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28例右心瓣膜替换术,其中三尖瓣替换(TVR)24例,肺动脉瓣替换(PVR)4例。手术死亡6例,均为TVR病例,死亡率21.4%,死亡与术前心功能差有关。远期随诊2~72个月,除了TVR用机械瓣的患者2例中1例瓣失灵再次手术,1例抗凝过量出血外,余无并发症发生。作者认为,右心瓣膜若需手术,则尽量施行成形术;如病变严重必须换瓣,则首选包括同种瓣在内的生物瓣。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分析60~70岁患者行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与生物瓣置换术后生存率、术后瓣膜并发症情况及再次手术率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外科行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的64例60~70岁患者与同年龄段的147例行主动脉瓣生物瓣置换的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术前基线资料,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对患者分组。分组后比较两组患者瓣膜置换术后的生存率、瓣膜相关病死率、瓣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次手术率的差异。 结果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机械瓣组与生物瓣组术后6年,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及瓣膜相关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0.160,P=1.000)。机械瓣组术后并发症包括机械瓣非结构性功能异常1例(2.1%),栓塞1例(2.1%)、出血1例(2.1%),生物瓣组术后并发症包括瓣膜血栓1例(2.1%)、栓塞4例(8.2%)。总体的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321)。生物瓣组6年内再次手术1例(2.1%),机械瓣组未发生再次手术,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1.000)。 结论 我中心60至70岁年龄段患者行主动脉瓣机械瓣或生物瓣置换术后6年的生存率、瓣膜相关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次手术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再次换瓣的效果。方法本组59例患者,其中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术后58例,扩张性心肌病左室减容术同时行二、三尖瓣替换术后1例。因机械瓣膜急性功能障碍、人工瓣膜心内膜炎、人工瓣膜瓣周漏及生物瓣衰败出现瓣膜功能缺失者急症行再次换瓣手术,其中5例急症手术时行股动脉插管灌注。换瓣术后瓣周漏6例,4例行再次瓣膜置换术,2例限期直接采用带垫片褥式缝合修补术。生物瓣衰败43例中,23枚猪瓣及25枚牛心包瓣多为不同程度的瓣叶增厚、钙化,同时合并不同程度瓣叶撕裂、穿孔,择期行再次瓣膜替换术及附加手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出现并发症4例,晚期死亡2例,失访5例。50例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出现严重瓣膜功能缺失者行再次换瓣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再次手术治疗(附5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手术后机械瓣膜急性功能障碍、人工瓣膜心内膜炎、人工瓣膜瓣周漏及生物瓣衰败再次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及手术治疗要点。方法选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术后49例,扩张性心肌病左室减容术同时行二、三尖瓣替换术后1例。人工瓣膜急性失功9例中,术后菌落样赘生物和心内膜炎2例,左室腔内残留腱索卡住碟片2例,破裂的左心室后壁卡住后瓣叶1例,碟片边缘缺损1例,碟瓣瓣钩断裂1例,陈旧及机化血栓形成2例,均急症行再次换瓣手术,其中4例急症手术行股动脉插管灌注。术后瓣周漏2例,限期手术,采用带垫片直接褥式缝合修补。生物瓣衰败39例中,二尖瓣位19只猪瓣及18只牛心包瓣多为不同程度的瓣叶增厚、钙化,同时合并不同程度瓣叶撕裂、穿孔,择期行再次瓣膜替换术及附加手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出现并发症4例,晚期死亡1例。47例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结论换瓣术后病人多是处于心功能已损害至严重程度或急症时期,手术死亡率高,掌握好再次换瓣手术指征、时机及方法,可大大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生物瓣毁损患者行介入二尖瓣瓣中瓣手术的经验和早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介入瓣中瓣手术治疗二尖瓣生物瓣毁损的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9例患者中,既往置换Medtronic HancockⅡ瓣膜5例,Edwards Perimount瓣膜1例,佰仁思生物瓣膜1例,St Jude Medical Epic瓣膜12例。瓣膜型号25号10例,27号7例,29号2例。手术于杂交手术室完成,在X线透视及TEE检测下经心尖途径或经股静脉-房间隔途径,将压缩的介入瓣膜在导丝引导下植入二尖瓣生物瓣内。19例患者均成功经心尖入路或经房间隔入路完成介入二尖瓣瓣中瓣植入术。1例术后8 h内发生活动性出血,1例术后随访2年后死亡,其余17例患者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完成全部随访,NYHA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二尖瓣均无反流,峰值流速[(1.81±0.36) m/s vs (2.61±0.49) m/s,P<0.05]及平均跨瓣压差[(6.1±2.3) mmHg vs(12.5±5...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工瓣膜的改进及术后随访的加强,心脏瓣膜换置术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术后并发感染、血栓栓塞及瓣膜故障等仍有发生,以至需要再次换瓣.本文对再次瓣膜换置手术的死亡率及病残率进行分析及讨论.方法:在Peter Bent Brigham医院1972至1981年所作的1,282例瓣膜换置术中,58例(4.5%)为再次换瓣术,其中31例为二尖瓣,27例为主动脉瓣;14例是由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29例为原发于瓣膜失效,15例由于瓣周渗漏.心功能Ⅲ级  相似文献   

7.
