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肠镜诊治过程中出现急性消化道穿孔的原因、诊断及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011年8例结肠镜检查致消化道穿孔病例资料。结果结肠镜并发结肠穿孔8例,诊断性肠穿孔4例,其中1例为无痛肠镜检查后穿孔,治疗性穿孔4例。当前,并发结肠穿孔主要为治疗性肠穿孔,穿孔主要位于乙状结肠及其移行区。结论结肠镜诊疗中并发肠穿孔的比例并不高,治疗取决于患者的临床状况及有无基础的肠道疾病,肠穿孔并发感染或有肠道基础疾病时,行手术治疗(开腹或腹腔镜);穿孔较小或患者一般状况好时可行内镜下治疗(金属夹)及保守治疗(禁食水加抗生素)。  相似文献   

2.
结肠镜诊疗中并发肠穿孔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结肠镜诊治过程中发生肠穿孔的原因.为避免肠道穿孔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到2007年6月行结肠镜检查19 814人次,治疗3 226人次发生肠穿孔的病例资料.结果 发生肠穿孑L 8例,男5例,女3例, 年龄48-80岁.诊断性肠镜检查肠穿孔4例,穿孔率O.02%.位于乙状结肠及其移行部,是插镜过程中镜身或镜头对肠壁直接作用力过大所致;治疗性肠穿孔4例,穿孔率0.12%.发生于无蒂或亚蒂息肉电凝切除时.6例患者行肠修补术或肠造瘘加修补术,l例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伴有慢性肾功能不全者在穿孔后出现感染性休克死亡.结论 结肠镜诊疗中并发肠穿孔的比例并不高,经验不足和操作粗暴是造成肠穿孔的重要原因.对无蒂或亚蒂息肉进行电凝切除时尤其要小心.术后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生穿孔后及时处理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结肠镜检查术目前仍是大肠检查最佳选择,而结肠穿孔是其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国内文献报道发生率为0.11%。本院1988年11月至2007年2月完成结肠镜检查21 200例,发生结肠穿孔3例,发生率为0.014%,虽然并发肠穿孔发生率低于文献报道,但是一旦发生对医、患双方都是一种损失,患者增加了痛苦甚至有生命的危险,医方增加了心理压力,有时心理阴影还持续一段时间。把肠镜下肠穿孔发生率降到最低水平是广大内镜医师追求的目标。此3例结肠镜并发肠穿孔给我们教训很多,因此将此3例作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结肠镜并发肠穿孔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结直肠肿瘤和炎症性肠病的逐渐增多,结肠镜已成为诊治结直肠疾病最常用的方法,是一种相对较安全的检查.但仍有肠穿孔危险,尤其是治疗性结肠镜.我们对2000年1月-2003年12月结肠镜检查和治疗中出现的9例肠穿孔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及治疗时发生肠穿孔的原因及对其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宁夏人民医院总院和分院行结肠镜检查或治疗的25 4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发生肠穿孔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诊断、穿孔部位、穿孔原因及穿孔后的治疗方法。 结果共有6例发生肠穿孔,其中,5例为即刻穿孔、1例为迟发性穿孔。6例患者中,3例为结肠息肉钳除术患者,内镜下用钛夹封闭穿孔,经保守治疗后出院;另外2例结肠肿瘤溃疡、1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经外科治疗后好转出院。 结论结肠穿孔是结肠镜诊疗时并不常见的并发症;术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临床资料,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操作时动作轻柔,可最大程度地减少或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21,29(13):715-719
背景近年来,结肠镜检查作为结直肠疾病最重要的诊疗手段被广泛运用于临床中,但其具有一定的侵入性,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穿孔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其中,消化道穿孔如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可引起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目的分析可能导致结肠镜穿孔的危险因素,探索穿孔患者的合理治疗方案.