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SUA)水平和尿白蛋白/肌酐(UACR)的关系。方法选取253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SUA中位数水平分别将总人群、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为I组(<292.0μmol/L)和II组(≥292.0μmol/L),比较两组白蛋白尿发生率,进一步根据SUA四分位间距再将总人群分为4组,比较4组的白蛋白尿发生率。根据UAC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比较各组的SUA水平。结果 (1)在总人群中,I组和II组白蛋白发生率分别为28.0%,53.9%(P<0.01);男性组分别为17.2%,53.2%(P<0.01);女性组分别为34.3%,55.1%(P<0.05)。SUA值按四分位间距分为4组,白蛋白尿发生率分别是27.0%,29.0%,44.6%,63.5%(P<0.01)。(2)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SUA水平分别为(289.0±89.7)μmol/L、(317.3±117.2)μmol/L、(395.0±87.8)μ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SUA水平每增加1 mg/dl则白蛋白尿的相对危险度为1.004(P=0.01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白蛋白尿的发生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和C 反应蛋白(CRP)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T2DM)患者148例,体检健康者50例,依据尿清蛋白/肌酐比值(UACR)将T2DM患者分为正常清蛋白(Alb)尿组(UACR<30 mg/g Cr)、微量Alb尿组(UACR 30~299 mg/g Cr)和大量Alb尿组(UACR≥300 mg/g Cr)。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CRP,同时检测患者相关生化指标,分析 25-(OH)D与CRP及其他实验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正常Alb尿组、微量Alb尿组和大量Alb尿组血清25 (OH)D依次降低(P<0.01),微量Alb尿组和大量Alb尿组血清25-(OH)D较正常Alb尿组和健康人对照组降低(P<0.01)。正常Alb尿组、微量Alb尿组和大量Alb尿组血清CRP依次升高,较健康人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血清25-(OH)D随病程增加而降低(P<0.01);而CRP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与CRP、肌酐(Cr)、尿酸(UA)、磷(P5+)及UACR呈负相关(r分别为-0.396、-0.198、-0.179、-0.228、-0.793,P均<0.05),与肾小球滤过率(eGFR)呈正相关(r=0.281,P<0.01)。 结论:血清25-(OH)D降低与DN患者肾损伤程度相关,可能参与DN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毛维维  董萍 《临床荟萃》2019,34(10):911
目的 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患者血清25 羟维生素D3[25(OH)D3]、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 PLA2)水平,分析其与早期DN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入住我院内分泌科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160例,根据尿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n=80)与正常白蛋白尿组(n=80),同时选取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LP PLA2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3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生化指标,对比3组血清LP PLA2、25(OH)D3水平变化,分析其与早期DN的相关性。结果 ①正常白蛋白尿组及微量白蛋白尿组血清LP PLA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25(OH)D3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 而正常白蛋白尿组血清LP PLA2低于微量白蛋白尿组,血清25(OH)D3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均P<0.05)。②微量白蛋白尿组UAER与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LDL 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病程、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LP PLA2均呈正相关(均P<0.05或P<0.01),与25(OH)D3呈负相关(P<0.01)。③SBP、DBP、病程、FPG、HbA1c、CysC、LP PLA2为早期DN的独立危险因素,25(OH)D3为其保护因素。结论 血清LP PLA2、25(OH)D3与早期DN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LP PLA2是其危险因素,25(OH)D3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和同型半胱氨酸(HCY)、β_2微球蛋白(β_2-MG)水平,探讨T2DM患者血清25-(OH)D和HCY、β_2-MG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39例T2DM患者,根据尿清蛋白/肌酐(Alb/Cr)比值(UACR)分为正常Alb尿组(UACR30mg/gCr)45例,微量Alb尿组(UACR≥30且300mg/gCr)48例,大量Alb尿组(UACR≥300mg/gCr)46例,选取45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酶法测定血清HCY水平,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β_2-MG水平,同时检测血糖(GLU)、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Cr)、血清钙(Ca2+)、磷(P5+)等生化指标。结果 DM患者血清25-(OH)D随着尿清蛋白的增加而降低,微量Alb尿组和大量Alb尿组血清25-(OH)D与正常Alb尿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量Alb尿组和大量Alb尿组血清HCY、β_2-MG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25-(OH)D水平随着尿蛋白的增加而降低,血清HCY、β_2-MG水平随着尿蛋白的增加而增加,血清25-(OH)D水平与HCY、β_2-MG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与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增值(2 hPG-FBG)关系。方法 利用电子病历系统,回顾性收集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依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分为尿白蛋白正常组(N组:UACR<30 mg/g)、微量白蛋白尿组(A组:30 mg/g≤ UACR<300 mg/g)和大量白蛋白尿组(B组:UACR≥300 mg/g), 比较三组间各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2 hPG-FBG中位数在微量白蛋白尿组高于尿白蛋白正常组,大量白蛋白尿组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P<0.05),HbA1c均值在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均高于尿白蛋白正常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UACR与HbA1c(r=0.294)和2 hPG-FBG(r=0.516)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 hPG-FBG是UACR独立危险因素(β=0.211)。