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军事训练伤所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治疗后遗留症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联勤保障部队第989医院眩晕门诊2019-01至2021-12确诊的因军事训练伤所致的196例BPPV患者,采用SRM-Ⅳ型诊疗系统进行复位治疗,收集复位治疗后遗留症状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96例均成功复位,遗留症状的发生率为31.1%(61/196),其中头晕沉感占34.4%(21/61),活动时不稳感占27.9%(17/61),颈部发紧不适感占21.3%(13/61),躺在床上有漂浮感占8.2%(5/61),合并两种遗留症状者占4.9%(3/61),合并3种为1.6%(1/61),合并4种为1.6%(1/61)。遗留症状的发生与病史长短和复位次数有关,与性别、受累半规管类型无关。结论 训练伤所致BPPV复位成功后仍有头晕沉感、活动时不稳感、颈部发紧不适感等遗留症状,残留症状的发生与病程、复位次数有关,与性别、受累半规管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2.
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特发性、由头位改变激发的、伴有眼震的短暂阵发性眩晕的前庭器疾患。它是周围性眩晕中最常见的疾病,它的发病率低于梅尼埃病^[1]。  相似文献   

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琴  罗志强 《西南军医》2011,13(5):883-88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与体位改变密切相关的自限性外周性眩晕.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大部分为特发性.发病机制中"半规管结石学说"为大家所广泛认同.诊断上根据其典型的眩晕病史和变位实验诱发的眼震特点进行分型和定侧.手法复位是治疗BPPV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复位即时疗效不佳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6-01至2017-12在医院经SRM-Ⅳ前庭功能治疗系统单次复位后即时疗效评估效果不佳的BPPV患者95例作为复位不良组,选择285例即时复位有效的患者作为复位有效组,通过比较两组临床特征,探讨引起即时疗效不佳的影响因素。结果 经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头部外伤、前庭神经炎、突发性耳聋为BPPV即时疗效不佳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2.650、5.997、9.561;均有P<0.05)。多半规管BPPV较后半规管及水平半规管BPPV更易发生即时疗效不佳(P<0.05)。结论 完善基础检查及早期发现BPPV复位不良的危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位和治疗方法,可减少患者的复位次数并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5.
万琦  诸兴明  曹君冬  吴佳羽 《人民军医》2014,(11):1172-117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眩晕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之一。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病、反复发作、短暂而剧烈、与体位变化密切相关。患者往往诉说"不敢翻身,躺下、起身头晕""下地活动反而轻松"等,临床误诊率较高。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们共收治BPPV 37例,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37例中,男32例,女5例;年龄18~25岁,平均21岁。  相似文献   

6.
单希征  孙勍  马丽涛  王琪 《武警医学》2009,20(4):375-376
眩晕病是多发病、常见病,关系到各个临床学科,尤其是耳鼻咽喉科、神经内科、老年病学科等[1].由于眩晕病病因复杂繁多,各学科之间交流不够等原因,造成临床上诊断和鉴别诊断不够理想,多限于对症治疗,因此诊断治疗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7.
8.
9.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最常见的眩晕疾病,其发病机制是耳石异常脱落或黏附在半规管中,引起淋巴液的异常流动,从而导致体位改变后的短暂性眩晕。按耳石脱落部位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水平半规管BPPV、后半规管BPPV和前半规管BPPV。该病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诊断及治疗简单易行的疾病,但临床中笔者发现部分复杂的BPPV,其表现出的眼震形式多样。现将笔者收治的表现为非典型眼震的8例BPPV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压氧 (HBO)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 ,随机分为两组 :HBO组 ,高压氧治疗 ,舱压 0 .2 MPa,每次舱内治疗时间 60 min,每日 1次 ,共 1 4次。对照组 ,血管扩张剂盐酸丁洛地尔治疗 1 4 d。结果  HBO治疗 BPPV的总有效率 93 .94%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1~ 7d内强迫头位、恐惧感缓解较早 (P<0 .0 5)。结论  HBO是治疗 BPPV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易洋  黄颖  李昊  李洁颖 《武警医学》2018,29(8):762-765
 目的 观察SRM-Ⅳ全自动前庭功能诊疗系统对无眼震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64例可能为后半规管或水平半规管受累而位置试验无眼震的BPPV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3组:机器组(24例)、手法组(24例)和药物组(16例),分别通过诊疗系统行耳石复位、手法行耳石复位、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及银杏叶提取物片,治疗7 d后比较各组间耳石复位效果,观察眼震和症状变化。结果 机器组痊愈率为70.83%,总有效率达91.6%;手法组痊愈率为50%,总有效率达66.67%;药物组痊愈率为18.75%,总有效率达50%。机器组与手法组比较,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药物组比较,机器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药物组(P<0.05)。结论 SRM-Ⅳ前庭功能诊疗系统可有效地治疗无眼震BPPV,提高阴性眼震的检出率,有利于BPPV治疗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半卧位翻身训练治疗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利用医院内双摇或三摇病床对60例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老年患者进行治疗,患者开始取仰卧位,每次先向病变侧侧卧,然后再向对侧侧卧,最后缓慢恢复到仰卧位,每个体位保持30 s,每次训练重复3次,3次/ d。结果治疗3 d 后,痊愈27例,有效32例,无效1例,3 d 痊愈率为45.0%,有效率为53.3%;有效32例中,19例治疗7 d 后痊愈,13例治疗14 d 后痊愈。无效1例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后症状缓解。整过治疗过程患者无一例基础疾病加重或出现并发症。结论半卧位翻身训练治疗老年人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依从性好,安全、有效、简便、经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尽早进行耳石颗粒复位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其复发率的影响。方法不同病程(≤12 h 组和﹥12 h 组)的126例 BPPV 患者均行手法复位治疗,治疗1 w 和1年后复查,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治愈率和1年内的复发率。结果病程越短的 BPPV 患者,其1 w(短期)临床治愈率越高(P ﹤0.05);但病程不等的患者在1年时(长期)的临床治愈率相当(P ﹥0.05)。病程越短的 BPPV 患者,1年内的复发率越低(P ﹤0.05或 P ﹤0.01),达到临床治愈所需要的手法复位次数越少(P ﹤0.05)。结论 BPPV 患者的复发率与患病程密切相关,BPPV 患者应尽早进行手法复位治疗。  相似文献   