方法统计2012-01/2020-12在我院行纤维电子结肠镜检查患者共41642例,回顾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既往史、体重指数、是否麻醉、肠道清洁程度、操作时间、穿孔部位等),分析结肠镜穿孔的高危因素;穿孔患者均行肠穿孔修补术,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laparoscopic surgery, LS)和开放手术组(open surgery,OS),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术式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发生肠穿孔患者共21例(0.05%),其中肠镜检查导致穿孔13例,治疗(包括圈套息肉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球囊扩张等有创操作)导致穿孔8例,穿孔部位多见于乙状结肠(47.6%)及直肠(28.6%).腹腔镜手术13例,开放手术7例,保守治疗1例,有3例同时行肠造瘘术.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肠道清洁程度、有无麻醉、腹部手术史为导致肠镜穿孔的危险因素(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操作时间、是否为检查或治疗无明显相关性(P0.05). LS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伤口感染率、住院费用较OS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结肠镜穿孔易发于乙状结肠及直肠,操作过程粗暴、局部肠壁薄弱及解剖结构异常是导致肠穿孔的三大重要因素;肠道清洁程度、无痛麻醉、腹部手术史为肠镜穿孔发生的危险因素,而与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操作时间、是否为检查或治疗无关.肠镜穿孔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早期发现、积极手术,避免腹腔感染弥散.腹腔镜下肠穿孔修补术与开放手术对比具有疼痛轻、恢复快、伤口感染率低等优势,可作为首选方案.如肠道准备好,大部分肠镜穿孔患者不做预防性肠造瘘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结肠镜检查发生肠穿孔的病例,总结如何规避穿孔的发生以及探讨恰当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记录每例肠穿孔的过程、治疗方法、恢复情况及结局。结果 2007年7月至2018年10月共有112 044例患者接受了结肠镜检查,其中19例发生了穿孔,穿孔率为0. 017%。最常见穿孔位置是乙状结肠,其次是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和近端直肠。5例患者手术治疗,13例患者采取内镜缝合,1例患者予以保守治疗。所有患者均平稳出院,无患者死亡。结论结肠镜检查出现肠穿孔时,早期闭合穿孔、减少感染是补救治疗成功的关键,应根据患者年龄、自身疾病、穿孔位置和大小,相应地选择妥善的治疗方法,既保证能早期治愈又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和花费。  相似文献   

8.
随着结肠镜检查在基层医院的广泛开展,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套圈结扎和电灼术等治疗病例的日益增多,以及结肠镜下肿瘤切除手术等新技术的兴起,伴随而来的医源性结肠穿孔也呈现出逐步增多趋势,其中既往有过腹部手术史者更易发生医源性结肠穿孔.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55岁,因腹痛腹泻1年到我院内镜中心行无痛结肠镜检查.检查时患者乙状结肠扭曲明显,进镜后发现距肛门20 cm出现一直径约1.0cm的肠穿孔(图1),退镜后将日本Olympus MH-463透明黏膜吸套(透明帽)置于结肠镜头端,然后将两爪金属夹通过钳道后打开钛夹并收于透明帽内,再次进镜,顺利将钛夹送至乙状结肠穿孔处,在透明帽辅助下进行钛夹夹闭穿孔,按上述方法反复操作,共使用6枚钛夹完全夹闭肠穿孔(图2).术后收住我院消化内科,禁食5d,给予静脉营养支持,环丙沙星0.4 g/d抗感染1周.术后25d复查结肠镜,乙状结肠距肛门20 cm处可见一直径约1.5 cm的瘢痕改变(图3).术后6个月电话随访,患者无特殊不适.  相似文献   

10.
门脉高压性结肠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1995年12月共收治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66例,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门脉高压性结肠病41例,现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全部病例符合1984年南宁会议门脉高压标准.并发结肠病患者中男29例,女!2例,男:女为2.小1.年龄31~69岁,平均年龄45.2岁。全部患者均进行纤维结肠镜、B超、lgh床生化等检查.其中肝炎后肝硬化50例,并发门脉高压性结肠病34例,酒精性肝硬化14例,有这一并发症者6例,胆汁性肝硬化2例并发门脉高压性结肠病1例。共有21例发生下消化道出血,占51.2%.详见表1.表1门脉高压病程与门脉高压性结肠病、下消什宿中M的…  相似文献   

11.
