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温曲线钠对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56例存在反复性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低温曲线钠血透模式治疗,透析结束后对比两组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进行220次血液透析,对照组发生64例低血压,发生率为29.1%,观察组发生26例低血压,发生率为11.8%,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透析过程中观察组最低血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低温曲线钠透析模式可有效降低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发生率,可作为预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65例糖尿病肾病需行血液透析患者为干预组,给予饮食指导、营养支持及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另选取同期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45例为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血液透析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血液透析低血糖发生率为6.15%(4/65),显著低于对照组(13.33%,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感染、血量减少、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12.31%、3.08%和9.23%,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高血压、出血、失衡综合症等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易合并感染、低血糖、低血压等并发症,在透析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病情及时给予有效护理干预,减少并发症发生,保证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治疗中低血压发生的原因,给予护理干预,探讨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48例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4)和干预组(n=24),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血液透析护理,给予干预组护理干预方案,对比两组患者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n=24)血液透析治疗共2963次,发生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事件共249次(占8.40%);干预组(n=24)血液透析治疗共3012次,低血压事件共64次(占2.12%);干预组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加强对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观察,给予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降低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发生率,护理干预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HD)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血压的影响,以及透析中静注高渗糖对患者血糖、血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中38例糖尿病。肾病和30例非糖尿病,均采用标准碳酸氢盐无糖透析液。均在餐后立即开始血液透析治疗,第1次观察HD期间不进食,分别于透析开始时、1h、2h、3h、HD结束时检测血糖值和血压变化情况;68例患者第2次血液透析至2h静脉推注50%葡萄糖60mL,记录透析结束时患者血糖值以及各时段血压动态变化情况。结果HD至2h后,3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有25例(占65.7%)出现低血糖:30例非糖尿病患者中有10例(占33.3%)出现低血糖;38例糖尿病肾病组发生18例低血压,占47.3%;30例非糖尿病患者中有7例出现低血压,占23.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HD至2b给予静脉推注50%葡萄糖60mL,2次HD结束时血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次HD等时段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D过程中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及透析相关性低血压,HD进行2h后,糖尿病肾病患者更易发生低血糖及透析相关性低血压。于HD至2h静脉推注50%葡萄糖可以防止低血糖及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温蕾 《中国实用医药》2013,(32):208-209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糖尿病肾病终末期需在本院血液透析患者共60例,上述按照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实施血液透析,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透析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低血糖、低血压、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高血压、出血、失衡综合症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性护理干预在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显著降低透析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比较常规及低温可调钠两种透析模式在高危患者血液透析中对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血液透析高危患者12例,均为高龄、糖尿病肾病及心功能不全伴有终末期肾病患者,随机分别采用常温常规透析、低温加可调钠透析两种模式,每例患者每种模式观察20次,比较透析时出现低血压及低血压症状出现的例次数。结果常温常规组(A)和低温可调钠组(B)出现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22.9%、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温加可调钠透析可有效地降低高危患者血液透析中出现低血压的发生率,提高血液透析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应用斜线式超滤模式防止血液透析中低血压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春 《现代临床医学》2007,33(6):443-445
目的:探讨斜线式超滤模式防止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临床意义.方法: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4例依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各17例,分别采用斜线式超滤模式与常规直线式超滤模式进行血液透析各306例次,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透析过程中超滤量、血压、心率及低血压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透析过程中超滤量、血压、心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发生低血压43例次(14.05%),观察组发生低血压6例次(1.96%),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超滤量较大的患者采用斜线式超滤模式并选择相应的钠曲线能有效减少透析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联合低温血液透析对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透析中发生低血压发生患者48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低温血液透析(对照组)及应用左卡尼汀联合低温血液透析3种方式治疗,通过比较血液透析血压的变化,观察3组透析前、透析中、透析后低血压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患者透析间期体重增加量和实际超滤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液透析过程低血压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卡尼汀联合低温血液透析对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疗效好,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超滤程序配合高-低钠序贯透析对预防透析低血压的效果。方法将7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前12周使用高-低钠序贯透析配合超率程序(设为试验组),后12周使用常规透析法(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种透析方法对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影响。结果试验组低血压发生率为5.83%,明显低于对照组41.76%,两组比较χ2=42.5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率程序配合高-低钠序贯透析是防止血液透析中相关性低血压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糖发生的时间、诱因及防治护理措施。方法对25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中监测血糖,严密观察临床表现,及时发现低血糖,及时采取措施。结果本组25例患者有11例发生低血糖(44%),7例有低血糖反应,4例无任何不适。血液透析前应用降糖药物者发生低血糖7/9例(77.8%),未使用者发生低血糖4/16(25%)例,差异有显著性(P=0.017)。本组11例发生低血糖患者均得到及时处理。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过程中易出现低血糖,透析前应用胰岛素者在透析过程中更易发生低血糖。