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分组定位救护模式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急救中心2009年12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95例作为观察组,将2007年12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84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分组定位的救护模式进行救护,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流程进行救护,比较两种模式的救治效果.结果 采用分组定位救护模式后,观察组完成急救操作的时间、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以及医生对急救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分别为是(32.5±12.6)min,89.5%和92.6%,与对照组完成急救操作的时间(55.0±15.3)min,患者的抢救成功率(77.4%)以及医生对急救护理质量的满意度(71.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0,x2分别为4.802,13.99;P<0.05).结论 分组定位救护模式能有效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能提高医生对急诊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资料选自2012年8月~2014年4月我院急诊科室接诊的院内和院外急救的心脏呼吸骤停患者80例,将院内急救的40例心脏骤停患者当作院内组,院外急救的40例心脏骤停患者当作院外组,给予所有患者进行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和静脉通道、心电除颤等心肺复苏的急救措施,观察比较两组的复苏效果。结果院内组的复苏到位时间为(3±0.6)min,院外组的复苏到位时间为(30±1.8)min。院内组的心电除颤、气管插管、复苏用药和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的比率明显比院外组高;院内组和院外组的心肺复苏总有效率分别为55%、15%,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心肺复苏患者及早进行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和静脉通道、心电除颤等心肺复苏的急救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和有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优化院前、院内多发伤急救护理模式,以缩短急救有效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比较再造多发伤急救流程前后多发伤患者急诊科停留时间、影像学检查时间、急诊科运送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结果:再造多发伤急救流程后多发伤患者在急诊科停留时间、影像学检查时间、急诊科运送至手术室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和分别为( 20.5±5.4) nun、( 25.9±5.6) min、(5.8±1.5)min、(55.7±13.9)min,均较流程再造前的(32.1±5.4) min、( 37.7±5.1) min、(6.8±4.1) min、( 70.4±15.7) min明显缩短(P均<0.05);患者或家属的满意度由原来的87.9%显著提高至94.3%( P<0.05).结论:多发伤救治流程的再造有利于急救流程标准化,可有效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效率和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优化诊治流程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救治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接受常规诊治流程的AIS患者118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接受优化后诊治流程的AIS患者193例,作为观察组。2组患者均于发病4.5 h内到本院就诊并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进院至开始行颅脑CT平扫(T1)、颅脑CT平扫完成至溶栓(T2)、进院至溶栓(T3)及发病至溶栓(T4)等环节所耗费的时间。结果 观察组T1、T2、T3、T4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25.2±7.5)min比(37.7±7.9)min、(31.1±8.8)min比(42.3±10.5)min、(59.7±25.2)min比(83.1±36.5)min、(178.6±78.7)min比(204.3±82.3)min,均P<0.01]。结论 诊治流程的优化缩短了时间窗内AIS患者的救治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危机管理结合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62例为对照组,采用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选取2018年4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65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危机管理结合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对比两组急诊救治时间、急救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GCS评分及急救结局。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12.46±3.78)min及急诊科救治时间(18.38±5.67)min均短于对照组(15.53±5.52)min、(25.53±7.0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救期间不良事件总发生率7.69%低于对照组2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后,观察组GCS评分(13.43±1.02)分高于对照组(11.57±0.