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分析健康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体检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乙肝两对半)。结果:对健康体检中乙肝两对半检验结果的分析,2216人中乙型肝炎病毒两对半的总异常率为9.58%,五项全阴者65.16%,只是HBsAb阳性者25.27%。结论:有近65.16%的体检者未受HBV感染,且无保护性抗体,应加大乙型肝炎防治的教育宣传,提高人群对乙型肝炎的认识,及时进行疫苗的预防接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抗核抗体,了解阳性检出率及滴度水平,为规范使用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和监测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德国欧蒙医学实验诊断有限公司滴定平板间接免疫荧光技术,以复合生物薄片(Hep-2细胞、猴肝)为基质,分别检测228例未经干扰素治疗的乙列肝炎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抗核抗体及滴度水平,以1:100血清稀释度呈现典删荧光模型为阳性判断标准,无荧光者判为阴性.结果 (1)228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共检出抗核抗体阳性51例,阳性检出率22.4%(51/228).其中乙肝"大三阳"患者血清59例,抗核抗体阳性18例(18/5930.5%).乙肝"小三阳"患者血清142例,抗核抗体阳性29例(29/142 20.4%).HBsAg、抗-HBc两项阳性患者血清27例,抗核抗体阳性4例(4/27 14.8%).阳性血清滴度分布1:100 39例,1:320 10例,1:1000 2例.51例抗核抗体阳性血清共出现荧光模型9种,以核均质型、核颗粒型为主.(2)5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共检出抗核抗体阳性2例,阳性检出率4%(2/50).其中滴度1:100 1例,1:320 1例.(3)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核抗体阳性检出率与健康体检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未经干扰素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抗核抗体阳性率(22.4%)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在选择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前,检测患者血清中抗核抗体及滴度,对治疗的适应症和监测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阳性与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含量相关性,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验500例HbcAb阳性患者的HBV-DNA含量。结果:HbcAb阳性的健康体检人群中HBVDNA阳性率为6.8%。结论:HbcAb阳性的健康体检人群中,少数患者仍存在病毒复制,具传染性。在HbcAb的健康体检人群中进行HBVDNA检测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的高流行区之一.为了探讨乙肝五项指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 e抗体(抗-HBe)和核心抗体(抗-HBc)此五项检查简称为乙肝五项指标检查中出现任何1项阳性时对于筛选传染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重要作用,现将我院采用FLISA法检测的1 560例乙肝五项指标阳性标本(受检患者的乙肝五项指标结果中至少有一项为阳性)结果报告如下.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乙型病毒性(HBV)肝炎患者的"两对半"(HNV-M)血清免疫标志物检验结果分析,为乙肝预防作用提供有利根据。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间收治的9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针对上述所有患者乙型病毒性(HBV)肝炎"两对半"(HNV-M)血清免疫标志物检验结果进行研究。结果 98例乙肝患者中,"大三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 Ag)、乙肝病毒e抗原(HBe Ag)及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检验结果呈阳性者30例,结果阳性率为30.6%;而"小三阳":HBs Ag,乙肝病毒表e抗体(抗-HBe)及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检验结果呈阳性者24例,结果阳性率24.5%。结论针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血清免疫标志物"两对半"检验,能通过其检验结果更加完善的制订乙肝预防措施。故此检验项目对于临床治疗及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带来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和血清学指标的检验结果.方法 收集我中心120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检测患者生化指标水平,并采取酶联免疫法(ELIMA)检查乙肝"两对半",采取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定量检测患者的HBV-DNA.结果 经检测,患者胆碱酯酶水平为(3566.3±1675.9)U/L、总胆汁酸水平为(20.4±7.7)μmol/L、总胆红素水平为(22.7±10.0)μmol/L、清蛋白水平为(32.2±7.6)g/L;经PCR定量检测,乙肝"两对半"指标的HBV阳性检出率为66.67%(80/120).其中抗-HBc、HBeAg和HBsAg标志物HBV-DNA阳性检出率最高,而抗-HBc阳性检出率最低.e抗原>1000与<1000两模式比对,定量检测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情发展可经血清中清蛋白和总胆红素、胆碱酯酶和总胆汁酸水平表达;确定患者HBV-DNA可对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做进一步了解,有助于乙肝病情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甲状腺激素、NO、EGF及免疫球蛋白水平表达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中表达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入的诊断为肝病患者共89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2例,乙肝肝硬化患者47例。随机选择同期正常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比三组血清甲状腺激素、一氧化氮、表皮生长因子及免疫球蛋白水平表达。结果:乙型肝炎组、乙肝肝硬化组EGF、NO表达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乙型肝硬化组EGF、NO表达高于乙肝肝炎组(P<0.05)。乙肝肝硬化组、乙型肝炎组Ig G、Ig A、Ig M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乙肝肝硬化组Ig G、Ig A显著高于乙型肝炎组(P<0.05)。乙肝肝硬化组、乙型肝炎组患者TT3、TT4、FT3、FT4浓度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乙肝肝硬化组TT3、TT4、FT3、FT4低于乙型肝炎组(P<0.05)。结论:血清甲状腺激素、NO、EGF及免疫球蛋白水平表达可作为检测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乙肝五项指标通常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简称乙肝两对半.乙肝五项指标作为乙肝病毒(HBV)感染的重要标志,在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健康体检当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还由于对HBV感染者体内抗原抗体的发生发展以及对疾病状态和抗病毒治疗之间的关系不甚了解,在临床应用中仍有不少误区,应引起大家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明  王金山 《吉林医学》2010,(27):4766-476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演变成肝硬化过程中血清乙肝病毒(HBV)标志物发生的变化及表达模式。方法:采用回顾总结法用反向被动间接血凝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正常人,慢性乙肝及肝硬化三组不同人群进行乙肝系列(两对半)的检测。