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的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的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132例重度烧伤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自原(Fbg)水平;用迈瑞BC-5800无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PLT),并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重度烧伤患者PLT、PT、TT、APTT、Fb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程度越重,差异越明显。结论重度烧伤患者存在的凝血系统障碍、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升高、纤溶系统功能异常,是严重烧伤后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重要因素,临床医生应当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ysmexCA-7000检测了西宁地区临产孕妇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Sysmex XT-2100检测血小板(PLT).结果:临产孕妇PT、T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LT明显减...  相似文献   

3.
骨折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彦 《西南军医》2010,12(3):487-488
大多数的骨折是由于创伤造成的,创伤后机体对外界刺激瞬即产生应激性反应,引起机体各项功能发生改变,常常可见继发性脏器缺血、缺氧,血清酶类短期内升高,这种应激性功能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影响骨折的愈合,同时应激反应可导致凝血系统发生一系列变化。本文抽取本院117例骨折患者(骨折组)与96例普通患者(健康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讨骨折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检测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血脂及凝血指标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妊娠妇女96例,分为正常妊娠组44例、轻度子痫前期组20例和重度子痫前期组32例。比较3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结果:3组血脂及凝血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重度子痫前期组TC、TG及LDL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P〈0.05);HDL水平显著低于与正常妊娠组(P〈0.05)。轻度子痫前期组T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P〈0.05);TC、HDL及LDL水平两组均差异不显著(P〉0.05)。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PT、APTT,均较正常妊娠组显著降低(P〈0.05);FIB较正常妊娠组显著或非常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血脂及凝血指标变化对于子痫前期早期诊断和防治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观察青海地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及其护理措施。方法:分析38例下肢DVT的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压积、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D(D-二聚体)及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指标。在溶栓治疗过程中给予抬高患肢、保暖、禁烟、氧疗、加强患肢观察。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凝血指标,观察出血倾向,防止出血等措施的实施。结果:深静脉血栓组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压积、PT、APlT、FIB、DD及FD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38例DVT患者显效14例(36.8%),有效2l例(55.2%),无效3例(7%)。以上病例未发生致命性出血或其它严重并发症。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深静脉血栓组与对照组比较血常规及凝血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对高危入院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和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DVT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9.
大量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四项及血小板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外伤急诊大出血患者进行输血前后不同时间的凝血四项及血小板(PLT)动态分析,了解大量输血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方法:对37例大量输血患者输血前及输血后第1、3、7d的凝血四项及PLT等指标进行动态检测,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大量输血后第1d与输血前比较,胛、APTT、TT时间有显著延长(P〈0.05),FIB及PLT较输血前显著降低(P〈0.05);输血后第3d与输血后第1d比较,PT、APTT、TT时间有显著缩短(P〈0.05),FIB则显著增高(P〈0.05);输血后第3d PLT与输血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输血后第7d PT、APTT、TT、FIB、PLT等均基本恢复到输血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外伤急诊患者进行大量输血治疗时,应注意凝血四项及PLT等指标的监测,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患者血浆D-二聚体、凝血指标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自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妇产科就诊的82例妊娠期高血压(HDCP)孕妇纳入HDCP组,选取同期正常妊娠孕妇78例纳入正常组。