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右束支传导阻滞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对临床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44例初发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做回顾分析,根据心电图结果将其分为两组,17例伴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同期收治的127例不伴右束支传导阻滞者,分析患者的基线资料、梗死部位、临床过程和住院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休克、心力衰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前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病死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特别是前壁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临床经过不佳和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胡宜波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224-22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出现右束支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比较30例新出现右束支阻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30例不伴右束支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CPK及CK-MB水平、心功能异常及预后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患者血CPK及CK-MB峰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观察组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比例高于对照组,Killip分级高于对照组,LVED水平高于对照组,LVEF低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患者病死率26.7%,高于对照组的13.3%,但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出现右束支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表现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有新出现的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入院后新出现的RBBB,或入院时即有RBBB但既往心电图无RBBB)通常提示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高,给予积极治疗尤其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此类患者的近期预后的影响国内报道较少,对此笔者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程度分析。方法 对2010年4月—2014年4月住院的急性初发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76例,按是否合并新发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分为2组,观察组(AMI合并新发CRBBB)者18例,对照组为单纯AMI患者58例,观察2组患者其CRBBB的发生率及有无CRBBB患者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TN-I)峰值;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的病死率之间有无差异等进行分析。结果(1)观察组心肌梗死部位前壁或前间壁要明显高于下壁或后壁;(2)观察组CK-MB、Tn-I峰值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3)两组心功能Killip分级方面,Ⅱ级不显著,观察组平均级别及Ⅲ级以上比例均高于对照组;(4)两组超声心动图所测得的LVEF值,观察组较对照组恶化严重;(5)观察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缓慢型心律失常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室上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差异不显著;在病死率方面,观察组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MI合并CRBBB多示梗死范围较大,主要表现急性前壁及前间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多为左前降支,且病情严重,病死率高,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鲍冉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33-3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发新出现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MI患者120例,分为两组,AMI伴发新出现的CRBBB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单纯AMI患者77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Killip分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发生快速或缓慢心律失常的比例、心功能Killip分级≥Ⅲ级的比例以及住院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MI伴发新出现的持续性CRBBB,提示临床病情凶险,预后不良,可作为AMI患者病情恶化的一个很有价值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对患者心率变异性(HRV),QT校正离散度(QTcd)和心电QRS电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梅州市人民医院诊断为STEMI并行急诊PCI或延期PCI患者150例,将急性STE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行急诊PCI设定为观察组,急性STE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行延期PCI设定为对照一组,急性STEMI无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行急诊PCI设定为对照二组,每组各50例,评估其对HRV、QTcd和心电QRS电压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QRS波群电压(aVF导联)及QTcd短于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TE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行PCI后,对HRV,QTcd和心电QRS电压的观测有助于临床筛选高危患者,利于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程度。方法对近年住院的AMI连续病例中合并RBBB者32例进行回顾分析,并与非RBBB者进行对比。结果RBBB发生率8.99%(32/356)。该组32例患者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21.88%,泵功能衰竭Ⅲ级28.13%,1V级18.75%,住院病死率25.00%,均显著高于非RBBB组。RBBB组多见于前壁组AMI,而且CK峰值较高。上述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MI合并RBBB多示梗死范围较大,病情严重,病死率高,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术中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拟行急诊冠脉介入手术患者,采用前瞻、随机对照方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即刻给予艾司洛尔静脉注射,继之静脉泵入;对照组即刻给予美托洛尔口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QTd及术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QT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QTd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QTd(39.0±15.5)ms低于对照组的(53.0±14.7)m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10.0%低于对照组的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术时应用艾司洛尔静脉泵入更能有效降低QTd,减少术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病例的心电图特征和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3年5月~2013年9月在本院心电图检查中出现的50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患者的心电指标。结果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的发生男性多于女性,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升高趋势;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与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是引起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的常见病因;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患者心电图常合并出现ST-T异常、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左前分支阻滞等。