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云海 《光明中医》2009,24(11):2065-2066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故篇名分别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其篇名却非“辨心病脉证并治”、“辨肺经病脉证并治”等,除第七、九、十一及十八篇篇名分别涉及“肺”、“心”、“五脏”及“肠”而外,都以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即《痉湿病脉证治》、《疟病脉证并治》的形式名篇。  相似文献   

2.
疑难杂病重脉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过程中 ,如何根据四诊证据的前后顺序进行分析 ,正确地辨证论治 ,一直是历代医家注视的重要问题。例如 :《内经》在指出辨证论治要四诊合参时 ,强调“欲知其要 ,则色脉是矣”。《难经》中又提出“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伤寒论》、《金匮要略》则提出辨证依据的前后主次序列 ,《伤寒论》六经辨证即明确提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论杂病亦强调“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  相似文献   

3.
一、六经病(三阳三阴) 《伤寒论》原著之“目次”,原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辩厥阴病脉证并治”等。称“六病”而并未称“六经”。“六经”字眼为后人所改用。考《伤寒论》“六病”所论述之六大证候群,是指病者在病理生理状态时所呈现之证  相似文献   

4.
浅谈近代中医辨治模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医传入我国之前,中医辨治模式已有辨病治疗、辨证治疗、辨症治疗三种,由于证候是中医独有的概念术语,因此,辨证治疗相对于西医而言是独特的。古代中医,也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模式,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既要辨太阳病,同时还要辨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这种模式一直相传至今,可以说是中医辨治的主体模式。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或证"辨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对汉·张仲景《伤寒论》有关“或证”辨治予以探析,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诸方面,不仅示明了疾病“或证”发展变化的机理和复杂多变的本质,尤在针对主病证的主方中着重示明了对诸多“或证”具体加减用药的变化,从而强调,中医“或证”治疗同样是中医临证辨治的重要内容,其与疾病主证的联系十分紧密。在论治方面,不仅重主证主方的选择,同样也要重“或证”药物的变化,以主证为主,“或证”为辅;主证选方,“或证”变药。实为中医临证辨治疾病的重要法则。  相似文献   

6.
“两态三三构型规律”学术思想由国医大师张震所创立。张老认为,“证候”在结构与层次方面可划分为核心、基础、病位证候三种静态结构:核心证候是证的核心成分;基础证候是证的基础架构;病位证候是证的定位指征。原发、继发、夹杂证为三种动态层次表现:首辨原发证,次辨继发证,再辨夹杂证。静态与动态相互结合,最终获得证的完整模式,即具体证候。笔者从把握“静态”下的肿瘤寻找“着眼点”,追踪“动态”的肿瘤变化,防止“点成线面”,并以肝癌辨治为例初步探讨了“两态三三构型规律”在肿瘤辨治中的指导意义,为中医证候学理念添加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郭振球 《河南中医》2009,29(4):313-314
“主诉辨治法”为“辨病脉证并治”、“辨证论治”的传承,又是“以证统病”,“专病论治”的创新,以抓住“主诉”,开展有序的问、望、闻、切四诊,结合新技术,来探讨病因、落实病位、阐明病机、分清病性、详悉病势、确定证名、依证立法、按法制方等分步骤论冶。  相似文献   

8.
徐雅华  苏雨田  许正锦 《新中医》2023,55(12):200-203
通过梳理汗证的源流,阐明盗汗的病名由来,并将历代医家有关盗汗的病机进行概括与述评,明 晰盗汗的病机涉及阴虚、血虚、阳虚、阴阳两虚等虚证,也涉及湿、热、瘀等实证,指出“自汗属阳虚,盗汗 属阴虚”这一观点存在时弊;进而探讨从六经辨治盗汗的临证思路,并分别从“六经-营卫-玄府”病机链、 六经与营卫的关系、从六经辨治盗汗的治疗概况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盗汗辨治从常规的八纲辨证、脏腑辨 证、病因辨证等思路均难以统领全部,但从六经辨治则能融合八纲与脏腑、统摄营卫与气血,却是一种多维立 体的辨治思路,适合盗汗这种伴见于内科杂病中的常见病证的诊治。  相似文献   

9.
慢性胃炎与溃疡从热辨治十要青海医学院中医系(810001)王付慢性胃炎概括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其临床证候特征大多属中医“胃痛、“胃胀”以及“呕吐”等病证范畴。中医辨慢性胃炎主要分寒热虚实,论治亦即散寒、清热、补虚、泻实等方面。今集临床辨治之体会,...  相似文献   

