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建立脑动脉瘤动物模型并初步探讨高血压对脑动脉瘤的影响.方法 45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血压组、正常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高血压组行脑动脉瘤模型制作+双侧肾动脉狭窄术:正常血压组只建立脑动脉瘤模型: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各组在术前,术后6周、12周三个时间点分别测量各组大鼠动脉收缩压.术后12周测量脑动脉瘤大小,并灌注固定,取脑动脉瘤部位血管组织,应用HE染色、Van Geson染色和Verhoeff染色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高血压组在处死前血压明显升高[(197.48±15.44)mm Hg],与手术前的血压[(104.40±14.70)mm 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死前脑动脉瘤的长度[(2.38±0.31)mm]和宽度[(1.89±0.35)mm]与脑动脉瘤制作完成时的长度[(1.62±0.18)mm]和宽度[(1.36±0.09)m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病理检查显示高血压组血管内膜消失,弹力层完全断裂;正常血压组尚存部分弹性纤维;正常对照组血管组织无改变.结论本实验采用的脑动脉瘤模型稳定性好,制作方便,具有与人类脑动脉瘤相似的形态和病理结构.高血压对脑动脉瘤的弹力蛋白和胶原蛋白有明显影响,是影响脑动脉瘤增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高血压进程中的动态变化,并探讨TNF-α作为脑血管事件预测因子的可能性.方法 SD大鼠6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高血压组(H组)(n=45),采用双肾双夹法制作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假手术组(SO组)(n=15),不上银夹.鼠尾测压仪测定收缩压;术前及术后2、4、8、12、16周舌下静脉取血,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TNF-α含量;术后16周取脑组织作HE染色,根据脑血管病理结果,将H组大鼠再分为单纯高血压组(SH组)和高血压脑血管病损组(HCVL组).结果 (1)H组大鼠术后血压呈时间依赖性升高,血浆TNF-α也呈时间依赖性升高,任两个时间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组大鼠术后血压与同期SO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SH组术后血压有升高趋势,但增幅较缓;而HCVL组血压持续升高,与同组前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HCVL组术后血浆TNF-α一直持续升高,明显高于同期SH组TNF-α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NF-α参与高血压进程,与脑动脉硬化及脑卒中发生有关;持续TNF-α增高对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具有一定的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选择性血管结扎法对大鼠脑动脉瘤形成的影响.方法 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3组:(1)A组20只:结扎左侧颈总动脉+两侧肾动脉后支(各侧1支);(2)B组20只:"8"字形结扎左侧颈内、外动脉+电凝并切断两侧肾动脉(各侧只留1个分支);(3)C组为假手术组10只.术后喂养含0.9%的盐及0.12%β-氨基丙腈的饲料.4周后处死,取大鼠脑动脉Willis环,在光镜下观察其病理的变化.结果 A组大鼠ACA/OA分叉处均未见有进展期动脉瘤,仅3个早期动脉瘤样改变.B组大鼠中发现12个进展期动脉瘤和2个早期动脉瘤样改变.C组中未见动脉瘤形成.结论 血管壁结构的破坏或变弱和高血液动力学压力是动脉瘤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实验性大鼠动脉瘤形成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规律。方法制作肾性高血压大鼠脑动脉瘤模型,通过免疫组化在蛋白水平系统动态观察肾性高血压大鼠脑动脉瘤形成过程中MMP-2、MMP-9表达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在术后1 w脑动脉壁即可见MMP-2、MMP-9表达增加,随着术后时间的推移和大鼠血压的增高,其表达也迅速增加,术后1个月基本达最高峰并一直持续至4个月,其中MMP-9较正常状态的增加比MMP-2的表达增加更为显著。对照组脑动脉壁MMP-2、MMP-9也有微弱表达,且MMP-2表达较MMP-9略强。结论脑动脉壁MMP-9、MMP-2特别是MMP-9的过度表达导致的脑动脉壁胶原纤维及内弹力层破坏是脑动脉瘤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比较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与同龄无高血压Wistar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pMCAO)后脑缺血损伤情况并初步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HR和Wistar大鼠各30只分别随机分为:pMCAO模型6 h组、假手术6 h组、pMCAO模型24 h组、假手术24 h组和正常组(均n=6)。采用线栓法制作pMCAO模型,术后6、24 h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后处死,制作脑冠状切片。术后6 h处死大鼠脑部切片行尼氏染色后在组织学层面上观察神经元损伤情况;术后24 h处死大鼠脑部切片行尼氏染色后计算脑梗死体积和水肿程度百分比。正常组脑部切片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计算脑部小血管壁/腔比。结果术后6和24 h,不同品系大鼠神经功能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尼氏染色示SHR神经元损伤重于Wistar大鼠。