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GLSTs),属于一种发生于胃肠道间干细胞的肿瘤病症,由Mazurd1983年首次提出。此肿瘤形态多变,排列结构多样,临床发病较为少见。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CD117在GLSTs有极高的表达率,为正确认识CD117在GLSTs中的广泛表达,本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oin法对CD117等抗体指标进行分析,并在胃镜下观察GLSTs形态学特点及临床病理情况,为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23例GIST标本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23例GIST中良性4例,交界性7例,恶性12例。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表型为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5.7%及65.2%。结论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CD117敏感性强、特异性高,是胃肠道间质瘤可靠的标记物;CD34表达率较高,可作为诊断的参考指标,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联合使用对其作出正确诊断起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特征,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对58例胃肠道间质瘤作了临床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58例胃肠道间质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100%和86.2%,且呈弥漫强阳性表达.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间质瘤最具有诊断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特点、生物学行为以及诊治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9例胃肠道间质瘤CD117,CD34,SMA、Desmin、NSE、S-100等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29例胃肠道间质瘤CD117阳性表达26例占89.7%,CD34阳性表达21例,占72.4%。随访18例病人,有8例复发或死亡,其中NSE和(或)S-100蛋白阳性表达6例。在潜在恶性和恶性患者CD117、CD34、SMA、NSE、S-100等蛋白的表达与良性患者有明显差异,但Desmin的表达两者没有差异。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D117及CD34是较特异的标记物。NSE、S-100蛋白阳性表达者在判定恶性时需高度重视,应行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20例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观察分析2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镜下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或以其中一种为主,免疫组化为四个亚型;平滑肌型55%,Desmin阳性;神经源型5%,S-100阳性;双向分化esmin和S-100均阳性;未分化型25%,Vimentin和CD34阳性,后二型肿瘤性质为交办性或恶性,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具有一系列临床病理特征的独立肿瘤,具有多种免疫表型,肿瘤的性质与分化表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关志红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34)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胃肠道非上皮源性的间质肿瘤,临床较少见.此类肿瘤细胞主要为梭形细胞,具有多种病理学形态,GIST症状隐匿,术前确诊困难,故正确认识该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近年来GIST的病理研究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通常联合检测CD117和CD34的表达为GIST诊断和危险度判定提供了重要依据.现对我院23例GIST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形态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关志红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23):143-143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胃肠道非上皮源性的间质肿瘤,临床较少见。此类肿瘤细胞主要为梭形细胞,具有多种病理学形态,GIST症状隐匿,术前确诊困难,故正确认识该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近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 IST)的组织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upervisionTM法对原发性G IST组织中的CD117、CD34、SMA、desm in、S-100蛋白进行研究。结果本组G IST发病年龄在42~77岁(平均56岁)。男性8例,女性11例。肿瘤组织形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呈交叉束状、旋涡状、席纹状排列;上皮样细胞多呈弥漫片状或巢状排列。可以伴有囊性变、粘液变、出血及坏死、核分裂象大于或等于5/50HPF的3例中肿瘤直径均大于5 cm。免疫组化染色CD117和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4.74%和73.68%。SMA不表达或者呈灶性阳性,S-100蛋白和desm in阴性。结论G IST好发生在中老年,肿瘤细胞形态多变,排列方式多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阳性对诊断有确定作用,CD34表达对诊断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复习31例胃肠道间质瘤的HE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对其临床病理资料和组织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均有腹痛、贫血及占位性病变等症状.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独立疾病,明确诊断有赖于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贵州航天医院于2003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1020例患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临床病理标本,采用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和可溶性酸性蛋白(S-100)四项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 102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高度恶性肿瘤患者有470例,330例属于潜在恶性肿瘤,210例属于轻度恶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表型中,CD117阳性标记940例,CD34阳性标记820例,SMA阳性标记270例,S-100阳性标记160例。肿瘤恶性程度与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数量、肿瘤的大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发生部位在胃和小肠,其中小肠部位的肿瘤恶性程度较为严重。比较重要的免疫标记物阳性标记是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和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而其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数量和肿瘤大小决定了肿瘤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1.