风湿性心脏瓣膜替换术后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我院1980年-2004年施行心脏瓣膜替换613例,早期死亡30例。术后获访495例,获访时间为2700病人年, 平均5.45病人年。结果:晚期死亡37例。晚期死亡率1.61%病人年。机械瓣和生物瓣晚期死亡率分别为1.10%和6.10%病人年,15 年生存率分别为89.3%和43.1%。结论:影响心脏瓣膜替换晚期疗效主要因素为抗凝不当、术前心功能、年龄和心房颤动。机械瓣替换术晚期死亡原因主要为抗凝有关并发症、心室颤动、细菌性心内膜炎和心力衰竭,而生物瓣膜替换术晚期死亡原因则为生物瓣衰败。  相似文献   

8.
心脏手术后死亡病例4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 2 0 0 3年心脏术后死亡病例病因及相关影响因素 ,探讨提高重症心脏术后患者生存率的防治措施。方法 收集 2 0 0 3年 1~ 12月心脏手术后死亡病例 4 3例 ,对其术前、术中、术后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2 0 0 3年总死亡率 2 2 %。重度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为死亡主要原因。结论 急诊手术、再次心脏手术、新生儿复杂心内畸形矫治术、术前心功能Ⅳ级、联合心脏病变分别为死亡病例特点。提高急诊、重症心脏手术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的措施 :术前评估全身脏器功能能否耐受手术 ,把握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时机 ;术中操作细致、准确 ,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严密监测 ,充分预测术后并发症 ,预防为主 ,及时、准确治疗为辅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心脏瓣膜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23例患者同时行瓣膜手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平均年龄63.3(41~81)岁。瓣膜病变8例为风湿性,10例为瓣膜退行性病变,5例为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6例、Ⅲ级13例、Ⅳ级4例。手术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停跳后,先做静脉桥的远端吻合,然后置换瓣膜。静脉桥与升主动脉的近端吻合在升主动脉一次阻断下或心脏复苏后完成。乳内动脉的吻合在换瓣后心脏复苏前完成。5例行二尖瓣成形,18例行瓣膜置换(使用生物瓣与机械瓣者分别为7例及11例,其中主动脉瓣置换12例、二尖瓣置换4例、双瓣置换2例)。结果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平均28.2(11 ̄247)h,平均ICU停留3.1(1 ̄34)d。4例患者因发生低心排综合征而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其中死亡1例。1例发生脑梗塞,1例置入永久起搏器。术后心功能Ⅰ级15例、Ⅱ级7例,均较术前明显改善。随访3 ̄55个月,术后均无心绞痛发作,未发生与抗凝相关的出血或血栓、栓塞事件。1例术后第4年死于恶性肿瘤。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时行瓣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彻底纠治瓣膜病变、充分心肌再血管化和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王宏涛  杨书强  张华 《山东医药》2008,48(47):66-67
回顾性分析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术的467例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有449例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术后早期死亡18例(3.85%),死亡原因主要为严重低心排量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左心室后壁破裂、人工瓣心内膜炎、脑部并发症、呼吸功能或肾功能严重损害、凝血机制紊乱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认为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及主要并发症的发生与术前心功能、术中心肌保护和手术方法的选择及并发症的治疗情况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单中心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的临床效果,总结相关经验,以提高心脏瓣膜介入手术治疗的信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4月在本中心行TAVR治疗的61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valve stenosis,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术中并发症情况、术后超声心动图、手术成功率、死亡率等,并观察随访期间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等不良事件发生。结果 全组患者均使用自膨胀式瓣膜,均经股动脉途径。患者平均年龄(76.1±2.7)岁,其中男性38例,胸外科协会(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STS)平均分数(9.7±5.6)。60例患者应用一个瓣膜,1例患者采用“瓣中瓣”技术应用第2个瓣膜。