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六淫在中医病因学与发病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六淫的概念,有称之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合称”;有说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有指出“是气候变化侵犯人体的不正之气”。对此,笔者认为,不仅承认六淫是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而且需明了这是不正常的六气变化,同时还要进一步确定这是致人发生疾病的不正常的六种气候的变化。这样才使之更为明确、较为完善。  相似文献   

2.
<正> 中医病因,迄今仍沿“三因”之说。而三因中之外因,当推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为首。六淫致病,一是邪从肌表(或口鼻)而入,故它泛指一切外感病;二是与时令有密切关系,故又统称时令病。所以说,外感性和时令性是构成六淫致病的两个基本特点。然而,验之临床,考之经典,六淫之中独无外火致病之例。这对学习中医者,不仅是一个理论上的疑问,而且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因为对这个“火”的概念不清,致使从病因(如与暑、温、热之间)病理到辨证施治的全过  相似文献   

3.
无论何种咳嗽,皆可归为外感与内伤,其病因病机如下。外感咳嗽主要是由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犯肺所致。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能致咳,但是由于四时气候变化的不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因而在临床上也就会出现风寒、风热及燥热等不同咳嗽。临床所见  相似文献   

4.
肖娴 《开卷有益》2005,(11):14-15
上期所介绍的是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由于风、寒、暑、湿、燥、火各自的性质不同,它们所引起的疾病特点亦各自不同。二、六淫其性质和致病特点自然界的各种不同气象都有各自的特点,如风气的流动,时有时无,能使树木曳摆动等。如果病人的症状表现具有类似以上的特征,就称之为“风证”。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就是古人采用类比演绎的思维方法,将自然界的气象、物象与人体的临床表现相类比,经过反复的实践验证,不断推演、归纳、总结出来的。空气的流动形成风。虽然风是春季的主气,但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和煦之风未必使人发病,如果风气淫胜,…  相似文献   

5.
燥邪究竟属阳邪抑或属阴邪,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六气生成与阴阳五行关系、六气应四时阴阳、寒暑统六气、燥与寒热关系、六气的相生相制关系等五个方面探讨了燥属阴邪的立论依据;从燥与湿属性相反、燥邪致病特点和病证、燥证治疗用药分析等3个方面分析了燥为阳邪的原因,同时对燥兼阴阳也作了阐释.但由于<内经>对六气属性的划分亦多以四时、五行和阴阳之气的升降动静主论确定六淫邪气的阴阳属性,当以时令节气为依据,因而,燥为秋季主气而属阴是成立的.但应当明确的是,阴阳具有相对性,其所指不定,六淫邪气的阴阳属性仅是从某一方面笼统的概括,其所致病证的特点又与邪气本身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兼邪和在体内的转化等复杂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6.
中医基础理论部分一、写出脏腑的表里关系以及奇恒之腑的名称。答:脏腑的表里关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奇恒之腑的名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二、什么是六淫?六淫为病与季节气候有何关系? 答:淫就是太过的意思。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六淫为病与季节气候的关系:春天多风病,夏天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  相似文献   

7.
湿证的概念 "湿",在祖国医学的病因中为一种病邪,由湿邪引起人体发生的一系列疾病,统称为"湿证".临床上根据湿邪的来源不同,有内湿与外湿之分.外湿为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中之一,是长夏的主气.多因地面湿气上蒸或淋雨雾露而成,正常对人无害.  相似文献   

8.
《中国乡村医生》2007,23(8):44-45
络病的病因 外邪袭络 ①六淫外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袭人肌表,按照阳络-经脉-阴络的顺序传变。②温、疫之气:主要是指外感温邪及疫疠之气,包括温热病邪及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相似文献   

9.
六气之燥是正常的自然界气候,为秋季主气,其气清肃、收敛、干燥。六淫之燥是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属病因学范畴。历代医家关于“燥”的阴阳属性之争至今仍无定论,本文在梳理中医学关于燥之阴阳属性的理论渊源、后世医家阐发的基础上,通过古今病案的例举,诠释燥之阴阳属性对临床的不同启迪意义,冀进一步完善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10.
<正>中医病因学把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导致人体发病称为六淫,是外感病的主要病因,也称为病邪。而风邪,又是外感病邪的先导,寒、湿、燥、火等病邪往往都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导致各种疾病,因而称之为百病之长。《黄帝内经·风论篇第四十二》详细论述了各种风邪致病的病理变化特征,阐明了"风为百病之长"的重要意义。两千多年来,为后  相似文献   