10.
自仲景提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后,历代医家对于“一证”所指多有论述,难成定论,遂为争论。文章通过仲景脉证并治诊疗过程的分析,提出“辨××病脉证并治”当为后世“辨证论治”之滥觞,且辨病是辨证的前提,辨病基础上的辨病辨证结合是仲景诊治疾病的基本范式。辨证上仲景又非常重视辨“脉”证,所以《伤寒杂病论》开篇“平脉法”,每一篇都是“脉证”为主要辨别依据,这里的证不是证候的“证”,而是证据的“证”,故而据脉证(体征)、参它证(症状)的“以脉统证”是仲景辨证的基本程式。由此推论,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便是”之“一证”当为脉证,即脉证基础上的综合征,而非指单纯的症状而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复杂网络分析的方法总结国家级名老中医辨治肺癌的证治规律,为临床中医药治疗肺癌提供参考。方法:依托名医传承平台收集6位擅治肺癌的国家级名老中医医案,经名医传承平台导出医案数据至Excel软件,提取辨证分型及首诊中药处方数据,建立证型数据库及中药数据库,基于Gephi 0.9.2构建名老中医辨治肺癌的“证型-中药”复杂网络。结果:共收集有效医案1 056则,6位国家级名老中医辨治肺癌的主要共现证型为气阴两虚证,其次为痰瘀互结证及肺脾两虚证;核心用药为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及清热药等。结论:名老中医辨治肺癌以“正虚邪盛”为基本病机,以“气阴两虚、痰瘀互结、肺脾两虚”为核心病机,临证以益气养阴、祛痰活血为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12.
小儿慢性肾功能衰竭大多属于“癃闭”、“关格”、“水肿”、“肾劳”等范畴,其临证辨治与成人自有不同之处。笔者现就此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李云海 《光明中医》2010,25(8):1334-1335
<正>《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故篇名分别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其篇名却非"辨心病脉证并治"、"辨肺经病脉证并治"等,除第七、九、十一及  相似文献   

14.
曲直漱正庆,亦名正盛,字一溪,通称道三,于1507年9月18日生于京都柳原,终年88岁。道三师承于田代三喜,对于我国金元医学研究有素,与其后的玄朔等共同构成了日本早期所谓“后世派医学”体系。日本人称他是“中兴之祖”。道三翁的最大贡献在于“察证辨治论”的提出。反映道三翁的学术思想代表著作是《察证辨治启迪集》。他的另一篇著作《辨证配剂医灯》是阐述其“察证辨治”  相似文献   

15.
仝小林教授据多年临床、科研实践提出了“症-证-病结合”理论模式,即采取“辨病论治”“辨证论治”以及据现代药理研究综合施治,吸取各种辨治方法之长,使各种辨治方法有机结合,并附仝教授验案4则以详述。  相似文献   

16.
明·李中梓云:“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此即说明“辨病”(包括“辨证”)之重要。人所共知,无论中西医临床,假如对“病”或“证”的认识诊断不明,治疗就会成为“无的放矢”。因而在临床上能否把“病’与“证”辨清,实是决定治疗成败的关键。《新中医》最近开展“怎样才能把辨证与辨病有  相似文献   

17.
吕靖中教授辨证治疗无症状性糖尿病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廷海  吕小红 《新中医》2001,33(7):11-12
吕靖中教授治疗无症状性糖尿病,强调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证前辨治、微观辨治、体质辨治有机结合,三管齐下,处方精炼,力主平和,糖尿病起源,发展实质在于“脾虚”,显证未出现之前,当以健运中宫,理脾为要。结合其微观变化判断“证”的存在,也可根据客观指标。选用相应“有效专药”,但应做到药物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协调,微观辨证、整体施治,体质不同,用药宜忌亦异,体质辨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辨治原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著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经典著作。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倡导的辨证论治的原则 ,主要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脉证合参的原则和整体性原则等。这些辨治原则至今仍指导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各科的诊疗实践。1 辨六经融八纲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伤寒论》中 ,张仲景首先确立六经之为“病” (提纲证 ) ,然后在六“病”的前提下 ,再进行具体的辨证论治。为此 ,有人建议将“六经”改称“六病”。六病皆有自己的因、机、证、治 ,如太阳病 ,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日本古代杰出医家曲直濑正庆(道三)诞辰480周年。他首倡“察证辨治论”,对于传播中国传统医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由于历史上各种原因,致使“察证辨治论”在所谓“简化”过程中逐渐淡漠了。这是一个严重的历史教训。本文作者详尽论证了曲直濑正庆这一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源和重大学术价值,并明确指出“察证辨治论”与“方证论”不能同日而语。还评论了日本学者的局限性研究方法。这些颇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0.
任西娟  许松 《陕西中医》2009,30(1):94-95
张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辨“无大热”,其与“翕翕发热”、“蒸蒸发热”、“往来寒热”等发热有何区别?有何临床意义?笔者仅就张仲景辨“无大热”之病机与证治浅析于此,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