检测所有孕妇产前与产后第1、3、7天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同时记录孕妇产前的凝血功能指标,对D-二聚体值和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HDCP组产前与产后第1、3、7天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DCP组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正常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显著低于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HDCP孕妇分娩前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凝血指标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D-二聚体、凝血指标能够检测孕妇的凝血与纤溶功能,对孕妇的病情观察与诊断以及妊娠高血压的防治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凝血、纤溶功能相关指标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0例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浆蛋白C(PC)、游离蛋白S(FPS)、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Ⅰ(PAI-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并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肺癌患者化疗前与正常对照相比,血浆FIB、D-D、PAI-Ⅰ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血浆PC、FPS含量明显降低(P<0.05),PLT、PCT、MPV明显升高(P<0.05);肺癌患者化疗后与化疗前相比,血浆PT、TT、APTT明显缩短(P<0.01),血浆FIB、D-D含量降低(P<0.05或P<0.01)、PAI-Ⅰ含量升高(P<0.01),PC、FPS含量降低(P<0.05),PLT、PCT、MPV下降(P<0.01);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凝血、纤溶功能相关指标和血小板参数与患者性别、病理类型、TNM分期、有无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无显著关联(P>0.05)。结论肺癌患者化疗前凝血、纤溶功能和血小板各项指标明显不同于正常人,总体处于高凝、抗凝功能降低、继发纤溶亢进的状态下,化疗可进一步加剧肺癌患者的凝血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2.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测定与输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输血等有关问题。方法将69例严重创伤(AIS≥3或ISS≥16)病例,按照ISS值分为ISS<25组与ISS≥25组,分别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与纤维蛋白原(FIB),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计数(PLT);记录创伤后失血量与输血量;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总治愈率为84.1%,凝血象异常占76.8%(53/69),成分输血占总输血量的72.3%。ISS≥25组与ISS<25组比较,PT时间明显延长(P=0.016),失血量、输血总量显著增加(P=0.028,P=0.004)。结论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损伤越严重对凝血功能影响越大;在积极进行快速液体复苏的同时,需要外科确定性手术止血;在补充血液丢失时须充分考虑纠正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与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对82例产后出血患者根据产后出血量的不同分为三组:少量出血组26例,出血量500~1 000 ml;大量出血组32例,出血量>1 000 ml;对照组24例,为正常孕产妇,出血量<500 ml。定量检测三组产时及产后48 h常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少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FIB、HGB、PLT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少量出血组比较,大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1),而FIB、HGB、PLT则明显降低(P<0.01)。结论产后及时监测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对于了解产妇机体凝血功能以及产后出血的发生从而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变化及与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1in,TM)、蛋白C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早期多发伤患者64例,按严重创伤程度评分( ISS)分为重伤组(ISS≥16分)和轻伤组(ISS< 16分),比较分析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变化,同时检测血浆TM和蛋白C水平,分析与凝血功能变化的相关性.另选择3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死亡和生存患者血浆TM和蛋白C水平的变化. 结果 重伤组PT和APTT较轻伤组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与血浆TM和蛋白C的水平变化均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死亡患者血浆TM水平明显高于生存患者,蛋白C明显低于生存患者. 结论 严重创伤患者早期出现凝血功能异常,与血浆TM和蛋白C的活化相关,血浆TM和蛋白C水平对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化疗顺序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191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探讨不同放化疗顺序对不同高危因素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91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T1-2N0-1M0)临床资料。按放化疗顺序分为先放疗组、先化疗组和化疗-放疗-化疗组("三明治组")。先放疗组32例、先化疗组107例、三明治组52例。对各组病例的年龄、是否绝经、肿瘤大小(T1、T2)、淋巴结转移情况、病理学类型、脉管癌栓、分子分型、手术放疗间隔时间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寻找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存在不同高危因素的患者在先放疗组、先化疗组、三明治组中5年局部复发(LRR)和总生存(OS)的差异。结果 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脉管癌栓、手术放疗间隔时间是影响5年OS的独立危险因素。先放疗组、先化疗组、三明治组中T1、T2期患者的5年LRR和O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先放疗组、先化疗组与三明治组淋巴结转移N0期患者5年L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先化疗组和三明治组N1期患者5年LRR分别为4.5%和16.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3,P=0.028)。先化疗组和三明治组N1患者5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先放疗组、先化疗组、三明治组有脉管癌栓患者5年LRR分别为5.3%、9.2%、18.1%(P>0.05);5年OS分别为61.5%、90.1%、87.2%(χ2=6.282,P=0.043)。