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81.54%高于对照组66.13%,住院前死亡率4.62%低于对照组1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机管理结合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可有效缩短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救治时间,减少急救期间不良事件,提高急救效果,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我国八个大中城市院前急救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调查我国大中城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 从我国8个大中城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数据,就其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院前急救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返回时间、出车总时间、急救半径分别为(2.16±1.10)min,(14.01±6.82)min,(12.12±5.96)min,(14.08±6.85)min,(42.34±20.21)min和(8.50±4.18)km,院前非死亡组分别为(2.19±1.13)min,(14.15±7.14)min,(11.60±6.72)min,(14.92±6.89)min,(41.86±19.53)min和(8.63±4.31)km,院前死亡组分别为(2.10±1.08)min,(13.68±7.14)min,(25.25±12.34)min,(13.75±6.48)min,(54.74±25.47)min和(7.86±3.91)km,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分别为(2.09±1.03)min,(13.58±6.78)min,(25.53±12.34)min,(13.60±6.54)min,(53.79±23.77)min和(7.67±3.86)km,院前心脏性猝死组分别为(2.12±1.02)min,(14.10±7.05)min,(24.79±12.08)min,(13.79±6.61)min,(54.80±25.36)min和(7.90±3.92)km.院前死亡组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返回时间、急救半径均明显小于院前非死亡组,前组的现场时间、出车总时间均明显大于后者(P<0.05或P<0.01).院前心脏性猝死组的调度时间、返回时间与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组的到达时间、出车总时间、急救半径均明显大于后组,而现场时间明显小于后组(P<0.05或P<0.01).(2)院前急救组、院前非死亡组、院前死亡组、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院前心脏性猝死组的病例数均以第一季度为最多,其最少时间段分别是4:00-6:00、4:00-6:00、4:00-6:00、22:00-24:00、2:00-4:00,其最多时间段分别是20:00-22:00、20:00-22:00、8:00-10:00、2:00-4:00、8:00-10:00.(3)在241 876例院前急救病例中,创伤类患者是院前急救中最多的,年龄以21~50岁青壮年最多;其余依次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其他、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中毒类,且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类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最多;其他、消化系统类均有两个高峰年龄段,其一是21~30岁青年阶段,其二是70岁以上的老年;中毒类以21~50岁青壮年最多,其中急性酒精中毒是最常见的病因.(4)在12 568例院前死亡病例中,循环系统、其他、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类的死亡分别居第一、二、四、五、八位,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最多,其中心脏性猝死又是循环系统类的死亡中最多的;创伤、中毒类的死亡分别居第三、六位,均以21~50岁青壮年最多.(5)男性患者院前急救的数量、总死亡量及院前心脏性猝死均明显高于女性.(6)院前死亡患者占院前急救的5.20%,院前心脏性猝死占院前急救的1.29%,院前心脏性猝死占院前死亡的24.87%,院前心脏性猝死占循环系统类死亡的67.33%.结论 (1)创伤与心脏性猝死已分别成为我国大中城市最常见的院前急救和致死原因.(2)加强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的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对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3)加强安全生产、遵守交通法规、强化法制意识将是降低创伤,尤其是交通意外伤发生及其死亡的有力于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脊柱损伤合并多发伤院前急救中的作用。方法 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我科抢救69例脊柱损伤多发伤患者,其中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的36例按照常规急救程序救护(对照组),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的33例在常规救护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观察组)。比较两组救护车到达时间、有效抢救时间、急救成功率。结果救护车到达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抢救时间为(28.54±6.1)min,急救成功率93%;对照组有效抢救时间为(39.51±5.3)min,急救成功率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脊柱损伤多发伤院前救护各环节运用预见性思维,针对性实施护理,能提高院前救护的质量,控制病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区域化协同救治模式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救治的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FMC-to-B)时间、经济学指标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非我院首诊的ACS患者(包括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发病时间在24 h以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根据患者是否为“区域化协同救治”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FMC-to-B时间、门-球(D-to-B)时间、转诊时间、心功能、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及药占比等指标有无差别,并随访6个月观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 研究组FMC-to-B、D-to-B、转诊时间及获得知情同意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缩短[(106±33) min,(31±8)min,(62±18,8±3) min] vs.[(231 ±35) min,(109 ±26)min,(98 ±31) min,(28±11) min,研究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EF%)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较对照组改善,研究组患者平均住院日[(8.7±4.1)d vs.(13.2±6.4)d]、住院费用[(44123.0±3427.0) vs.(51587.0±5 621.0)元]及药占比(9.3% vs.11.2%)明显减少,研究组MACE事件为6.2%,对照组为16.8%.结论 实施区域化协同救治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缩短FMC-to-B时间,减少MACE事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4):4779-4781
