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眶上缘骨折的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7~2014年在我科治疗的7例眶上缘骨折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手术治疗结果.结果 7例患者中主诉视物不适4例,其中3例行黑斯屏检查提示存在眼肌功能轻度障碍.明显复视3例.CT扫描显示粉碎骨折4例,非粉碎骨折3例,均显示骨折片压迫上直肌.7例患者行手术治疗,经原伤口入路行碎骨片清除术和/或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所有患者术后症状缓解.结论 骨折片压迫上直肌造成眼球运动障碍是眶上缘骨折的主要临床表现,解除上直肌受压和恢复眶上缘结构是其手术要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眼眶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分析了114例眼眶骨折的患者,分类统计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结果:眼球运动障碍、复视和眼球内陷发生率分别为63.2%、62.3%和59.6%;视神经损伤、泪道损伤和眼球破裂的发生率分别为15.8%、15.8%和12.3%。95.6%的患者接受了眶壁整复和人造骨植入术;72.8%的患者进行了骨折复位内固定术;部分患者进行了视神经减压术、眼球修补术和泪道手术。结论:眼球运动障碍、复视和眼球内陷是眼眶骨折的主要临床表现,视神经损伤、眼球破裂和泪道损伤亦不能忽视;眶壁整复和人造骨植入术是眼眶骨折治疗的主要术式,非单纯性眼眶骨折还需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3.
作者报告了7例眼眶上缘、眶上壁部骨折,对其发病率、合并损伤、特别眼球运动障碍及治疗进行了讨论。 7例中,男6例、女1例。受伤原因为交通事故和工伤。5例眼眶上缘骨折,2例眼眶上壁骨折。陈旧性外伤5例,受伤后10日内就诊的2例。5例合并脑和其他部位损伤。作者报告的7个病例占收治的152例颜面骨折的4.5%,由于该部位从解剖结构上看有很强的抵抗外力作用,因而发病率较低,且多伴有严重的其他合并伤。 7例中,除2例眼球破裂外,有5例眼球运动障碍,主要是向上和向下运动受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下睑结膜入路手术治疗陈旧性眶底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陈旧性眶底骨折经结膜切口入路,用网状眶底接骨钛板眶底重建。结果:8位患者的眼球内陷和眼球运动障碍都得到纠正,除2例术后早期有结膜水肿,经治疗后消退外,8例术后切口均恢复良好,没有瘢痕遗留,疗效满意。结论:睑结膜入路提供了足够的手术视野,术后不留瘢痕,美观效果好,并发症较少,特别是对美观要求较高的患者,是处理陈旧性眶底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经眶周小切口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介绍经眶周小切口复位同定颧骨复合体骨折(ZMC)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共治疗93例ZMC骨折,其中单纯经眶周(眉弓外侧和下睑缘下)小切口复位58例(62%),眶周小切口+上颌前庭沟切口复位35例(38%)。术后行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观察,随访半年。结果:84例(90%)痊愈,面部畸形与眼球功能障碍完全恢复,眶周无明显瘢痕;9例(10%)明显改善。结论:ZMC骨折经眶周小切口入路治疗创伤小,疗效好,可同期进行眶底探查与眶底骨缺损重建,对复杂性骨折还需联合口内切口复位固定。  相似文献   

6.
鼻骨-眶-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鼻骨-眶-筛骨(NOE)骨折的临床特点、治疗原则及手术方法。方法2000至2003年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创伤中心收治29例NOE骨折(单纯NOE骨折2例、合并颅面其他骨折27例),临床典型表现为内眦间距增宽、鼻畸形、眼球内陷或下陷伴复视。手术治疗包括骨折复位、眶壁缺损重建、内眦韧带悬吊和鼻成形。术后对眼球内(下)陷和复视的改善情况和NOE区形态指数进行评价。结果术后3-6个月复查率48.27%。术后感染率10.35%。14例眶壁修复术后,9例眼球内(下)陷得到矫正,5例显著改善;13例内眦韧带悬吊术后,内眦畸形明显改善;4例术后出现慢性泪囊炎,摘除泪囊或行内镜鼻腔泪囊吻合术。22例手术前后形态测量值及相关指数比较:术后内眦间距变小、内眦处鼻梁矢状高度增大,鼻根指数接近正常值、睑裂对称指数97.5%、内眦处鼻梁矢状高度对称指数89.7%。结论根据畸形特征采用多种术式组合治疗NOE骨折,多数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但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对眼球内陷和内眦畸形的手术矫治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导航系统在单侧眼眶骨折眶壁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导航指导下完成眶壁重建的15例单侧眼眶骨折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4.3±9.5)岁.