术中无患者死亡,无中转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urgery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SAVR),术中预扩张球囊平均大小(19.5±2.2) mm,瓣膜植入平均深度为瓣环下(4.2±3.1)mm;术后轻中度瓣周漏2例,中度瓣膜返流1例,脑卒中发生1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2例,术后早期因脑卒中死亡1例;超声心动图显示术前、术后平均跨主动脉瓣压(mean pressure gradient,MPG)分别为(68.7±20.3)mmHg和(8.1±3.6)mmHg(P<0.05),术前、术后瓣口流速分别为(4.8±0.4)m/s和(1.2±0.3)m/s (P<0.05)。随访3个月内,左心室射血分数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无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TAVR对我国重度AS患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随着手术技术的改进,操作流程的优化,对危险因素的干预,TAVR将会是中高风险AS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再次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方法:总结2006年5月~2014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住院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患者69例。置换二尖瓣瓣膜31个,修复17个;置换主动脉瓣15个,修复10个;三尖瓣置换3个。术前心功能分级( NYHA)II级22例,III级31例,IV级16例。结果:住院期间死亡5例,死亡率:7.24%(5/69)。术后随访49例(随访率:76.56%),随访时间7个月-8年;随访中再手术6例,死亡7例;存活患者42例,心功能:III级1例,II级12例,余心功能正常。结论:对瓣膜置换术后任何原因导致的重度瓣膜功能障碍,早期诊断、及时采取正确的手术方法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外科手术联合药物治疗是提高术后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所共施行心脏瓣膜替换术205例,替换瓣膜234个,其中北京阜外医院制BN牛心包瓣177个,国产机械瓣55个,进口机械瓣2个。术后患者均服用进口华法林,除25例其它并发症早期死亡外,共观察住院期间抗凝治疗者180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及结果180例患者中男79例,女101例;年龄14~54岁;术前心功能(NYHA):Ⅲ~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瓣膜再次置换的原因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5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再次接受瓣膜置换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初次换瓣到再次换瓣时间为0.5~15(10.5±1.5)年;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其中心脏停跳10例,心脏不停跳15例;置换的瓣膜有二尖瓣13例,主动脉瓣10例,三尖瓣2例。结果主动脉阻断时间为55~158(89±34)min;体外循环时间为80~204(112±32)min;无一例住院死亡,住院天数15~30(20.5±2.5)d;出院时心功能改善至Ⅰ级16例,Ⅱ级9例。结论再次换瓣手术应恰当掌握手术时机,可应用传统的心脏停跳法及不停跳法,手术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 34例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人 (L VEDD>70 mm,L VESD>5 0 m m,EF<0 .5 ,FS<0 .2 5 )施行心脏瓣膜替换术。心肌保护方法分别采用冷晶体停搏液灌注 ;温氧合血持续灌注和心脏不停搏心内直视手术。瓣膜缝合采用连续缝合。结果 本组治愈 32例 ,早期死亡 2例 ,术后C/ T、L VEDD较术前明显改善 (P<0 .0 1) ;L VESD、L VESVI也较术前改善 (P<0 .0 5 )。 L VEF、L VFS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 (P>0 .0 5 )。随访 6个月~ 7年 ,晚期死亡 2例。心功能恢复 级者 2 1例 , 级者 8例 , 级者 1例。结论 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人经充分的术前准备后仍应考虑手术治疗 ,选择良好的手术时机对手术的成败具有重要意义 ;温氧合血持续灌注和心脏不停搏技术的应用及保留二尖瓣瓣叶及瓣下结构对提高手术成功率有一定帮助 ;合理的围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病因及诊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自2007年3月至2013年10月,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施行心脏瓣膜再次手术的2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2例(32.3%),女性193例(67.7%),年龄2~72岁,收集患者术前合并症,术前心功能状态,初次手术方式,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手术方式,围手术期死亡情况等相关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次心脏瓣膜病围手术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再次手术的原因为