检测乙肝表面抗原,以红细胞溶血最高稀释倍数报告滴度。为下文表述方便,将乙肝检测项目依次排序①:乙肝表面抗原(HBsAg);②乙肝表面抗体(抗-HBs);③乙肝e抗原(HBeAg);④乙肝e抗体;⑤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并以出现阳性结果的项目序号作为该模式的代码。结果:从127例肝硬化患者血清检测中发现HBsAg阳性达109例,占全部病例的85.8%。其中HBsAg低滴度(1:16以下)70例,占全部病例的55%,"145"模式62例,占全部病例的48.8%。结论:结果表明,由HBV感染导致的慢性乙肝与肝硬化发病呈正相关,同时在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以HBsAg低水平和"145"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学检测结果,进而加大病毒学检验的精准程度,提升乙型肝炎的临床确诊率。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8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68例乙型肝炎者予以病毒血清学测检,采集血液,经检测试剂盒对血液予以测检,并对乙型肝炎者的化验结果(病毒学)予以分析,如:表面抗原指标(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指标(乙肝病毒)、e抗体(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以及核心抗体(乙肝病毒)。结果:在68例乙型肝炎者中,58.8%HBeAb(e抗体)显阳性,30.8%(e抗原)显阳性,10.2%HBsAb(表面抗体)显阳性,75%HBsAg(表面抗原)显阳性,70.5%HBcAb(核心抗体)显阳性。结论:采用病毒学检验,精确的检查乙型肝炎患者的乙肝五项指标,对乙型肝炎的有效防治具有很大的意义,非常值得在临床得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广西宜州市及周边地区对乙型肝炎病毒早期感染情况,对2009年1-12月到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门诊,住院及健康体检人员共19001人进行乙型肝炎定量两对半检验,发现了具有强传染性的早期感染(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阴性,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乙型肝炎e抗体阴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阴性,抗-HBclgH阳性高滴度,HBV-DNA阳性)占2.92%,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从国内目前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正常人群乙肝携带者为10~15%。由于传染面广,危害严重,因而国内外对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很快。目前已知乙型肝炎病毒有三大抗原、抗体系统,即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e 抗原(HBeAg)、e 抗体(抗-HBe)、核心抗原(HBcAg)、核心抗体(抗-HBc)。除核心抗原在血中不易测出外,其他五种均可在血清中测出,通称为“两对半”。我院自1985年开展“两对半”以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种常见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模式与乙肝病毒DNA(HBV-DNA)病毒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1022例乙肝患者进行血清标志物(两对半)及HBV-DNA含量检测.结果:血清学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大三阳)患者HBV-DNA阳性率为94.1%,明显高于其他模式,且其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其他组.HBsAg+乙肝病毒e抗体(HBeAb)+HBcAb(小三阳)阳性检出率也较高(阳性率54.3%).结论:HBeAg是反映HBV复制活跃的可靠指标,HBV-DNA与HBeAg的存在明显正相关;HBV-DNA病毒载量可真实反映HBV感染、复制及病程变化,对乙型肝炎临床诊断及治疗均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法(TRFIA)与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乙肝两对半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4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168例乙肝患者,对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依据患者的检查诊断方法将其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行TRFIA检查(86例),对照组行ELISA检查(82例),观察比较两组入选患者的乙肝两对半指标检测结果。结果通过对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显示,组间患者HBsAb(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与HBeAg(乙肝病毒e抗原)的检测准确性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研究组HBeAb(乙肝病毒e抗体)、HBsAg(乙肝表面抗原)与HBcAb(乙肝病毒核心抗体)等指标的检测准确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对组间患者的乙肝两对半指标检测敏感性及特异性等对比分析,研究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乙肝两对半指标的检测中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其检测中的阳性符合率、敏感性及特异性等均比较高,能够为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膜蛋白73(GP73)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我院接收的门诊、住院和健康体检人群300例,将其分为5组,分别为HCC组、乙肝后硬化组、其他恶性肿瘤组、乙型病毒性肝炎组、健康对照组,检测5组的血清GP73、甲胎蛋白(AFP)水平,绘制其诊断HCC的ROC曲线.结果:HCC患者中,不同年龄、肿瘤大小、性别及不同AFP浓度患者的血清GP7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血清AFP、GP73水平较其他各组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后肝硬化组及其他恶性肿瘤组患者AFP、GP73均较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P73诊断HCC的特异性、敏感性均高于AFP,P<0.05.结论:血清GP73对HCC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优于AFP,可作为HCC早期诊断的血清标记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与乙肝标志物及肝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在南阳市卧龙区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50例慢性乙肝患者(观察组)和同期150例体检的健康人群(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测两组患者HBV DNA、乙肝标志物[乙肝核心抗体(HBc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表面抗原(HBsAg)]、肝功能指标[血清胆碱酯酶(CHE)、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并进行对比。结果大三阳组HBV DNA阳性率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BeAg(+)患者HBV DNA阳性率为80.6%(58/72),HBeAg(-)患者HBV DNA阳性率为46.2%(3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清AST、ALT水平随HBV DNA水平升高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HBV DNA水平升高,CHE水平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BV DNA水平有助于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情况的评估,可部分反映患者肝功能情况,但不能反映患者肝损伤及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17.