11.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它既是致病的外因,又是证候归类的一种方式。眼病六淫为病辨证特点是侧重于局部证候,结合全身其他表现,探求病因病机,然后确定治则施治,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审证求因,据因论治”,即所谓“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2.
赖玲  刘明星 《当代医学》2008,(12):145-145
小儿感冒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为外感四季时邪所致.小儿调护失宜,体质下降,易反复受邪.中药汤剂辨证论治小儿感冒有显著疗效.适当调护是减少小儿反复感冒的重要条件. 六气中,风为春天的主气,暑为夏天的主气,湿为长夏的主气,燥为秋天的主气,寒为冬天的主气.临床上表现为春季多风热,夏季多暑湿,秋季多风燥,冬季多风寒.兹就不同季节小儿感冒中药汤剂辨证治疗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3.
内生"五邪"是指由脏腑和气血津液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与风寒湿燥火外邪相类以的病理现象.(以下简称"五邪")"它是从研究脏腑病机学说的某些特定病理现象入手,根据其与外感六淫的性质与致病特点之相似为基础,将这些病理表现概括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热)五大系统.它不属于外感致病因素,而属于内生"五邪"的病理过程,为了有别于外感六淫,特冠以"五邪"之名.  相似文献   

14.
现代气象学认为,气温、湿度、气压、风、降水和日照是反映自然气候的六个最基本的气象要素。传统中医则依据“天人合一”的理论,把自然气候要素定为“六气”,也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同时还规定:如果自然气候因发生了反常的或急剧的变化,超出了人体所能适应的范围,则“六气”就可成为致病的“六淫”。  相似文献   

15.
医话任何疾病的过程,都不外是正与邪相争的过程。因此,在治疗方法上,也就离不开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什么叫做正?正就是正气。就是《内经》所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正气”。用现代医学名词来说,正气相当于“抵抗力”。什么叫做邪?邪就是致病的因素。外来的如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的如食积、虫积、血瘀、蓄水等等;用现代医学术语来说,如细菌、病  相似文献   

16.
燥证及西北燥证病因病机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燥为六淫之一,五行属金,在季为秋,五脏关肺。以其自然性质而言,金本燥,为涸。性质类别属于秋阴,却异于寒湿,反同于风热火。自《内经》将燥邪为病的特点概括为“燥胜则干”,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原则后,后世医家对燥证理论多有阐发,逐步发展完善了燥证理论。燥证是一类以津液减少,甚则枯涸为主要病理机制,以各种干燥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中医证候。由于燥证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尤其我国西北地区更为突出,故对燥证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周铭心在多年研究燥证的基础上,对燥邪及燥证的认识较前人有所深入,从论燥证转入到论西北燥证,再次强调将燥邪作为独立病因,与风、热、火、湿、寒并列论述,是《内经》的基本宗旨。在确立西北燥证理论体系后,认为燥邪的阴阳属性为阴,本阴而标阳,以阳明燥金为名,与风相对而立,于寒热之性而属凉。其气化属性凡八:一为干燥,二为清冷,三为收敛,四为滞涩,五为外坚,六为急切,七为肃杀,八为皴揭。  相似文献   

17.
<正> 风寒暑湿燥火在中医学的概念中,有六气、六淫之称。笔者结合自然现象和外感致病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其中的“火”改为“热”更为恰当。浅见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中医学"邪气"的历史源流.方法: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结果:经考察,<内经>中"邪气"是与真气、正气相对而言的,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后世在此基础上扩大了"邪气"的内涵,对邪气的认识上升到了病因、病机层面.结论:从病因层面分析,"邪"可分为外感之邪和内生之邪两类.人体内邪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痰饮、瘀血等;外邪包括风寒署湿爆火及疫疠之气."邪气"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邪气"指各种病邪,包括外感六淫、精神、饮食及体内阴阳的变化等.狭义的"邪气"是指四时不正之气,如六淫以及疫疠之气等,也特指"邪念之火"等特定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9.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病引腰骰,甚则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本病多发于青年妇女,中、老年妇女亦可发病。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病原因不外乎情志所伤,起居不慎,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并与先天禀赋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妇女在此期间受到上述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经血流通受阻,不通则痛;或气血虚弱,冲任、胞宫失养而痛经。本病病位在冲任二脉及胞宫,病变在气血瘀滞与气血不足,故而表现有虚实寒热之别,疼痛有轻…  相似文献   

20.
风、寒、暑、湿、燥、火在祖国医学上称为六气,是指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正常的六气不易使人致病,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