术后24 h SHR脑梗死体积百分比[(28.05±2.38)%]大于Wistar大鼠[(25.23±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品系大鼠之间脑水肿程度差异无显著性。脑部小血管壁/腔比SHR[(11.46±3.74)%]较Wistar大鼠[(8.73±1.73)%]增大(P0.05)。结论 pMCAO术后SHR的脑缺血损伤程度重于Wistar大鼠,可能与高血压引起的脑侧支循环血管壁增厚、僵硬,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动脉血压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8周龄SHR12只,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ATV组,n=6)、蒸馏水组(DW组,n=6),另选6只WKY大鼠作为正常对照。ATV组大鼠给以阿托伐他汀50mg/(kg·d)加适量蒸馏水灌胃。DW组和WKY组每天同时用等量蒸馏水灌胃。观察给药前后大鼠尾动脉血压的变化,测定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观察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主动脉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变化特点。结果ATV组大鼠动脉血压显著低于DW组(P<0.01);与DW组和WKY组比较,ATV组血清TC、TG和HDL-C浓度显著降低(P<0.01,P<0.05);DW组血清ET-1水平显著高于WKY组(P<0.05),主动脉组织NOS活性显著低于WKY组(P<0.05),经ATV治疗后血清ET-1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主动脉组织NOS活性显著增高(P<0.01)。结论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动脉血压。阿托伐他汀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延缓高血压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银夹形状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远期血压及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不同形状银夹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远期血压及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用内径均为 0 3mm的环形和槽形银夹分别复制双肾双夹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记录两组大鼠在肾动脉狭窄术后 3 0周内的血压水平、自发脑卒中率和心肌梗塞率。  结果 肾动脉狭窄术后 1~1 4周内 ,两组血压无显著性差异 ,1 4周后环形银夹组血压高于槽形银夹组 ,3 0周内自发脑卒中率和心肌梗塞率也高于槽形银夹组。  结论 用环形银夹复制的双肾双夹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 ,更适用于高血压性心、脑并发症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肾性高血压大鼠孤束核区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分布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NOS在肾性高血压大鼠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建立肾性高血压大鼠的动物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孤束核区NOS的变化情况。结果 大鼠形成肾性高血压后其孤束核区NOS的数量明显少于未行肾动脉狭窄术血压正常的大鼠。结论 孤束核区NOS的下降是引起血压增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动物实验观察氯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 SHR)血浆、下丘脑肾素活性 ( RA)和血管紧张素 ( Ang )水平的影响。方法 :1 6只雄性 6周龄 SHR随机分为氯沙坦治疗组 ( SHR L)和对照组 ( SHR) ,另以 8只同龄雄性 Wistar-Kyoto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 ( WKY) ,氯沙坦组按 30 mg.kg- 1 .d- 1给药 ,用药 1 8周后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浆和下丘脑中 RA和 Ang 的水平。结果 :氯沙坦显著降低 SHR血压 ( P<0 .0 5) ,SHR组血浆、下丘脑 RA和Ang 的水平均高于 WKY( P<0 .0 5) ,给予氯沙坦后血浆 RA和 Ang 的水平均升高 ( P<0 .0 5) ,而下丘脑 RA和Ang 的水平无明显改变 ( P>0 .0 5)。结论 :AT1 受体拮抗剂对循环 RAS和脑组织 RAS的影响并不相同 ,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肾性高血压大鼠脑血管病理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肾性高血压大鼠高血压形成的可能机制 ,观察脑内大动脉和血液流变学改变的特点。方法 比较 14周后的肾性高血压大鼠 (实验组 )与对照组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管变化 ,并检测血液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内皮素 (ET) ,观察血液流变学变化及脑组织c sis基因表达量。结果 实验组大鼠的大脑中动脉平滑肌增厚、血管横切面积、中层面积、管腔面积增大 ;基底动脉平滑肌增厚、中层面积增大 ,血管横切面积、管腔面积变窄。