结肠镜检查后并发缺血性结肠炎三例并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结肠镜诊疗技术的普及,伴随而来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亦相应增多。结肠镜检查后并发缺血性结肠炎非常罕见,目前国外文献仅有数例个案报道,国内文献尚无类似案例报道。2008年3-8月我院共发现结肠镜检查后并发缺血性结肠炎患者3例,本文通过回顾总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外文献报道,分析其发病机理,旨在提高对该并发症的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危人群与普通人群进行结肠镜常规体检的最佳年龄及结肠镜体检的必要性。 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9年8月经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的5 213例体检者的内镜诊断报告,回顾性分析不同人群结肠息肉的检出率及其检出率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差异性。 结果5 213例受检者中高危人群772例,普通人群4 441例,其中,男3 469例、女1 744例,发现结肠息肉2 735例(占52.46%)。高危人群中59.33%受检者内镜下诊断为结肠息肉。普通人群中51.27%受检者内镜下诊断为结肠息肉。40岁及以上的普通人群与高危人群的检出率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论普通人群还是高危人群,男性的结肠息肉检出率高于女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结肠息肉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结论40岁及以上要定期做结肠镜常规体检检查,而不是仅限于高危人群才进行常规结肠镜体检,特别是男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胃镜检出的食管裂孔疝(hiatal hernia,HH)的发病情况及内镜特点,探讨无痛胃镜对HH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755例HH患者的内镜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HH的检出率、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下HH特点、HH发病年龄及性别、并发疾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HH检出率为1.45%,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HH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镜下差异主要是呕吐时食管腔内胃黏膜是否逆行疝入(P0.05)。HH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1~60岁,检出率最高的合并症是反流性食管炎(57.61%,435/755;食管溃疡3例)。[结论]HH的主要内镜特征是齿状线上移,下方可见疝囊,食管裂孔压迹松驰、宽大。无痛胃镜检查能更直观的观察HH的特点及并发症,诊断HH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大肠癌一般通过结肠的内窥镜或放射影像检查来诊断,结肠镜是诊断的金标准,但漏诊仍可发生,因为肠镜未到达癌肿部位或经过该部位而癌肿未被看到或识别,作者对此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病人和方法 收集了印第安纳州20所医院中1988~1993年间以结肠镜为最后诊断手段的大肠癌共941例,结肠镜检是诊断明确前3年内进行的,共漏诊47例。采用图表法回顾分析了这些癌肿的Duke分型、肿瘤位置、结肠镜插入深度、术前准备的质量、漏查对诊断延误时间以及检查者的情况等资料。结果 结肠镜和手术报告表明由于结肠镜未到达肿瘤部位而漏诊者共20例(426%),称…  相似文献   

15.
蛔虫所致之外科疾患,近年来文献报告颇多,但专题研讨蛔虫所致之肠穿孔者却不多见,就手头文献中共发现九例。我院自1953—1957年,共治疗蛔虫性肠穿孔九例(续发性者未在内),均经手术证实,愿将其作一分析,并略加讨论,望同道参考指正。发病率:四年来,我院共发现蛔虫性肠穿孔患者九例,占同时期外科蛔虫病42例的21.4%;占28例肠穿孔患者的32.1%;占320例肠蛔虫病的2.8%。由此可见,蛔虫所致之肠穿孔并不少见。年龄性别:九例患者中,男性七例,女性二例,约为3:1;儿童较成人多,为3:1,年龄最小者仅11个月,最大者65岁。症状:一般起病较缓慢,其主要症状有: 1.腹疼——此为必有的症状,九例患者中均具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以揭示影响本组病例愈后的主要因素.方法近年来我院共收住自发性结肠穿孔患者5例,男3例,女2例;年龄51岁~81岁,平均72.2岁,发病前均体健;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明显腹膜炎体征,腹穿抽得脓性粪臭腹水;术前误诊为上消化道穿孔3例,阑尾炎及胰腺炎各1例;均为乙状结肠穿孔,行肠穿孔修补外置术3例,肠穿孔修补加近端结肠造瘘2例.