结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患者心电图合并出现ST-T异常、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左前分支阻滞中的一项或几项是诊断CRBBB伴器质性心脏病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5例)使用常规溶栓治疗,观察组(25例)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动脉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住院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疗效可靠,成功率高且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的心电图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80例心电图资料,依据是否合并左室肥厚分为单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50例和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组30例。结果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组Sv2、Sv3、Sv3+Rv6均高于单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v2、Sv3、Sv3+Rv6均可以作为诊断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诊断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高州市人民医院152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介入治疗(观察组)及非介入治疗(对照组),随访并评价两组患者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6个月及1年病死率分别为1.3%、5.3%及9.2%,对照组分别为9.2%、14.5%及22.4%,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介入治疗可降低急性STEMI患者1年以内的病死率,早期介入治疗有利于STEMI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探讨束支传导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 35例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设定为A组。1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患者,设定为B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应治疗,对Killip分级与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大于Ⅱ级患者率为11.4%,B组患者大于Ⅱ级患者率为80.0%,A组患者心功能明显强于B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4.82,P<0.01)。A组患者死亡率为5.7%,B组患者死亡率为66.7%,A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B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7,P<0.01)。结论 束支传导阻滞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增加了患者的Killip分级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发病率,房室传导阻滞类型与急性心肌梗死部位及其并发症,病死率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间确诊的2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并发房室传导阻滞者45例,占16.5%,下壁/下后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31.7%)为前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4.6%)的6.9倍。晚发组并发症及病死率显著高于早发组。结论房室传导阻滞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临床表现,了解其临床特点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4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68例和非糖尿病组82例,比较两组患者心肌梗死的特点及预后情况。结果无痛性心肌梗死、大面积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三酰甘油水平、高血压、住院病死率等7项糖尿病组较非糖尿病组明显增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多器官功能衰竭、胆固醇水平、体质量指数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肌梗死病情严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临床应及时给予对症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临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J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预测急性心肌梗死伴缺血性J波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36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按心电图有无J波分为J波组(62例)和非J波组(74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梗死部位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J波组梗死前心绞痛、前壁心肌梗死、二个以上部位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J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缺血性J波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预后因素。方法收集查寻并记录本组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和验室检查结果,包括一般情况、入院查体、既往病史、危险因素、合并症、并发症、血清学检查、常规血清生化检查、治疗情况、住院期间死亡情况等。结果 532例AMI患者共有98例合并心力衰竭,占18.42%;将性别、AMI危险因素、既往冠心病病史,恶性心律失常、休克、心肌梗死部位及范围,不同治疗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各种临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休克、广泛前壁合并侧壁心梗、下壁合并后壁右室心梗,是住院病死率的影响因素。详见表1。将上述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高血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休克、广泛前壁合并侧壁心梗是老年AMI合并心力衰竭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休克、广泛前壁合并侧壁心梗是AMI合并心力衰竭预后的危险因素。急诊介入治疗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8.
陈碧 《中国医药指南》2012,(28):196-197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救治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120例,上述患者诊断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其中70例患者实施院前急救,作为观察组,其余50例患者为自行或者家属送至我院急诊科救治,为对照组。对记录两组患者病死情况;观察组心肌梗死发生后心源性休克发生情况;记录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发生患者;记录发生窦性心律失常例数。结果观察组患者病死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左心衰竭发生率、窦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能够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预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特征,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同期接诊的56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单纯性心肌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24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心肌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28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特点,总结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ECG改变表现为QRS波群与ST-T发生明显改变。合并广泛的间壁梗死,会导致V1、V5、V6导联的QRS波群出现异常Q波;而合并前壁或侧壁梗死的心电图特点,则是R波高度降低,V5、V6出现明显S波;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其心电图特征则是与左右两侧心前导联的ST段有明显增高迹象,J点模糊不清,且波动变化带有明显规律。结论根据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心电图特点,可发现异常Q波与ST-T改变对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合并心肌梗死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预后因素与病死率的关系及死亡原因。方法回顾237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2例死亡,病死率为21.94%。影响AMI预后,与病死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性别、高血压(P<0.05)、年龄、梗死部位、心率快、心律失常(P<0.05)等。死亡原因有泵衰竭、心脏骤停、心脏破裂、心外原因等4个。结论广泛前壁和多部位梗死、高龄、女性、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心率快、伴发复杂型室性期前收缩的AMI患者病死率高。泵衰竭是AMI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应提高AMI影响预后危险因素和死亡原因的认识,采取积极防治措施,从而降低AMI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