做好患者饮食和降糖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及透析过程中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可以迅速控制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含糖透析液对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血压、血糖的影响,总结其代谢指标变化情况。方法 4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1组(22例)和2组(20例),1组患者应用无糖透析液,2组患者应用含糖透析液,比较两组患者透析前后血压、血糖变化情况。结果 1组患者血压、血糖降低明显,降低幅度远大于2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代谢指标均未发生明显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含糖透析液后,透析患者血糖、血压未发生显著降低,有助于避免出现透析低血糖和低血压症状,且含糖透析对患者代谢指标未产生明显影响,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前停止或减少降糖药剂量对低血糖发生的影响,探讨防治低血糖的方法.方法:选择我院血液透析中心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6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在常规使用胰岛素和(或)口服降糖药血液透析1次后,观察组在血液透析前停止或减少胰岛素和(或)口服降糖药剂量,对照组在血液透析前继续常规使用胰岛素和(或)口服降糖药剂量.结果:血液透析中低血糖发生率为39.28%,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前停止或减少胰岛素和(或)口服降糖药剂量,可有效预防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54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7例患者接受血液透析(HD)治疗,对照组27例患者连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生存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透析后血压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蛋白(TP)、白蛋白(ALB)显著降低,观察组较为稳定(P<0.05)。对照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高于观察组(P<0.05),透析后对照组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血钾明显降低,血钙上升,与透析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感染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HD和CAPD均可有效治疗糖尿病肾病,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正确治疗方案并更换替代,以此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治疗老年糖尿病终末期肾病(ESRD)的效果。方法:将56例ESRD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28例)与对照组(28例)。观察组患者采取血液透析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腹膜透析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各项临床生化指标具体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患者透析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透析后两组血压均降低,但是对照组血压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透析后两组肌酐、尿氮素均下降,但是观察组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透析后血红蛋白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透析后两组血红丹巴均上升,组间无差异(P0.05);透析前后两组患者血钾与血糖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透析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43%,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都是治疗老年糖尿病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方法,同时两种治疗方法的并发症也都较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腹膜透析在临床中治疗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于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04例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患者,遵照随机分配法则的标准,分为对照组(n=52)、观察组(n=52)。给予对照组行血液透析方式治疗,给予观察组行腹膜透析方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以及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GLU)、血总蛋白(TP)、血红蛋白(Hb)、血白蛋白(ALB)、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指标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7%)明显低于对照组(15.4%),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患者在临床中行腹膜透析治疗,其效果较血液透析方式治疗效果佳,可有效控制血糖指标,以及改善肾功能指标,而且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低,价值可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可调钠联合低温透析在血液透析中预防低血压的作用及护理对策。方法将到本院行血液透析治疗的74例低血压高危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常温透析,观察组40例采用可调钠联合低温透析,观察两组患者透析前后血压及血清钠浓度变化。结果观察组透析后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透析前后血清钠浓度变化与对照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可调钠联合低温透析能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减少低血压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糖尿病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探讨有效的防治方法。方法对我院39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以血液透析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对患者的血压、血糖、白蛋白、血肌酐和BUN等情况进行观察,比透析治疗后患者的存活情况和死亡情况。结果患者通过血液透析后,患者的血尿素氮和血肌酐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低血压、血糖是透析患者常出现的并发症,对于这一情况的防治可使患者进行蛋白的补充,并有效控制血糖。结论对于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患者而言,早期的血液透析治疗非常的重要,在透析过程中还要注重低血糖、低血压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2例行血液透析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8),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行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满意度为73.5%低于观察组满意度为92.1%(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高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组间比较(χ~2=5.006,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生活质量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7.2±1.6)分低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8.8±1.2)分,组间比较(t=4.831,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予以针对性护理,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低温血液透析,透析液温度对患者的影响。方法低温(35℃)血液透析1056例次作为对照组;上调透析液温度至36℃行血液透析660例次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在应用低温血液透析过程中,畏寒反应发生情况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两组与既往1800例次常温(37℃)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情况作一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畏寒反应明显减少(P<0·05),畏寒反应发生率下降3·1倍。两组者透析前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既往常温(37℃)透析低血压发生率为39·77%(716/1800),对照组(35℃)低血压发生率为10·32%(109/1056),观察组低血压发生率为10·45%(69/669)。结论低温(36℃)血液透析能够降低畏寒反应及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予系统护理,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低血压、低血糖及感染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护理可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