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多层螺旋CT在乳腺良性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及后处理技术在乳腺良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9月~2003年7月收治的23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乳腺良性疾病的术前CT资料.患者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图像行MPR、MIP、SSD后处理.结果 23例乳腺良性疾病中,乳腺纤维腺瘤12例,CT平扫7例呈圆形密度较高肿块,5例呈轻度分叶状肿块,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均匀强化,有5例中心无强化;乳腺导管扩张并囊肿形成8例,CT平扫见乳腺内圆形低密度肿块,CT值<20 Hu,边缘光滑,5例周边可见较高密度囊壁;乳腺炎2例,CT表现不规则形块影,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强化不均匀,皮肤增厚;乳腺脂肪瘤1例,CT表现为圆形肿块,边缘光滑,密度均匀,CT值-80 Hu,增强后轻度强化.结论 MPR、MIP、SSD后处理技术对乳腺良性疾病的显示各有优势.MSCT能够较准确地诊断乳腺良性疾病的部位和性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的三种重建方法对乳腺肿块性病变的显示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77例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性病变,其中乳腺癌61例、乳腺良性病变16例,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的薄层轴位扫描及MPR、MIP、VR重建,重点分析多层螺旋CT三种重建方法对肿块本身、周围结构及淋巴结的显示情况.结果61例乳腺癌中28例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肿块,33例呈边缘有分叶、毛刺的类圆形肿块,34例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8例与乳晕黏连,14例伴有局部皮肤增厚,5例侵犯胸壁,24例合并腋窝淋巴结转移.16例乳腺良性病变均呈类圆形肿块,其中13例边缘光滑,11例增强后呈均匀强化.结论以轴位薄层扫描信息为基础,MSCT的三种重建方法对显示乳腺肿块的位置、内部结构、与周围组织关系及腋窝淋巴结情况更为直观,为准确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全面、精确、直观的图像信息.  相似文献   

3.
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肾上腺肿瘤螺旋CT表现,探讨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各类肾上腺肿瘤的CT征象。结果 20例肾上腺肿瘤中,良性肿瘤如腺瘤、髓性脂肪瘤、囊肿、结核瘤体较小,密度较低且均匀,边界光整;嗜铬细胞瘤、畸胎瘤肿块较大,密度略高且不均匀,边缘可不光整,可见分叶,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恶性肿瘤如皮质腺癌、脂肪肉瘤、转移瘤肿块大,密度不均匀,多呈分叶状,增强中等或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螺旋CT对肾上腺肿瘤的定位诊断准确,在定性诊断上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42例45个病灶,其中乳腺癌病灶22个,乳腺良性病变23个(乳腺炎9个,乳腺纤维瘤4个,乳腺增生性疾病10个),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平扫,并于增强后60、120、180、300、480 s进行多期增强扫描.结果:(1)CT表现:乳腺癌多为不规则肿块,伴分叶、毛刺及周围浸润的表现;明显不均匀强化.乳腺炎为乳腺密度增高,边缘模糊,多无明确肿块,伴有邻近皮肤增厚,皮下脂肪层混浊,多明显强化.乳腺纤维瘤为等密度、边界清、轮廓光整肿块,均匀强化.乳腺增生性疾病呈腺体增厚,增强为多发或弥漫性分布的强化灶,强化弱且不均匀.(2)时间密度曲线(TDC):乳腺癌和乳腺炎呈速进速退型,乳腺纤维腺瘤表现为持续上升型,乳腺增生性疾病表现为缓慢上升型.(3)各组病灶平扫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增强后延迟60 s和120 s时乳腺增生组CT值增强幅度△CT值与乳腺炎和乳腺癌的△CT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180、300、480 s时纤维腺瘤的△CT值与乳腺炎、乳腺癌和乳腺增生组的△CT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肾上腺肿瘤螺旋CT表现及特征,评价螺旋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各类肾上腺肿瘤的CT征象。结果59例肾上腺肿瘤中,良性肿瘤如腺瘤、髓性脂肪瘤、囊肿瘤体较小,密度较低且均匀,边界光整;嗜铬细胞瘤、畸胎瘤、黄色纤维瘤肿块较大,密度略高且不均匀,边缘可不光整,可见分叶,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恶性肿瘤如皮质腺癌、脂肪肉瘤、转移瘤肿块大,密度不均匀,多呈分叶状,增强中等或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螺旋CT对肾上腺肿瘤的检出率高,在定性诊断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MRI成像技术,特别是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肿瘤病人的MRI资料,观察病灶的形态特点、动态增强表现,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及早期强化率和强化峰值指标。结果:30例病人,良性肿瘤13例,恶性肿瘤17例,良恶性肿瘤在平扫中信号强度差异不明显。良性肿瘤多边缘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恶性肿瘤多边缘不光滑或伴有毛刺,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动态增强曲线中,良性肿瘤以流入型居多,恶性肿瘤以流出型居多,平台型二者均可见到。结论:应用MRI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结合病灶形态学特点有助于提高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CT对腮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腮腺病变的CT表现.结果 良性肿瘤典型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清楚锐利,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可均匀或环形强化;局限炎性可形成肿块类似良性肿瘤,弥漫性炎症表现为腮腺普遍肿大、密度增高,炎症累及邻近组织不易与恶性肿瘤鉴别;恶性肿瘤具有不同程度的侵袭性,多呈分叶状、不规则或浸润性生长,边缘不清.结论 CT扫描对区分腮腺良恶性病变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脾脏良性肿瘤多层螺旋CT诊断(附1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碑脏艮性肿瘤CT表现及诊断价值,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买脾脏良性肿瘤CT资料,其中海绵状血管瘤5例,脾囊肿6例,淋巴管瘤2例。结果 海绵状血管瘤增强扫描呈边缘强化并向中心充填,延期扫描痛灶可完全弥合与睥成等密度;脾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囊状占位,水样密度,边缘光滑,不强化为其特点:淋巴管瘤的典型表现是多发低密度灶,可有间隔状强化。结论 脾脏良性肿瘤具有比较特征性的螺旋CT表现,可作出较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9.