血液粘度增高 ,血浆内皮素 (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水平、c sis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结论 肾动脉狭窄可引起大鼠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血管重构 ,血液粘度增高以及血浆ET、CGRP合成、分泌不平衡 ;c sis基因表达增多等这些变化都可能是导致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动脉硬化性混合性中风的实验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用双肾双夹法复制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55只,肾动脉狭窄术后40周内自发脑卒中31只,其中单纯出血或缺血性中风20只(64.5%),混合性中风11只(35.5%)。混合性中风的大鼠脑内细小动脉的透明变性、纤维素样坏死、微动脉瘤形成及增生性反应等病变比单纯出血或缺血性中风者更为广泛、严重。表明高血压是混合性中风的重要病因,高血压性血管损害是其发病基础。本文还根据中风灶的大小将混合性中风进一步分型,并探讨了各型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2.
肾性高血压大鼠脑动脉瘤形成过程中NF-kB和MMPs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大鼠脑动脉瘤形成过程中NF-κB与MMPs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制作。肾性高血压大鼠脑动脉瘤模型,通过免疫组化、RT—PCR、EMSA法分别在基因表达及蛋白水平观察脑动脉瘤形成过程中NF-κB与MMPs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实验组动脉壁在术后1周即可见NF-κB表达明显增加,随之MMPs表达也迅速增加。NF-κB在术后3周基本达最高峰并持续至术后1个月,其活性较正常对照组高5倍,从术后2个月逐渐下降,到术后4个月基本降至正常。MMP-2、MMP-9表达在术后1个月达最高峰,并一直持续至术后4个月。对照组动脉壁NF-κB、MMP-2、MMP-9仅有微弱表达。结论 NF-κB活性升高可能是MMPs被异常激活的一个重要启动因素,它们共同参与了。肾性高血压大鼠脑动脉瘤发生、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个新型的具有高血压及脑小血管病理改变的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s)动物模型。方法 13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与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改良的2VO组(stroke-prone renovascular hypertensive rat-modified 2 vessel occlusion RHRSP/Modified 2VO)(n=7),RHRSP/Modified 2VO组先行双肾双夹术制作RHRSP模型,12周后间隔1周先后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双肾双夹术后20周对大鼠进行水迷宫试验观察大鼠是否存在空间记忆功能的受损,组织病理学检测观察是否存在脑白质病变及相应的脑小血管病理学改变。结果双肾双夹术后12周,RHRSP/Modified 2VO组7只大鼠收缩压均大于180 mm Hg;水迷宫实验:RHRSP/Modified 2VO组的逃避潜伏期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穿越平台次数及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比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2.5±1.05 vs.5±1.67);(28.04%±14.13%vs.49.69%±13.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HRSP/Modified 2VO组脑白质病变的分级明显高于假手术组(2.17±0.75 vs.0.33±0.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HRSP/Modified 2VO大鼠存在脑小血管的病理改变(小动脉管壁增厚、血脑屏障破坏及静脉胶原沉积)。结论 RHRSP/Modified 2VO是适用的WMLs动物模型,可用于探究WMLs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皮素-1(ET-1)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时的改变和意义。方法 采用Marmarous闭合性脑损伤模型的制备方法致大鼠重度、弥漫性脑损伤,检测模型鼠血浆和脑组织匀浆中ET-1的含量,并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脑组织ET-1的表达。结果 模型鼠伤后3小时起血浆和脑组织匀浆中ET-1含量增加,6小时达高峰,24小时后略有下降,但在48小时内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P<0.05)。免疫组化显示:ET-1在脑损伤组较对照组阳性表达增强,光密度值增高,以6小时最为显著。结论 ET-1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时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鼠脑小血管病变机制。方法利用1%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动物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糖尿病病程8周组(DM8组)、糖尿病病程24周组(DM24组)观察糖尿病对鼠脑血管内皮P-选择素(Ps)表达的影响和炎性标志物血浆C-反应蛋白(CRP)的动态变化。结果正常大鼠脑内无Ps表达;糖尿病大鼠脑内Ps主要表达在直径为7.5~30μm的微血管上。糖尿病大鼠Ps表达较正常大鼠显著增高(P<0.01);随病程延长DM24组的Ps表达较DM8组也有显著增加(P<0.05)。造模前各组大鼠的血浆CRP含量无差异,造模后DM8组、DM24组CRP分别为64.7±8.12mg/L和126.3±12.3mg/L,较正常大鼠均有显著增高(P<0.01),DM24组的较DM8组的也有显著性增高(P<0.05)。结论糖尿病鼠脑微血管内皮P-选择素表达上调与慢性低度炎症反应有关,可能是糖尿病大鼠脑微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生物可吸收聚合物弹簧圈Matrix结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栓塞鼠颈动脉瘤模型的效果和作为药物递送系统的可行性。