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女性人工流产状况、避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采用避孕措施、提高女性生殖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行人工流产术的3 260例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合格问卷3 056份。收集调查对象的婚育史、流产史、获得避孕节育知识的途径、避孕方法的使用、避孕知识掌握情况、意外妊娠原因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结果未婚人工流产1 449例(47.41%),已婚人工流产1 607例(52.59%);避孕失败2 177例(71.24%),其中采用避孕套失败的653例(21.37%),未采取避孕措施879例(28.76%);两次以上的重复人工流产2 067例(67.6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经济水平和避孕知识掌握情况为重复人工流产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避孕失败是人工流产的主要因素,未婚女性所占比例与已婚女性相近;应对未婚女性施以正确、专业的生殖健康和避孕知识教育;受教育程度、经济水平和避孕知识掌握情况对重复人工流产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意外妊娠未婚女青年性知识知晓率及心理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未婚女青年性知识知晓率及心理特点,探讨降低意外妊娠发生率的措施,并为其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意外妊娠未婚女性313例,采用自制调查表了解其生殖健康知识、性行为的态度和避孕知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焦虑、抑郁心理评估;并选择意外妊娠已婚女性304例作对照组。结果:未婚组人群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低于已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婚组在性行为态度方面较已婚组更加消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婚组意外妊娠原因以未采用避孕措施为主,占48.88%,已婚组妊娠原因以采用体外排精或安全期避孕为主,占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婚组焦虑和抑郁水平皆高于已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生殖健康知识和避孕知识贫乏是意外妊娠的主要原因,引导正确的性行为的态度和提高有效避孕措施使用率是降低未婚女性意外妊娠发生率的重要途径,在未婚女性发生意外妊娠后应为其提供有效地心理干预以减少情绪和情感异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流产后关爱(PAC)服务全国范围推广7年后中山市人工流产妇女的状况,为后期PAC服务的延伸拓展方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中山市人民医院自主研发设计的PAC工作站后台导出2017年1月-2018年12月3 994例人工流产妇女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PAC服务全国范围推广7年后中山市人工流产妇女仍然以已婚已育女性占主体;人工流产女性年龄跨度大,主要集中在年轻的育龄妇女;已婚妇女和未婚妇女流产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首次流产和重复流产妇女的年龄、学历、婚姻状况、生育状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 PAC服务实施背景下人工流产妇女仍然以已婚已育女性占主体,尤其是重复流产的女性中,已婚已育比例尤其高,流产女性人群的年龄跨度大,这提示不仅仅在医院进行避孕宣教,更应该在全社会多渠道推广避孕知识,尤其在孕期及产后同步进行避孕知识宣教,提前宣教,使已婚已育妇女有主动避孕意识,并且知道获得有效、正确的避孕方法的途径。应加强避孕知识的推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以减少人工流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未婚群体在妇产科门诊进行人工流产的状况,并对现状进行分析,提高避孕知识的普及以及为妇女保健提出更切合实际的建议.方法:对2011年5-11月在浙江省妇保院门诊、余杭区中医院妇产科门诊、余杭区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进行人工流产的1 296名未婚女性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并对有关方面的相关现状进行描述分析.结果:1 296名未婚人工流产患者中,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38岁,平均23.3岁;以大专、本科学历者最多,占64.20%;最低孕次为1次,最高孕次4次,既往未做过人工流产者占58.64%;避孕措施失败率最高者为无措施者,占35.12%,其次为安全期避孕,占18.52%.结论:初婚年龄的推迟以及待婚期时间的延长,未婚青少年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未婚人群人工流产率明显增加.加强避孕知识和未婚青年人工流产危害性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使更多女性免于承受人工流产带来的身心伤害,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提供生殖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闵行区未婚流动女性避孕措施的知识、行为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城区未婚流动女性的避孕状况。方法:采用现场问卷对不同行业的三个单位未婚流动女性的避孕知识和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未婚流动女性中有近44%的不知道任何避孕措施,知道3种以上避孕方法仅21.40%;在常见避孕措施中,以避孕套和避孕药的知晓率最高,但也不到50%;紧急避孕药的知晓率仅21.86%;避孕措施的知晓率与文化程度和年龄有关。近50%青年有性经历,婚前性行为的发生与年龄有关,年龄是性行为的危险因素但首次性行为中采用避孕措施的仅25.71%。