术前CT扫描、数据导入BrainLab导航系统工作站、以健侧眼眶CT数据的镜像作为参考,完成术前设计.对粉碎性严重眶壁骨折则以镜像数据为基础,制作模板并在模板上完成钛网预成形;如眶壁骨折较局限,则采用羟基磷灰石补片在术中直接完成眶壁缺损修复.在导航系统的指导下分别以钛网(10例)、羟基磷灰石补片(5例)完成眶壁重建.术后再次CT扫描,评价导航系统应用效果4个变量:①整体眶腔容积差;②眶壁疝出组织体积;③眼球内陷程度;④重建误差.由于羟基磷灰石在CT中显像效果差,因此,只测量钛网移植病例的重建误差.结果 所有病例均未出现视神经损伤、感染或植入体排斥等并发症.经测量术前平均眼球内陷(3.5±1.6) mm、整体眼眶容积差(4.5±1.8) ml、疝出组织体积(2.1±0.7)ml;术后以上3项指标分别降低到(1.3 ±0.6) mm、(1.8±0.9) ml和(0.7 ±0.3)ml.统计学测量显示,眶内壁和下壁的重建误差分别为(2.5±0.6) mm和(2.1 ±0.4)mm.结论 单侧眼眶骨折治疗应用导航系统可以得到精确的眶壁重建和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伴发眼球破裂的眼眶骨折的损伤特点,初步评价预成钛网在其眶壁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4-09~2008-05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创伤中心接受治疗的罹患合并眼球破裂眼眶骨折病例共8例。术前借助计算机软件,基于CT数据,通过镜像的方法制作预成钛网,行眶壁重建术,术后再次CT分析,评价眶壁重建的精确性和眼球突度恢复情况。结果:8例患者7例在眶壁重建前由眼科完成眼球摘除,1例与眶壁重建同期完成。所有病例均成功的实施了眶壁重建,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CT分析显示,该组病例在眼球内陷、眶壁缺损、骨性眶腔扩大和眶内软组织疝出等方面均较严重。手术后,眶内软组织疝出体积平均减小2.7 ml,整体眶腔容积平均缩小2.9 ml,87.5%(7/8)的病例眼球内陷矫正至3 mm以内。结论:伴发眼球破裂的眼眶骨折具有创伤严重、骨性眶腔扩大显著和眶内软组织体积降低明显等特点,预成钛网的应用可达到较为精确的眶壁重建。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TMJDS单侧症状患者两侧关节盘前移位之间的关系,对211例TMJDS单侧症状患者的双侧TMJ进行了MRI扫描分析。结果:症状侧和非症状侧的盘前移位率,分别为71.4%和52.7%;症状侧盘位正常和症状侧盘前移位的非症状侧盘前移位率,分别为20.3%和65.7%;症状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非症状侧盘前移正常率为76.5%。经统计学处理表明:TMJDS单侧症状患者的非症状侧盘前移位率颇高,并随着症状侧盘前移位的发展而加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计算机辅助三维CT影像分析系统,测量分析非单纯性眼眶骨折术前术后眶腔容积变化,为定量诊断和矫治骨折继发眼球内陷探索可行性研究方法。方法2004年10月~12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创伤中心经治的7例颅颌面创伤合并单侧非单纯性眼眶骨折。投照薄断层(0.625mm)CT,将图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图像分析软件,对眼眶及眶内容物进行三维重建。描述眶腔破坏特征。测量眼球突度、原骨折和虚拟恢复眶外缘后的眶腔容积,并做术前术后比较分析。结果应用该系统可形象直观地显示眼眶畸形部位、范围。定量明确眼眶体积扩大量。在该类眼眶骨折中,骨折可波及整个眶壁。与眶缘骨折相比较,眶壁骨折与眼球内陷关系密切。术前术后比较,眼球内陷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健患侧眼眶体积之差进一步缩小。结论基于CT图像数据的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可以清晰直观的显示出骨折眶壁畸形,以及健患侧眶腔体积的差异。球前和球后眶腔容积差可以为进一步探求眼眶破坏与眼球内陷的相关关系及量化诊断提供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1.
眶壁颌面部复合性骨折的早期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严重复合性颌面部骨折中,伴眶壁缺损者并不少见。如第一次手术处理不当,骨折片不能精确复位、眶壁缺损未能修复,将会造成眼眶容积增大,眼球内陷、复视、面部畸形等难以矫正的后遗症。笔者通过对伴有眶壁缺损的颌面部复合性骨折行早期手术治疗,用钛板作眶缘及颧骨上颌骨内固定联合钛网及硅胶板做眼眶重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院2002-2004年收治的16例眶壁颌面部复合性骨折早期手术治疗的病例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2.