15.
李楠  刘清源  张旭东  陈小瑞 《武警医学》2014,(11):1124-1126
目的 探讨眼震视图对水平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与偏头痛性眩晕(migrainous vertigo,MV)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水平管BPPV患者与27例MV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急性期或亚急性期通过眼震视图行中枢性眼动、冷热试验、变位试验检查,头颅颈部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对二者的前庭功能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MV组和水平管BPPV组变位试验中多个体位的眼震在潜伏期、持续时间和慢向速度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MV组中枢性异常眼动如扫视眼震(25.9%vs 0)、凝视眼震(37.0%vs 3.8%)、视动眼震(40.7%vs 3.8%)、平稳跟踪试验(18.5%vs 0)异常发生率及温度试验结果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水平管BPP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的基础上,眼震视图对水平管BPPV和MV急性发作期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中老年头晕/眩晕患者的病因分布。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21年3-9月就诊于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神经内科的中老年头晕/眩晕患者1931例,分为老年组(>60岁)1005例和中年组(40~60岁)926例,对两组人口学特征、性别分布及病因分布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分析以头晕/眩晕为主诉的老年患者病因分布,发现前3位的病因依次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29.9%、精神心理性头晕/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sychiatric or persistent postural perceptual dizziness, psychogenic/PPPD)28.7%及血管源性头晕20.0%;中年头晕/眩晕患者以BPPV最常见(33.2%),其次是精神心理性头晕/PPPD(30.9%)及前庭性偏头痛(10.0%);中年及老年头晕/眩晕患者病因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血管源性头晕在老年人群中更常见,前庭性偏头痛在中年人群更常见。中年及老年人群中BPPV、精神心理性头晕/PPPD均为女性多于男性(P<0.05),中年人前庭性偏头痛中女性占优势(P<0.05),而在中年人血管源性头晕中男性占优势(P=0.00)。结论 中年及老年头晕/眩晕患者中最常见的病因为BPPV及精神心理性头晕/PPPD,均以女性常见。对于不明原因的老年头晕患者要注意血管源性头晕的识别,特别是脑小血管病。对于反复发作性头晕的中年女性患者不能忽视前庭性偏头痛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3.0 T高分辨力MR成像(HRMRI)技术分析缺血性卒中病人颅内责任动脉斑块特征,并探讨颅内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共纳入49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行颅内动脉HRMRI检查,男35例,女14例,年龄31~81岁,平均年龄(60.73±12.4)岁。根据病人斑块与缺血区责任动脉的关系分为责任动脉斑块组和非责任动脉斑块组,分析2组病人的HRMRI特征。根据斑块的强化程度分为明显强化组和非明显强化组,分析斑块强化程度与临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9例病人共196处斑块,其中责任动脉斑块70处(35.7%),非责任动脉斑块126处(64.3%);2组间的管腔狭窄程度、斑块明显强化的比例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责任动脉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程度更为严重、明显强化的比例更高(P0.001)。明显强化组与非明显强化组之间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既往卒中史及家族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明显强化组的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LDL/HDL)比值低于明显强化组(分别为1.95±0.62和2.53±0.94,P=0.048)。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与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斑块的强化程度能够反映斑块的稳定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的危险因素并不能完全反映斑块的稳定性,LDL/HDL比值升高有可能作为不稳定斑块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肿瘤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Sm)致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以解放军第306医院血液肿瘤科2007-08至2015-01发生Sm院内获得性肺炎老年肿瘤患者34例为病例组,以同期未发生Sm院内获得性肺炎老年肿瘤患者102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 34例Sm致院内获得性肺炎老年肿瘤患者男24例,女10例,年龄60~91岁,平均(77±11)岁。均合并基础疾病,均有发热,中度发热为主,高热患者常合并真菌感染或合并多药耐药、泛耐药菌感染;均有呼吸道症状,胸部X线或肺部CT提示炎性改变;82.4%患者分离出2种以上病原菌;50%患者合并多药耐药、泛耐药菌感染;肺癌及淋巴瘤比例偏高;均应用2种以上抗生素,7例(20.6%)患者同时行抗真菌治疗,28例(82.4%)患者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17例(50%)应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住院时间长、接受化疗及贫血是老年肿瘤患者Sm致院内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结论 对有基础疾病老年肿瘤患者伴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时,应警惕Sm致院内获得性肺炎,住院时间长、接受化疗及贫血是老年肿瘤患者Sm致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