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分析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收治的6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良好率、死亡率分别为52.63%、10.53%,对照组良好率、死亡率分别为23.33%、3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另外,实验组硬膜下积液及脑切口疝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比常规骨瓣开颅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具有并发症少、预后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改良大骨瓣开颅个体化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伴急性硬膜下血肿治疗效果和手术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0年6月采用改良大骨瓣开颅个体化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伴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81例(治疗组)与2004年7月-2007年6月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治疗同样的患者65例(对照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 伤后6个月GOS评估法判定其疗效:治疗组良好(5分)21例,中残(4分)19例,重残(3分)24例,植物生存(2分)5例,死亡(1分)12例(P<0.01),预后较好(良好/中残)占49%(P<0.05),预后较差或差(重残/植物生存/死亡)占51%;对照组良好(5分)12例,中残(4分)9例,重残(3分)22例,植物生存(2分)3例,死亡(1分)19例,预后较好占32%,预后较差占68%.治疗组并发术后颅内血肿、硬膜下积液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大骨瓣开颅个体化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伴急性硬膜下血肿有较好疗效,能有效降低大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6—2010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收治的50例行常规颞顶瓣开颅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纳入常规骨瓣组,将2014—2018年收治的50例行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纳入大骨瓣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3、7天的颅内压,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生活状态,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定患者预后。结果常规骨瓣组和大骨瓣组患者术前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骨瓣组患者术后第1、3、7天的颅内压均低于常规骨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骨瓣组患者术后的脑梗死、切口疝、癫痫发生率均低于常规骨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个月,大骨瓣组恢复较好患者比例高于常规骨瓣组,死亡患者比例低于常规骨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方法,可明显降低患者死亡风险,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改良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特重型颅脑对冲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对冲性颅脑损伤伴急性硬膜下血肿,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以其良好的减压效果已逐渐成为手术操作的规范,自从江基尧10年前介绍以来,成功救治了大量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应用该术式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其存在一些问题,如耳前切口对颞部软组织损伤较重,术后颞面部肿胀明显,不便于瞳孔观察,术中对颞后部损伤的处理有时较困难.  相似文献   

5.
雷志恒 《武警医学》2018,29(5):483-486
 目的 探讨控制性减压术对颅脑外伤患者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03至2017-03医院收治的颅脑外伤10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控压组和标压组,每组50例,标压组给予标准减压术治疗,控压组给予控制性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白介素-6(IL-6)、缺血修饰蛋白(IMA)、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治疗疗效、并发症、死亡等情况。结果 控压组和标压组术后血清IL-6、IMA、NSE水平明显低于术前,控压组术后血清IL-6、IMA、NSE水平明显低于标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压组治疗有效率(96.0%)明显高于标压组(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压组并发症发生率(8.0%)明显低于标压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4.0% vs 8.0%,P>0.05)。结论 控制性减压术可有效改善颅脑外伤患者脑氧摄取能力,减少再灌注损伤和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改良去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并比较与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我科2008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115例重型颅脑损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患者随机分为2组,52例采用改良去骨瓣减压术,为改良组;63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为标准组.术后治疗方案基本相同,术后...  相似文献   

7.
探讨改良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额颞部颅脑外伤的临床效果。认为采用改良大骨瓣开颅术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有效方法,与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比较具有皮瓣设计更合理,减少了外减压的盲目性,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探讨大骨瓣开颅颞肌下减压术在救治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伴脑梗死中的疗效.方法 将48例重型颅脑损伤伴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1周脑梗死面积变化;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d内脑梗死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治疗组患者脑梗死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的死亡率为21%,显著低于对照组33%(P<0.05);治疗组的中残/良好率为42%,显著高于对照组25%(P<0.05).结论 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伴脑梗死效果显著,对降低伤残与死亡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占位性损伤术后再次手术去骨瓣减压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调查2008年1月~2014年10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历,筛查第一次手术清除脑挫裂伤或硬膜下血肿等占位性损伤术后保留骨瓣但再次手术去骨瓣减压的患者,分析再次手术去骨瓣减压原因。结果 41例术后再次手术去骨瓣减压,其中术后局部脑水肿和进展性出血34例,术区新发血肿6例,远隔部位血肿1例。结论有占位效应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有14.4%的患者再次手术去骨瓣减压,对大多数没有术中脑膨出的患者保留骨瓣是安全的,但对于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伤后早期低血压和初始颅内压35mm Hg的患者可能需要去骨瓣减压。  相似文献   

