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萍 《实用全科医学》2011,9(4):596-597
目的为提高护理工作质量,防止体检采血患者发生晕血、晕针及并发症,对体检采血患者晕血、晕针的原因进行临床分析,以及探讨认识领悟疗法等心理支持对晕血、晕针患者的心理干预效果。方法通过采血前对患者进行晕血、晕针的原因分析,针对性地运用认识领悟疗法、转移注意力、解释、鼓励、暗示等心理支持对晕血、晕针患者实施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结果26例以往有晕血、晕针史的患者无一例发生晕厥,11例患者虽略有不适,但无需做任何特殊处理便可顺利完成采血。结论对有晕血晕针史的采血患者要进行临床分析,针对其晕血、晕针的原因地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能消除患者紧张恐惧情绪,避免晕针晕血及并发症的发生,顺利、安全完成采血,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2.
邓萍 《中华全科医学》2011,9(4):596-597
目的为提高护理工作质量,防止体检采血患者发生晕血、晕针及并发症,对体检采血患者晕血、晕针的原因进行临床分析,以及探讨认识领悟疗法等心理支持对晕血、晕针患者的心理干预效果。方法通过采血前对患者进行晕血、晕针的原因分析,针对性地运用认识领悟疗法、转移注意力、解释、鼓励、暗示等心理支持对晕血、晕针患者实施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结果 26例以往有晕血、晕针史的患者无一例发生晕厥,11例患者虽略有不适,但无需做任何特殊处理便可顺利完成采血。结论对有晕血晕针史的采血患者要进行临床分析,针对其晕血、晕针的原因地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能消除患者紧张恐惧情绪,避免晕针晕血及并发症的发生,顺利、安全完成采血,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门诊静脉采血患者晕针、晕血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方法:对2012年2月-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门诊采血室发生晕针、晕血病例共计4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经过分析发现晕针、晕血的原因包括患者的心理因素、患者的体质因素、患者采血时的体位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结果:对46例患者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后,均在几分钟内恢复正常,没有发生严重后果。结论: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采取一切措施防止和减少晕针晕血的发生,使患者痛苦减轻,护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静脉采血时患者出现晕血晕针的作用。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在采血过程中出现晕血晕针患者17例进行护理干预并对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晕血晕针症状减轻5例,消失12例。结论:及时准确的护理干预对采血时晕血晕针患者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诊静脉采血晕针晕血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6年12月急诊收治248例需要进行采血操作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各124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采血操作,观察组患者使用护理干预方式进行采血,比较2组患者晕针晕血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察组出现晕针晕血的患者仅有2例,而对照组有13例;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8%,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6.3%,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静脉采血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晕针晕血的概率,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对于静脉采血患者晕血晕针的影响作用。方法将我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接收的体检静脉采血对象共计10000例为研究样本,随机平均分组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采血对象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全面的心理护理。结果观察组当中出现晕针、晕血者共计38例,晕针、晕血的发生率为0.76%;而对照组中出现晕针、晕血者共计122例,晕针、晕血的发生率为2.44%。两组资料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静脉采血者给予全面的心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晕血、晕针率,有助于确保采取过程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门诊静脉采血晕针综合征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来本院接受门诊静脉采血的90例抽血晕针综合征患者,根据此综合征的临床症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心理因素、身体因素、疼痛因素及当时的环境因素等均可造成门诊患者静脉采血时发生晕针综合征。结论医疗机构或护理人员应充分熟悉晕血症发生的可能原因,通过了解晕血症患者的身心状况、创造舒适的采血环境以及不断提升自身的采血技术和应急处理能力,以更优质的服务满足晕针患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门诊对患者进行静脉采血时出现晕针、晕血现象的具体原因及其处理对策。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门诊接收静脉采血并出现晕针、晕血现象的72例患者,分析患者晕针、晕血的实际原因,并按照这些原因提出有效的处理对策。结果分析得知,72例患者出现晕针、晕血现象的原因,涉及到体位因素、心理因素、体质因素及疼痛反射因素。经有效处理后,72例患者心慌、恶心、头昏、出虚汗、全身乏力等病状基本得到缓解,一段时间后,患者面色转红、意识清晰、四肢回温,并未造成严重后果。结论在对患者实施静脉采血时,门诊医务人员要系统掌握晕针、晕血的发病原因,采取心理疏导、临床指导、应急治疗等措施,缓解患者晕针、晕血的相关病状。此外,医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准确判断患者的晕针病症,及时开展应急治疗,避免引发严重病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全方位实施护理干预对减少静脉采血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来我院接受静脉采血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采血操作,实验组采血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全方位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通过护理后,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28.0%(28/100),其中疼痛12例,皮下淤血9例,晕血、晕针7例;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39.0%(39/100),其中疼痛17例,皮下淤血12例,晕血、晕针10例。对比差异显著(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静脉采血者中开始全方位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体现出护理工作在临床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小婷 《包头医学》2015,(3):158-159