刘爱林  董大伟 《包头医学》2009,33(3):143-145
目的:探讨乳腺癌及乳腺常见疾病CT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98例经CT检查的乳腺资料,并对疾病的CT征象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98例乳腺CT检查中,乳腺癌22例,6例为类圆形肿块,边界规整;9例为不规则肿块,边界较清晰;5例肿块周边看见毛刺。22例乳腺癌中17例显著均匀强化,5例中度强化。三期扫描为速升缓降型。乳腺纤维腺瘤13例,10例为类圆形结节,边界规整清晰。增强后均匀中度强化。三期扫描为渐升型。乳腺增生性疾病51倒,均位于双侧乳腺,正常乳腺结构紊乱,腺体轮廓正常。51例均呈轻中度强化。三期扫描强化不显著。结论:CT检查乳腺癌、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增生性疾病等具有一定诊断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房黏液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心房黏液瘤患者17例,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13例加做延迟期扫描。增强扫描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对CT增强图像行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等后处理,主要观察肿物的形态、密度、部位及强化后的CT表现。结果17例心房粘液瘤中左心房14例,右心房3例。CT平扫图像心房黏液瘤呈稍低密度影或等密度,平均CT值约为(21.39±10.63)HU,5例肿瘤内可见钙化。增强图像肿物边缘清晰,8例边缘光整,6例有分叶,3例表面呈菜花状,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延迟期10例轻度强化,7例无明显强化,增强后延迟期平均CT值约为(29.88±14.51)HU,但增强前后CT值均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平面重建图像显示10例蒂较短而宽,2例肿物蒂较长,于舒张期脱入二尖瓣口,1例合并左侧髂动脉栓塞。结论CT图像可清晰显示病变的形态、部位及密度;多平面重建有助于观察瘤蒂;增强后轻度强化或无强化对心房黏液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林昌能  陈杜芳 《吉林医学》2013,(8):1410-1411
目的:探讨CT对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提高脑内转移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或临床确诊的脑转移瘤CT表现。结果:28例中共检出102个病灶;多发19例,占68%;单发9例,占32%;CT平扫呈等、低或等低混杂密度20例,占71%,高密度或高低混杂密度灶8例,占29%;全部病例平扫后均行增强扫描,等密度部分均有中度或明显变化,呈环状或结节样;18例有明显灶周水肿,6例有轻度水肿;19例原发灶在肺,4例原发灶为乳腺癌,2例为鼻咽癌,4例为胃癌。结论:资料表明,CT对脑内转移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可靠的准确性;颅外肿瘤的查找有助于脑内肿瘤的鉴别诊断,特别是肺部的CT检查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2.
曾小松  王静 《西部医学》2007,19(1):113-114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对27例急性胰腺炎病人进行CT检查,取层厚5mm,部分病例做了增强扫描,以2.5~3ml/s的速度注入80~100ml造影剂。结果 单纯性21例,坏死性6例,合并出血2例。CT表现为胰腺肿大。密度改变,胰周渗液。并发症。结论 CT是急性胰腺炎最有效的影像诊断方法,增强扫描对胰腺坏死范围、程度、定量、定性的判断有很大价值,有助于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3.
小于1岁婴儿肾母细胞瘤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儿肾母细胞瘤CT表现特征,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肾母细胞瘤病例资料,年龄均小于1岁,全部采用64排CT平扫和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强扫描,分别观察肿瘤的大小、边缘性状、密度、囊性病、残肾形态、下腔静脉、双侧肾静脉异常变化。结果 6例中单肾病变4例、双侧2例,平扫2例显示点状钙化,直径大小7.2~11.3cm,平均8.83cm。肿瘤边缘均清楚、包膜完整、囊变明显,其中囊性区平均CT值21HU;增强后肿瘤实实质部分均显著强化,动脉期瘤体与正常残肾组织分界清楚呈"新月形"特征。下腔静脉、肾静脉均未见异常。结论婴儿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一般术前不难诊断。  相似文献   

14.
