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全国有关单位都开展了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大量的调查和广泛的临床实践均表明循经感传现象是在各种人群之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的一种正常机能现象,对它的特征和规律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特殊路线和规律的形成机制仍然存在着中枢兴奋扩散和外周过程激发两种不同的看法,而且至今也还没有取得确切的实验根据足以对此问题作出比较肯定的回答。为了探讨循经感传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我们对循经感传显著者的脑电图进行了一些初步的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许多研究资料报道,用多种方法刺激经穴,某些受试者能产业某种酸、胀、麻或其它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古典的经络循行路线传导,或向患区传导。这种“循经感传”或“气至病所”的现象,我国古人早有发现。如《灵枢》和《针灸大成》中就有“中气穴,则针游于巷”,“有病道运者,必先使其气直到病所”  相似文献   

3.
循经感传现象在我国历代医籍中均有记载,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依据,因而也是我们今天研究经络学说,探讨经络实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十多年来,国内许多研究单位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以许多确凿的实验结果深入论证了循经感传的一些重要特征,记录到感传过程中循环出现的一些机能反应。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肯定了循经感传与针刺镇痛作用和临床疗效的密切关系,并初步掌握了一些激发感传,促进气至病所的手段。激发感传的成功和隐性感传的发现说明循经感传是在人群之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一种经络现象,这一现象以已知的医学和生物学知识尚难作出恰当的解释,有其固有的生理学基础。在充分肯定现象的基础上,目前,不少单位正在研究如何进一步掌握它的规律,提高针刺疗效,并对循经感传形成的机理和反映循经感传的指标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感传研究确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问题,对于进一步提高针刺临床疗效,闹明针灸针麻原理和经络实质都有直接的意义,有待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循经感传现象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碧英  黎宝娇 《针刺研究》1993,18(2):159-162
循经感传现象与年龄的关系,各地的报导尚有分歧。近10年来,我们对536名在校青少年的循经感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观察。青少年受试者的循经感传的主要特征与成年人基本相同。但其循经感传的出现率,特别是循经感传的显著程度远比成年人高,结果稳定,可以重复。结果表明循经感传的显著程度与受试者年龄有密切的关系。虽然,目前还很难对此作出恰当的解释,但这一事实为进一步弄清影响循经感传“显现”的因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有助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和促进循经感传机理的阐明。  相似文献   

5.
陈洪沛  吴节  王静华 《四川中医》2008,26(11):110-112
本文收集和整理了古代文献中有关循经感传现象的载述,着重从循经感传的性质、速度、激发及控制等方面加以整理和论述,以期为现代针灸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63岁,因鼻塞流涕,时喷嚏而寻医.验血及X光鼻窦像皆无阳性发现,诊为慢性鼻炎,经治无效.视病人精神不振,对话时鼻塞音明显,流涕,时而喷嚏,余无异常,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无力.此乃内有蕴热,加之老年体虚易感外邪,乃致肺气不宣,宜采用辛凉解表,宣肺通窍法.  相似文献   

