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从中医心理之"邪"的基本概念切入,明确把"邪"分为"思维之邪、想象之邪、七情之邪、需求之邪、自我之邪、行为之邪"6型,为完善中医心理病机理论和指导中医心理临床"祛邪扶正"治疗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试论温病病因学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病因是疾病发生的原因。温病的致病原因总体而言是温邪,具体地讲是指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这类病邪主要包括“六淫”外邪中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疠气等。温病病因学说是前人长期与外感热病...  相似文献   

3.
刘完素提出病邪兼化学说,病邪兼化临床常见,包括病邪相兼和病邪转化2种形式。病邪相兼表现为2种或2种以上病邪相兼致病,病邪转化则指2种或2种以上病邪在疾病过程中病邪性质相互转化。外感、内伤疾病均有病邪兼化现象存在,病邪如何兼化不仅与病邪性质相关,同时与患者体质、病情长短、病情轻重程度都有密切关系。病邪相兼可细分为外邪相兼、内外邪相兼、内生之邪相兼,病邪转化也有外邪转化、内外邪转化、内生之邪转化之分。有些内生之邪相兼与转化同时存在,新生之邪与原有内生之邪相互裹挟,形成复杂的病因因素。  相似文献   

4.
毒邪辨析     
本文从毒邪来源、毒邪识辨、毒邪概念含义、毒邪研究的意义四个方面 ,探讨了中医毒邪致病理论的基本内涵、现代认识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周晓平  杨进  马健 《中医杂志》2011,52(14):1177-1179
浅析温病治疗过程中畅汗透邪、轻宣透邪、通络透邪、养阴透邪、调畅气机透邪法的运用特点,进而探析温病学家透邪外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近年中医文献中有关毒邪、邪毒的论述颇多,但其概念模糊。笔者认为毒邪与邪毒是两个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的病因概念。毒邪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侵入人体后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外感邪气,是引起多种毒症性外感疾病的直接病因。邪毒是毒邪所含有的毒素或邪气在致病过程中所产生的毒性病理产物,是染病后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的罪魁祸首。凡是毒邪均含有邪毒,而一般邪气并不一定含有邪毒。对毒邪与邪毒作出明确界定,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7.
论毒邪病因学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论述毒邪学说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阐述毒邪在中医病因学中的含义,认为毒邪是中医病因中独立的致病因素,同时论述毒邪的发病特点和毒邪致病的证候特点。毒邪可分为生物性毒邪,物理化学性毒邪和内源性毒邪3大类。其发病特点是毒邪致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毒邪可以与六淫相互夹杂而致病,感染人体后发病迅速,也可潜伏后发病。证候特点是初期可以不出现典型的症状也无明显的阴阳寒热属性;毒邪致病可以出现瘀血、肿块、痰液等病理产物;不同的毒邪而作用于不同的五脏六腑;毒邪致病有顽固性迁延难愈和广泛内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温病的病因是温邪,是指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主要包括“六淫”外邪中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疠气等[1]。中医对温病病因的认识经历了历代医家经验总结-理论研究-临床应用-实验研究-复归临床应用的历程。现就温病病因学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谭芸  冯麟  黄琴 《中医药导报》2009,15(10):12-14
对温病毒邪的形成原因、途径和特点进行了探析。认为其形成原因多为邪甚成毒、邪蕴成毒和邪聚成毒,其形成途径不外乎外感与内生毒邪,故其特点不只局限于肿毒特征,尚具有温邪的基本特性与邪甚成毒的危重性及邪聚成毒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浅议《伤寒论》因势利导治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因势利导”指顺从正势,扼制邪势,以驱除病邪,使邪气从外、上、下而解,促使机体阴阳自和,走向痊愈的治疗原则。病邪在外,发汗以散邪;病邪在上,涌吐以祛邪;病在半表半里,疏解以祛邪;病邪在里,攻下以祛邪;热邪郁里,清透以宣邪;邪气郁滞,清导以利邪。  相似文献   