探讨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及护理效果。选取我院于2013年02月~2015年10月收治的80例严重创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急救护理基础上给予一体化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急救护理方法的效果。从有效救治时间分析,对照组为(74.5±13.5)d,观察组为(46.5±10.0)d,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从救治效果分析,对照组患者救治总有效率为37.5%,对照组患者救治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一体化急救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急救效率,值得广泛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转运模式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1月—2014年12月行急诊PCI的268例STEMI患者,其中139例患者的一次性12导联心电图由社区医师或救护车上的急救人员通过手机微信传输到指定的心内科医师手机上(胸痛中心模式探索组),129例患者自行来院就诊(普通就诊组)。比较两组的进门到球囊扩张(D-to-B)时间和达标率(D-to-B低于90 min的概率),住院期间病死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结果:胸痛中心模式探索组和普通就诊组的D-to-B时间[(86.4±4.5)min比(97.4±10.3)min,P0.01]、住院期间病死率(2.9%比9.3%,P0.05)、心力衰竭发生率(4.3%比11.6%,P0.05)、平均住院天数[(8.7±3.2)d比(10.9±4.5)d,P0.05]及住院费用[(50 347±19 310)元比(58 102±41 178)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区域胸痛中心模式能缩短STEMI患者的再灌注时间,降低近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血清高尔基蛋白(GP)73水平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于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300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根据病情分为乙肝病毒携带(HBV-C)组共50例,慢性乙肝(CHB)组共120例,乙肝相关肝硬化(LC)组共60例,乙肝相关肝细胞癌(HCC)组70例。比较各组之间血清GP73水平差异,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比较GP73对不同乙肝患者病变程度的诊断学价值。结果 CHB组、HCC组和LC组患者GP73水平分别为(117.3±12.8)、(181.5±21.7)、(263.2±33.4)ng/mL,均明显高于HBV-C组患者的(39.2±3.5)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和LC组患者GP73水平又明显高于CH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偿LC亚组GP73水平[(245.6±29.3)ng/mL]明显低于失代偿LC亚组[(279.5±39.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P73水平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r=0.554,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r=0.409,P0.05)、清蛋白(r=0.445,P0.05)、Child-pugh分级(r=0.609,P0.05)和失代偿LC(r=0.722,P0.05)呈正相关。GP73对于CHB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41,95%CI为0.519~0.813,cut off值为176.3ng/mL,敏感性为77.8%,特异性为77.2%;GP73对于HCC的AUC为0.749,95%CI为0.676~0.834,cut off值为232.0ng/mL,敏感性为78.0%,特异性为82.5%;GP73对于LC的AUC为0.738,95%CI为0.636~0.841,cut off值为292.2ng/mL,敏感性为74.4%,特异性为80.9%;GP73对于失代偿性LC的AUC为0.802,95%CI为0.699~0.932,cut off值为319.3ng/mL,敏感性为84.2%,特异性为90.3%。结论 GP73可以作为一种较为敏感且特异性较高的肝脏标记物,不但有助于早期诊断HCC和LC,还有助于辅助判断LC患者肝功能代偿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血清脑利钠肽前体N末端(NT-proBNP)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疑似PA的高血压患者140例,分为PA组(n=30)和原发性高血压(EH)组(n=110)。检测两组患者血清NT-proBNP和肾素水平,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比较血清NT-proBNP水平与PA的相关性。结果 PA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93.9±7.3)pg/mL]明显高于EH组患者[(69.5±10.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亚组PA患者肾素[(6.8±1.3)pg/mL vs.(5.1±0.6)pg/mL]、血浆醛固酮/血浆肾素比值(ARR)[(65.5±16.4)vs.(57.1±14.4)]和NT-proBNP[(101.9±14.1)pg/mL vs.(90.4±8.1)pg/mL]水平明显高于双侧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预测PA的AUC为0.809,95%CI:0.734~0.865,cut-off为98.4pg/mL,敏感度为83.4%,特异度为78.6%。预测单侧PA的AUC为0.733,95%CI:0.648~0.804,cut-off为109.6pg/mL,敏感度为79.9%,特异度为81.5%。血清NT-proBNP水平与ARR(r=0.765,P0.05)、PA(r=0.728,P0.05)和单侧PA(r=0.778,P0.05)呈正相关。结论 PA患者相比EH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轻度升高,有助于PA患者的早期诊断和筛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内镜辅助腹腔镜结肠手术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60例内镜辅助腹腔镜结肠手术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实验组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方案并加强围术期营养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案. 