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采用Karolinska生活质量问卷评估法观察安装永久起搏器后患者在心室按需起搏器(VVI)、频率应答型心室按需型起搏器(VVIR)、全自动型起搏器(DDD)、频率适应型双腔起搏器(DDDR)不同模式下生活质量差异及患者对起搏模式的满意率。结果显示DDDR为最优起搏模式,房室顺序性起搏DDD模式优于单腔心室起搏VVI模式,具有频率应答功能的起搏器由于生理性增加心率,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提示接受生理性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于非生理性起搏患者。  相似文献   

2.
许冬梅  郑延琳  齐国先 《护理研究》2007,21(13):1175-1178
[目的]探讨不同心脏起搏模式下病人生活质量状况。[方法]选取均能进行日常活动且植入全自动双腔起搏(DDD)型或全自动双腔起搏频率适应(DDDR)型起搏器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且窦房结功能正常(32例)和病窦综合征(心房、心室感知均≤10%)(51例)病人83例,进行前瞻性、随机、交叉、双盲对照研究,对起搏器随机程控为不同模式各1个月,在每种模式末,所有病人均填写Hacetepe生活质量问卷和Karolins-ka生活质量问卷中心血管症状学问题问卷。[结果]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且窦房结功能正常的病人,与心室起搏感知频率适应(VVIR)模式相比,DDD起搏模式下,心血管症状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病窦综合征病人,与DDD模式相比,DDDR、VVIR起搏模式时,心血管症状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与VVIR模式相比,DDDR起搏模式时,心血管症状和生活质量总分显著改善,但心血管症状和生活质量各维度的改善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且窦房结功能正常的病人,DDD模式是较佳的起搏模式;病窦综合征(心房、心室感知均≤10%)病人,DDDR模式是最佳的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心脏起搏模式下病人生活质量状况。[方法]选取均能进行日常活动且植入全自动双腔起搏(DDD)型或全自动双腔起搏频率适应(DDDR)型起搏器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且窦房结功能正常(32例)和病窦综合征(心房、心室感知均≤10%)(51例)病人83例,进行前瞻性、随机、交叉、双盲对照研究,对起搏器随机程控为不同模式各1个月,在每种模式末,所有病人均填写Hacetepe生活质量问卷和Karolinska生活质量问卷中心血管症状学问题问卷。[结果]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且窦房结功能正常的病人,与心室起搏感知频率适应(VVIR)模式相比,DDD起搏模式下,心血管症状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病窦综合征病人,与DDD模式相比,DDDR、VVIR起搏模式时,心血管症状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与VVIR模式相比,DDDR起搏模式时,心血管症状和生活质量总分显著改善,但心血管症状和生活质量各维度的改善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且窦房结功能正常的病人,DDD模式是较佳的起搏模式;病窦综合征(心房、心室感知均≤10%)病人,DDDR模式是最佳的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4.
<正>人工心脏起搏器作为治疗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已有50年时间。从最初仅有起搏功能的VOO(电极导线放置于右心室心尖部)、具有感知功能的单腔起搏器(single-chamber ventricular demand,VVI)发展到现在的具有频率应答功能和心室起搏管理功能的双腔起搏器(dual-chamber demand,DDD)和左右心室同步起搏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相似文献   

5.
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并发症的防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4年~2004年3月作者共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71台,其中单腔心室起搏(VVI)63例;双腔起搏(DDD)4例;双腔起搏带感知(DDDR)2例,更换2例。现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3 2 5 双灶按需型起搏器 (DDI) DDI系双腔起搏和感知、不跟踪型起搏器 ,它属于房室顺序起搏及房室顺序感知的抑制型起搏器。其分解式为A/VA/VI/O/I,相当于AAI+VVI。这种起搏器有两个相关的脉冲输出电路 ,可按先后顺序发放心房和心室脉冲 ,使房室顺序起搏。还有两个感知电路 ,能分别感知心房和心室的电信号。感知心房波后将抑制心房脉冲的发放 ,但不触发心室脉冲的发放。由于心房感知不能使心室发生跟随 ,故不影响心室脉冲的频率及节律 ,这点与VAT、VDD及DDD不同。心室感知后可抑制心室脉冲的发放。实际上DDI是DVI的增强型 …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生理性起搏与心室起搏对缓慢型心律失常心脏耐力、生存质量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安置心室起搏器(vⅥ型起搏器)338例,生理性起搏器82例(其中双腔起搏器32例),术后进行随访.结果安置两种起搏器后患者心脏耐力生存质量提高,心功能明显改善,晕厥症状全部消失,尤以生理性起搏者明显.结论生理性起搏对患者心脏耐力、生存质量及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经心室按需起搏(VVI)和房室顺序生理性起搏(DDD)治疗术后随访6~84个月房颤的发生率.方法:78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均于术后6、24个月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并程控1次,以后每年随访1次,部分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出现房颤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了解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情况.平均随访时间6~84个月.结果: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在心脏起搏治疗24个月后总的房颤发生率为26%(20/78),其中经VVI起搏的46例患者房颤的发生率为37%(17/46),经DDD起搏的32例患者房颤发生率为9%(3/32),后者房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前者(P<0.05).结论:在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患者中,DDD起搏器较VVI起搏器有较低的房颤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不同起搏方式在高龄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杉  陈启旸  陈欣  韩曙光  夏旻 《临床荟萃》2004,19(7):369-371