结论:未婚流动女性的避孕知识贫乏,性行为缺乏保护,易出现生殖健康问题,应加强避孕知识宣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外来已婚育龄妇女的避孕现状及对避孕节育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这一特殊人群提供针对性保健服务,降低重复流产,保障外来已婚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方法:采用自制问卷,以自填方式为主,选择2011年1月~2011年8月在4所二级医院计划生育门诊要求人工流产的外来已婚育龄妇女进行调查分析,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人工流产的次数、人工流产的原因、避孕节育相关知识等方面。结果:外来已婚育龄妇女重复人工流产占比55.51%;人工流产的首要原因是避孕失败占56.75%;避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使用安全套避孕占42.35%;未避孕的首要原因是侥幸心理占50.32%;大专及以上的文化程度对相关避孕知识的知晓率得分均数最高。结论:外来已婚育龄妇女重复人工流产比较高,对避孕节育相关知识匮乏。加强对外来已婚育龄妇女避孕节育的指导和宣教,提高这一弱势群体的自我保健意识,降低重复人工流产率,保障他们的生殖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国人工流产水平和避孕现状,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中的生殖健康目标,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收集全国的已婚育龄妇女避孕现用率、人工流产数、活产数以及《中国统计年鉴》中报告的全国平均育龄妇女数,计算人工流产率和人工流产活产比。结果:我国育龄妇女人工流产率从2014年呈上升趋势,到2016年达28.13‰,2017年略微下降;人工流产活产比的变化趋势与人工流产率基本一致,2014—2017年均在0.5以上;2009—2017年已婚育龄妇女避孕现用率均保持在80%,但从2010年开始呈逐年下降趋势,未婚但性活跃女性的避孕状况缺乏统计数据,但若干全国性调查研究显示,这部分人群的避孕方法使用不足,在人工流产总数中占较大比例。结论:尽管已婚育龄妇女避孕现用率较高,但人工流产指标处于较高水平,提示计划生育服务质量不高,未婚人群对计划生育服务的可及性差,未婚性活跃人群避孕需求未得到满足。建议采取措施提高有避孕需求育龄妇女的避孕质量和落实人工流产后避孕服务规范,降低人工流产率和重复人工流产率,向未婚人群提供与已婚人群"一视同仁"的生殖健康服务,为青少年提供包含性别平等和权利意识的全面性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25岁以下人工流产妇女的婚育和避孕状况,为生殖保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自填和询问方式调查2004年1月~2008年9月在我院行人工流产的465例25岁以下妇女的婚育和避孕状况。结果人工流产妇女中已婚占28.2%,未婚占71.8%;文化程度以初中居多占32.0%;职业以公司职员最多占34.6%;本地户籍占69.5%,本县郊农村妇女占26.4%,外县占4.1%;人流未产妇占84.9%;人流为首次者占58.7%;妊娠原因以未采取避孕措施者居多占63.4%,避孕失败者为36.6%;男性关心避孕者占46.0%,男性主动采取的避孕措施为避孕套,占34.0%,男方建议女方不用避孕措施者占47.6%。结论未婚先孕和避孕率低是人流率高的重要原因;避孕失败率较高及男性参与避孕不够,值得重视;计划生育和生殖保健工作的对象应扩大到整个育龄妇女及男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青岛市未婚女性意外妊娠的心理和行为等情况,为采取积极措施降低未婚意外妊娠的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方式对青岛市2012年5~8月因意外妊娠来院进行流、引产或生育的未婚女性进行心理、行为、避孕知识等因素的调查,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AS软件进行卡方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调查未婚女性1 1 12例,有34.35%的女性认为是被诱惑发生性行为导致意外妊娠,69.06%认为社会性文化开放导致未婚性行为,71.67%未婚女性认为缺乏避孕知识而造成意外妊娠,48.29%女性因未避孕而妊娠,其中73.29%认为不可能妊娠而未采取紧急避孕措施.不同年龄组对未婚性行为的看法无差异.年龄越小,未避孕的比例越高,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引流产组和生育组对于妊娠的第一感觉和流产危害的认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文化程度各组间避孕知识的知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文化程度越高了解越全面(P<0.01).多因素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现居地(农村→镇街→市区)、贞操观念、是否缺乏紧急避孕知识组间妊娠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岛市未婚女性生殖健康和避孕知识欠缺,被诱惑发生性行为情况较严重,应加强性道德、生殖健康、避孕知识的教育,减少未婚意外妊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未婚妊娠女性人工流产决定因素、术后不良心理状况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对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10所抽样医院作人工流产的780例未婚女性作问卷调查,包括一般资料、人流原因、对避孕知识掌握情况及心理状况等,总结未婚妊娠女性人工流产的原因及术后不良心理的发生情况,并探讨预防措施。结果 (1)未婚妊娠女性年龄以18~25岁居多,流动人口所占比例高,职业以公司职员、学生、商业服务业为主,流产方式中以全麻流产居多,流产次数以1次所占比例较高,文化程度均较高。(2)未婚妊娠女性人工流产原因以未避孕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未坚持避孕,≤25岁者未避孕所占比例较多,其次为未坚持避孕;≥26岁者未避孕所占比例降低,避孕失败所占比例升高。(3)未婚妊娠女性未避孕及未坚持避孕原因排列前三位为侥幸心理、不懂避孕知识及个人疏忽,未婚妊娠女性避孕失败原因以避孕套使用不当、安全期避孕及口服避孕药避孕为主。(4)未婚妊娠女性避孕方式以避孕套或短效避孕药为主,大部分均认为可发生婚前性行为,对人工流产对身体有害及紧急避孕药不可常服知晓率高,避孕知识获取途径以书刊杂志、电视网络为主,避孕工具获取场所以药店、医疗机构为主。(5)未婚妊娠女性人工流产术后躯体化、强迫、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性等评分均高于全国常模(P0.05)。结论未婚妊娠女性以年龄≤25岁、流动人口、公司职员、学生、商业服务业为主,以初次流产常见,重复流产比例上升,其多存在不良心理反应,对避孕知识知晓率低,人工流产率高。  相似文献   

11.