刘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6,35(12):1104-1105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独特的胃肠道问叶性肿瘤,对GIST认识的不足常常给其诊断及治疗带来困难,本研究对20例GIST的详细观察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总结和讨论此类肿瘤的形态学特点和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1988年,Hirota等[1]提出GIST可能是起源于胃肠道卡哈尔间质细胞。以往常把GIST混同于平滑肌瘤和神经源性肿瘤[2]。近年随着免疫组化、电子显微镜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认为GIST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其免疫组织化学表达CD117和CD34[3]。超微结构以丰富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胞质指突状突起等为特征。现对我院收治的18例GIST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8例GIST患者均为我院1997~2006年间外科手术经病理确诊的病例,其中男12例,女6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收集2005年3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39例GIST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GI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最常发生于胃,占51.3% (20/39),其次是小肠,占33.3% (13/39);肿瘤体积最大者15 cm×13 cm×8 cm,最小者0.5 cm×0.5cm×0.5 cm;极低危6例,低危10例,中危7例,高危16例;CD117阳性率94.9% (37/39),CD34阳性率71.8% (28/39).结论 GIST发生部位多,形态学复杂,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检测,GIST肿瘤的大小、核分裂像、侵犯转移等均是判定肿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早期诊断、采取合理的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医药指南》2015,(13)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5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结果本组50例患者中有17例为良性,20例为恶性,13例为交界性;通过分析三组患者检验结果发现,在胃肠道间质瘤中CD34和CD117、DOG-1的表达水平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CD117、DOG-1在胃肠道间质瘤不同部位的表达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本组50例患者中通过免疫组化检测有47例CD117阳性,阳性率为94.0%;DOG-1阳性49例,阳性率为98.0%;CD34阳性34例,阳性率为68%。结论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通过检测CD117及DOG-1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疾病分型、免疫组化和临床病理。方法常规检查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2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选择的检测方法为免疫组化,具体操作依照SP法,检测的项目为CD34(细胞表面唾液黏蛋白)、SMA(平滑肌抗体)、Vimentin(波形蛋白)、S-100、Desmin(结蛋白)。结果 26例中有10例(38.5%)为良性病变,12例(46.1%)为恶性病变,4例(15.4%)为潜在恶性病变。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存在多向分化特点,是间质瘤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HE形态无明显差异,诊断检测中应选择免疫组化,可为诊断提供依据,检测的项目中以Vimentin(波形蛋白)和CD34(细胞表面唾液黏蛋白)的敏感度高、特异性强。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GI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原发性间叶性肿瘤。以往人们依据肿瘤发生部位和形态学表现将其诊断为平滑肌瘤、肉瘤、神经纤维瘤和肉瘤等,而且从概念上均可能导致胃肠道间叶性肿瘤(GIMT)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混淆。近年来文献报道CD117和CD34在GIST有极高的表达率。研究发现这一类肿瘤并不同于常见的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的肿瘤,并对该肿瘤明确了诊断标准,划分了良恶性指标,探讨了组织起源。笔者为了准确认识GIST,在日常工作中掌握GI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复阅了25例胃间质瘤的组织学形态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40例胃肠道间叶组织来源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特点,并应用CD117、CD34、SMA、S-100、Desmin共5种抗体对肿瘤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40例中CD117、CD34、SMA、S-100、Desmin阳性率分别是97.5%、85%、12.5%、5%、2%。其中极低及低度危险组CD11720例(20/20)均阳性,中度危险组CD11714例(13/14)阳性,高度危险组CD1176例(6/6)阳性。对照组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CD117均阴性。结论 CD117、CD34阳性表达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可靠的辅助指标。但这些抗体的表达与GIST的危险程度和组织学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医药指南》2018,(8)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其免疫组化表型特征。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所收治的7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用CD_(117)、CD_(34)、S-100、Vim以及Act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本次研究的患者中胃肠道间质瘤肿块直径在0.3~23 cm,且肿块边界清晰可见,肿瘤具有上皮样细胞成分,经免疫组化分析,73例患者中CD_(117)阳性66例,CD_(34)阳性58例,S-100阳性3例,Act阳性24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多发于中老年患者中,临床上,可将CD_(117)与CD_(34)作为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