结论 以葡萄糖负荷后2 h血糖增值为代表的餐后血糖波动是造成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增加的重要因素,其作用较持续血糖水平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脂与1型糖尿病肾脏疾病(DKD)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回顾性研究177例1型糖尿病(T1DM)患者相关资料,按照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水平分为3组: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结果 (1)与正常白蛋白尿组比较:大量白蛋白尿组三酰甘油、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升高,P 0. 05;(2) TC与舒张压(DBP)、UACR、体质指数(BMI)呈正相关,与C肽水平呈负相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糖化血红蛋白(HbA_1c)呈负相关,与C肽呈正相关; LDL-C与DBP、UACR、HbA_1c、BMI呈正相关;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与年龄和UACR呈正相关。(3)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C、LDL-C是影响DK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脂代谢异常参与T1DM患者DKD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及其联合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将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微量白蛋白尿组(<25 mg/L)20例、微量白蛋白尿组(25~200 mg/L)38例和大量白蛋白尿组(>200 mg/L)44例,另选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受检者均进行CysC及Hcy的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微量白蛋白尿组与大量白蛋白尿组血清CysC及Hcy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两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高于单项检测(P<0.05)。结论血清CysC及Hcy联合检测有助于及时、准确地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害。  相似文献   

8.
陈武  邹光美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3):1850-1853
目的探讨血浆中25-羟基维生素D(25-OH-VD)水平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该院诊疗的14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尿清蛋白与肌酐比值(UACR)将其分为正常清蛋白尿组(41例)、微量清蛋白尿组(49例)、大量清蛋白尿组(52例)。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的25-OH-VD、血肌酐(CREA)、血尿素氮(BUN)、胱抑素(Cys-C)、尿清蛋白、尿肌酐等项目水平并采取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GFR),分析25-OH-VD与UACR的相关性。结果微量清蛋白尿组、大量清蛋白尿组的eGFR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正常清蛋白尿组,大量清蛋白尿组eGFR水平均显著低于微量清蛋白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清蛋白尿组、大量清蛋白尿组的UACR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正常清蛋白尿组,大量清蛋白尿组的UACR显著高于微量清蛋白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清蛋白尿组、大量清蛋白尿组25-OH-VD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正常清蛋白尿组,大量清蛋白尿组25-OH-VD水平均显著低于微量清蛋白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中25-OH-VD水平与UACR呈负相关(r=-0.574,P0.01)。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中25-OH-VD水平低于健康人群,25-OH-VD缺乏与糖尿病肾病严重程度有关,检测其水平对病情的评估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Cystatin C用于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脏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Cystatin C对2型糖原病患者早期肾脏损伤的诊断价值,并与传统的肌酐指标进行比较。方法对34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白蛋白排泄率(AER)分成三组。A组:AER<20μg/min,为白蛋白尿正常组;B组,AER20~200μg/min,为微量白蛋白尿组;C组,AER>200μg/min,为大量白蛋白尿组。同时测定三组的Cystatin C和血清肌酐。结果A、B、C三组的Cystatin C和肌酐水平分别为0.73 mg/L、79.6μmol/L;1.17 mg/L、86.2μmol/L;1.43 mg/L、105.6μmol/L。B组Cystatin C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1),肌酐水平没有显著差异(P>0.05):C组Cystatin C、肌酐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P<0.001)。结论血清Cystatin C是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脏损伤的敏感指标,比肌酐更加灵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与骨转换标志物的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滨湖院区内分泌科收治住院的87例T2DM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以及血尿标本,检测N端-骨钙素(N-MID)、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和I型胶原羧基端Beta特殊序列(β-CTX)和UACR等项目。根据UACR分成3组:正常组(38例),UACR≤30 mg/g;微量白蛋白组(37例),30 mg/g UACR 300 mg/g;临床蛋白尿组(12例),UACR≥300 mg/g。对组间资料和N-MID、β-CTX、PINP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三组间患者N-MID、β-CTX、PINP和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临床蛋白尿组和微量白蛋白组的N-MID、β-CTX和PINP的水平较正常组低(P 0. 05);临床蛋白尿组的N-MID水平较微量白蛋白组低(P 0. 05);与正常组比较,临床蛋白尿组的Hb A1c水平升高(P 0. 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UACR与N-MID、β-CTX呈负相关(r=-0. 272、r=-0. 483,P值均0. 05)。