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措施。方法抽取2013-03—2016-08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682例早产儿,采集新生儿及产妇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本组及不同胎龄早产儿脑损伤发生情况,并分析早产儿脑损伤发生危险因素。结果 682例早产儿中共出现91例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13.34%,28~32周早产儿IVH发生率(17.38%)、PVL发生率(2.30%)高于33~36周早产儿(3.92%、0.28%),26~27周早产儿IVH发生率(55.00%)、PVL发生率(25.00%)高于28~32周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机械通气时间、窒息复苏、NEC、新生儿脓毒血症、母体产时或产前感染均为引起早产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而应用EPO、产前采用糖皮质激素、胎龄均为保护因素。结论机械通气及窒息缺氧影响脑血流、炎症、感染、胎龄过小均为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应于产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降低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改善脑损伤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产儿脑损伤的影响因素及早期动脉血气指标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7-02—2019-02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19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113例脑损伤早产儿为观察组,106例无脑损伤早产儿为对照组。采用头颅磁共振及B超对早产儿进行检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早产儿脑损伤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收集出生后1h早产儿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对其血气分析中pH值、PaO_2、PaCO_2、BE值及乳酸与脑损伤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估早期血气指标对早产儿脑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 2组早产儿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显示,胎龄28周、出生体质量1 500g、分娩方式,孕妇围生期是否发生缺氧、感染以及妊娠并发症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IPI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分娩方式、围生期缺氧、感染以及妊娠并发症均是早产儿发生脑损伤的影响因素。2组动脉血气指标值比较显示,观察组pH值、PaO_2、BE值低于对照组,PaCO_2及乳酸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H值、PaO_2、PaCO_2、BE值以及乳酸诊断BIPI的AUC依次为0.871、0.604、0.710、0.718、0.939,均有一定诊断准确性。pH值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2.1%、78.8%;PaO2为93.4%、45.1%;BE值为100%、53.1%;PaCO2为86.8%、52.2%;乳酸为89.6%、90.3%。结论 早期动脉血气pH值、PaO_2、PaCO_2、BE值及乳酸各指标对BIPI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脑损伤的磁共振成像特点。方法回顾分析92例早产儿脑损伤的磁共振成像资料。结果胎龄<32周的早产儿脑损伤以脑中央区为主,胎龄>33周早产儿以远离侧脑室损伤为主矢旁区损伤5例,基底节损伤1例,内囊损伤1例。结论不同胎龄早产儿脑损伤磁共振成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产的产妇产后抑郁现状以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120例早产的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筛查产后抑郁情况,并设为抑郁组与非抑郁组,调查两组孕产妇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以及早产儿体重、住院时间等病历资料,先后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探讨早产的孕产妇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早产儿孕产妇平均EPDS评分为9.12±2.06分,其中≥10分的有42例,产后抑郁检出率35%;单因素分析显示:抑郁组与非抑郁组在早产儿体重、住院时间、文化程度、父母人均月收入、社会支持、年龄、胎龄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次、妊娠期合并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早产儿体重<1500g、住院时间>2周、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父母人均月收入<2000元、社会支持水平低是早产产妇产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孕产妇产后抑郁检出率较高,主要受到早产儿病情、体重、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产儿母亲的疾病不确定感与其焦虑、抑郁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2月~2021年2月88例早产儿母亲为研究对象,用中文版疾病不确定感父母量表(PPUS-FM)、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调查,同时记录文化程度、早产儿体重、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是否合并焦虑、抑郁以及不同临床资料早产儿母亲的PPUS-FM评分,并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调查早产儿母亲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结果 早产儿母亲PPUS-FM评分为(86.12±6.91)分;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合并焦虑、抑郁、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早产儿体重、是否为二胎、不同年龄的早产儿母亲PPUS-FM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是否有妊娠期合并症、不同分娩方式的早产儿母亲PPUS-FM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焦虑、抑郁、文化程度、早产儿体重是早产儿母亲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结论 早产儿母亲具有中等水平的疾病不确定感,与焦虑、抑郁、文化程度、早产儿体重等具有密切联系,可据此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降低疾病不确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发病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5例颅内出血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新生儿均于出生后1周内行头颅CT检查,全部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对患儿颅内出血程度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采用SPSS 13.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胎龄≤32周的新生儿Ⅲ级、Ⅳ级出血程度明显高于>32~35周组和>35~38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说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与出血程度和胎龄密切相关。全部患儿中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3例,有2例放弃治疗。结论新生儿颅内出血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提高孕期妇女围产期保健意识,及早发现和治疗是降低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宫内发育迟缓早产儿对早期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我院出生的86例早产儿,根据出生后检查结果分为宫内发育迟缓组(观察组)和早产适于胎龄儿组(对照组)各43例,对比分析早产儿出生后校正胎龄过程中生长迟缓率及早期神经发育情况,探讨宫内发育迟缓早产儿生后生长迟缓对其早期神经发育的影响。