医疗服务操作分类与编码是医学信息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数据提取、分析和应用的基础。世界卫生组织及世界多国一直致力于开发、更新和维护此分类与编码。我国此前一直沿袭美国准备在2014年停止使用的ICD-9-CM-3(卷3),中国需要结合国际主流设计思路,根据国情开发出适宜的多轴、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操作分类与编码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主要就引起卵巢黄体功能不健的因素 ,分别从激素调节、细胞因子 (VEGF、TNF α、BFGF、IFN γ、IGF)、C myc、Fas、SGP 2基因调控以及细胞连接、细胞粘附分子、NO等对卵巢功能的调节及对黄体细胞的凋亡影响进行阐述 ,认为卵泡发育不良、颗粒细胞、黄体细胞的凋亡与黄体功能不足有密切的关系。且多种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产物参与此过程的调控。深入的研究这一调控机制 ,对于进一步了解卵巢卵泡生长发育、卵泡闭锁及黄体细胞凋亡的内在机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环境中双酚A的污染及降解去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近10年来随着科学与社会的发展,环境雌激素污染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双酚A是环境雌激素的一种,用途广泛,但具有多方面的毒性。对其毒理、污染及降解去除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该文拟对上述几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HIS与PACS软件融合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实现PACS与HIS的系统集成。方法:使用Powerbuilder设计电子申请系统,利用Oracle存储过程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同步。结果:完成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PACS/HIS软件融合,经临床应用,反应良好。结论:系统集成应根据医院需求,由信息科牵头,多方论证,遵循高可用性、低耦合度的原则,在保证软件实用、流程合理的前提下,应最大限度地压缩新旧流程的共存时间。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明确2002~2005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备资产配置变化情况。方法全国系统抽样调查省市县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各类设备配置种类和数量,计算设备资产,和标准比较得到缺口。结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设备资产配置明显增加,但缺口仍然很大,就A类设备缺口达到50·2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合成的依布哂啉(Ebselen Ebs)的纯度、杂质并进行急性毒性实验。方法 Ebs测定采用自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杂质(苯胺)采用比色法,急性毒性试验采用成年大鼠1次性灌胃,观察24h内死亡率。结果 Ebs纯度为99.95%~99.99%,苯胺含量为0.00017%~0.00019%,大鼠1次经口的LD50为2355.05mg/kg。结论 Ebs质量可靠,安全性高,可供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8.
2003年我国卫生部把伤害纳入疾病预防控制的内容,明确该项工作包括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三部分.那么,伤害的定义是什么?伤害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其预防控制工作的对象又是什么?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够知晓伤害预防与控制的目标和预防医学在伤害控制工作中的定位.  相似文献   

19.
依布哂啉的稳定性及杂质和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合成的依布哂啉(Ebs)的稳定性和杂质及急性毒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8℃及室温下和0-4年中的Ebs的含量;亚硝酸盐氮和苯胺分别用比色法测定,成年小鼠3次/24h灌胃的死亡率。结果Ebs在2-8℃中可保存3年,亚硝酸盐氮和苯胺的含量为4.83μg/kg和1.78mg/kg,小鼠3次经口的LD50为2355.05mg/kg。结论Ebs质量可靠,性能稳定,安全性高,可供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20.
A group of 101 women, aged 40-65 years consisted of 48 premenopausal subjects and 53 postmenopausal ones living in Daegu and Gyeongbuk area in Korea were evaluated with their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lifestyle factors, nutrient and phytoestrogen intakes, blood and urinary indices concerning antioxidant status and bone metabolism. Body mass index (BMI), waist hip ratio (WHR) an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of the postmenopausal wome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23.8, 0.86, and 126.9 mmHg, respectively) than those of the premenopausal women (22.6, 0.82, and 115.9 mmHg; respectively). Nutrient intakes of the postmenopausal and premenopausal groups were not different except lower fat intake and higher dietary fiber and iron intakes in the postmenopausal group. Daily total phytoestrogen intak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postmenopausal group (48.54 mg) than the premenopausal (31.41 mg) and was resulted mostly from higher intakes of daidzein and genistein from soy and soy products (45.42 mg vs 28.91 mg). Serum genistein level and excretion of enterolactone, major lignan metabolite, were not ver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erum retinal and α- tocopherol levels were higher in the postmenopausal group but TBARS levels were not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erum osteocalcin (7.18 ng/mL) and urinary deoxypyridinoline (7.15 nmol/mmol creatinine), in the postmenopaus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premenopausal group (4.80 ng/mL, 5.95 nmol/mmol creatinine). Urinary excretion of enterolacton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rum osetocalcin in premenopausal women and serum genistein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urinary DPD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Dietary phytoestrogen intak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rum level of TBARS in all subject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effect of total phytoestrogen intake is beneficial on body antioxidant status in all middle-aged women regardless of menopause but the effect on bone metabolism appears different by the type of the phytoestrogen and the menopausal st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