结果发病8h内手术3例,2例出现休克症象,1例术后并发腹腔脓肿,肺部感染,均治愈;发病14h,24h手术各1例,术前均出现难以纠正的低血压,术中术后血压极不稳定,分别于术后1d,4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本病愈后差,死亡率高,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与成人腺瘤性息肉相比,幼年性息肉是儿童胃肠道最常见的息肉类型,也是儿童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病因.随着结肠镜诊疗技术的发展,儿童幼年性息肉可经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并在结肠镜下进行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我院1994年至2009年经结肠镜切除幼年性息肉115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结肠炎是继发于结肠壁循环障碍而产生的一种疾患,是结肠缺氧再加上机械因素(肠腔内压力增高)和感染等所致。一般将缺血性结肠炎分为坏疽性和非坏疽性二种。坏疽性者由于结肠大块梗死而病情严重,患者呈休克状态,并有肠穿孔和腹膜炎征象,需紧急手术,钡剂灌肠或结肠镜检查应属禁忌。非坏疽性者缺氧仅引起粘膜、粘膜下层和偶尔肌层的损害,临床症状相应较轻,只有结肠炎和直肠出血征象,愈合后可有或无后遗症,对此类病例可行钡剂灌肠和结肠镜检查。作者等在1973~1979年共见22例非坏疽性缺血性结肠炎,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20~74岁,平均56岁。均有明确的症状,皆经钡剂灌肠和结肠镜检查。22例中14例根据临床、X线和结肠镜可以确诊,2例误诊为结肠癌,1例误诊为肠息肉,另5例同结肠Crohn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腹腔结核患者并发肠穿孔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腹腔结核并发肠穿孔患者37例(肠穿孔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同期腹腔结核未并发肠穿孔患者39例(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腹腔结核患者并发肠穿孔的危险因素。结果: 肠穿孔组有2例患者因感染性休克未接受手术治疗,35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肠穿孔组8例患者死亡,病亡率为21.6%(8/37)。对照组39例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肠穿孔组结核病病史≤3个月者占54.1%(20/37),并发艾滋病者占29.7%(11/37),并发贫血者占64.9%(24/37),并发低蛋白血症者占86.5%(32/37),CD4+ T淋巴细胞计数<150个/μl者占51.4%(19/37),并发肠梗阻者占45.9%(17/37),腹部症状为首发症状者占73.0%(27/37);对照组结核病病史≤3个月者占79.5%(31/39),并发艾滋病者占5.1%(2/39),并发贫血者占33.3%(13/39),并发低蛋白血症者占43.6%(17/39),CD4+ T淋巴细胞计数<150个/μl者占7.7%(3/39),并发肠梗阻者占20.5%(8/39),腹部症状为首发症者占46.2%(18/3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564、8.104、6.541、15.263、17.565、5.564、5.650,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部症状为首发症状(OR=23.828,95%CI:2.946~192.744)、并发肠梗阻(OR=10.292,95%CI:1.607~65.899)、低蛋白血症(OR=43.455,95%CI:3.697~510.796)和CD4+ T淋巴细胞计数<150个/μl(OR=25.706,95%CI:2.231~296.223)是肠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结核病病史≤3个月(OR=0.026,95%CI:0.003~0.247)为保护因素。结论: 肠梗阻、低蛋白血症、CD4+T淋巴细胞计数<150个/μl、腹部症状为首发症状是腹腔结核患者并发肠穿孔的危险因素,当腹腔结核患者出现上述危险因素时要警惕发生肠穿孔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伪膜性肠炎(PMC)的诱因、临床表现、结肠镜下特征、诊断及防治。方法对我院2005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门诊和住院的共28例PM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出现腹泻,其中11例患者均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出现腹泻;13例患者为老年多病长期服用多种药物致免疫力下降;4例应用糖皮质激素后出现腹痛、腹泻症状。结肠镜检查表现为各段结肠黏膜不同程度地出现充血、水肿及密集点状黄白色微隆起斑块,表面覆有伪膜,其中轻度9例、中度15例、重度4例。所有患者停用抗生素及激素类药物,口服甲硝唑或万古霉素后,均获得治愈或好转。结论伪膜性肠炎常发生在长期应用抗生素、激素及免疫力低下患者,结肠镜检查有助于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