目的 探讨心脏永久起搏器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 ,并对生理性及非生理性两种起搏方式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为 4 7例年龄≥ 75岁的高龄患者安置VVI型起搏器 2 5例 ,VDD型起搏器 3例 ,DDD型起搏器 19例。术后随访平均 3个月至 2年 ,了解患者自觉症状、生活质量、运动耐量、起搏器功能情况及测定左室射血分数 (EF)。结果 全组病例自觉症状、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 ,起搏功能良好 ,患者平均心室率由术前的 (4 4± 11)次 /min提高到 (6 9± 16 )次 /min。生理性起搏组EF由 (5 1.7± 16 .8) %提高到 (6 2 .1± 15 .2 ) % (P <0 .0 1) ,1例发生房颤 ;非生理起搏组EF由 (4 8.5± 14 .8) %提高到 (6 0 .1± 16 .9) % (P <0 .0 1) ,2例发生房颤 ,3例出现起搏器综合征。结论 两种起搏方式均可改善高龄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心室率 ,改善心功能 ,但生理性起搏可减少起搏器综合征及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起搏器参数调整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起搏器参数调整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调查,以评价起搏器参数的调整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98例起搏器患者中双心室24例,抗房颤起搏器15例,频率适应性双腔起搏器(DDDR)20例,全自动型起搏器(DDD)28例,R波抑制型心室按需起搏器(VVI)11例。术后随访期间完成简明健康测量量表(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 scale,SF-36),调整起搏器参数前,后分别由患者本人填写SF-36,在30min内完成。量表采用标准分法进行评分、统计分析。结果:调整起搏器参数后,98例患者SF-36的积分由102.31&;#177;7.54提高到112.04&;#177;6.78,调整起搏器参数后SF-36躯体活动功能、躯体对角色功能、肢体疼痛、健康总体自评、生命力、社会功能6个方面得分高于调整参数前(t=1.993~2.448,P&;lt;0.05),而情绪角色、心理健康2个方面得分与优化起搏器参数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重视术后随访,通过合理、有效、可程控性的起搏器参数的调整,使起搏器发挥最佳的疗效,可有效提高起搏器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双腔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模拟正常心脏的生理性双腔按需起搏器,具有双腔起搏、双腔感知以及触发和抑制双重反应方式。起搏治疗主要通过增加心率,影响心排血量(Co),在一定范围内,心率越快,Co越高。安置起搏器后,Co的增加还与房室顺序起搏、心室同步起搏、频率应答起搏,合适的A-V间期等因素有关。我科2000年5月~2002年10月份以来,共植入人工永久双腔心脏起搏器10例,临床症状消失,心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无1例出现护理并发症及死亡。  相似文献   

12.
起搏器参数调整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起搏器参数调整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调查,以评价起搏器参数的调整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98例起搏器患者中双心室24例,抗房颤起搏器15例,频率适应性双腔起搏器(DDDR)20例,全自动型起搏器(DDD)28例,R波抑制型心室按需起搏器(VVI)11例。术后随访期间完成简明健康测量量表(36-itemshort-formhealthsurveyscale,SF-36),调整起搏器参数前、后分别由患者本人填写SF-36,在30min内完成。量表采用标准分法进行评分、统计分析。结果:调整起搏器参数后,98例患者SF-36的积分由102.31±7.54提高到112.04±6.78,调整起搏器参数后SF-36躯体活动功能、躯体对角色功能、肢体疼痛、健康总体自评、生命力、社会功能6个方面得分高于调整参数前(t=1.993~2.448,P<0.05),而情绪角色、心理健康2个方面得分与优化起搏器参数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重视术后随访,通过合理、有效、可程控性的起搏器参数的调整,使起搏器发挥最佳的疗效,可有效提高起搏器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芮世宝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8):1406-1407
目的:比较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经心室按需起搏(VVI)和房室顺序生理性起搏(DDD)治疗术后随访6-84月房颤的发生率。方法:78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均于术后6、24月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并程控一次,以后每年随访一次,部分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出现房颤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了解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情况。平均随访时间6-84个月。结果: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在心脏起搏治疗24月后总的房颤发生率为25.64%(20/78),其中经VVI起搏的46例患者房颤的发生率为36.96%(17/46),经DDD起搏的32例患者房颤发生率为9.38%(3/32),后者房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前者(P<0.05)。结论:在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患者中,DDD起搏器较VVI起搏器有较低的房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永久心脏起搏器中DDD型安置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DD型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对心房和心室双腔起搏,双腔感知,具有触发和抑制双功能的最完善的起搏器,也称房室全能型起搏器。