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聚左旋丙交酯纳米纤维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 在体外,制备材料和提取干细胞后,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于聚左旋丙交酯纳米纤维材料上,通过CCK-8法观察材料上干细胞的增殖情况,在维甲酸的诱导分化后,通过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材料上干细胞的神经分化。在体内,制备成大鼠脊髓损伤的模型后,分别移植有干细胞黏附的聚左旋丙交酯纳米纤维膜(联合组)、聚左旋丙交酯纳米纤维膜(纤维膜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组),以及空白植入(空白对照组)。术后2、4、8周对大鼠进行BBB功能评分,观察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效果。结果 体外研究观察发现,在聚左旋丙交酯纳米纤维材料上的干细胞与普通培养皿中的相比,第1、4天未见明显差异,第7天材料上的干细胞增殖好于普通培养皿中的。在纤维材料上的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的诱导分化也好于普通培养皿中的。体内实验发现,术后4周,联合组、纤维膜组与干细胞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均优于空白对照组,术后8周,联合组优于纤维膜组及干细胞组,且均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 聚左旋丙交酯纳米纤维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成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成年雌性SD大鼠32只,2只用以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余大鼠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PBS缓冲液组及空白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传代培养后Hoechst33342标记,损伤1周后采取局部注射移植于大鼠脊髓损伤区,移植6周后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的存活与分化。移植后1~6周对各组动物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结果:细胞移植组BBB评分提高显著,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显示,移植细胞在体内大量存活,多数细胞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NSE、NF-200表达呈阳性,少数细胞GFAP表达呈阳性。结论:局部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转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并有助于大鼠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目前尚缺乏标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分离方法,实验通过全骨髓培养法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以寻找一种简便、实用的分离方法。方法取大鼠骨髓,全骨髓培养法结合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扩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及生物学特点,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细胞。用MTT法间接测定不同代数细胞活力。诱导分化,先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预诱导24h,然后加入丁羟基茴香醚诱导(BHA)和二甲基亚砜(DMSO)诱导。观察诱导过程中细胞的形态变化,并用免疫组化染色法鉴定细胞。结果全骨髓培养法成功分离培养BMSCs,免疫荧光染色示CD90、CD71、CD106表达阳性,CD45阴性。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示2、4、6代细胞于酶标仪490nm波长处吸光度值均高于第8、10代细胞。细胞经诱导后,细胞呈神经样细胞形态,并且神经元特异性表面标志β微管蛋白(β-Ⅲ-Tubulin)、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阳性。结论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可获得较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在适宜的诱导分化条件下可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使用共培养系统将骨髓间充质于细胞分化为有分泌功能的颌下腺腺泡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分离成年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体外培养、纯化和鉴定,同时分离新生SD大鼠的颌下腺细胞于体外培养、纯化和鉴定,取颌下腺腺泡细胞第二代和间充质干细胞第一代置于共培养系统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使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表达淀粉酶抗体.结果 纯化后的颌下腺腺泡细胞呈铺路石样形态,原代至第5代培养基及细胞内均可检测到淀粉酶表达;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梭形,呈束状、漩涡状排列,可成功诱导成脂肪细胞,油红-O染色显示含有脂滴;共培养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淀粉酶抗体,约30%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共培养1周后转化为腺泡细胞,约50%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共培养2周后转化为腺泡细胞.结论 成功构建大鼠颌下腺腺泡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并证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转化为腺泡细胞的能力,因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有望应用于涎腺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神经干细胞移植促进大鼠损伤脊髓的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建立神经千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经BrdU标记后植入大鼠纽约大学(NYL)脊髓损伤模型,通过BBB运动功能评分法:评价人鼠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免疫组化鉴定,光学显做镜观察移植神经干细胞的存活、迂移及损伤部位脊髓的修复情况,探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损伤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纽约大学脊髓重物坠落仪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脊髓损伤后7d,在损伤中心周围移植BMSCs( BMSCs组)或注射PBS( PBS组).