结论T2DM患者在出现微量白蛋白和临床蛋白尿时,存在明显的骨转换指标降低,N-MID和β-CTX是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提示低骨转换的状态较为敏感的实验室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骨转换标志物和骨密度的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方法收集24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其各生化指标、血清25(OH)D、甲状旁腺素(PTH)及骨转换标志物骨钙素(OC)、胶原C端交联物(CTX)水平,并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及髋部骨密度(BMD)。将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尿白蛋白、25(OH)D水平分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5(OH)D水平随年龄增加呈降低趋势,PTH水平随增龄有升高趋势。OC及CTX水平随增龄而降低(P0.05)。随尿白蛋白水平升高,受试者25(OH)D水平逐渐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或微量尿白蛋白组相比,大量尿白蛋白组患者OC及CTX水平呈下降趋势(P0.05)。大量尿白蛋白组患者腰椎及股骨颈BMD明显低于正常尿白蛋白组(P0.05)。25(OH)D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呈负相关。随25(OH)D水平降低,OC及CTX亦呈下降趋势,其中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OC水平明显低于维生素D充足组(P0.01),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股骨颈及腰椎BMD明显低于维生素D充足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维生素D水平普遍偏低并与尿白蛋白水平具有负相关性。骨代谢状态以低转换型为主,骨转换标志物水平与尿白蛋白及25(OH)D水平具有一定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与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及间接胆红素(DBIL、IBIL)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选择517例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根据UACR分成三组,正常白蛋白尿组(A组)274例,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167例,大量白蛋白尿组(C组)76例,采用非参数检验法比较三组间血清TBIL、DBIL、IBIL的差异,同时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B组、C组分别与A组相比,TBIL、DBIL、IBIL水平明显下降;C组与B组相比,TBIL、DBIL水平明显下降,均P0.05。在UACR30 mg/g人群中,UACR的相关分析表明:UACR与病程、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血肌酐(CR)、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呈正相关;UACR与TBIL、DBIL、IBIL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血清胆红素可能是T2DM患者白蛋白尿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并发白蛋白尿但肾功能正常患者的骨密度(BMD)变化。方法纳入116例肾功能正常的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和45例绝经后健康女性对照者(A组)。T2DM患者根据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AC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B组)、微量白蛋白尿组(C组)及大量白蛋白尿组(D组)。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量所有受试者腰椎及髋部BMD值。结果 4组L3、股骨大转子区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L3的BMD较A组显著降低,D组股骨大转子区BMD较A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绝经后T2DM患者BMD较绝经后健康女性无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将维生素D受体基因作为糖尿病肾病候选基因,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糖尿病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①选择2003-06/2004-08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及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94例为糖尿病组,男30例,女64例。②根据3次晨尿尿白蛋白与肌肝比值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尿白蛋白与肌肝比值<30m g/g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55),30m g/g≤尿白蛋白与肌肝比值<300m g/g者为微量白蛋白尿组(n=32),尿白蛋白与肌肝比值≥300m g/g为大量白蛋白尿组(n=7)。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合称为异常白蛋白尿组。病程≥5年未合并糖尿病肾病31例为迟发/未发糖尿病肾病组,病程≤1年伴有肾病患者20例为早发糖尿病肾病组。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77人为对照组,男35人,女42人。纳入对象均为汉族人,均对实验目的知情同意。③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④对数据先进行正态分布检验,若符合正态分布,两组间计量资料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F检验。计算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确认符合H ardy-W einberg平衡,计算等位基因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布比较采用χ2检验。基因型分布作H ardy-W einberg吻合度检验。相对风险率(RR)表示疾病与标志性状关联的强度。结果健康者77例和2型糖尿病患者9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中国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酶切位点有2种等位基因F,f;存在3种基因型FF,Ff,ff。②对照组、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间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频率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χ2=21.137,P=0.002);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366.924,P<0.001)。③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异常白蛋白尿组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显著性(χ2=12.131,P=0.002),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也有显著性(χ2=13.884,P=0.000)。④等位基因f与异常白蛋白尿的发生相关联(RR=3.57,P<0.005),具有显著性意义,表明具有等位基因f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可能性是没有等位基因f的糖尿病患者的3.57倍。等位基因F与异常白蛋白尿的发生呈负关联(RR=0.21,P<0.005)。