冰 《大家健康》2016,(9):238-239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对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5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回顾性分析其对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中医护理一段时间后,临床治愈47例,显效3例,好转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结论:根据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不同症状表现及严重程度,对病症进行针对性的针灸、艾灸等中医护理能明显提升周围性面瘫的治愈率,减少后遗症、并发症的出现几率,促进患者面部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8.
正周围性面瘫,亦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贝氏麻痹,为针灸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以突发性一侧口角歪斜为主要症状,常伴有面部额纹变浅甚至消失、无法抿嘴鼓气、眼睑不能完全闭合等症状。面瘫急性期采取正确有效的治疗措施十分重要,直接影响着病情的转归和预后。近年来,临床上多采用针灸、理疗等方法治疗本病,并取得较好的疗效[1]。本院采用"通脱法"针刺结合局部药物涂擦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15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针刺艾灸结合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发病早期针刺艾灸结合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规律。方法选择发病3 d内又未经其他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分期施治,全程足三里温针灸,急性期灸面部、翳风刺络拔罐、针远道穴,静止期面部多针浅刺、经筋排刺,恢复期面部少穴透刺。对照组不分期,始终局远配穴、面部艾条灸、足三里温针灸。两组各以5 d为1个疗程,4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疗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周围性面瘫发病早期恰当针刺艾灸结合分期治疗,疗程短、愈显率高。  相似文献   

20.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医认为本病多是由于外感风邪侵犯面部经脉,使气血运行受阻,面部经脉失于濡养而致.临床治疗面瘫方法颇多,笔者采用浅刺多穴针灸治疗患者368例获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