11.
慢性咳嗽为呼吸系统的难治病,中医中药确有良好疗效。治疗咳嗽当注意几个要点:重视宣通肺气,外邪得以宣散,则咳嗽能平;治痰须分清寒热燥湿,因虚而生痰者以恢复脏腑功能为先;明辨邪正消长转化,注意寒热虚实之间的相互兼夹;病久酌配活血化瘀,气行血畅则疗效倍增;风邪所致的顽咳可用虫类祛风解痉等。  相似文献   

12.
炭药功用探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古今文献及临床观察研究,发现炭药除止血外,尚有良好的健胃、活血、祛湿解毒等功用。  相似文献   

13.
付强  郭春莉 《河南中医》2006,26(12):1-3
张仲景对桂枝的运用有其独到之处,通过灵活配伍,可散寒发汗;可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可温中补虚;可温阳化气行水;可活血通瘀;可强心通阳;可温阳平冲降逆;可和解表里;可交通上下。桂枝虽为临床常用药,但配伍犹应谨慎,否则变证百出。此外,其究属辛温刚燥之品,选用时必须把握好分寸,凡暑、火、燥邪为患或风从热化者,皆禁用。  相似文献   

14.
从补虚荣络、搜风剔邪、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熄风通络、通络消积等方面介绍藤类药治疗肾小球疾病的经验,并总结出临床运用藤类药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5.
介绍运用中医药治疗格雷夫斯眼病经验。认为该病与肝密切相关,湿、痰、瘀是主要病理产物;临床常用疏肝泻火、疏肝健脾化痰、养肝滋肾法、益气养阴之法。并举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6.
李新 《河南中医药学刊》2011,(10):1237-1238
目的:研究三参饮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根据扶正以祛邪,活血消瘀,清热解毒,驱邪外出要的原则,采用三参饮治疗。每日1剂,15 d为1疗程。结果:128例患者痊愈97例(75.78%),基本痊愈16例(12.5%),好转8例(6.25%),无效7例(5.47%),有效率94.53%。结论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安全性高,适用性强,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收集近10年发表的有关单纯口服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文献,分析其用药特点和规律。方法选择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2004年1月至2013年3月发表的以单纯口服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关文献,对其中的方剂和药物进行统计、归类、分析。结果最终纳入以口服中药为唯一干预手段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报告31篇,从中筛选出32首方剂(均为自拟方),涉及111味中药,用药累计频次444次;补气药、发散风寒药、活血止痛药、补血药等使用频次较高;葛根、白芍、黄芪、当归、桂枝等药物使用频次较高。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药治法为扶正祛邪;扶正法主要为补气、补血,常用药为黄芪、白芍、当归;祛邪法主要为发散风寒、活血止痛,常用药为葛根、桂枝。  相似文献   

18.
从方药特色研究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之洗方荆叶散药物组成、方剂配伍及使用方法 特色,从典型病案探讨荆叶散临床特色功效,得出洗方荆叶散能够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消肿利水,主治一切骨折筋伤导致的瘀血疼痛.提示洗方荆叶散疗效确切、使用简便、安全无不良反应,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仝小林教授将高血压分为"三期六态",认为水液代谢异常是导致水态高血压的直接原因,临床表现主要为舒张压升高,脉压差减小。该病致病因素中,水湿尤为重要,常见体胖、下肢水肿等症状,针对病因及辨证予以靶方茺蔚子、茯苓、车前子利水降压,可根据临床高血压分级及下肢水肿程度调整用量,一般以茺蔚子15~45 g,茯苓30~90 g,车前子15~30 g靶向降压,同时减轻水肿,共奏活血、渗湿、利水之效,必要时配合益母草、泽泻等药。该小方降压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舒张压、减小脉压差,有效治疗水肿,针对水态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稳定,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痛风性关节炎8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控制痛风性关节炎的症状,提高疗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辨证分型,采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内服外敷,同时注重饮食调护的综合防治手段。通过对痛风的病因病机分析,病因上提出了"湿、热、寒、痰、瘀、虚"六端;病机上提出"湿邪郁聚为毒";病证上认为"虚少实多,正虚邪实";治疗上采用内外合治,总以渗、泄、疏、和为要。结果:治疗后有效率达98.75%,中药外敷疼痛的缓解和控制一般在1h左右。结论:认为活血通络之外敷药能有效缓解和控制疼痛;渗利泄浊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并认为此法为降低血尿酸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