采用BBB评分评价大鼠脊髓功能.测定脊髓空洞体积,透射电镜观察脊髓损伤中心轴突的数量.采用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大鼠的BMSCs示踪移植细胞,观察BMSCs移植后在脊髓中的存活及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情况.采用脊髓埋管模型,研究BMSCs移植对损伤脊髓轴突再生的影响.结果 BMSCs组BBB评分显著高于PBS组,而其脊髓空洞体积明显小于PBS组.电镜下可见,在脊髓损伤中心BMSCs组的轴突数量明显多于PBS组.细胞移植后4周,在脊髓损伤中心周围可见大量BMSCs - GFP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脊髓移植的BMSCs并不表达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表面标志性蛋白.脊髓埋管实验发现,在种有BMSCs的导管内可见有NF阳性的神经纤维的长入,而未种有BMSCs组的导管内未见神经纤维的生长.结论 脊髓损伤后进行BMSCs移植可促进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其机制与BMSCs移植促进神经元轴突再生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及高压氧对其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全骨髓细胞贴壁培养法提取绿色荧光蛋白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培养,取P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神经节苷脂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诱导液进行成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并在培养及诱导时进行高压氧干预,1次/d,为高压氧干预组(高压氧组).采用免疫荧光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表达,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未进行高压氧干预的为对照组.结果 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多次换液后可纯化细胞.高压氧组间充质干细胞对数生长期提前,进入平台期后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高压氧干预后细胞于24 h内出现轴突、树突,48 h后2组对比,高压氧组80%以上细胞出现突起,且细胞突起较长、较粗.对照组突起的细胞比例不足80%,细胞分散,突起短,未连成网状.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全骨髓贴壁培养法操作简单,细胞繁殖能力强,经高压氧干预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加快.在细胞诱导时联合高压氧干预,细胞分化数量多,突起长.提示高压氧能促进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8.
肿瘤微环境中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关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肿瘤微环境中是否获得肿瘤细胞的相关生物学特性而导致恶性转化。方法通过6孔板结合Transwell小室建立间充质干细胞和大鼠C6胶质瘤细胞的共培养体系,以共培养组为实验组,另设单独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对照组。于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后两组细胞的形态学改变;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细胞周期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荧光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mdm2、p53mRNA水平及共培养后两组细胞中p53突变蛋白和mdm2癌蛋白的表达。结果共培养后实验组细胞表现为胶质瘤细胞样形态。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共培养7d后,对照组G1期细胞占90.48%±6.62%,实验组占82.22%±2.7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期细胞占4.66%±4.16%,实验组占7.35%±1.93%,两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量PCR及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实验组p53mRNA水平明显降低,为对照组的0.24倍(P<0.05);部分实验组细胞(24.8%)中表达突变型p53蛋白,而对照组无突变p53蛋白表达(P<0.05)。实验组mdm2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建立喉返神经损伤(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injury)动物模型,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喉返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SD大鼠分成两组,每组20只。对全部大鼠手术复制喉返神经损伤动物模型。一组大鼠骨髓,培养、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自体进行干细胞移植为实验组。另一组为生理盐水注射对照组。建立模型3 d后,将BMSC诱导后的类神经细胞0.2 ml注射移植至大鼠左侧喉返神经损伤处,于移植后7、14、21、28、60 d,观察喉返神经电生理指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喉返神经损伤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失神经和神经再生现象。移植14 d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喉返神经电生理检测的潜伏期和波幅平均值分别为(1.78±0.41)ms与(2.36±0.16)ms(t=5.72、P<0.01)和(0.69±0.09)mV与(0.46±0.07)mV(t=8.1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 d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喉返神经电生理检测的潜伏期和波幅分别为(0.93±0.03)ms与(1.16±0.18)ms(t=5.50,P<0.01)和(1.33±0.18)mV与(1.04±0.20)mV(t=4.6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喉返神经损伤有促修复作用,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真皮多能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真皮多能干细胞(d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32只SD大鼠在L4水平制成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真皮多能干细胞移植组(A组)及损伤对照组(B组),每组10只大鼠。