林社润 《吉林医学》2013,34(18):3610-3611
目的:探讨研究3~6岁儿童的乙型肝炎(乙肝)免疫效果,为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给予参考和借鉴。方法:对3~6岁儿童728例进行乙肝血清学检查,所有儿童均采集空腹肘静脉血3 ml,并检查乙肝两对半,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结果:728例儿童中有4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为阳性HBsAg,其余均为阴性。抗HBs阳性424例,抗HBc阳性15例。不同性别儿童的乙肝免疫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血清乙肝免疫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6岁儿童的乙肝免疫效果较好,但是仍有部分儿童需要加强对乙肝疫苗的注射以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检测乙肝少见、罕见结果模式时出现假阴性结果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间,用TRFIA法进行两对半定量检测时出现的少见、罕见和可疑的阳性结果模式样本,同时采用胶体金法对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进行检测,并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对上述样本进行两对半定量检测。结果在73例少见和可疑的阳性结果模式中,3+5:14例,2+3+5:8例,1+2+5:17例,1+2+4:9例,1+2:6例,高浓度的4+5:19例,其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有32例,乙肝e抗原阳性有22例;胶体金法检测结果:乙肝表面抗原阳性26例,乙肝e抗原阳性21例,并检出2例TRFIA法乙肝表面抗原结果为阴性的样本,但对低浓度的7例乙肝表面抗原和2例乙肝e抗原检测不出;而用CLIA法检测该73例两对半,模式中三个抗体的结果与TRFIA法并无太大的差异,但乙肝表面抗原检出38例(P0.05),乙肝e抗原检出24例(P0.05)。结论乙肝病毒变异等因素可致TRFIA法出现假阴性,胶体金法可起到一定的排查作用,但对低浓度的抗原或抗体有漏检;可用CLIA法对可疑样本进行定量复核,以利于临床的诊治。  相似文献   

19.
刘义庆  杨帆  李丽  许丽  邵婧  王泽筠  王勇  张炳昌 《重庆医学》2018,(10):1389-1391
目的 研究山东地区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和丙型肝炎(简称丙肝)重叠感染状况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2011-2016年在山东省立医院就诊的321 501例患者进行乙肝5项定量及丙肝抗体检测.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阳性、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阴阳性、性别、年龄进行分组并分析.结果 HBsAg阳性患者中丙肝抗体(HCV Ab)阳性率为0.91%,HBsAg阴性患者中HCV Ab阳性率为0.47%,HBsAg阳性患者中HCV-Ab阳性率明显高于HBsAg阴性患者(x2=61.638,P<0.05).HB-sAg阳性合并HCV-Ab阳性人群中,男性HCV-Ab阳性率0.99%,女性阳性率0.80%,男性阳性率略高于女性,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78,P>0.05).乙肝患者中HBeAg阳性人群合并HCV-Ab阳性率为0.63%,HBeAg阴性人群合并HCV-Ab阳性率为1.01%,HBeAg阴性乙肝患者HCV-Ab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阳性乙肝患者(x2=4.977,P<0.05).HBsAg阳性合并HCV-Ab阳性人群中,60~<70岁人群阳性率最高,80岁及以上人群阳性率最低.结论 山东地区乙肝阳性患者合并丙肝感染的概率较低,有年龄差异且与HBeAg阴阳性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模式的分布情况以及对脐血采集工作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1 744例HBsAg阴性的孕妇在产检时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模式进行归类.结果 单项抗-HBc阳性15例(0.86%),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抗-HBc双抗阳性62例(3.55%),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和抗-HBc双抗阳性20例(1.15%),抗-HBs、抗-Hbe和抗-HBc 3个抗体阳性140例(8.03%).单项抗-HBc阳性15例孕妇,经核酸检测均为HBV DNA阴性.结论 脐带血捐献者属于HBV感染低风险人群,实施产检两对半和产前HBsAg检查模式能有效筛查乙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