结果 2组出院、校正胎龄第3、6个月时体质量及身长生长迟缓率比较差异显著,观察组3个时期统计生长迟缓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随着校正胎龄时间越长2组生长迟缓率呈下降趋势;校正胎龄3个月时观察组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适应性和个人社交五项行为发育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胎龄6个月时2组婴儿大运动、适应性和个人社交三项行为发育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细动作和语言两项行为观察组仍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内发育迟缓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早产儿早期神经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早产儿脑损伤母孕期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和降低早产儿脑病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择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产儿脑损伤母体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487例早产儿中早产儿脑病121例,发生率24.8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孕期感染(OR=4.371,95%CI 1.256~15.348,P0.05)、胎膜早破(OR=3.698,95%CI 0.537~9.256,P0.05)、妊娠糖尿病(OR=3.146,95%CI 2.013~21.498,P0.05)、产前使用激素(OR=0.341,95%CI0.183~0.711,P0.05)是其影响因素。结论母孕感染、胎膜早破、妊娠糖尿病为早产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而产前使用激素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前短程应用糖皮质激素对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NICU 2008-01—2011-10收治的28~34周早产儿86例,按母亲产前是否应用地塞米松分为对照组、干预组。对照组母亲产前未用地塞米松;干预组母亲于产前短疗程肌内注射或静滴地塞米松,10mg/d,连用3d。采用头颅超声诊断技术早期诊断早产儿PVL,PVL级别分为非囊性PVL和囊性PVL,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诊断早产儿PVL21例,其中非囊性PVL 13例,囊性PVL 8例,总发生率48.84%;干预组诊断早产儿PVL 10例,其中非囊性PVL 6例,囊性PVL 4例,总发生率23.26%;干预组与对照组PVL总发生率、非囊性PVL发生率及囊性PVL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产前短程应用糖皮质激素对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有良好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损伤早产患儿发生脑瘫的危险因素,为早期正确诊断早产儿脑瘫及降低脑瘫的发生率和伤残程度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随访观察≤1岁脑损伤有神经学异常的早产患儿123例,采用Logistic单因素法和逐步回归法对患儿出现脑瘫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至2岁时62例确诊为脑瘫(50.4%),头围珚x-s、出生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2 500g、双眼内斜视、踝阵挛阳性、肌张力≥I+级、就诊时Gesell大运动发育商(DQ)55分及进步速度0.75、颅脑MRI显示基底节损伤或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是≤1岁的脑损伤有神经学异常的早产儿出现脑瘫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头围珚x-s、出生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2 500g、双眼内斜视、肌张力≥I+级、踝阵挛阳性、就诊时Gesell大运动DQ55分及进步速度0.75、颅脑MRI显示存在基底节损伤或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是脑损伤早产患儿脑瘫的危险因素。建议进行早期干预治疗,阻断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头颅CT影像学特征。方法将我院2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受伤后6h内的头颅CT影像表现进行相应观察,100例预后良好的患者与100例预后不良好患者,分别为甲组与乙组。对其CT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将结果进行对比,以求找到CT影像较好的特征。结果对2组进行观察发现,2组轻-中度的局灶性脑损伤与环池-基底池受压、重度弥漫性脑损伤有明显差异(P<0.05);而在进行多重原因分析过程中发现,预后独立相关的头颅CT影像表现为重度弥漫性脑损伤,也就能够推断出环池-基底池闭塞或者受压、硬膜外血肿为预后独立相关头颅CT影像学特点。结论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重型颅脑损伤的早期头颅CT表现和预后的效果关系密切,进行长期的总结与相应的实践,找到更加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重度窒息新生儿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4例重度窒息新生儿脑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出生后不同时段NBNA评分以及治疗前后血清MBP、S-100水平。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2.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57%(P<0.05);出生后第7天2组NBN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第14、21天治疗组NBN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血清MBP、S-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MBP、S-10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重度窒息新生儿脑损伤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早期心电图(electrictrpcardiogram,ECG)异常的发生率,并对相关的临床因素进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1-2006.1本单位临床诊断SAH的1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早期出现ECG异常的发生率。针对不同年龄、有无高血压史、出血原因、出血量(Fisher分级)以及不同病情(Hunt&Hess分级)与ECG改变的关系进行单因素检验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27例SAH患者中早期ECG异常的发生率为68.5%。在单因素分析中,不同年龄、不同出血原因ECG早期异常发生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Fisher分级、不同Hunt&Hess分级组间ECG早期异常发生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而是否有高血压史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高Fisher分级以及高Hunt&Hess分级为引起ECG早期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AH患者早期ECG异常有着较高的发生率。出血程度及病情严重程度显著影响ECG异常的发生。临床上对Fisher分级及Hunt&Hess分级较高的患者应加强心脏等颅外器官的监护。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超声对不同胎龄患儿颅脑损伤情况的诊断价值。方法从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2014-12—2016-12接收的新生儿中选择100例接受超声检查的患儿,分析新生儿颅脑疾病发生情况。结果 100例新生儿中不同程度颅脑损伤检出率78.0%,其中颅内出血、脑水肿、脑白质损伤、丘脑基底核损伤所占比例分别为48.71%、25.64%、21.79%、3.84%。