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生物瓣毁损、机械瓣功能障碍或其他病因;全组围手术期死亡18例,病死率6.31%,主要原因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恶性心律失常,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多器官衰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合并其他系统疾病(OR=3.530,P=0.049),术前心功能IV级(OR=4.025,P=0.025),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120min(OR=5.748,P=0.004),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24h(OR=4.770,P=0.025),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再次心脏瓣膜手术难度大,手术风险较高,准确的把握手术时机,术中注意心肌的保护,术后加强心肺肾等重要器官的监护和处理,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术前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术前心功能IV级,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是再次心脏瓣膜手术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瓣膜病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行瓣膜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80例老年心脏瓣膜病合并PH行瓣膜手术患者,行手术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肺动脉收缩(PASP)及术后相关并发症、死亡率对比,探讨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术前PASP分级对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经瓣膜手术后,患者PASP与LVEF水平较术前明显好转(P0.05);年龄≥70岁组患者手术前后PASP变化值及LVEF变化值均小于70岁组,而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70岁组(P0.05)。性别在所有患者统计指标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ASP值与心功能等级呈正比,手术前后PASP差值越小,LVEF值越低,手术前后LVEF差值越大,并发症及死亡率也越大(P0.05)。术前术后PASP值变化越大,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老年心脏瓣膜病合并PH患者行瓣膜手术的治疗疗效与年龄有关,与性别无关;术前心功能越差,手术疗效越差;术前PASP值越高,手术疗效亦越差,因此,术前因注意和控制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心肺运动试验评价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术在无症状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住院行TAVR手术并完成3个月随访的无症状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28例。所有患者均完善术前检查,观察手术的安全性指标:瓣膜置入即刻成功率、瓣膜移位、死亡、心脏传导阻滞、瓣周漏、冠状动脉阻塞、脑卒中、入径血管破裂、心脏压塞、主动脉夹层、大出血;有效性指标:术前及术后1 d、7 d、3个月的脑钠肽(BNP)、心脏彩超情况;运动耐量指标: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心肺运动试验情况。通过上述指标评价TAVR疗效。结果:(1)TAVR手术安全性指标:瓣膜植入即刻成功率100%,发生瓣膜移位0例;新发束支阻滞1例(3.5%),无症状;瓣周漏1例(3.5%),且<2 mm。无脑卒中、入径血管破裂、大出血、死亡、冠状动脉阻塞、心脏压塞、主动脉夹层病例。(2)TAVR手术有效性指标:BNP、主动脉瓣最大跨瓣流速、主动脉瓣收缩期跨瓣压差、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均较术前明显好转。(3)TAVR手术运动耐量指标:Weber心功能、峰值摄氧量、无氧阈、二氧化碳当量斜率、收缩压下...  相似文献   

19.
心瓣膜替换术后人工瓣故障或衰竭是心外科严重的早期或晚期并发症,死亡率很高。再换瓣是唯一的治疗方法。本文报告再换瓣5例的初步经验。临床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21~49(平均35.6)岁。手术均为风湿心瓣膜替换术后第二次换瓣。其中二尖瓣替换术(MVR)术后生物瓣损毁2例;术  相似文献   

20.
高危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重症、高危心脏瓣膜疾病的特点及提高瓣膜置换手术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43例高危瓣膜病患者施行了瓣膜置换手术及相关的辅助手术,对体外循环心肌保护、手术方法的选择、围手术期处理要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全组围术期死亡2例,术后重要并发症发生率25.6%(11/43),41例康复出院,出院时心功能Ⅰ级者15例,Ⅱ级者23例,Ⅲ级者3例,出院后一个月复诊心功能进步至Ⅰ级者31例,Ⅱ级者10例。结论高危患者只要选择好手术时机,尽可能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重视术后潜在的危险并发症等,可有效的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