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表现。方法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患者60例,对所有患者心电图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房室性阻滞14例,下壁组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率高于前壁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不典型心电图表现各异,以T波改变为主(占47.2%),梗死定位也比较广泛。结论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显著,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心律失常的不同表现及其所占比例。按照患者心电图ST段是否抬高将其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种类包括室性心律失常63例(室性早搏55例,心室颤动3例,阵发性实行心动过速5例)和其他心律失常18例(窦性心动过速9例,窦性心动过速4例,心房纤颤和房室传导阻滞各2例,房性早搏1例),其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死亡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室颤动的患者病死率为100%。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的患者(病死率5.2%)与非ST段抬高的患者(病死率13.0%)相比,病死率明显较低,差异显著,P<0.05,具有比较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并发不同种类的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所占比例最高,病死率也高于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死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董平栓,耿曼辉,唐其柱(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心内科洛阳市471003)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脏房室传导阻滞(AVB)是临床上常见征象,但其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尚未完全明确。据此本文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高...  相似文献   

4.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发房室传导阻滞在临床上较多见,其发生率远远超过前壁及其它部位急性心肌梗塞并发房室传导阻滞。本文通过临床观察治疗3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其中有19例并发房室传导阻滞,体会尽管发生率较高,但经系统治疗后恢复较快,愈后良好,是与其它原因所致房室传导阻滞所不同的。观察中所见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发房室传导阻滞好发生于老年人,分析与老年人的动脉硬化、传导系统发生退行性变有关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传导阻滞病死率与不合并传导阻滞的病死率关系。方法选用15年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8例,其中合并心脏传导阻滞47例,针对不同类型分别讨论。结果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死亡率15.38%,不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者的病死率4.46%,合并完全右柬支阻滞的病死率42.86%,合并完全左束支阻滞的病死率66.67%。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左或右束支阻滞增加病死率,合并房室传导阻滞中除I^0AVB外;其余均增加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新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介入治疗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伴新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77例,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介入治疗组。比较两组酶峰(CK、CK-MB)、心脏LVEDd、LVEF、恶性心律失常情况、住院生存率、住院病死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介入组左室结构和功能P<0.05;恶性心律失常、临床事件P<0.05、病死率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壁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积极PCI治疗明显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AMI)常合并严重的心律失常,尤其是急性下壁、广泛前壁梗死易伴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过缓性心律失常,且为患者早期死亡的原因之一.及时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进行治疗,可使患者平稳渡过危险期,降低病死率.近年来,我们采用临时心脏起搏抢救其患者1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杨作富 《贵州医药》2009,33(8):710-710
我院自2005年2月至2009年4月对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经静脉溶栓治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18例患者均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3.5岁;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5例,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3例,急性前壁前间壁心肌梗死3例。其中合并心源性休克3例,Ⅲ°房室传导阻滞2例。  相似文献   

9.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强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5):802-803
目的观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溶栓后再通对早期恢复窦性心律的影响。方法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25例,入院后即行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后6h内再灌注治疗成功组及再灌注治疗失败组窦性心律恢复情况。结果17例再灌注成功患者中14例6h内恢复了窦性心律(82.4%),8例再灌注失败患者中2例6h内恢复了窦性心律(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尽早溶栓治疗有助于尽快恢复窦性心律,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陈玉生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4):2690-2690
急性心肌梗死,尤其下壁心肌梗死常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笔者用氨茶碱治疗3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分型的探讨介休市人民医院(031200)米敏芝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缓慢型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一种,尤其多见于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本文就4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1例AI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患者中10例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1例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4例发生急性心力衰竭,2例发生心源性休克,2例生命体征平稳,2例死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右室、后壁心肌梗死。结论 AIMI并发右室、后壁心肌梗死时,其并发症、病死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右束支传导阻滞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对临床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44例初发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做回顾分析,根据心电图结果将其分为两组,17例伴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同期收治的127例不伴右束支传导阻滞者,分析患者的基线资料、梗死部位、临床过程和住院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休克、心力衰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前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病死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特别是前壁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临床经过不佳和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两组:老年组(≥60岁)和中年组(<60岁)两组,老年组49例,中年组37例。比较两组梗死前心绞痛、典型心绞痛、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死亡发生原因和病死率。结果两组典型心绞痛发生率;房早、室早、室颤、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发生率和死亡原因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伴随房早、房颤、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和室早等心律失常,并多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因此临床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5.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高,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现将我院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要重视再梗死的预防和护理。对此我们有如下体会: 1 一般资料 1990年以来,我院心血管内科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7例,男28例,女9例,年龄39~80岁。其中前壁(包括前间壁、前侧壁)梗死12例,下壁(包括正后壁)梗死8例。6例为广泛前壁梗死,3例兼前壁和后壁梗死,合并室性早搏者23例,室性心动过速者27例,Ⅱ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13例,心力衰竭17例,心源性休克7例,共死亡7例。  相似文献   

17.
郭彤 《中国实用医药》2013,8(1):147-148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与房室传导阻滞(AVB)合并发生采用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均为我院心血管科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AIMI合并AVB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行溶栓治疗,对照组行常规非溶栓治疗。结果观察组40例中,死亡4例,占10%;对照组40例中,死亡17例,占42.5%;观察组AVB发生9例,占22.5%,对照组织共23例,占62.5%,各项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与房室传导阻滞型心律失常合并发生时,积极采用溶栓治疗,可显著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为患者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楼枫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2):3459-3459
溶栓是近年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手段之一.已成为减少AMI病死率,改善病人心功能及提高存活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本文总结我院近年来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34例AMI病人的治疗体会。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为我院1998年1月~2005年1月收住的34例病人,男25例,女9例,年龄45~78岁,平均64岁?梗死部位:前壁(包括广泛前壁,前间壁及前侧壁)16例,下壁8例,下壁加右室梗死5例,下壁加前间壁梗死5例,其中并发休克4例,并发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并发恶性混合性心律失常1例。诊断均符合WHO关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溶栓条件符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1996年7月修订的溶栓参考方案(以下简称修订方案)均无溶栓禁忌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比分析自2002年2月~2006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2例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IWMI合并RVMI组)的患者与4JD例单纯下后壁心肌梗死(IWMI组)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病死率及心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经研究得出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时与单纯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对比,患者院内病死率(29%对5%,P<0.01)及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等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67%对29%,P<0.01)均明显高于单纯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的患者.经1~4年随访,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出院后病死率(35%对16%,P<0.05)及心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75%对36%,P<0.05)均明显增高.结论 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程度分析。方法 对2010年4月—2014年4月住院的急性初发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76例,按是否合并新发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分为2组,观察组(AMI合并新发CRBBB)者18例,对照组为单纯AMI患者58例,观察2组患者其CRBBB的发生率及有无CRBBB患者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TN-I)峰值;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的病死率之间有无差异等进行分析。结果(1)观察组心肌梗死部位前壁或前间壁要明显高于下壁或后壁;(2)观察组CK-MB、Tn-I峰值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3)两组心功能Killip分级方面,Ⅱ级不显著,观察组平均级别及Ⅲ级以上比例均高于对照组;(4)两组超声心动图所测得的LVEF值,观察组较对照组恶化严重;(5)观察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缓慢型心律失常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室上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差异不显著;在病死率方面,观察组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MI合并CRBBB多示梗死范围较大,主要表现急性前壁及前间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多为左前降支,且病情严重,病死率高,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