观察两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问卷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情况. 结果 实验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28. 5±12. 5) vs(36. 5 ± 14. 6)h, P<0. 05)]和术后住院时间[(3. 5±1. 5)vs(5. 0±1. 8)d,P<0. 05]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 vs 13. 3%,P<0. 05),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6. 7% vs 80. 0%,P<0. 05),患者对护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92. 8±15. 2)vs(82. 5±20. 3),P<0. 05)]. 结论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护理方案有助于提高内镜辅助腹腔镜结肠手术的安全性并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术对精索静脉曲张患者手术时间、睾酮水平及精子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4年2月至2019年10月四川省阆中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精索静脉曲张患者103例,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2)与对照组(n=51)。对照组采用腹腔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术,观察组采用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术。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复发率、术前和术后6个月睾酮水平及精子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48.23±6.55)min vs.(39.76±8.64)min],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3.34±1.12)d vs.(3.92±0.8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16.54±3.65)mL vs.(17.46±5.83)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77%vs.2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1.92%vs.13.7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组患者睾酮水平均较术前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10.16±1.73)nmol/L vs.(8.26±1.39)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组患者精子密度[(112.43±15.79)、(109.52±12.76)×106/mL]、(a+b)级精子[(62.29±9.42)%、(60.48±7.06)%]、精子存活率[(71.02±10.46)%、(68.46±9.25)%]均较术前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应用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术可提高其睾酮水平及精子质量,减少并发症与复发率,但手术时间相对较长。  相似文献   

15.
杨洁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4):1972-1974
目的探讨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诊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246例为Ⅲ组,结直肠癌患者246例为Ⅱ组,非癌息肉患者246例为Ⅰ组,健康体检人员246例为对照组,均行粪便钙卫蛋白检测。结果Ⅰ组粪便钙卫蛋白[(145.52±4.14)μg/g]高于对照组[(18.05±3.76)μ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粪便钙卫蛋白[(557.63±24.81)μg/g]高于对照组和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粪便钙卫蛋白[(896.50±113.57)μg/g]高于对照组、Ⅰ组和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患者粪便钙卫蛋白[(205.36±31.24)μg/g]高于直肠癌患者[(126.84±19.07)μ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期粪便钙卫蛋白[(197.58±23.16)μg/g]高于A期[(107.36±11.25)μ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期粪便钙卫蛋白[(143.09±18.27)μg/g]高于A期,却低于B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期粪便钙卫蛋白[(168.25±16.38)μg/g]高于A期和C期,却低于B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可为结直肠癌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并且操作方便、价格低廉、患者依从性高,适用于门诊筛查,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传统切开挂线疗法与瘘管旷置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效果,为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将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入院治疗的96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仅采用传统切开挂线疗法进行治疗,而观察组采用传统切开挂线疗法和瘘管旷置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及复发情况比较,两组治疗方案临床疗效以及两组患者术后分泌物的分泌量。结果治疗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30.4±10.4)d]长于对照组[(22.6±8.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的复发率(4.2%)低于对照组(1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4%,两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手术后第7、10天分泌物量评分[(4.2±1.1)、(2.5±0.7)分]低于对照组[(5.8±1.3)、(4.7±1.