尹燕  郑燕  陈超  鹿彩銮  徐凯  胡春峰 《当代医学》2011,17(30):31-33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前纵隔肿瘤的CT特征,以提高对原发前纵隔肿瘤的诊断。方法收集57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前纵隔肿瘤,全部患者行CT平扫,55例行增强检查,重点观察肿块的部位、形态、密度、边缘、肿块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胸部继发改变。结果胸腺瘤34例,21例可见囊变、坏死区,呈轻一中度强化,畸胎瘤11例,均可见坏死、囊变区,10例可见脂肪成份,囊壁及实性成份强化较明显;淋巴瘤5例,4例可见坏死囊变区,均无钙化,呈轻度不均匀强化;胸骨后甲状腺肿3例,均可见坏死囊变区,平扫密度较高,增强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心包囊肿2例,均位于右侧心膈角区,边界清晰,呈水样密度,无强化;滑膜肉瘤2例,1例可见坏死囊变区及同侧胸腔积液,1例可见钙化及胸膜转移。结论仔细观察前纵隔肿瘤本身部位、密度以及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结合患者年龄等特征,可提高对前纵隔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脓肿CT表现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10年来经CT诊断,临床治疗或手术病理证实21例脑脓肿,所有病例经CT平扫加增强检查。16例非手术治疗,5例手术治疗。均行CT复查,最多复查5次。结果21例脑脓肿中,单发17例,多发4例。CT平扫表现为单个或多个低密度灶或囊状病灶。增强后仅2个病灶未见环形强化,其余病灶周围均见明显环状强化。脑灰白质交界处脓肿,多数近脑室侧脓肿壁较薄。17例非手术治疗复查CT,好转后表现为脓腔缩小,最后脓腔消失。4例手术穿刺引流复查,见脓腔缩小,直至完全消失。结论脑脓肿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是诊断脑脓肿首选方法,对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脑脓肿CT诊断与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脓肿CT表现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10年来经CT诊断,临床治疗或手术病理证实21例脑脓肿,所有病例经CT平扫加增强检查。16例非手术治疗,5例手术治疗。均行CT复查,最多复查5次。结果21例脑脓肿中,单发17例,多发4例。CT平扫表现为单个或多个低密度灶或囊状病灶。增强后仅2个病灶未见环形强化,其余病灶周围均见明显环状强化。脑灰白质交界处脓肿,多数近脑室侧脓肿壁较薄。17例非手术治疗复查CT,好转后表现为脓腔缩小,最后脓腔消失。4例手术穿刺引流复查,见脓腔缩小,直至完全消失。结论脑脓肿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是诊断脑脓肿首选方法,对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和MRI对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影像学资料,21例行CT平扫,10例行MRI平扫,其中4例同时行MRI增强检查。结果21例病变均起源于上颌窦,形态多样。12例CT平扫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包块,其中7例病变内部及边缘可见斑片状高密度影;20例病变周围骨质压迫吸收,以上颌窦内侧壁为著。10例MRI平扫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内部及周围见短T2信号;4例MRI增强后呈斑片状、结节状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MRI与CT比较能更好地显示出血坏死性鼻息肉出血、坏死的信号特点,有助于病变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膜后间质瘤的MS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腹膜后间质瘤MSCT表现。结果 8例腹膜后间质瘤,良性1例,低度恶性潜能1例,恶性6例,远处转移2例。8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软组织肿块,肿块直径3.2-28cm,平均12.1cm。肿瘤呈类圆形2例,分叶状4例,不规则形2例。CT平扫密度均匀3例,其中增强扫描2例均匀中度强化,1例不均匀分隔样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5例,其中钙化1例,出血1例,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其中3例呈纵横交错的轨道样强化,3例边缘及肿瘤中心可见肿瘤小血管。结论腹膜后间质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瘤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肝脏上皮样血管瘤CT、MRI表现,并将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特征对照。结果 6例患者中,2例单发,4例多发;病灶为椭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CT平扫病灶实质密度稍低且常位于肝包膜下,最大径2.0~9.9 cm;密度常不均匀,可见不规则坏死区;多期增强扫描:5例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实质期有边缘部分向中央充填强化的趋势,1例病灶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静脉期及实质期表现为均匀轻中度强化。2例病灶MRI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1例见不完整的低信号环,1例病灶见肝包膜回缩。病理学检查肿瘤大多由梭形细胞构成,CD31、CD34及Vimentin表达均阳性。结论肝脏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影像学表现多为肝脏多发占位性病变,病灶多位于肝包膜下,可见包膜回缩征,密度不均,边缘清晰,增强扫描呈轻到中度强化,但最终确诊须依靠病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