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口腔科门诊患者多、流动性大,牙钻高速涡轮机在使用时可形成血性及唾液性气溶胶等,使诊室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含量增多,对医护人员构成交叉感染的潜在危险.因此,加强对口腔科医务人员感染知识培训,加强医疗器械的消毒管理,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以减少口腔科感染的发生,防止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2.
口腔科的院内感染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腔科门诊患者多,流动性大,牙钻高速涡轮机在使用时可形成血性及唾液性气溶胶等使诊室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含量增多,对医护人员构成交叉感染的潜在危险。因此加强对口腔科医务人员感染知识培训加强医疗器械的消毒管理,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以减少口腔科感染的发生,防止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消毒灭菌切断微生物传播、预防口腔科院内感染.方法:提高医院感染意识,建立完善的消毒隔离制度及监测制度.使用适当的消毒剂,选择恰当的消毒灭菌方法,以高压蒸汽灭菌法为主.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监测.用化学消毒灭菌指示卡对高压蒸汽灭菌器进行每锅监测,生物监测每周1次.结果:未发生院内感染.结论: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腔科感染的管理与控制。方法:对口腔科存在的多种感染途经给予及时的预防、控制、管理及对口腔科科室、空气、医护人员的手、口腔器械的消毒,灭菌等给予严格的管理与控制。结果:严格执行各种国家《规范》减少交叉感染,切断传播途经,降低院内感染。结论:加强口腔科的感染管理与控制对预防和减少口腔科院内感染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口腔科门诊患者多,流动性大,病情各异.各种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均在一般患者中间就诊.在诊疗过程中,口腔科医务人员的手,器械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等,尤其高速涡轮机在使用时可形成血性及唾液性气溶胶.诊室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含量增多,极易导致医患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的医源性交叉感染.因此,做好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关系到医患人员的健康,医院感染控制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医院的医疗质量。做好这项工作不在于医院是否具备高精尖的设备,而关键在于要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基本建设,口腔科因其工作特点,作为院内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更应值得我们大家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口腔科门诊可能发生医院感染的途径引起重视。方法:采取严格的感染管理措施。结果:有效预防了医护人员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及患者间的交叉感染。结论:严格的感染管理措施,是预防和减少口腔科操作的交叉感染非常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预防口腔科医院感染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引言 随着口腔卫生知识的普及,人们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口腔科医源性交叉感染已受到普遍的重视与关注.而存在于口腔科治疗过程中的严重污染问题却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经血液、唾液等体液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爱滋病等,已对我国社会公众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1-3].提高口腔医务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引入标准预防概念,加强口腔器械的消毒灭菌,从而杜绝在口腔科治疗过程中的交叉感染,是口腔医务人员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对预防口腔科医院感染的措施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院内感染控制规范表》对降低口腔科门诊感染率的价值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8月口腔科门诊内空气、医疗器械、医护人员手部等多处进行采样与细菌学监测,详细记录监测结果,对比《院内感染控制规范表》推行前后口腔科门诊细菌学检出情况及感染率差异。结果:(1)《院内感染控制规范表》推行前口腔科门诊空气、器械表面及医护人员手部菌落计数分别为(47±14)cfu/g、(32±6)cfu/g和(29±8)cfu/g,明显高于推行后检出的(22±8)cfu/g、(16±7)cfu/g和(6±6)cfu/g情况,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推行前口腔科门诊空气及医护人员手部菌落监测合格率分别为25.0%和62.5%,明显低于推行后的93.8%和93.8%,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范表推行前、后我院医疗器械表面菌落监测合格率分别为75.0%和100.0%,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3)推行前感染发生率为27.4%,明显高于推行后的10.3%,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口腔科门诊推行《院内感染控制规范表》可有效减少诊室空气、器械物品及医护人员手部等多处细菌学检出率,降低院内感染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随着口腔科诊疗项目的增多,口腔诊疗过程中发生医院感染的潜在危险也日益突出,口腔科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口腔科医务人员每天与患者近距离接触,且频繁接触患者唾液、血液等,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口腔科器械种类繁多,使用频率多、周转快、容易造成污染,再加之器械昂贵,消毒灭菌困难,尤其是涡轮手机,直、弯机头等结构复杂,腔隙多,更增加了消毒灭菌的难度. 相似文献
11.
李静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7,6(1):94-95
口腔科因其患者多、流动性大、治疗操作时医患近距离接触、且治疗时多为侵入性操作、治疗器械多精巧、传统治疗不注重消毒及治疗时经常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等特点,使口腔科成为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之一。为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降低医院感染率,做好口腔科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保证医患的人身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研究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提高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管理效率。方法采用回顾性总结的方法,找出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结果最大限度地控制门诊口腔科医院内感染,保护了医生的健康安全。结论制度健全、管理到位、控制措施得当,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李丽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4,21(3):56-56
一般而言,存在于口腔中的大多数微生物对人体是无害的。但是,SARS病毒、麻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及结核杆菌等许多病原体都可以造成口腔治疗中的医院感染(院感)。其感染途径:口腔分泌物和血液直接污染医疗器械;通过治疗中产生的飞沫、气雾发散出病原微生物污染物体表面及空气;医疗废弃物可能造成的污染。这些污染必然导致院感的发生,其危害往往比口腔疾病本身更为严重,所以口腔科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本院口腔科针对治疗中院感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口腔科门诊院内感染的防控措施.方法:将2016.06.01日-2017.06.01日在本院口腔科门诊接受治疗的100例患者按照时间分成两组,50例一组.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针对性防控措施.对比两组院内感染情况和各项指标合格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空气质量、消毒液、器械使用、手部卫生合格率依次为100.00%、98.00%、100.00%、98.00%,都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从制度、器材、药品、环境等方面加强防控有利于控制口腔科门诊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口腔感染的控制策略。方法:分析口腔科感染的因素,提出控制口腔科感染的方法和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影响因素分别为诊疗器械的污染、医务人员手的污染以及环境污染。结论:口腔科门诊应重视感染控制,加强制度的建设,切断感染途径,提高感染控制的意识是控制口腔科感染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环节质量管理在口腔科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方法2004—2006年口腔科成立医院感染质控小组前每月进行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监测等资料作为A组,监测内容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无菌物品、使用中消毒剂等;2007—2009年口腔科成立医院感染质控小组后,将环节质量管理应用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对存在的质量问题和隐患进行讨论、分析、找出原因和制订持续改进措施,每月坚持进行卫生学及消毒灭菌监测,把该阶段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监测结果等资料作为B组,对比分析环节管理前后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状况。结果科室成立医院感染质控前,工作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差,手卫生合格率仅为79.2%;空气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为77.0%;物体表面监测合格率仅为77.8%;使用中消毒剂合格率为91.7%;无菌物品的监测合格率88.3%。成立医院感染质控组后为,经过连续3年环节质量管理,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工作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高,手卫生合格率提高90.9%;空气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为89.6%;物体表面检测合格率上升到91.7%;使用中消毒剂合格率为100%;灭菌物品的合格率为100%。两组各项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节质量管理在口腔科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中应用,由于重视工作环节质量管理,杜绝或减少了差错和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