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切开挂线疗法与瘘管旷置术联合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效果显著,虽然患者伤口愈合时间较长,但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普拉克索对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宁腿综合征(RLS)的疗效。方法将24例维持血液透析RLS患者两两配对,随机分入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维持现有治疗方案。治疗组在现有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普拉克索(0.25~0.75mg/d,口服)。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国际RLS研究组评分量表(IRLSSGRS)评分结果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IRLSSG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RLSSG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IRLSSGR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15.67±2.77)分vs.(25.33±6.37)分,P0.05],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结果[(15.67±2.77)分vs.(24.33±6.34)分,P0.05]。结论普拉克索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RLS患者疗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代谢组学方法分析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患者与对照组代谢组学差异,寻找新的代谢标志物,并对其诊断的价值进行验证。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纳入人群为2018年01月至2019年0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入院的89例AHF患者,对照组为年龄、性别进行匹配的80例同期无心衰和舒张功能障碍人群。收集研究对象空腹股动脉血样本,进行定性定量处理,建立正交偏最小二乘方-判别分析模型,进行代谢物的诊断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HF组更多伴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吸烟史,肌酐、尿素、脑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心率水平偏高,左室射血分数、血钠、白蛋白水平偏低。对AHF和对照组进行代谢物分析,发现两组代谢差异显著,其中腺嘌呤、N乙酰-L-谷氨酸、假尿苷、γ-谷氨酰半胱氨酸对AHF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诊断AHF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995、0.932、0.920、0.900,BNP诊断AHF的AUC值为0.978。结论AHF组和对照组代谢存在显著差异,差异代谢物涉及多种物质;与BNP相比,腺嘌呤、N乙酰-L-谷氨酸、假尿苷、γ-谷氨酰半胱氨酸对AHF具有相似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采用超声引导和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小儿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级的闭合尺、桡骨骨折患儿,随机等分为传统解剖定位组(C组)和超声引导组(US组),均行神经电生理监测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监测,局部麻醉采用0.2%左布比卡因0.4mL/kg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桡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术中氯胺酮的用量、术后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US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4.42±0.47)min]高于C组[(2.78±0.5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S组桡神经阻滞起效时间[(7.63±1.56)min]低于C组[(9.89±1.6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S组氯胺酮的用量[(31.3±10.6)mg]低于C组[(60.6±11.7)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S组术后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18.7±6.9)min]低于C组[(30.6±10.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小儿臂丛神经阻滞能明显减少全身麻醉药量,临床效果更好;CMAP是神经阻滞的客观和量化的观察指标,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穿刺间隙腰硬联合麻醉对剖宫产产妇血液动力学、牵拉反应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在亳州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经L2~3间隙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经L3~4间隙穿刺进行腰硬联合麻醉,比较2组产妇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时间、感觉恢复时间、血液动力学指标、牵拉反应、胎儿娩出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产妇的麻醉总有效率(74.0%vs. 92.0%)及新生儿娩出后5 min Apgar评分[(9.61±0.29)分vs.(9.82±0.25)分]显著增加(P <0.05),产妇麻醉后感觉阻滞起效时间[(8.08±0.55) min vs.(3.52±0.26) 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9.17±0.57) min vs.(4.88±0.80) min]、感觉恢复时间[(18.67±2.27) min vs.(10.79±0.74)min]、心脏指数、加速度指数、左心做功、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及心排血量显著降低,胎儿娩出时间[(16.10±3.58) min vs.(11.13±1.60) min]明显较短,探查清理腹腔时产生的牵拉反应[(5.48±2.46)分vs.(1.96±1.28)分]较弱,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6.0%vs. 2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于L2~3间隙对剖宫产产妇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其麻醉效果较好,对产妇血液动力学、牵拉反应及对新生儿的影响等均优于L3~4间隙穿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