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急性小肠出血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小肠出血的诊治体会宋世兵,颜志生,李强,侯纯升本文总结分析了15例急性小肠出血病人病因及诊断体会。术前核素扫描与术中纤维内镜检查联合应用,可提高术前诊断率。本组13例行手术治疗,1例死亡,2例术后复发小肠出血。临床资料1986年至1994年,我院...  相似文献   

2.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腹腔镜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对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诊治价值。方法:应用腹腔镜为12例患者做出明确诊断并同时治疗,根据术中情况采取全腹腔镜、手助腹腔镜、开腹肠切除吻合术,评估患者术后情况,分析治疗结果。结果:12例患者术后2例因并发症死亡,10例恢复良好,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腹腔镜具有患者创伤小、直视性强、缺血区域明确等优点,能提高早期诊断率,治疗效果确切,术后康复快。  相似文献   

3.
小肠血管畸形所致下消化道急性出血腹部少有阳性体征,临床上诊断较难。虽然目前有胶囊内镜及双气囊小肠镜能够对小肠出血作出诊断,但急性出血期亦很困难,治疗也很棘手。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诊治小儿小肠出血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腹腔镜诊断和治疗小儿小肠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消化道反复出血的40例患儿先行纤维胃镜、纤维结肠镜检及B超检查未发现阳性病变,然后用腹腔镜探查。结果:33例为美克尔憩室,4例为肠重复畸形,1例为空肠肿瘤,2例阴性。阳性患者均同时行病变肠管切除术,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随访4个月-3年,1例术中未发现病变的患儿半年后再次出现便血,经保守治疗出血停止,其余患儿均未再便血。结论:腹腔镜可广泛用于诊断和治疗小儿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出血的正确定位在多数病人仍是一个问题。在纤维内窥镜或X线造影未能找到病因时,血管造影是一种很好的检查方法。但在小肠出血,可能手术时无法反映造影所见;出血停止时未能看到或扪及病灶。因此常无法正确定位出血及决定切除小肠的范围。许多作者介绍了手术时定位的方法:如术中多处肠切开进行内窥镜检查;静脉注射I~(131)后作钳夹肠腔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腹腔镜在小肠出血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7年6月行腹腔镜诊治的55例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时间、术中失血、切口长度、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术后病理和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腹腔镜探查不仅明确了所有患者小肠出血的原因,而且同时实施了相应的腹腔镜手术,其中包括7例完全腹腔镜下小肠肿瘤局部切除术;10例腹腔镜下小肠憩室切除术;37例腹腔镜辅助下小肠肠段切除术;1例腹腔镜辅助下右半结肠切除术。腹腔镜平均手术时间(70.0±28.6)min,术中平均失血(13.5±10.2)ml,平均切口长度(3.4±1.3)cm,平均术后排气时间为(2.2±0.8)d,术后平均住院(7.8±2.9)d。2例(3.6%)术后分别出现吻合口糜烂出血和束带粘连性小肠梗阻。术后随访29(5~50)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腹腔镜技术在小肠出血诊治中具有良好效果,腹腔镜小肠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诊治方法。方法收集本科1997年1月至2011年4月诊治的60例小肠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行胃镜、纤维结肠镜,排除胃、十二指肠球部及结直肠病变,其中30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出13例(43.3%);99mTc-RBC核素(ECT)检查26例,检出12例(46.2%);胶囊内镜(CE)检查10例,5例获得定性定位诊断(50%);30例术前诊断困难行剖腹探查确诊,其中腹腔镜探查确诊5例,12例结合术中肠镜完成,剖腹手术的确诊率达100%。所有病例行手术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54例获得随诊,随诊时间2个月~8年,均未再发小肠出血。结论小肠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存在较大困难,DSA、ECT及胶囊内镜的诊断价值有限,如有手术指征应积极手术探查,必要时结合术中肠镜可提高诊断率和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小肠出血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我院近十年收治的36例小肠出血予以回顾性分析,36例中慢性间歇性黑便22例,急性出血血便14例,并失血性休克12例,病理及尸解证实小肠肿瘤27例(75%),术前分别行纤维内镜、X线钡餐、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锝—99m扫描、选择性血管造影等项检查,阳性发现率72.22%(26/36),手术33例,总治愈率86.11%(31/36)。我们认为对诊断明确者,慢性出血应近期手术,急性出血应急诊手术;诊断不明者,应择期或急诊果断剖腹探查,勿将时机过多耗费在术前诊断上。  相似文献   