目的:探讨分析门诊采血室护理风险脆弱性及防控措施.方法:回顾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门诊采血室护理风险管理过程,即对门诊采血室护理风险脆弱性分析评估、根本原因分析、可能不良后果评估、针对主因控制等具体做法.结果:门诊所有采血患者均无良事件发生;实现了门诊采血服务优质化,患者满意度由2012年的96%提高到98.8%.同时提高了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结论:门诊采血室进行风险脆弱性分析评估、根本原因分析、针对主要原因有效防控,能有效避免门诊采血护理风险的发生,可见门诊采血室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提高采血室护理操作风险的干预,确保所有门诊采血患者的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门诊采血后发生晕厥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两年间在我院门诊采血后晕厥的采血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所有晕厥采血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分析采血者发生采血后晕厥的主要因素。结果在70例发生晕厥的采血者中,有35例采血者因为精神层面的因素而引发的晕厥,其占比为50%;有21例采血者是因为空腹抽血而引发的晕厥,其占比为30%;其中有8例采血者是因为晕针、晕血以及穿刺疼痛而引发的晕厥,其占比为11.43%;其余6例采血者的晕厥主要是因为睡眠不足以及过度疲劳而引发的晕厥,其占比为8.57%。所有采血者在护理之后均无异样出院。结论首先应当强化对采血者的护理关注度,对采血者是否有晕血晕针史进行询问,强化对采血者的心理帮助、采血的正确体位,尽最大可能性降低采血后晕厥的发生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提高门诊护士静脉采血穿刺成功率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在我院门诊采血室2016年1月—3月随机抽取100例静脉采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观察2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及静脉采血穿刺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静脉采血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静脉采血穿刺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00%,差异显著(P<0.05).结论 门诊护士在静脉采血穿刺期间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静脉采血后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体检中心静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静脉采血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按照护理管理方式不同分成2组。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护理,未开展风险管理;而研究组60例则给予护理风险管理,评估管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皮下淤血、晕血、采血项漏检等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体检中心静脉采血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有利于减少不良风险事件的发生,同时也可提高患者对采血中心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谢丽璋  刘妮娜 《当代医学》2008,(17):122-123
目的 通过护理干预方法预防静脉采血中发生晕针反应.方法 在静脉采血的全过程中使用针对性心理疏导.播放轻松的音乐、环境干预、疼痛的护理干预等护理干预方法.结果 对2007年1月~2D07年12月5042名体检者实施护理干预,晕针发生率为0.22%,与2006年晕针发生率为0.91%对比,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 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患者穿刺过程中的晕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护理干预方法预防静脉采血中发生晕针反应.方法 在静脉采血的全过程中使用针对性心理疏导.播放轻松的音乐、环境干预、疼痛的护理干预等护理干预方法.结果 对2007年1月~2D07年12月5042名体检者实施护理干预,晕针发生率为0.22%,与2006年晕针发生率为0.91%对比,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 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患者穿刺过程中的晕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学生入校体检采血晕针的原因及护理效果.方法:分析2015年9~ 10月大学生体检静脉采血发生晕针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并对2016年9~ 10月大学生体检采血工作进行有效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前后晕针发生情况.结果:经开展有效的护理对策后,晕针发生率降低,为0.05%.结论:通过分析大学生静脉采血晕针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可降低晕针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门诊静脉采血患者晕针的缘由分析和心理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至2017年在本院进行静脉采血的1286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以往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心理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用并发症护理干预以后的满意程度比对照组好,晕针出现次数降低。结论对门诊采血患者进行指定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晕针出现次数以及一些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预防门诊静脉采血晕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来我院门诊采血的6岁~40岁的22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就诊日期将其分为2组,单日就诊采血的为对照组,进行常规采血护理指导,共1172例;双日就诊采血的为观察组,进行多方面护理干预,共1112例。对比2组患者晕针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晕针率为9.73%,明显高于观察组的0.54%,差别显著(P<0.01)。结论从心理到生理多方面的护理干预(包括放松疗法、针对性体位、舒适的环境及良好的服务、熟练的操作技术、有效的沟通等)能有效降低门诊采血患者的晕针率,值得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叶惠淑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3):1084-1084
我院是综合性医院,日门诊量非常大,随着就诊患者的日益增多,注射/采血患者也相继增加。为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笔者对2007年—2010年间在注射/采血过程中发生晕针/晕血原因进行了回顾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预防与处理措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息肉内镜下治疗术前个体化护理干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门诊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2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0例,对照组治疗前常规门诊护理,观察组治疗前行个体化门诊护理干预。对照两组患者的配合度、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检查配合度98.46%,不良事件为零发生,满意97.69%)明显高于照组(配合检查度94.61%,不良事件发生0.76%,满意度93.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进行门诊无痛胃肠镜检查治疗前,给予个体化护理干预服务,能显著提患者的配合度、满意度,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