早产组患儿发生颅内出血、脑水肿、脑白质损伤以及丘脑基底核损伤的概率分别为73.68%、80.0%、76.47%、66.67%,显著高于足月组的26.32%、20.0%、23.53%、33.33%,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胎龄低于34周患儿发生颅内出血、脑白质损伤、脑水肿的概率分别为39.47%、52.94%、50.0%;胎龄34~36周则分别为34.21%、23.53%、30.0%;而足月组分别为26.32%、23.53%、20.0%,不同胎龄组发生颅内出血、脑白质损伤、脑水肿的概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的部位和程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新生儿颅脑疾病采取超声诊断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外伤类型与低钠血症的发生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7月-2010年7月我院收治的313例脑外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外伤类型统计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并根据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结果 313例外伤性脑损伤(TBI)患者中53例(16.9%)发生低钠血症,其中诊断为脑震荡、颅骨骨折、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创伤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没有发生低钠血症,而急性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和弥散性轴索损伤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诊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与治疗方法无关(P>0.05),但与住院时间延长(P<0.05)和不良预后显著相关(P<0.05)。结论外伤性脑损伤患者有较高的低钠血症发生率,及时的纠正低钠血症对提高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重症缺血性脑卒中(sIS)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缺血性脑卒中(IS)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包括既往史、血常规、血生化、凝血象等指标,头颅CT或MRI影像资料,发病后的并发症。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进行病情严重程度分类及预后判断。结果 143例IS患者中sIS者82例(57.3%),轻症缺血性脑卒中(mIS)61例(42.7%)。82例sIS患者中,预后不良的发生率为73.2%(60/82)。sIS预后改善与预后不良组间入院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LDL-C)、随机血糖(Glu)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水平升高是sIS早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8,95%CI:1.05~2.69),入院时收缩压相对升高对sIS的预后具有保护作用(OR=0.97,95%CI:0.05~1.00)。mIS 30d预后不良组与sIS 30d预后不良组间房颤、卒中相关肺炎(SAP)、血白细胞数升高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房颤(OR=5.04,95%CI:1.31~9.63)、SAP(OR=3.23,95%CI:1.12~9.36)是IS早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房颤、LDL-C水平升高、SAP是IS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损伤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07—2011-12收治的118例脑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效果分为疗效良好组(82例)与疗效不佳组(36例),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2组患儿的临床资料,找出影响脑损伤后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疗效良好组与疗效不佳组在孕周、出生体质量、脑实质损伤程度、神经行为发育情况、开始治疗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产(β=1.573,OR=4.821)、脑实质损伤程度重(β=1.659,OR=5.254)是脑损伤患儿治疗效果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损伤后患儿的总体治疗效果较好,但早产及重度的脑损伤患儿的预后常较差,对于这部分患儿,应进行更早、更全面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颞叶癫痫患者病史、脑电图、头颅影像学资料等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确诊的99例颞叶癫痫患者病史、头颅影像学资料、发作间期脑电图资料、药物疗效,依据药物疗效分为难治性癫痫组46例,非难治性癫痫组53例,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比较两组间差异发现:头颅MRI异常(χ2=7.55,P<0.01)、发作间期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反复异常(χ2=8.21,P<0.01)、初发年龄小(Z=-3.81,P<0.01)、病程长(Z=-4.41,P<0.01)与难治性颞叶癫痫有关。结论头颅MRI异常、发作间期EEG反复异常、初发年龄小、病程长为颞叶癫痫预后的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中重型颅脑损伤(sTBI)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后患者不同时期行颅骨修补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选取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94例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后行颅骨修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去骨瓣术后修补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修补早期(去骨瓣术后1~3个月)组53例和晚期(去骨瓣术后3~6个月)组41例;比较2组患者颅骨修补术前及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及认知功能恢复和生存质量情况。 结果早期组1年后并发症发生率较晚期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02,P<0.05);早期组和晚期组在颅骨修补术前GOS评分和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颅骨修补术后1年,早期组患者的GOS、KPS评分提高明显优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和晚期组颅骨修补术前及术后1年的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比较,2组患者术后评分均高于术前,并且术后1年早期组CSS和MMSE评分与晚期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后的sTBI患者,早期(1~3个月)颅骨修补明显减少远期并发症发生,能够显著促进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以我院2011-2012年收治的198例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治疗结束根据人格障碍筛查工具(PDQC)和人格障碍临床定式检查工具(SCICP)评估结果对其精神障碍进行诊断和分类,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8例脑损伤患者中并发精神障碍147例(74.24%),其中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患者76例,并发63例(82.89%),初中文化患者79例,并发51例(64.56%),高中及以上文化患者56例,并发23例(4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及以上损伤程度患者108例,并发91例(84.26%);脑挫裂伤患者165例,并发127例(7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硬膜下血肿、颅内血肿、急性期精神障碍并发精神障碍患者分别为37例(86.05%)、93例(78.81%)、50例(94.34%),分别与无相关并发症仍旧并发精神障碍患者109例(70.32%)、53例(66.25%)、97例(66.9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损伤后并发精神障碍与患者自身文化水平、脑损伤程度、性质、部位以及是否并发硬膜下血肿、颅内血肿和急性期精神障碍有关,对临床脑损伤患者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