9.
小肠肿瘤并出血12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性分析近5年间收治的1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原发性小肠肿瘤并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规检查包括钡餐、纤维内窥镜、B超、CT等的诊断价值不大,对疑为小肠肿瘤出血者,需进一步行DSA、X线全消化道钡餐、小肠气钡双重造影等辅助检查。在定位小肠出血后,应积极果断地择期或急诊手术处理,勿将时间耗费在过多过久的术前检查诊断上。  相似文献   

10.
自1991年荀祖武医师在云南曲靖开展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来,腹腔镜技术在我国已开展30年,得益于前辈们不懈的努力与推广,随着技术的进步及器械的更新,腹腔镜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从简单的胆囊切除,到复杂的胰十二指肠切除等,以往禁忌证有逐渐成为适应证,使患者有了更大的获益.腹腔内出血性疾病,多以腹腔实质性脏器损伤或破裂为主...  相似文献   

11.
常见小肠出血的原因分析及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总结常见小肠出血病因及诊治经验。方法 对1990-2004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普三科诊治的7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小肠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肠出血发生原因依次分别为肿瘤(41.9%)、小肠憩室(25.7%)、血管病变(23.0%)及炎性肠病(9.5%)。>45岁病人以肿瘤(55.6%)、血管病变(27.8%)为主,≤45岁以小肠憩室(42.1%)和肿瘤(28.9%)为主。全组病人均经手术治疗。结论 肿瘤是引起小肠出血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小肠憩室、炎性肠病及血管病变。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核素扫描和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是小肠出血的主要诊断方法,对怀疑小肠出血,辅助检查无法明确诊断时剖腹探查是主要诊断方法。针对不同原因的小肠出血可以选择药物、内镜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小肠出血性疾病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性疾病的病因,寻求最可行、有效的诊疗手段。方法:总结21年间收治并经手术治疗和病理学诊断的小肠出血性疾病32例,就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手术治疗及疾病分类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人仍以肿瘤为多见,其次为血管畸形、憩室炎和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分别以大出血、间歇性出血和程度不等的腹痛为多见。肿瘤病人兼有明显的消耗症状。结论:在多种诊断方法中,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在诊断上有决定性意义。手术为最合适的治疗手段,可达到去除病灶、彻底止血之目的,但应严格掌握指征。  相似文献   

13.
对我院 1981~ 2 0 0 1年收治的 6例小肠血管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本组 6例 ,男性 4例 ,女性 2例 ,年龄最小 2 4岁 ,最大 47岁。其中 5例有慢性消化道出血及反复黑便史 ,2例伴突发大出血 ,慢性出血 5例均有贫血、乏力、头晕之症状 ,其中 2例大出血急诊手术病人术前边抢救边行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术 ,找到出血部位急诊手术 ,1例大出血因病情危急 ,未经检查 ,剖腹探查 ,术中找到病灶并切除 ,术后病理证实诊断。另 4例慢性出血病人 2例经 99m Tc体外标记红细胞后注入静脉内找到腹腔出血位置 ,另 2例行血管造影确诊。其中 3例病人病…  相似文献   

14.
小肠出血在消化道出血诊治中是难点。特别是当出血量大、来势凶猛、病情危重部位一时难以确定、手术耐受性差时。尽管现代医学技术有较快发展。但对小肠出血病变的诊治仍是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我们收治4例小肠大出血的病人,应用介入放射血管造影等影像检查和腹腔镜手术技术收到了一定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肠遭血管畸形(intestinal vascular malformation简称IVM)所致的下消化道出血,并非少见,但传统检查,难以确诊.我科自1988~1990年间应用选择性动脉造影术(selectivc arteriography SAG)诊治IVM 出血8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手术后出血止,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在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价值。其适应证为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和各种原因所致的难治性消化道出血,无绝对禁忌证。胃肠道动脉血管造影采用Seldinger技术,作肠系膜下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造影;门静脉造影可采用直接门静脉穿刺或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途径。利用DSA造影进行诊断。并根据不同出血原因采用栓塞、分流降压、药物收缩血管等方法作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7.
动脉造影诊治肠血管畸形出血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小肠异位胰腺致消化出血5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血管畸形所致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89-1999年间26例胃肠道血管畸形所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内镜血管畸形的检出率为42%,ECT消化道出血的检出率为55%,选择性动脉造影血管畸形的检出率为83%,剖腹探查血管畸形的检出率为100%,保守治疗1例,病变肠段手术切除14例,介入治疗4例,其余行扩张血管缝扎,胃十二指肠结扎术或硬化剂局部注射,效果良好,结论 怀疑血管畸形致胃肠道出血时,首选内镜检查,进一步检查可行ECT,选择性动脉造影是诊断血管畸形最有效的方法,必要时剖腹探查并可结合术中肠镜确诊,治疗以手术切除病灶最有效,辅以血管缝扎及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