7.
近年,国内对感传的研究,有较多单位认为暗示对感传的影响很少,甚至有认为感传是不能暗示的。而有些单位则发现,仅作一些象征性的刺激形式,某些感传显著者就出现了感传。因而有的科学工作者认为,感传显著者都是暗示感受性良好者,或者说,感传是否出现,取决于暗示感受性。而有的同志则因发现暗示能引出感传,从此对感传的真实性及科学价值产生了严重的怀疑。我们认为,有必要弄清楚暗示与感传的关系,以澄清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8.
循经感传现象产生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外周感觉神经末梢间是否存在跨节段的远距离信息传递以及此信息传递的特点。方法:分离神经细束,观察逆行电刺激大鼠脊神经背侧皮支后,相距较远的神经细束上机械感受单位的电活动变化。结果:记录的单位主要是Aδ和C类单位,其感受野多位于距背中线0.5-2.0cm的范围内。机械感受单位一般在距节段电刺激后的91-120s传入放电增加;刺激T9在T12记录的单位和刺激T12在T9记录的单位,二者放电增加反应相似;另外,T10、T11脊神经与中枢断开和不断开两种情况下所记录的单位放电也未见明显不同。结论:外周末梢间的信息传递具有传导速度较慢,传递线路相对稳定,且具有不受中枢调控和双向性的特点,可能是形成循经感传的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国内外医学工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经络的本质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其中一个较大的进展是开展了对“循经感传现象”的大量研究。这些研究大大丰富了对经络学说的感性认识,表明深入探讨感传的实质有助于阐明经络学说。本文就近年来我国在循经感传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作一概述。一、感传率普查对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民族、年龄、性别、职业及各种病态条件下的人,约18万进行普查,发现感传显著者约500例,总的平均感传率为1.1%。健康人的感传率约0.23%。一般认为它与地区、民族、年龄、性别和职业等的差别无关,而与季节、遗传及某些疾病等因素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
11.
循经感传在经络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古人创立经络理论的重要依据,是针灸发展史上关键的一步。因此,本研究收集了近些年有关于循经感传的文献,通过对循经感传研究进展的总结分析,分别从循经感传的机制研究(肥大细胞论、电生理系统论、筋膜结缔组织论、容积传输理论等)、激发方法(刺法和灸法)、临床研究(针刺镇痛以及针刺麻醉等)方面进行简单客观的介绍,旨在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1976年我们提出了循经感传的八个规律,既普遍性、潜在性、趋病性、效应性、可激性、可控性、循经性、变异性。循经性是循经感传的基本规律之一。感传的循经是指循《灵枢·经脉》篇所描述的经脉循行路线。为了进一步验证感传的循经性以及循经性的临床意义。我们应用声电鍉针对33例病人,524条经进行了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的观察。结果表明十四经感传线具有循经性,感传线循经长者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循经感传现象的观察分析,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发生与微血管的自律运动有密切关系。微血管(包括淋巴管)所具有的那种“自发的、不从属于心脏跳动的、节律性的舒缩运动”很可能就是中医经络学说中所讲的“经气”。并由此推论:循经感传现象是通过刺激俞穴,引起了微血管自律运动的频率和振幅发生改变所产生的。即循经感传只是一种现象,而本质则是微血管自律运动的频率和振幅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胡勇  杨传标 《世界中医药》2010,5(5):349-350
循经感传现象是指在针刺治疗过程中,针刺“得气”之后,其“气”可以向远位传导,且传导路线与传统之十二经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现象^[1]。循经感传发生时,其感觉是主观的,但感传发生的原因是客观的。我们认为循经感传这一经络现象实质上是循经络路线的一种感觉传导。  相似文献   

16.
循经感传现象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十年来,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文的目的不是对已经发表的大量资料进行概述,而只是着重考虑近年来感传研究所取得的一些主要成就和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有关感传形成机制的两种观点以及感传研究的意义进行了扼要的讨论,以期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7.
临床上我们发现,针刺面瘫患者的内关穴,有些病人可激发出一条感传到面部的经络循行路线。1989年9月26日,在针刺一例面瘫患者外关穴时,在提插过程中病人主诉针感沿心包经传至腋下。这与三焦经的循行路线不符,经检查发现是在做手法时提插过深所致。因此在以后遇到的5例面瘫病人中,增加了  相似文献   

18.
<正> 张某,女,53岁。1986年12月18日诊。有头痛史4年。10天前因感风寒而头痛,如锥刺,以眉棱骨为甚,前额有沉重感,同时伴有右膝关节肿痛,喜热恶寒,右侧乳房胀痛,纳差,二便调。查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舌边有齿痕,苔薄腻,脉弦滑。脉证合参,诊断为寒湿之邪客于阳阴经引起的“所生病”。遵寒者温之、寒者留之的治则,循经取右侧足三里穴,用温补手法,每日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第一次,在进针5分钟后,患者出现温热感,由足三里穴循大腿前面上传,至髀关穴。继续行针,针感未再上传。起针后,诸症均减。次日,用同样手法针之,进针3分钟后,热感传至胸部,第三次,在进针1分钟后,热感传至髀关穴,2分钟时传至胸部,4分钟时热感上传至面颊、眼眶,6分钟时传至前发际,经过鼻尖,到达上腭。至此,针  相似文献   

19.
循经感传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循经感传(以下简称循感)是因刺激经穴时产生的诸感沿经络传导的一种现象,在日本又称之为“针响”。有关这一现象在古典医籍中虽可找到类似记载,但近代报道实始于五十年代初期。近年来,在探讨经络实质和针麻原理的过程中,曾就此开展多方面研究,现将其研究概况简介如下: 一、自然分布:据统计,各地已对不同民族、不同性别、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的178,533人进行大规模循感普查,结果出现率悬殊颇大,为2.75~53%。自1972年以来,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有关单位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各种可能影响因素的干扰,以统一的刺激井穴引发方法和统一的循感判定标准,又调查了63,288人,结果2/3以上单位的出现率郜在  相似文献   

20.
1977年,北京中医院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经络研究组报导了隐性循经感传现象,这一发现说明,在人群之中循经感传现象的存在是比较普遍的。为了了解隐性感传的特征及其与显性感传的关系,我们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观察,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