3组无脉管癌栓患者5年LRR、O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先放疗组、先化疗组、三明治组手术放疗间隔时间≤ 6个月的患者5年LR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放疗间隔时间>6个月均为先化疗组,先化疗组中手术放疗间隔≤ 6个月与>6个月患者的5年LRR为5.2%和14.1%(χ2=4.886,P=0.027),OS分别为96.9%和85.7%(χ2=5.758,P=0.038)。结论 临床治疗时根据个体化选择方案。对于腋窝淋巴结阴性而局部存在复发高危因素的患者,可以先进行放疗;对于腋窝淋巴结转移或脉管癌栓的高危患者,应早期开始化疗,放疗可以延迟,但不能超过6个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食管癌手术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方法 选择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2012-05至2018-01手术治疗食管癌患者54例。随访方案:患者第1年每3~6个月复查1次,以后6~12个月复查1次,常规查胸上腹部CT。从病案管理科调阅食管癌手术信息,查阅电子病历HIS系统获取患者再入院诊疗信息,电话随访患者诊疗情况及生存状况,随访截止日期为2018-01-31。中位随访时间20个月。失访1例,随访率98.8%。统计患者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率的因素。结果 54例患者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6.1%、58.1%和58.1%,总生存率分别为83.4%、61.8%和61.8%。食管癌总生存率与年龄(OR 3.848, 95% CI 1.047~14.143)及淋巴结是否转移(OR 4.777, 95% CI 1.165~19.594)有关,而与性别、吻合方式、肿瘤部位、分化、浸润全层、TNM分期、是否化疗无关。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后总生存率与年龄及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术后辅助化疗没有显示出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的疗效。方法对44例肺癌脑转移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单纯放疗组23例(全脑放疗10例,立体定向放疗13例),全脑放疗或立体定向放疗联合全身化疗(放疗+化疗)组17例,对症治疗组4例,比较其生存期和生存率。结果 单纯放疗组的中位生存期为8.3个月,1年生存率为17.4%;放疗+化疗组中位生存期为13.2个月,1年生存率为52.9%;对症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7个月,1年生存率为0%。放疗+化疗组比单纯放疗及对症治疗组具有更好的疗效(P<0.05)。结论放疗联合化疗是肺癌脑转移患者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8.
张颖  任惠彦  郑燕蓉 《武警医学》2016,27(4):353-355
 目的 探讨大量输血对受血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01至2015-05首钢医院收治的85例需大量输血患者(≥1200 ml)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 天及第3天对受血者的血细胞计数值(HGB、HCT、PLT等)、血凝指标值(FIB、APTT、PT等)进行测量,观察各数值变化,以分析大量输血对受血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第1天受血者的PLT值明显降低,且术后第3天仍未恢复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受血者的HCT值、HGB值均显著高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受血者的HCT、HGB值较术前水平高。术后第1天,患者的FIB值明显较术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患者的FIB值高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1天受血者的PT、TT、APTT均较术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受血者的PT、TT、APTT值较术后第1天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量输血后,受血者血小板显著减少,凝血功能大幅度下降,应加强监测,及早发现可能的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9.
冷沉淀在抢救大量输血后凝血异常中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观察输注冷沉淀对大量输血后凝血异常的作用。方法 对 8例严重损伤大量输血后有凝血异常的病人 ,行输冷沉淀前、输冷沉淀后 12~ 2 4小时和输后 3~ 5天凝血象及血浆Fn水平测定。结果8例患者输注冷沉淀后 12~ 2 4小时及输后 3~ 5天与输注前相比 ,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均明显缩短 ,纤维蛋白原 (Fbg)含量增加 ,血浆纤维结合蛋白 (Fn)水平显著提高 (P <0 .0 0 1) ,5例患者D 二聚体转为阴性。结论 对大量输血后并发凝血异常的患者及时输注冷沉淀可提高血循环中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等凝血物质的含量 ,缩短凝血时间 ,纠正凝血异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设计,观察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微波消融(PMCT)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将我院收治的不能手术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68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TACE)36例,联合组(TACE+PMCT)32例,两组患者之间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先给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联合组1~2周后给予微波消融治疗。治疗结束后随访1~2年,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毒副反应。结果两组病例均获得完整随访。联合组1年、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1.88%和37.50%,对照组1、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44-45%和13.89%,联合组和对照组AFP的下降率分别为75.87%和47.06%,联合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生活质量均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微波消融(PMCT)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可靠,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延长生存期.不增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