10.
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杨杰 《人民军医》2000,43(11):641-642
重型颅脑损伤病死率高达 30 % 50 %。为此 ,各国非常重视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并取得了大量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挽救伤员生命 ,降低病死率发挥了重要作用。1 标准大骨瓣开颅术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与探索 ,已经形成一套标准的开颅术式。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能清除约 95%单侧幕上颅内血肿 ,其余 5%幕上顶后叶、枕叶及颅后窝血肿则须行其他骨瓣开颅术。标准大骨瓣开颅术能达到下列目的 :( 1 )清除额颞顶硬膜外、硬膜下及脑内血肿 ;( 2 )清除额叶、颞前及眶内等挫裂伤区坏死脑组织 ;( 3)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12月治疗的7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27例,年龄21~42岁;平均(32.15±7.22)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给予改良大骨瓣减压术,n=37)和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n=38),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观察组治疗良好率为29.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植物生存、重中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GOS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GOS为(12.16±2.4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3±1.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6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有较好的治疗疗效,能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小骨窗开颅术与常规皮瓣开颅术治疗急性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52例急性外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分为小骨窗手术组(26例)和常规皮瓣开颅手术组(26例),进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常规皮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对比分析。结果小骨窗开颅组手术时间(73±7)min,较常规皮瓣开颅组(121±36)min显著缩短(P〈0.01);小骨窗开颅组术中出血量(192±42)ml,较常规皮瓣开颅组出血量(352±58)ml显著减少(P〈0.01);小骨窗开颅组术中输血量(76±46)ml,较常规皮瓣开颅组组术中出血量(210±66)ml显著减少(P〈0.01):小骨窗开颅组术后血肿残留量(9±2)ml,较常规皮瓣开颅组术后血肿残留量(5±2)ml明显多(P〈0.05):伤后6个月GOS评价预后,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清除术预后疗效与常规皮瓣开颅术无差异,但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显著减少,明显优于常规皮瓣开颅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外侧裂-岛叶入路和额中回皮质入路对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 hemorrhage, HBGH)患者的血肿清除效果。方法 选取2019-10至2022-01在北京昌平医院手术的108例HBGH患者,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为两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观察组采用额中回入路血肿清除术,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血肿清除率及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血肿清除率为91.63%±0.77%,高于对照组(82.82%±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GO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GH患者采用经额中回入路清除血肿,血肿清除率高,可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4.
吕波  韩轶鹏 《武警医学》2022,33(7):569-572
 目的 探讨小脑水平裂-小脑脑桥裂入路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8-03至2020-10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7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中岩静脉均存在阻挡,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小脑水平裂-小脑脑桥裂入路(脑裂组),一组常规小脑外侧入路(常规组),比较两组病例的岩静脉术中破裂或被切断的发生率及手术效果。结果 脑裂组无一例术中岩静脉破裂或被切断,常规组岩静脉破裂6例(16.7%),术中被切断6例(16.7%),脑裂组术中岩静脉破裂或被切断的发生率小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063,P=0.109);但脑裂组治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1,P=0.023)。随访6个月,脑裂组复发率小于常规组(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经小脑水平裂-小脑脑桥裂入路可以降低术中岩静脉破裂或被切断的风险,且治愈率及术后6个月复发率均优于常规入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大量出血的适宜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老年高血压脑大量出血患者112例,分为传统骨瓣开颅组和钻孔引流手术组,对两组患者术后7 d神志转清比率、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术后2周并发症(肺部感染)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术后3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及术后3个月MR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钻孔引流手术组和传统骨瓣开颅组7 d内意识恢复率分别为74.07%和43.10%,2周内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9.26%和25.86%,术后气管切开比率分别为3.70%和10.34%,钻孔引流手术组明显优于骨瓣开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0 dMRS评分(χ2=18.907,P=0.002)及出院后3个月随访MRS评分(χ2=12.642,P=0.027),钻孔引流手术组与骨瓣开颅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钻孔穿刺引流术是一种相对简单有效的方法,对脑组织的损伤较小,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患者意识恢复更快,有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是此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利多卡因对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镇痛作用。方法 选择80例择期面神经减压手术患者, 随机分成利多卡因组和对照组, 利多卡因组诱导前给予利多卡因1.5 mg/kg, 续以2 mg/(kg·h) 持续泵注, 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全身麻醉, 术毕给予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 观察术后2、4、6、12、24 h的VAS评分, 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各个时间点, 利多卡因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24 h内追加芬太尼的用量高于利多卡因组[(512±42.5) μg vs (446±30.6) μg , P<0.05]。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利多卡因组(P<0.05)。结论 静脉应用利多卡因能够协同芬太尼术后镇痛作用, 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左半结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肠减压后腹腔镜辅助Ⅰ期切除吻合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06至2021-11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收治的左半结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患者6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采用Ⅰ期切除吻合术治疗,研究组(33例)采用肠减压后腹腔镜辅助Ⅰ期切除吻合术治疗,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对比手术及术后效果相关指标,检测炎症因子指标,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84.85%)(P<0.05)。研究组患者的淋巴结清除数量(12.34±1.34)多于对照组(11.21±1.08),胃肠功能恢复时间[(3.40±0.66)d]、下床活动时间[(41.53±4.30)h]及住院时间[(18.31±3.69)d]均短于对照组[(5.49±0.95)d,(46.28±3.53)h,(26.60±3.13)d](P<0.05)。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较术前均明显降低,且术后1周研究组TNF-α[(19.18±1.90)pg/ml]、CRP[(30....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 (fast track surgery, FTS)护理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负性情绪及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05至 2018-03收治的72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外科护理,研究组给予FTS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3%与2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入院时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出院时观察组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前入睡困难人数及住院时间相比较,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TS护理应用于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不仅能够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可以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9.
郭晓莺  申国宏  赵滨 《武警医学》2019,30(10):885-889
 目的 探讨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对乳腺癌辅助化疗患者血清白介素(interleukin,IL-6)、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05至2018-06在医院诊治的中晚期乳腺癌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62例)与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治疗,两组都化疗观察4个周期,记录IL-6、IL-17、TNF-α及MIF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化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67.7%,高于对照组的33.3%(P<0.05)。两组化疗期间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脱发、血小板下降等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化疗后的血清IL-6、IL-17、TNF-α及MIF水平均低于化疗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化疗后的CD3+、CD4+水平高于化疗前(P<0.05),也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化疗前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至2019-02,研究组的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都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在乳腺癌辅助化疗患者中的应用能抑制血清IL-6、IL-17、TNF-α及MIF的表达,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化疗效果,且不会增加毒副反应的发生,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椎板-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峡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05至2021-05在武警特色医学中心骨科治疗的25例腰椎峡部不连患者,峡部不连均位于L5,均采用椎板-椎弓根螺钉固定+峡部植骨治疗.随访评估患者的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与术前进行比较.行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