它基本上符合人体心脏正常的生理传导程序,按先心房后心室顺序起搏,激动心房和心室,引起一个心动周期。但价格较贵。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DDD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心脏起搏方式对血脑钠素(BNP)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96例患者拟行人工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分为单腔起搏(VVI,n=42例)和房室双腔或房室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DDD(R)。n=54例],术前及术后1、6个月按照NYHA法进行心功能分级及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Holter检查。Triage快速测定BNP水平,平均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VVI组血BNP水平明显升高,高于DDD(R)组(P〈0.01),而DDD(R)组则下降;相关分析显示DDD(R)和VVI两组BNP水平与NYHA分级变化呈正相关(r分别为0.56、0.59,均P〈0.05),与LVEF呈负相关(r分别为-0.71、-0.68,均P〈0.05);术后VVI组房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DDD(R)组,BNP水平与房颠的发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DDD(R)组和VVI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4、0.70,均P〈0.05。结论与生理性起搏[DDD(R)]相比,非生理性心脏起搏(VVI)可引起BNP明显升高,而且BNP水平的变化可作为心脏起搏后预测房颠发生和心功能变化的敏感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苗志林  荆全民 《现代康复》2000,4(12):1874-1874
目的:比较生理性起搏与心室起搏对缓慢型心律失常心脏耐力、生存质量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安置心室起搏器(VVI型起搏器)338例,生理性起搏器82例(其中双腔起搏器32例)术后进行随访。结果:安置两种起捕器后患心脏耐力生存质量提高,心功能明显改善,晕阙症全部消失,尤以生理性起搏明显。结论:生理性起搏对患心脏耐力、生存质量及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17.
崔俊玉 《临床误诊误治》2003,16(5):333-335,F003
3 2 双腔起搏器 双腔起搏器的起搏与感知活动涉及心房与心室两个心腔 ,需在心房和心室内各放一电极导线。心房电极导线常用J型电极置于右心耳 ,也可用主动螺旋电极固定于心房的任何部位 ,还可用冠状窦电极置于冠状窦内。心室电极常经静脉置于右室尖部 ,也可用主动螺旋电极固定于右室流出道或其他部位 ,还可经冠状窦将电极置于左室后侧壁的静脉内 ,需开胸置于心室外膜者已极少。常用的双腔起搏器包括VAT、VDD、DOO、DVI、DDI、DDD等几种 ,它们都属于生理性起搏器。3 2 1 心房同步型心室起搏器 (VAT) VAT相当于VAT +VOO的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室起搏管理(MVP)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在15例植入具有MVP功能的双腔起搏器SSS患者中,先以传统频率应答双腔起搏(DDDR)模式工作1个月,再程控为MVP模式工作1个月,分析不同起搏模式下患者累计心室起搏百分比(CumVP%)、4种起搏和感知状态时间百分比的变化,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表(LiHFe)评估患者在两种不同起搏模式下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随访期间,患者CumVP%由DDDR模式下的91.3%下降至MVP模式下的1.6%(U=130.5,P〈0.01);4种起搏和感知状态时间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LiHFe总分在DDDR模式下(34.0±3.4)分,MVP模式下(10.4±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4,P〈0.01),其他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植入心脏起搏器的SSS患者,MVP不仅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可靠的起搏模式,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有研究显示植入起搏器后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率以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增加,无论心室起搏(VVI/R)或生理性起搏(DDD/R或AAI/R)后由于房颤发生中风或死亡的累积危险均增加。本研究希望通过观察DDD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中无症状性房颤的发生及临床表现,为无症状性房颤患者寻找适合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超声心动图在评价人工心脏起搏对心脏功能影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法在房室同步和心室同步对左心室收缩功能影响中的应用。方法:20例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将起搏方式程控为抑制型按需心房起搏(AAI)、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VVI)、非同步房室起搏(DOO),每种起搏方式稳定5min后,在超声心动图下测量左室收缩功能指标。结果:与VVI和DOO起搏相比,AAI起搏时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均显著增高(P<0.05),而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显著降低(P<0.05);与VVI起搏相比,DOO起搏时SV、CO等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房室同步和心室同步对左心室收缩功能有重要的影响,在人工心脏起搏治疗中,对于合适的患者保持房室同步和心室同步具有重要的意义;超声心动图作为一种无创、简便、安全的检查技术,能够客观反映不同起搏方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值得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