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易感性相关联,等位基因f是糖尿病肾病的易感基因,是早发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骨化三醇对维生素D缺乏的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蛋白尿的影响。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78例,依据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分为维生素D正常组(25(OH)D〉25μg/L)74例、维生素D不足组(25(0H)D15~25p.g/L)65例和维生素D缺乏组(25(OH)D〈15μg/L)46例。维生素D正常组给予常规规范化治疗控制血糖,维生素D不足和缺乏组在控制血糖治疗基础上给予骨化三醇0.5μg/次,1次/d,VI服,连续应用8周。比较3组治疗前及维生素D不足和缺乏组治疗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肌酐、血钙、肾小球滤过率、尿白蛋白排泄率。结果治疗前,维生素D不足组和维生素D缺乏组体质量指数、高敏c反应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均高于维生素D正常组(P〈0.05);应用骨化三醇治疗后,维生素D不足组和维生素D缺乏组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尿白蛋白排泄率、空腹血糖、三酰甘油和肌酐较治疗前下降,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化三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2型糖尿病维生素D缺乏患者的尿蛋白排泄率、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糖波动与早期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0例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20μg/min(正常白蛋白尿组)及40例UAER 20-199μg/min(微量白蛋白尿组)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CGMS),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血糖、平均血糖波动振幅(MAGE)及血糖标准差(SDBG)。结果两组患者的平均血糖水平(11.07±1.94 mmol/L vs 10.45±1.90 mmol/L)无统计学差异;微量白蛋白尿组,血糖标准差(3.14±0.94 mmol/L vs 2.21±0.64 mmol/L)、平均血糖波动振幅(6.2±0.6 mmol/L vs 3.4±0.4 mmol/L)均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糖水平控制相当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平均血糖水平相当)中,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组其血糖标准差、平均血糖波动振幅均大于正常白蛋白尿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患者骨密度、骨代谢指标、维生素D及其受体(VDR)含量,据此分析糖尿病肾病引发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因素和制订护理对策。方法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受试者的腰椎(L2~L4),股骨上端(Neck、Ward三角、Troch)骨密度,并检测空服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体重指数(BMI)及血清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KP)、血清25OHVitD浓度、血细胞内维生素D受体(VDR)含量。据此分析糖尿病肾病引发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因素和制订护理对策。结果男性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L2~L4、股骨颈、Ward三角区、大转子区骨密度值(BMD)均低于男性对照组(P<0.01,P<0.05)。女性糖尿病各组L2~L4、股骨颈、Ward三角区、大转子区骨密度值(BMD)均低于女性对照组(P<0.01)。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血清25OHVitD浓度和血细胞VDR含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无论男女,骨密度均降低,血清25OHVitD浓度和血细胞VDR含量下降,故预防骨折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及血栓调节蛋白(sTM)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78例DM患者和25名正常对照组血浆sEPCR和sTM.DM患者根据24h 尿白蛋白分泌率(24hUAER)分为3组: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并根据病程分为:<10 年组、10~20年组、>20年组.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各组血浆sEPCR和sTM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P <0.01),与正常白蛋白尿组比较,微量白蛋白尿组及大量白蛋白尿组sTM显著升高(P<0.01,P<0.01),而大量白蛋白尿组sEPCR显著升高(P<0.01);(2)<10年组与10~20年组血浆sEPCR与sTM水平无显著性差别(P>0.05),而>20年组显著升高(P<0.01);(3)尿白蛋白分泌率与血浆sEPCR(r=0.4467,P<0.05),sTM(r=0.3781,P<0.05)及糖尿病病程(r=0.3135,P<0.05)呈正相关,sEPCR与sTM呈显著正相关(r=0.3718,P<0.05).结论 sEPCR和sTM升高与DM血管病变的发生和严重程度相关,是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与血脂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与血脂的关系。方法无尿路感染及原发性肾脏疾病病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68例,按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检测所有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果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微量白蛋白尿组高。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微量白蛋白尿组高。3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不仅与糖代谢指标和血压有关,与血脂也存在相关性,提示脂质代谢紊乱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与血清胱抑素C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51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蛋白尿情况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比较3组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Cys C)、尿微量白蛋白(mAlb)、血清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G-Ccr)等临床指标.结果:从正常白蛋白尿期至微量白蛋白尿期再到大量白蛋白尿期,Cys C、mAlb、Scr均逐渐升高(P<0.05),但Cys C、mAlb比Scr升高较早;CG-Ccr则逐渐降低(P<0.05).采用ACR为参照,取ACR 30 mg/g、ACR 300 mg/g为切点,作血清胱抑素C的ROC曲线并求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4(P< 0.01)、0.781(P<0.01),进一步说明其较好的诊断效能.结论:Cys C比Scr能更敏感地评估糖尿病肾病早期肾小球滤过率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