CT片与X线片在颌面部骨折检查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桂平  周正炎 《口腔医学》1998,18(4):194-196
对42例105处颌面部骨折,根据骨折部位不同,分别摄取相应的X线片及CT片:上颌骨、颧骨摄华氏位片;颧弓摄颅底位片或颧弓切线位片;下颌骨摄全景片,对于骨折在升枝或下颌角区,加拍头颅侧位片或下颌骨侧位片,髁状突区加拍薛氏位片;CT片包括横断位及冠状位扫描,层隔分别为2.0mm及5.0mm.结果发现:对于上颌骨、眶底、眶尖区骨折,应同时作冠状位及横断位CT扫描,CT片较X线片能提供更多更精确的信息量;对于颧骨、颧弓骨折,X线片是理想的辅助诊断方法;对于髁状突骨折,冠状位CT片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X线诊断52例鼻眶部骨折,年龄17~64岁,男性占90.4%。 单纯性鼻眶部骨折27例,均有鼻骨和上颌骨额突损伤,55.6%有泪后嵴和前组筛房损伤,44.4%有筛骨垂直板损伤,7.4%有筛窦眶板、后组筛房和筛骨上颌角损伤,3.7%有中鼻甲损伤,8例有颅前窝损伤。 复杂性鼻眶部骨折25例,分4型:①眶上区骨折8例,均有上颌骨额突损伤,87.5%有鼻骨损伤,62.5%有筛骨垂直板损伤,37.5%有泪后嵴和前组筛房损伤,25%有中鼻甲损伤,6例有颅前窝损伤。②眶下缘、眶下壁和颧眶部骨折7例,均有鼻骨、上颌骨额突、泪后嵴、前组筛房和筛骨上颌角损伤,71.4%有筛骨垂直板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颧眶骨折合并眼球内陷的整复方法。方法:采用头皮冠状切口等入路,将骨折断端显露、复位、固定,回纳嵌顿的眶内软组织,颅骨外板或Medpor修复缺损。结果:7例患者经治疗,眼球内陷均得以矫正,颧部外形得以改善。结论:重建眼眶的特殊解剖结构是手术关键,术中还应对眼球内陷过矫正。  相似文献   

15.
颧眶复合骨折的即刻和后期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颧眶复合体 (orbitozygomaticcomplex,OZC)骨折发病率较高 ,我们应用三维结构复位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技术共治疗OZC骨折 11例 ,均取得满意的疗效。1 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本组共 11例 ,其中陈旧性骨折 6例 ,新鲜骨折 5例 ,病史最长 3个月 ,最短 1d。(2 )临床表现与诊断 :颧部肿胀或塌陷 ,睑结膜充血 ,眼球内陷 3例 ,复视 4例 ,张口受限 5例。检查包括体表检查、X线及CT检查。(3)手术方法 :采用眶下缘、眉弓、口内前庭沟联合进路 ,直视下暴露眶外侧壁、眶下壁 ,上颌前壁、颧牙槽嵴及颧骨和颧弓…  相似文献   

16.
眶底骨折与眶底软组织移位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眶底骨折范围面积的大小和眶底移位软组织体积之间关系进行相关性研究。方法:15例颧眶骨折伴有眶底骨折及眶底软组织移位的患者分别做MSCT扫描,利用Simplant软件测量眶底和眶底侧壁骨折范围面积的大小和眶底移位软组织体积,做统计学分析,并将骨折形态以STL格式文件存储。结果:平均眶底骨折范围面积大小为(4.64±0.77)cm2,平均眶底移位软组织体积为(2.58±1.33)cm3,两者相关关系是y=1.18602x-2.929,R=0.683。结论:眶底骨折范围面积大小与其相应移位软组织容积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使用许勒位片及数字减影技术对髁突移位进行定量分析,并评价其准确性及临床应用。方法:颞下颌关节弹响者8例,均行复位He垫治疗并拍摄治疗前后的许勒位片,选择8例志愿者(16侧关节)间隔3天-7天重复拍摄许勒位片,使用数字减影法测量治疗前后髁突水平向及垂向的移位值,并测量髁突与关节窝距离的差值,8例志愿者进行许勒位重复性检验。结果:戴He垫前后关节间隙线性测量:治疗前关节上,后,前间隙的均值分别为2.5mm,1.9mm,2.3mm;戴He垫后髁突明显前下移位,关节上,后,前间隙的均值分别为4.0mm,5.0mm,2.3mm;数字减影法髁突水平向移位均值为0.46mm,垂直向移位均值为0.59mm。结论:许勒位片数字减影可用于髁突移位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8.
眼眶周围骨骼的损伤是面部创伤最多的区域之一。本文报告经眶下切口暴露眶底和眶下缘;又经鼻腔行上颌窦穿孔术,经此放入上颌窦型气球治疗眶骨骨折的方法,并对100例骨折病人的治疗进行了概述。本组93例眶骨骨折病人进行了手术,其中7例为双侧骨折。83%病例有眶缘及眶底骨折,17%为单纯骨折、骨折原因多系拳击伤,车祸,跌伤等,由于直接暴力突然增加眶内压力传导到眶壁,造成眶底中后份薄弱  相似文献   

19.
眶骨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15例眶骨爆裂性骨折,其中下壁型9例,底内壁型4例,内壁型2例。临床表现以眼球陷没为主。15例均施行整复手术治疗,治愈例。好转2例。对本病发病机理、诊断和外科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眶下径路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眶下径路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65例颧骨得合体骨折作临床分析,经眶下径路作开放整复加微型钛板坚强固定手术。结果:(1)眶下径路术野暴露充分;(2)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快,对位精确;(3)微型钛板固定坚固;(4)无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5)疗效优良率达96.9%。结论:眶下径路适宜于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