伤后1w,移植组于伤处移植大鼠真皮多能干细胞(dMSCs),而对照组仅注射等量PBS。分别于移植后1d、1w、8w、12w对两组大鼠进行动物行为学(BBB)评分和脊髓诱发电位(SEP和MEP)检测,并于移植后12w进行损伤脊髓的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测。结果:BBB评分4w以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EP和MEP潜伏期和波幅值在8、12w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12w,移植组损伤脊髓结构的修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能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和神经形态,dMSC对脊髓损伤大鼠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tow stromal cells,BMSCs)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10只同种异体SD大鼠的BMSCs进行体外分离、培养、扩增、纯化后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deoxyuridine,BrdU)进行标记;重物打击致瘫痪造模法制成完全性截瘫的同种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制模后7 d完全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22只,作为BMSCs移植组,经鼠尾静脉注射2×106/ml的BMSCs细胞悬液1 ml;B组22只,作为对照组,注射1 ml培养液;C组22只,作为空白手术对照组.注射后2,3,6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MSCs在损伤段脊髓的存活、分布、分化并计数,观察损伤段脊髓内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神经丝蛋白200(neurofilament 200,NF200)和巢蛋白的表达,注射后1,2,3,4,5,6周Basso-Beattie-Bresnaban(BBB)评分评估各组后肢运动功能.结果 移植后2,3,6周BrdU阳性的BMSCs主要分布于损伤段及邻近节段脊髓内.计数发现,移植后2周BrdU阳性的BMSCs约占移植细胞数的4.9%,3周占4.4%,6周占2.9%;移植后2周,BMSCs形态大多变为圆形或椭圆形,部分阳性标记的细胞长出神经元样突起,约12.6%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r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AFP),约5.4%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ronal nuclear antigen,NeuN);移植后2,3,6周,A组GAP-43、NF200、巢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B、C组(P<0.05);移植后3周开始,A组的BBB评分在各观察时相点明显高于B、C组(P<0.05).结论 通过静脉注射的BMSCs能向脊髓损伤灶内迁徙、存活,表现出对损伤灶的趋化性,并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上调GAP-43、NF200和巢蛋白的表达,改善神经功能,可用于脊髓损伤的细胞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36只(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3组,各12只,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后不予以特殊处理(不处理组);在建立脊髓损伤模型术后30min予以腹腔注射EPO治疗(EPO组);在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立即予以10μL Ngb修饰的BMSCs悬液局部注射,造模术后30min予以腹腔注射EPO(BMSCs悬液局部注射组)。统计分析造模后3、7d的脊髓损伤行为学评分、脊髓组织细胞凋亡率以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白介素(IL)-6、脊髓组织丙二醛(MDA)水平。结果BMSCs悬液局部注射组造模后3、7d的脊髓损伤行为学评分(BBB)[(5.33±0.77)分、(6.72±0.81)分]显著高于EPO组与不处理组[(5.18±0.80)分、(5.87±0.82)分和(4.09±0.77)分、(5.47±0.89)分,P<0.05],EPO组造模后7d的BBB评分显著高于不处理组(P<0.05)。BMSCs悬液局部注射组造模后3、7d的脊髓组织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高于EPO组与不处理组(P<0.05),造模后7d EPO组与不处理组对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EPO组与BMSCs悬液局部注射组造模后3、7d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脊髓组织丙二醛(MDA)水平均显著低于不处理组(P<0.05),BMSCs悬液局部注射组造模后7d的MD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EPO组(P<0.05)。结论Ngb修饰的BMSCs在EPO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中的应用能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与脂质过氧化,抑制细胞凋亡,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OPCs)移植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轴突髓鞘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Allen法制作大鼠T10脊髓损伤模型,亚急性期OPCs移植治疗.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髓鞘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研究OPCs移植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轴突髓鞘化的影响.结果 移植术后8周时大鼠损伤脊髓内检测到移植细胞分布,HE染色显示OPCs移植组大鼠脊髓组织结构较对照组改善,勒克司坚牢蓝(LFB)髓鞘染色表明OPCs移植组大鼠脊髓内髓鞘含量(7 802.42±1 085.58)明显高于对照组(5 055.98±916.74)(P<0.01),OPCs移植组大鼠脊髓组织内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水平(8 544.44±812.78)较对照组(5 243.83±808.27)显著增高(P<0.01),透射电镜示OPCs移植组大鼠脊髓组织髓鞘化超微结构改善也较对照组明显.结论 OPCs移植治疗有助于改善大鼠脊髓损伤轴突髓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生物合成的游离NgR对新生大鼠原代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方法 以ViraPowerTM慢病毒将NgR(310)ecto基因转染人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收集培养上清获得游离NgR.