方法64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GDC组、Matrix组和bFGFMatrix组,每组各16只。GDC和Matrix被切成10mm长的片段,分别将GDC、Matrix和bFGFMatrix片段植入鼠结扎的颈总动脉(CCA)囊,栓塞后2周和4周处死动物并分析组织病理学资料。结果栓塞后2周和4周,Matrix组和bFGFMatrix组的CCA腔充满明显细胞增生,新生内膜形成和管壁增厚纤维化,增生组织主要由胶原纤维、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构成。Matrix组和bFGFMatrix组的CCA管腔面积均明显小于GDC组(P<0.05),bFGFMatrix组血管腔增生组织厚度/血管直径的比率明显大于Matrix组(P<0.05)和GDC组(P<0.05),Matrix组也大于GDC组(P<0.05)。结论Matrix能够诱导动脉瘤内细胞反应和纤维化,促进动脉瘤闭塞,而且可以作为药物递送系统,递送生物活性物质进一步增强动脉瘤的愈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对高血压性脑卒中的预防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按已定型的双肾双夹法建立易卒中肾血管高血压大鼠模型,12周后应用人工寒潮引发卒中.预防组给予阿司匹林,假手术组和实验对照组用等剂量植物油,连续7d后,置于人工寒潮箱3d诱发脑卒中;之后,取脑TTC染色、常规病理HE染色以统计卒中灶数目.结果 阿司匹林可以减少卒中发生率、卒中体积.结论 阿司匹林可以减少卒中的发生及梗死体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麝香酮对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血浆内皮素(ET)和脑动脉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雄性RHRSP自术后第9周始分成两组:高血压组(n=12)和麝香酮治疗组(n=12),并以年龄、性别、数量相同的正常假手术组作对照,测量收缩压(SBP)和血浆ET含量,显微镜下观察血管形态改变,计算机图像分析血管外径、中膜厚度、管腔内径、中膜面积和壁腔比。结果12周时麝香酮组的SBP、ET水平比高血压组低(P<0.05)。镜下观察发现麝香酮组血管形态损害比高血压组轻。麝香酮组血管外径、血管内径、管壁厚度均大于高血压组(P<0.05),壁腔比则小于高血压组(P<0.05)。大脑中动脉平滑肌细胞面积较高血压组大,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麝香酮治疗可轻度降低RHRSP的SBP和血浆ET水平,并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其血管重塑。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大鼠内皮素及一氧化氮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时( E T 与 N O)变化的特点以及 E T、 N O 对脑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 用双肾双夹法复制出高血压 S D 大鼠,持续 14 周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滑肌厚度,以及测定 E T、 N O 在血浆中的含量。结果 肾血管狭窄后血压持续升高,至 14 周时血压至 27.5±33.5k Pa。大鼠的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平滑肌增厚、管腔狭窄,血管壁有重构。血浆 E T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1),血浆 N O 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 肾脏缺血可引起 E T 和 N O 合成、分泌明显的不平衡, E T 分泌增多、 N O 相对分泌不足。这种变化可能是致使长期高血压、脑血管平滑肌增厚及脑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丁苯酞对高血压性脑卒中预防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丁苯酞对高血压性脑卒中的预防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SD大鼠共250只,分为3组,其中假手术组30只,实验对照组100只,消旋丁苯酞治疗组90只,所有大鼠均按已定型的双肾双夹法建立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RHRSP),假手术组不上银夹,12周后应用人工寒潮引发脑卒中。预防组给予消旋丁苯酞,假手术组和实验对照组用等剂量植物油,连续7d后,置于人工寒潮箱3d。处死前1min静脉注射异硫氰酸荧光黄FITC标记的右旋糖苷,取脑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常规病理HE染色,统计卒中灶数目;石蜡切片后荧光显微镜下统计大脑微血管数量,并行血管特异性的标志物vwf免疫组化,经图像分析测定卒中灶体积和统计阳性血管个数。结果人工寒潮后各组卒中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实验对照组(32.99%)、消旋丁苯酞组(23.53%)和假手术组(0)。在脑梗死中消旋丁苯酞组的发生率要低于实验组(P<0.05),脑出血及混合性卒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出血及混合性卒中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微循环病理结构改变为,实验对照组的微血管形态结构受损最严重,血管明显狭窄、变细及管腔内较多沉淀物,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严重;而消旋丁苯酞治疗组的微血管结构基本完整,管腔内有少量红细胞。FITC标记的脑血管数目由多到少依次为假手术组(411.48±96.53)、消旋丁苯酞组(399.87±165.64)及实验对照组(296.47±112.29)。结论丁苯酞可能通过改善脑微循环而起到减少脑卒中及降低脑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