分离新生大鼠DRG神经元并分为两组,对照组直接将神经元种植到经含中枢神经系统(CNS)髓鞘蛋白包被的培养皿中培养;实验组先将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加入含CNS髓鞘蛋白的培养皿中,孵育4 h后再植入DRG神经元.两组细胞均在培养24 h后固定,进行βⅢ-tubul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观察神经元及其突起生长情况.结果 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转染后48 h间接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可见胞浆内荧光表达.种植24 h后对照组DRG细胞很少有突起长出;而实验组DRG细胞中60%的神经元长出突起,且突起较长.结论 游离NgR能够竞争性结合脊髓损伤后局部分泌的轴突生长抑制因子,从而保护生理性NgR,可能是促轴突再生和脊髓功能恢复的一种新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联合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胸段慢性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选择接受自体骨髓干细胞联合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的胸段慢性脊髓损伤患者27例,每位患者均接受4次干细胞悬液注射治疗,每周1次。收集患者治疗前(基线)及治疗后6周、6个月时的最低正常功能平面,ASIA残损分级,ASIA运动感觉评分,ASIA模拟视觉评分,Ashworth评分等资料并进行比较,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6个月,6例患者左、右侧感觉最低正常功能平面出现下降(1或2个平面),5例患者两侧运动最低正常功能平面出现下降(下降1个平面2例,2个平面1例,10个平面1例,11个平面1例)。治疗后6周,ASIA残损分级由A级变为B级4例,由A级变为C级1例,由B级变为C级1例,ASIA残损分级变化率为22.2%(6/27);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ASIA残损分级由A级变为B级1例,ASIA分级总的变化率为25.9%(7/27)。治疗后6周、6个月时ASIA下肢运动评分分别为1.7±2.9、3.1±3.6,明显高于治疗前(0.5±1.5,P<0.05)。治疗后6周、6个月时ASIA感觉(轻触)评分分别为68.8±14.4、70.5±14.4,ASIA感觉(针刺)评分分别为68.4±14.7、70.2±14.4,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分别为66.6±13.7、67.0±13.6,P<0.05)。治疗前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为1.8±1.5,与治疗后6周(1.6±1.2)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明显高于治疗后6个月(1.1±0.8,P<0.05)。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联合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善胸段慢性脊髓损伤患者ASIA残损分级和运动感觉功能,并可部分促进慢性脊髓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Bcl-xL基因转染对脊髓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脂质体介导的Bcl—xL基因体内转染对大鼠脊髓损伤后伤区脊髓细胞凋亡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胸段脊髓T8.9压迫损伤模型。38只大鼠分成三组:(1)损伤 pSFFV.Bcl—xL转染组(实验组,15只);(2)损伤 pSFFV.GFP转染组(对照组,15只);(3)假损伤组(8只)。将阳离子脂质体质粒混合后直接注入大鼠损伤脊髓,伤后3d和7d利用半定量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Bcl—xL基因体内表达;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采用开放场地试验BBB评分和斜板试验,评价神经功能。结果脊髓损伤后3d和7d损伤局部Bcl—xL mRNA和蛋白较对照组和假损伤组表达明显增多;TUNEL结果显示,实验组损伤节段细胞凋亡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神经功能改善。结论脂质体介导Bcl—xL体内转基因治疗可有效转染脊髓的神经细胞;外源性Bcl—xL在损伤脊髓的过度表达可减少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后凋亡引起的神经元死亡和增强神经细胞成活,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monosialotetrahexosyl ganglioside,GM1)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作用。 方法 采用成年SD大鼠,制作T8节段脊髓压迫损伤模型。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组、NSCs组、NSCs+GM1组。连续观察1,2,4,8周,应用运动功能评分、病理组织学、透射电镜、体感诱发电位(SEP)等检查,比较大鼠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 结果 伤后动物后肢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4,8周时NSCs+ GM1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染色阳性细胞较其他各组增多。与对照组和NSCs组比较,8周时NSCs+ GM1组只在损伤中心处出现灶性坏死,小血管增生明显。电镜扫描结果显示,8周时对照组仍可见大的神经髓鞘轴膜下水肿,而NSCs+ GM1组可见大量完整的神经髓鞘和分化正常的神经细胞,轴突末端还可见多种突触小泡。SEP结果显示,移植后2周NSCs+ GM1组SEP的潜伏期即明显缩短(P<0.05),4,8周SEP缩短以NSCs组为显著,但仍高于实验正常鼠潜伏期。 结论 脊髓损伤大鼠移植NSCs联合应用GM1能够保护受伤的神经组织。GM1可促进植入的NSCs分化,并与宿主形成突触连接,重建脊髓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活化小胶质细胞移植后脊髓组织内TGF-β1mRNA和蛋白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改良Allen法制造Wistar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将活化小胶质细胞移植到脊髓损伤模型,测定脊髓组织内TGF-β1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各时相点对照组TGF-β1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移植组(P<0.01).结论 活化小胶质细胞移植后,可以上调损伤脊髓表达TGF-β1;脊髓内TGF-β1蛋白的高表达可能对脊髓损伤修复起促进作用;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可能是TGF-β1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